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希特勒德國咄咄逼人的氣勢和蘇德關係越來越緊張的形勢,史達林領導的蘇聯該怎麽辦?這是一個既嚴肅又嚴峻的問題,它沉甸甸地擺在斯大


    林和他的決策者們麵前,他們必須對此作出判斷並進而製定對策,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認為史達林和他的決策夥伴們對此毫無準備,那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史達林領導的蘇聯對蘇德戰爭是早有準備的。


    從戰略思想上看,蘇聯很早就致力於建立“東方戰線”,企圖以不斷擴大西部領土和邊界來鞏固蘇聯本土。蘇聯利用希特勒忙於西線戰事之機,先於1939 年9 月出兵占領波蘭東部國土,並將其納入蘇聯版圖,後於1939 年12 月至1940 年3 月與芬蘭發生武裝衝突,戰勝芬蘭後,從芬蘭手中得到4.1 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硬是將邊境線向芬蘭方麵推進了150 公裏,繼而又出兵占領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於1940 年8 月迫使這3 個國家加入蘇聯。同時,於1940 年6 月又迫使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給蘇聯。這樣,蘇聯的西部邊境便向西移動了200 至300 公裏。


    蘇聯這種通過擴大疆界來加強自身的戰略地位和擴大自身安全係數的作法,既破壞了國際法一般準則,也極大地損害了社會主義國家的聲譽和形象。這種將最危險的橋頭堡建立在被吞併的他國領土之上,以犧牲他國領土和安全換得本國領土安全的作法是強權政治和大國沙文主義的典型表現,是不足取的。從戰爭後果來看,蘇聯這種將他國推上第一線而自己躲在戰壕裏避彈的作法,並沒有起到防禦作用,甚至連緩衝的作用也未起到。


    蘇聯在戰前還積極致力於改善與美、英的關係。蘇聯與美、英的關係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曾一度緊張起來,蘇芬戰爭發生後,這種關係幾乎到了崩潰的地步。法國敗亡後,這種關係開始有所緩解和改善。1940 年6 月,英國首相邱吉爾致函史達林,提議就歐洲形勢同蘇聯政府“充分磋商”。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後,出於戰略考慮,英國對蘇聯的舉措予以默認,並向蘇聯保證,英國不參加任何反蘇集團。美國也向蘇聯表示要改善兩國關係的願望。蘇聯與美英關係的改善是蘇聯對德作戰的必備條件之一,也為後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蘇聯還努力改善與日本的關係,這也是從策略上考慮。1941 年4 月,蘇聯同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蘇日中立條約是蘇聯和日本出於各自戰略需要的產物,是蘇日避免直接開戰和兩條戰線作戰需要的產物。


    從應付戰爭的物資準備方麵看,蘇聯加緊了國民經濟結構的戰時改造,加快了重工業和國防工業脈搏的跳動。一方麵,優先發展國防工業,軍用開支占國家預算的比例不斷上升,1939 年為25。


    6%;1940 年為32.6%;1941 年則為43.4%。史達林親自部署國防工業生產,甚至還親自同國防工廠的負責人見麵,向他們提出具體要求。另一方麵,在未來對德戰爭的戰略後方的東部地區進行新的軍事經濟基地建設,製定了在東部地區發展重工業,建立機器製造業、石油工業和化學工業等部門的企業方針。為了確保一旦爆發戰爭就能使國民經濟盡快轉入戰時軌道,以保證戰爭的軍需供給,蘇聯政府還有計劃地增加戰略物資儲備。同時,蘇聯政府還通過和頒布有關法令,以法律措施來延長重工業和國防工業部門勞動者的工作日,鞏固勞動紀律,提高勞動效率。


    從軍事準備方麵看,蘇聯世做了很多努力。1939 年9 月1 日,蘇聯通過了《普遍義務兵役法》。新兵役法將應徵年齡從原來的21 歲降為19 歲,中學畢業生的服役年齡則為18 歲。各兵種的眼役年齡均相應延長。蘇聯部隊人數從1939 年的194 萬增加到1941 年的420 萬,僅兩年時間就新建了125 個


