第12頁
喋血東線:蘇德的較量 作者:蘇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至6 月底,蘇軍為了扭轉戰局而對德軍突擊集團所採取的一切行動,在任何一個戰略方向上都未獲得成功。總體看,西北方麵軍、西方方麵軍、西南方麵軍都在且戰且退,乃至後退數百公裏。然而,由於蘇軍的反擊,德軍在某些地段上的推進畢竟受到暫時的阻滯,進攻速度減慢了。
德軍統帥部不得不承認,德軍在蘇聯國土上遭受到的抵抗是它在西方任何一次戰役中所不曾遇到過的。一位德國將軍在戰後寫道:“在最初幾天的戰鬥中,由於蘇聯人的頑強抵抗,德軍在人員和技術裝備上所遭受的損失遠遠超過他們在波蘭和西方親身經歷過的任何一次戰役。顯然,敵人的作戰方式和士氣..完全不同於德國人在以往備次‘閃電戰’中所遇到的情況。”
但是,總的說來,納粹德國的軍政頭目們對蘇德戰爭頭幾天的戰果是滿意的,7 月4 日,希特勒頗為得意地說:“我一直在努力把自己置於敵方的地位。敵人實際上已經戰敗了。我們一開始就摧毀了蘇聯人的坦克部隊和空軍,這一點很好。蘇聯人再也無法把它恢復起來。”希特勒的這種看法可以說代表了整個納粹上層人物的心態和情緒,認為蘇軍再也沒有能力建立起稍微鞏固一點的防禦。基於這樣一種認識,德軍統帥部決定加緊對蘇聯的進攻,首先是加緊進攻正麵的中段,要求中央集團軍群在前突到斯摩棱斯克地域時,可與北方集團軍群協同動作,在短期內可占領整個俄羅斯北部和莫斯科的工業區,隨後與南方集團軍群協同動作,奪取頓巴斯工業區。
隨後的事態發展表明,德軍統帥部這種樂觀的估計是建立在虛幻的夢想基礎之上的,這是一個沒有能力和辦法實現的預言和計劃。
成千上萬的蘇聯軍民為了保衛社會主義祖國而在激烈的戰鬥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它充分地顯示出,無論是德軍的“閃電戰”或是強大的突擊,都不能動搖蘇聯軍民抵抗侵略的堅強意誌,都不能摧毀曾經戰勝過14 個國家幹涉而建立起來的鞏固的社會主義堡壘。
然而,戰局的形勢是異常嚴峻的。納粹德國的軍隊正以強大的攻勢向著蘇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市推進。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頓巴斯等已經在德軍進攻視野之內,蘇聯人民及其武裝力量正麵臨著新的考驗。
戰爭初期,蘇聯軍隊的損失是嚴重的,170 個師中喪失了28 個師,有70多個師的人員的技術兵器喪失了一半;約有200 個燃料、彈藥和武器庫被納粹德國占領。德國軍隊也遭到巨大損失,截至7 月底,陸軍總傷亡超過21.3 萬人,參加進攻的坦克損失近半,截至7 月19 日,空軍飛機損失1284 架。但總的力量對比對納粹德國更加有利。
納粹德國在戰爭初期之所以獲得成功,其原因在於:首先,德國經過長期的備戰,軍事上處於暫時優勢。德國在進攻蘇聯以前,幾乎占領了整個西歐,用掠奪來的經濟資源武裝了自己;在侵占西歐中的多次戰役中積累了進行現代化戰爭的經驗;裝備了新式飛機和坦克,使軍隊更具快速性和機動性;希特勒實行軍國主義化,又經過充分動員,使德軍進攻更具瘋狂性。其次,德國軍隊在進攻中實施“閃電戰”,戰術上具有優勢。德軍的高速摩托化部隊實施快速突擊,使其坦克部隊得以迅速發起進攻;切斷蘇軍的交通線和通訊聯絡,使蘇軍陷於被動。
蘇聯軍隊在戰爭初期之所以處於被動地位,其主要原因在於:首先,史達林對德軍進攻蘇聯的時間上失算,致使蘇聯軍隊倉促應戰。其次,蘇聯軍隊未完成備戰任務,防禦線被突破,預備隊過早地被投入戰鬥,軍隊未能得到及時武裝,指戰員缺乏戰爭經驗。
但是,抗擊侵略的國家和民族,蘊藏著難以估量的力量和決心,他們會迅速崛起,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組織起來、武裝起來,以誓死捍衛祖國的氣概投入反侵略戰爭中去,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業績來。
