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雖然不戰而降,但隴西堅守不降。蜀漢兵臨城下時,當地太守在城樓上挑明了此戰的關鍵:“你們如果能夠斷絕隴道一個月使得東方的援兵到不了,那麽兵不血刃就可以拿下這裏。否則,盡管你們來勢洶洶,勢必勞民傷財前功盡棄。”可見,曹魏堅守蜀漢攻克隴右的關鍵,就是增援和阻援。以隴右局部的力量,又沒有什麽戒備,斷然無法抵抗諸葛亮的進攻。因此,街亭這麽個彈丸之地,作為曹魏增援的必經之路,就醞釀著一場大戰。
注1東漢到三國時的人口減少是相當劇烈的,從頂峰的五千多萬一下子降到七百萬。這麽多的人口都消失在哪裏?顯然,隻有當時人口最稠密戰爭最劇烈的中原才有可能。換句話說,一旦生產恢復,他們的人口恢復也將是相當快的。到那時北方再下西蜀江南,恐怕就真的是八十三萬大軍了。這大概是諸葛亮盡管不會不清楚雙方實力差距,卻仍然“一意孤行”北伐的重要原因之一。畢竟,時間在魏晉的一邊。
注2位於陝西省長安縣南秦嶺山中,便有一個子午,子午穀、子午道,都是指這個地方。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對此地有這樣的註解:“子午:褒中縣,屬漢中郡,為王莽所通。”柏楊版通鑑的說法是這樣的:“子午穀長三百三十公裏,北起陝西省長安縣西南,南至石泉縣;北方出口稱子口,南方出口稱午口;懸崖絕壁,棧道無數,極為險要。”注3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曾將速度做過量化的解釋,如果你的速度是對手的兩倍,你所擁有的兵力相當於對手的四倍。這個平方的量化,實際上是基於部隊在平麵運動,相同時間內可以到達的地域是對手的四倍。騎兵對於步兵的優勢,可見一斑.
空談的馬謖、盲動的曹休
鑑於街亭的重要性,麵對的又是張合這樣的悍將,大家都認為應該讓魏延吳懿這樣有經驗的宿將來防守。然而,諸葛亮卻提拔了一個三十九歲的馬謖。馬謖是馬良的弟弟,平時顯得頗有才氣。不過,劉備卻看不起他,臨終前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能重用。”諸葛亮卻不太相信,不會吧,他在南征孟獲時提出的“攻心為上”的主意還是相當精彩的嘛,因此諸葛亮仍然信任馬謖,不僅任命他為參軍還經常通宵達旦地和他商量大事。這次,諸葛亮任命他為主將帶領前軍鎮守街亭這個要地。而諸葛亮本人,仍然坐鎮西城,遠離街亭幾百裏。三國時對將領的破格提拔並不罕見,如魏延呂蒙陸遜等。大家雖然有異議,但也說不出來。
趾高氣揚的馬謖帶著蜀漢的先頭部隊先張合一步到達街亭。看了周圍的地理後,他自作主張,違反諸葛亮占據隘口的指示,將主力駐紮在小山上。部下的王平大吃一驚,這不是自尋死路嗎?連連勸諫。王平是個一直在軍隊裏摸爬滾打長大的老兵,實戰經驗豐富,人也很聰明。但這麽一個人卻是個大老粗,別說寫,認識的字都隻有十來個。自認為才高八鬥的馬謖哪會把這麽一個標準的文盲放在眼裏?兵書裏“置之死地而後生”白紙黑字明明白白,這個不識字的傢夥哪裏能看懂?大概嫌他太羅索,幹脆派他去別的地方紮營,自己就上山後等著魏軍來圍攻後來個“置之死地而後生”,要張合(連帶著王平諸葛?)出醜。
