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侄誤會了…”劉備見關平以為自己是因為關平不肯出戰而用敘舊的藉口將他yòu出來,當時就著急了!劉備說:“我真的隻想看看故人之子罷了!當年我和你父親關羽,你大伯呂峰共伐黃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現在我依舊不能忘懷!”


    關平回過身搖搖頭笑道:“玄德公,我們還是閑話少敘!你到底有什麽事,若是殺我就請快點,若是沒事,我就回城了!瓜田李下,實在不適合我們閑聊!若是你真的想敘舊,不如和我去洛陽,我父親、三叔、四叔會很歡迎您的!”


    關平的意思很明顯,就是想將劉備抓回洛陽,劉備當然也明白。不過,劉備始終是二十年屢敗屢戰的梟雄,他聽了關平的話就當小孩子耍潑!劉備笑道:“賢侄不必如此,其實我也很懷念與你大伯和你父親一起為大漢效力的日子,你父親的忠義讓我由衷的欽佩,你作為他的兒子,是不是應該學習他的忠義呢?”


    “那是自然!”關平驕傲的說:“我的武藝不如父親,可是說到忠義,我絕不下於父親!”


    劉備撫掌大笑道:“賢侄如此深明大義,讓我不勝感嘆,既然你自詡忠義,為何還要追隨呂峰如此叛逆之臣呢?”


    “我大伯是否叛逆還輪不到你這個織席販履之徒的評價!”關平一聽劉備說我,立刻出言反駁。當年是我在關平和他母親即將餓死的時候找到了他們,才讓他們倖免於難,他的名字還是我起的,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刻骨銘心的記憶。我就是關平心中最偉大的人,甚至比他的父親還偉大。


    劉備不知道關平為什麽會有那麽大反應,可他還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說服關平,而且劉備也常常被人罵做織席販履之徒,他對關平的話已經免疫了!劉備笑道:“賢侄此言差異!常言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也許我曾經家境貧寒,不得已做了一些賤業!可是我身上的皇室血脈沒有變,我報效國家的心思也沒有變!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我劉備雖然不是英雄也懂得忠孝節義!你再看看呂峰,殺丁原刺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欺淩漢室,不尊正統,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他若不是逆臣,天下就沒有逆臣了!”


    “伯父是不是逆臣輪不到我管,大漢的正統是誰,也輪不到我管!”關平看著劉備堅決的說:“我隻知道,我大伯讓我看守宛城,你要想得到宛城,就必須從我的屍體上踏過去!既然話不投機,我想我們還是別在說下去了!若是玄德公不想殺我,我就告辭了!”


    (關平笑道:“想要我投降,鮮花夠麽?”劉備說:“我們要為國家大義做出貢獻!”關平說:“少來!沒鮮花免談!”)


    第五百九十六章 小輩們的戰鬥


    其實關平很不明白,為什麽劉備想說降自己。要知道,關平是關羽的兒子,也可以說是我的親人,劉備也不想想,他怎麽可能說服關平。可是就算關平已經如此堅決,劉備依舊對關平報以希望,他將關平叫住道:“賢侄!我知道你父親和呂峰情同兄弟,你也將呂峰視為長輩!可事實上,呂峰的確是叛國逆賊,你家世受漢祿,你豈能為虎作倀?若是你能大義滅親,你就是我大漢最大的功臣!”


    “住口!”關平怒道:“劉備!就算你巧舌如簧,能將天上的飛鳥說下來,也不可能改變我的心意!我大伯也不是你可以評論的,你沒有這個資格!還有,不要一口一個賢侄,我與你並無半點關係!戰場上見!”關平說完就策馬回城,沙摩柯早就對關平不滿了,他從鞍上拿起弓箭就想偷襲關平。


    劉備趕緊按住沙摩柯的弓說:“三弟不要!若是戰場殺他,不會有人說我們的不是!可是你這樣將他偷襲而死,不光別人會說我不仁義,還會讓呂峰發狂似得對付我們!要知道,呂峰可是最護短的!他既然能將宛城如此重地交給關平,可見關平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我真不知道呂峰瘋起來會成什麽樣!”


    “呂峰護短又怎麽樣?不是說他死了嗎?我還巴不得他發狂來對付我們呢!”沙摩柯就是死鴨子嘴硬,他總是想和呂布一較高低,可他總是失敗!沙摩柯笑道:“我聽說呂峰也是白虎殺神,不知道他和呂布比起來誰更厲害!”


    “呂峰哪有那麽容易死?你別指望去招惹他!”劉備對沙摩柯有些無奈,他鬱悶的說:“我們的目標就是攻破宛城,哪怕要殺將,也要光明正大的殺!呂峰太可怕了!袁紹和外族兩百萬部隊,也隻是讓他中了一箭,生死不明而已。就我們些許部隊,估計他隻要派兩員大將就能擊敗我們!為今之計,我們還是要先有自己的根據地,新野小縣不是長久之所!就說現在,我們哪怕打下了宛城,也不過是給他人做嫁衣裳!”


    魏延很不解,照劉備這麽說,這次出兵並沒有好處,可是劉備依然出兵了。魏延疑惑的問道:“既然這樣,大哥你為什麽還要出兵宛城?”


    “當然隻是為了那五萬石糧草!”劉備無奈的嘆道:“五萬石糧草夠我軍吃上半年的,雖說荊襄糧草富足,可是僅憑新野一地,能養上萬士卒已經不易,我們根本就沒有什麽屯蓄。若是有人來犯,我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呂氏皇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諸葛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諸葛清風並收藏呂氏皇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