二不可逾越的防線
列寧格勒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中遊,建於1703 年,舊稱聖彼得堡,自1712 年起為帝俄首都,十月革命勝利後至1918 年3 月為蘇俄首都。1914 年改稱彼得格勒,1924 年列寧逝世後改稱列寧格勒,現又改稱聖彼得堡。列寧格勒是蘇聯通向西方的窗口,是蘇聯著名的海港、工業和文化中心,是僅次於莫斯科的蘇聯第二大城市,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1941 年夏秋,在列寧格勒和西南麵接近地上展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戰鬥。希特勒仇視共產主義,對以列寧名字命名的城市、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搖籃懷有刻骨仇恨。7 月,希特勒下了這樣的決心:必須把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夷為平地,使它變為沒有一個居民的城市。他說:“這樣,我們就不必在整個冬天為居民提供糧食了。”德國空軍必須完成這一種族滅絕計劃,這樣,“不僅將使布爾什維主義,而且也將使俄國民族主義失去它們的中心”。9 月18 日,希特勒又發下嚴格命令:“列寧格勒或莫斯科方麵即使提出投降,也不得予以接受。”“列寧格勒將從地球上消除”。“全市居民的生存和供應他們食物的問題,不能由我們也就應該由我們解決”。兇殘猙獰麵目可見,咬牙切齒之聲可聞!
蘇聯最高統帥部於7 月初,任命伏羅希洛夫為西北方麵軍司令,日丹諾夫為軍事委員會委員,紮哈羅大為西北方麵軍參謀長。在戰爭初期,列寧格勒市委書記庫茲涅佐夫率領成千上萬的居民,協助軍隊構築起總長達900 公裏的防禦工事。
</br>
德軍統帥部不得不承認,德軍在蘇聯國土上遭受到的抵抗是它在西方任何一次戰役中所不曾遇到過的。一位德國將軍在戰後寫道:“在最初幾天的戰鬥中,由於蘇聯人的頑強抵抗,德軍在人員和技術裝備上所遭受的損失遠遠超過他們在波蘭和西方親身經歷過的任何一次戰役。顯然,敵人的作戰方式和士氣..完全不同於德國人在以往備次‘閃電戰’中所遇到的情況。”
但是,總的說來,納粹德國的軍政頭目們對蘇德戰爭頭幾天的戰果是滿意的,7 月4 日,希特勒頗為得意地說:“我一直在努力把自己置於敵方的地位。敵人實際上已經戰敗了。我們一開始就摧毀了蘇聯人的坦克部隊和空軍,這一點很好。蘇聯人再也無法把它恢復起來。”希特勒的這種看法可以說代表了整個納粹上層人物的心態和情緒,認為蘇軍再也沒有能力建立起稍微鞏固一點的防禦。基於這樣一種認識,德軍統帥部決定加緊對蘇聯的進攻,首先是加緊進攻正麵的中段,要求中央集團軍群在前突到斯摩棱斯克地域時,可與北方集團軍群協同動作,在短期內可占領整個俄羅斯北部和莫斯科的工業區,隨後與南方集團軍群協同動作,奪取頓巴斯工業區。
隨後的事態發展表明,德軍統帥部這種樂觀的估計是建立在虛幻的夢想基礎之上的,這是一個沒有能力和辦法實現的預言和計劃。
成千上萬的蘇聯軍民為了保衛社會主義祖國而在激烈的戰鬥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它充分地顯示出,無論是德軍的“閃電戰”或是強大的突擊,都不能動搖蘇聯軍民抵抗侵略的堅強意誌,都不能摧毀曾經戰勝過14 個國家幹涉而建立起來的鞏固的社會主義堡壘。