張合果然來了,但卻沒有送死。他看到街亭居然擺出了這麽一副奇怪的姿勢,先分兵把王平(隻有約一千人)和馬謖的聯繫切斷,自己親率主力包圍馬謖,並立刻切斷了馬謖軍兵的水源。計毒莫過絕糧,其實最狠的還是斷水。喉嚨裏冒火的馬謖命令大家向下衝擊,但就是沖不破張合的包圍圈。馬謖喉嚨眼睛腦袋全都冒了火,頭腦發熱的他覺得天氣怎麽也越來越熱,出營一看,張合的人馬延山到處在放火!跑吧,現在已經是葡萄幹了,再不跑,就要成烤鴨了。這樣,“置之死地而後熟”的馬謖全軍潰散,街亭被張合輕易奪取。他本人也知道闖了大禍,都不敢回去見諸葛亮,連夜逃回成都。聽說街亭失守,諸葛亮頓時就蒙了:完了,失去了這麽個屏障及前鋒部隊,自己已經無法打退張合的五萬精兵,而魏國的援軍隨時將源源不斷到來。無可奈何之下,他遷西城附近的一千多戶百姓退回了漢中。回去後,他立刻將馬謖這個罪魁禍首斬首(注1),同時提拔了這一戰表現出色的王平。自己也上表自貶為右將軍,但仍代理丞相一職。同時,在箕穀充當奇兵的趙雲鄧芝也被曹真打敗,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這麽以失敗告終。
在諸葛亮的歷次北伐中,第一次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劉備去世後,魏國對蜀漢的輕視無以復加,隴右一帶毫無戰備。遭此突然打擊,其震驚及混亂可想而知,三郡不戰而降(其中的安定遠在北方,距離蜀漢前鋒的街亭都有幾百裏)就是證據。至於隴右西涼,連魏國的地方官都認為如果一個月內沒有援兵,用不著諸葛亮來打,餓也餓死了。然而,這麽有利的情況下,諸葛亮卻遭受了歷次北伐中最為嚴重的失敗。其中最大的敗筆,當然是任用了馬謖這麽一個紙上談兵的傢夥。馬謖的前軍數量,大概是一個成建製的“整編師”,卻損兵折將隻有王平的一個“加強營”完整撤了回來(其他被打散的部隊,不排除有零散回來的可能)。馬謖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人物,但這樣的用法顯然不妥。劉邦平定天下,運籌帷幄是張良的責任,金戈鐵馬是韓信的工作,從來不曾顛倒。諸葛亮也有他的張良韓信,馬謖就是張良,魏延就是韓信,雖然尺寸小了點。這次卻本末倒置,雪藏韓信後讓張良上戰場去對付魏國的“韓信”,當然是自討苦吃。從這一點來說,諸葛亮事後自貶為右將軍是他應付的責任。
</br>
注1東漢到三國時的人口減少是相當劇烈的,從頂峰的五千多萬一下子降到七百萬。這麽多的人口都消失在哪裏?顯然,隻有當時人口最稠密戰爭最劇烈的中原才有可能。換句話說,一旦生產恢復,他們的人口恢復也將是相當快的。到那時北方再下西蜀江南,恐怕就真的是八十三萬大軍了。這大概是諸葛亮盡管不會不清楚雙方實力差距,卻仍然“一意孤行”北伐的重要原因之一。畢竟,時間在魏晉的一邊。
注2位於陝西省長安縣南秦嶺山中,便有一個子午,子午穀、子午道,都是指這個地方。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對此地有這樣的註解:“子午:褒中縣,屬漢中郡,為王莽所通。”柏楊版通鑑的說法是這樣的:“子午穀長三百三十公裏,北起陝西省長安縣西南,南至石泉縣;北方出口稱子口,南方出口稱午口;懸崖絕壁,棧道無數,極為險要。”注3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曾將速度做過量化的解釋,如果你的速度是對手的兩倍,你所擁有的兵力相當於對手的四倍。這個平方的量化,實際上是基於部隊在平麵運動,相同時間內可以到達的地域是對手的四倍。騎兵對於步兵的優勢,可見一斑.