    師。此後,又徵召50 萬預備役入伍。繼而,還要求按戰時編製配置兵員和重武器,使每個步兵師都能成為獨立作戰的兵團。1940 年6 月,重新組建機械化師和摩托化師,要求配置3.2 萬輛坦克。同時,還在西部邊境地區加緊修築工事和飛機場。


    由此可以看出,史達林和蘇聯政府對於戰爭是有準備的。然而,也必須指出,這種準備是有缺陷乃至失誤的。首先,史達林的戰略構想不符合實際情況。蘇德戰爭的危險嚴重地存在著,這一點史達林是認識到了,但是史達林卻沒有意識到蘇德戰爭迫在眉睫,乃至一觸即發,嚴重地缺乏戰爭緊迫感和危機感,甚至還表現出嚴重的麻痹情緒,一種虛幻的安全氛圍籠罩在克裏姆林宮上空。1941 年1 月,美國聯邦調查局在收到美國駐柏林商務參贊向國務院發出的一份機密報告,告知希特勒正在製訂在春季進攻蘇聯的計劃,經過研究認為這是真實的,要求將這一信息通報給蘇聯,但它並沒有引起史達林和蘇聯政府的警覺。4 月3 日,英國首相邱吉爾曾寫信給史達林,告知德國在蘇聯西部邊境調動軍隊,準備進攻蘇聯,但它仍然沒有引起史達林和蘇聯政府的警覺。相反,史達林和蘇聯政府卻相信,隻要不去“刺激”希特勒和德國政府,就可避免蘇德之間發生戰爭。6 月14 日,即納粹德國大舉入侵蘇聯的前一星期,塔斯社代表蘇聯政府發表聲明說,“英國和外國報紙上普遍出現的關於‘蘇德之間即將發生戰爭,的謠言”“顯然是荒謬的”,“是反蘇反德力量笨拙的宣傳伎倆”。聲明還肯定地說:“蘇聯人士認為,關於德國..想要對蘇聯發動進攻的謠言完全是無稽之談。”如果史達林和蘇聯政府已經完全做好了迎擊希特勒和德國入侵準備,又在實行總動員的情況下,發表如此聲明,意在麻痹對方,那麽這還是無可厚非的,可惜,情況卻恰恰相反,那麽這種聲明隻能是麻痹了自己的警惕性與人民的戰鬥意誌,束縛了自己的手腳,使蘇聯軍隊和人民在德國突然襲擊麵前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地位。與史達林和蘇聯政府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正當克裏姆林宮在漫不經心地向全世界發表聲明,宣布關於德國進攻蘇聯的謠言“顯然是荒謬的”時候,即6 月14 日,希特勒卻在召開重要軍事會議,通過了“巴巴羅薩計劃”。這真是莫大的諷刺!希特勒興高采烈地招待參加軍事會議的軍事首腦們共進午餐,而且發表了長達一個小時的演說。他說,這是一場反布爾什維主義的戰爭,要充分估計會遇到蘇聯頑強的抵抗。他說:“我們必須估計到敵人的強大空襲,應靈活地對付空襲。我空軍必將迅速取勝,為陸軍前進掃除障礙。大約6 周以後,最艱巨的戰鬥就會過去。但是,每一個軍人都應該知道我們的目標是什麽。我們所要不是那個國家,而是摧毀布爾什維主義。”希特勒正在磨刀霍霍,史達林卻在批駁“謠言”,反差實在太大了!直到6 月21日晚9 點半,即在德國預定開始大規模入侵蘇聯前的9 小時,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還在克裏姆林宮辦公室接見德國大使舒倫堡,向德國大使詢問德國對蘇聯不滿的原因,如能提供原因,“他將很感激”。可以這樣認為,史達林和蘇聯政府在為希特勒和德國安排進攻蘇聯的日程,企圖做希特勒和德國的參謀長,這是一個重大失誤。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喋血東線:蘇德的較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蘇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蘇真並收藏喋血東線:蘇德的較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