然而,戰局的形勢是異常嚴峻的。納粹德國的軍隊正以強大的攻勢向著蘇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市推進。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頓巴斯等已經在德軍進攻視野之內,蘇聯人民及其武裝力量正麵臨著新的考驗。
戰爭初期,蘇聯軍隊的損失是嚴重的,170 個師中喪失了28 個師,有70多個師的人員的技術兵器喪失了一半;約有200 個燃料、彈藥和武器庫被納粹德國占領。德國軍隊也遭到巨大損失,截至7 月底,陸軍總傷亡超過21.3 萬人,參加進攻的坦克損失近半,截至7 月19 日,空軍飛機損失1284 架。但總的力量對比對納粹德國更加有利。
納粹德國在戰爭初期之所以獲得成功,其原因在於:首先,德國經過長期的備戰,軍事上處於暫時優勢。德國在進攻蘇聯以前,幾乎占領了整個西歐,用掠奪來的經濟資源武裝了自己;在侵占西歐中的多次戰役中積累了進行現代化戰爭的經驗;裝備了新式飛機和坦克,使軍隊更具快速性和機動性;希特勒實行軍國主義化,又經過充分動員,使德軍進攻更具瘋狂性。其次,德國軍隊在進攻中實施“閃電戰”,戰術上具有優勢。德軍的高速摩托化部隊實施快速突擊,使其坦克部隊得以迅速發起進攻;切斷蘇軍的交通線和通訊聯絡,使蘇軍陷於被動。
蘇聯軍隊在戰爭初期之所以處於被動地位,其主要原因在於:首先,史達林對德軍進攻蘇聯的時間上失算,致使蘇聯軍隊倉促應戰。其次,蘇聯軍隊未完成備戰任務,防禦線被突破,預備隊過早地被投入戰鬥,軍隊未能得到及時武裝,指戰員缺乏戰爭經驗。
但是,抗擊侵略的國家和民族,蘊藏著難以估量的力量和決心,他們會迅速崛起,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組織起來、武裝起來,以誓死捍衛祖國的氣概投入反侵略戰爭中去,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業績來。
二不可逾越的防線
列寧格勒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中遊,建於1703 年,舊稱聖彼得堡,自1712 年起為帝俄首都,十月革命勝利後至1918 年3 月為蘇俄首都。1914 年改稱彼得格勒,1924 年列寧逝世後改稱列寧格勒,現又改稱聖彼得堡。列寧格勒是蘇聯通向西方的窗口,是蘇聯著名的海港、工業和文化中心,是僅次於莫斯科的蘇聯第二大城市,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1941 年夏秋,在列寧格勒和西南麵接近地上展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戰鬥。希特勒仇視共產主義,對以列寧名字命名的城市、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搖籃懷有刻骨仇恨。7 月,希特勒下了這樣的決心:必須把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夷為平地,使它變為沒有一個居民的城市。他說:“這樣,我們就不必在整個冬天為居民提供糧食了。”德國空軍必須完成這一種族滅絕計劃,這樣,“不僅將使布爾什維主義,而且也將使俄國民族主義失去它們的中心”。9 月18 日,希特勒又發下嚴格命令:“列寧格勒或莫斯科方麵即使提出投降,也不得予以接受。”“列寧格勒將從地球上消除”。“全市居民的生存和供應他們食物的問題,不能由我們也就應該由我們解決”。兇殘猙獰麵目可見,咬牙切齒之聲可聞!
蘇聯最高統帥部於7 月初,任命伏羅希洛夫為西北方麵軍司令,日丹諾夫為軍事委員會委員,紮哈羅大為西北方麵軍參謀長。在戰爭初期,列寧格勒市委書記庫茲涅佐夫率領成千上萬的居民,協助軍隊構築起總長達900 公裏的防禦工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