空談的馬謖、盲動的曹休
鑑於街亭的重要性,麵對的又是張合這樣的悍將,大家都認為應該讓魏延吳懿這樣有經驗的宿將來防守。然而,諸葛亮卻提拔了一個三十九歲的馬謖。馬謖是馬良的弟弟,平時顯得頗有才氣。不過,劉備卻看不起他,臨終前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能重用。”諸葛亮卻不太相信,不會吧,他在南征孟獲時提出的“攻心為上”的主意還是相當精彩的嘛,因此諸葛亮仍然信任馬謖,不僅任命他為參軍還經常通宵達旦地和他商量大事。這次,諸葛亮任命他為主將帶領前軍鎮守街亭這個要地。而諸葛亮本人,仍然坐鎮西城,遠離街亭幾百裏。三國時對將領的破格提拔並不罕見,如魏延呂蒙陸遜等。大家雖然有異議,但也說不出來。
趾高氣揚的馬謖帶著蜀漢的先頭部隊先張合一步到達街亭。看了周圍的地理後,他自作主張,違反諸葛亮占據隘口的指示,將主力駐紮在小山上。部下的王平大吃一驚,這不是自尋死路嗎?連連勸諫。王平是個一直在軍隊裏摸爬滾打長大的老兵,實戰經驗豐富,人也很聰明。但這麽一個人卻是個大老粗,別說寫,認識的字都隻有十來個。自認為才高八鬥的馬謖哪會把這麽一個標準的文盲放在眼裏?兵書裏“置之死地而後生”白紙黑字明明白白,這個不識字的傢夥哪裏能看懂?大概嫌他太羅索,幹脆派他去別的地方紮營,自己就上山後等著魏軍來圍攻後來個“置之死地而後生”,要張合(連帶著王平諸葛?)出醜。
張合果然來了,但卻沒有送死。他看到街亭居然擺出了這麽一副奇怪的姿勢,先分兵把王平(隻有約一千人)和馬謖的聯繫切斷,自己親率主力包圍馬謖,並立刻切斷了馬謖軍兵的水源。計毒莫過絕糧,其實最狠的還是斷水。喉嚨裏冒火的馬謖命令大家向下衝擊,但就是沖不破張合的包圍圈。馬謖喉嚨眼睛腦袋全都冒了火,頭腦發熱的他覺得天氣怎麽也越來越熱,出營一看,張合的人馬延山到處在放火!跑吧,現在已經是葡萄幹了,再不跑,就要成烤鴨了。這樣,“置之死地而後熟”的馬謖全軍潰散,街亭被張合輕易奪取。他本人也知道闖了大禍,都不敢回去見諸葛亮,連夜逃回成都。聽說街亭失守,諸葛亮頓時就蒙了:完了,失去了這麽個屏障及前鋒部隊,自己已經無法打退張合的五萬精兵,而魏國的援軍隨時將源源不斷到來。無可奈何之下,他遷西城附近的一千多戶百姓退回了漢中。回去後,他立刻將馬謖這個罪魁禍首斬首(注1),同時提拔了這一戰表現出色的王平。自己也上表自貶為右將軍,但仍代理丞相一職。同時,在箕穀充當奇兵的趙雲鄧芝也被曹真打敗,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這麽以失敗告終。
在諸葛亮的歷次北伐中,第一次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劉備去世後,魏國對蜀漢的輕視無以復加,隴右一帶毫無戰備。遭此突然打擊,其震驚及混亂可想而知,三郡不戰而降(其中的安定遠在北方,距離蜀漢前鋒的街亭都有幾百裏)就是證據。至於隴右西涼,連魏國的地方官都認為如果一個月內沒有援兵,用不著諸葛亮來打,餓也餓死了。然而,這麽有利的情況下,諸葛亮卻遭受了歷次北伐中最為嚴重的失敗。其中最大的敗筆,當然是任用了馬謖這麽一個紙上談兵的傢夥。馬謖的前軍數量,大概是一個成建製的“整編師”,卻損兵折將隻有王平的一個“加強營”完整撤了回來(其他被打散的部隊,不排除有零散回來的可能)。馬謖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人物,但這樣的用法顯然不妥。劉邦平定天下,運籌帷幄是張良的責任,金戈鐵馬是韓信的工作,從來不曾顛倒。諸葛亮也有他的張良韓信,馬謖就是張良,魏延就是韓信,雖然尺寸小了點。這次卻本末倒置,雪藏韓信後讓張良上戰場去對付魏國的“韓信”,當然是自討苦吃。從這一點來說,諸葛亮事後自貶為右將軍是他應付的責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