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得共卻不知道孫先生給自己講故事的原因,又道:“孫先生,小的對您剛才講的那些不懂。但是,小的喜歡唐朝的薛仁貴。您知道他嗎?請您給小的說說他吧。”孫先生心裏一驚,望著他看了一會兒歎口氣問道:“耶律得共,你識字嗎?”耶律得共搖搖頭。孫先生心裏突然起了惻隱之心吧。我就給你講講薛仁貴吧。”耶律得共高興的點點頭。孫先生道:“薛仁貴名薛禮,字仁貴,絳州龍門人。關於薛仁貴的傳說故事非常多。今絳州龍門仍然有一個景點叫“薛仁貴寒窯”。破窯之內,有一白袍洞,洞內塑有薛仁貴及妻柳氏坐像兩尊。村南是白虎崗,再往東一公裏處,就是當年薛仁貴射雁的汾河灣。


    薛仁貴少年時父母已亡,家貧賤,種田為生。後娶妻柳氏。


    按照鄉間的概念,薛仁貴這時算是已成家立業。父母過世時安葬草率,於是他準備要給父母親改葬。柳氏就勸他:“你這個人文韜武略樣樣精通,遇到機會就能飛黃騰達的,現在天子求良將征討遼東,正是你的機會。你為什麽不去投軍呢?將來\達了再遷葬父母不遲啊!”


    柳氏寧願自己獨守寒窯,也要督促自己的丈夫去沙場博取功名事業。難道是窮苦怕了麽?恐怕不能以這類宵小心理來揣度這位非凡的妻子。


    有說薛仁貴是南北朝年間徐州刺史薛安都的六世孫。


    其詳細背景並無信史記載,不過依然可以判斷薛仁貴是一個躬耕待時的有誌青年。薛仁貴後來的生涯顯示:他擅長於行軍布陣攻城略地,還有不錯的政治才能。此外他擁有極為過人的武勇。尤其是箭法驚人,不遜古時名將。這樣的本事自然不會是天生的,必然要花大量的時間來習練。可見薛仁貴從來就沒有本分地務過農。


    柳氏也絕對是一個有見識的女子,她不拘泥於小孝而注重丈夫的前程。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對薛仁貴的能力所抱有的那種知之信之的態度!她是在極力鼓勵促成自己的丈夫去實現其心中抱負。我認為這柳氏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東征的戰爭是怎麽起來的呢?貞觀十七年秋季,朝鮮半島上的高麗國野心勃\,合謀百濟國欲瓜分新羅一國,新羅國是受大唐庇護的,其時新即位的新羅王善德向太宗乞援。高麗久為中國的麻煩,唐太宗也對高麗國的頻頻騷擾甚為不滿,於是安排張士貴等人征兵造船,決定親征解決高麗問題。這才有薛仁貴的投軍東征。


    薛仁貴初次顯露身手,是在將軍張士貴的麾下。貞觀十八年薛仁貴隨張士貴軍隊進\安地,在路途中,恰好遇到郎將劉君邛為土匪所圍,薛仁貴單騎往救,斬殺土匪斬下的腦袋係在馬鞍上,懾伏其餘土匪皆棄械求降。自此,薛仁貴在軍中有了勇武的名氣。這時他年逾三十。


    攻打安市城,薛仁貴才正式進入一代名君李世民的眼界。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攻下遼東後,大軍抵達安市城。高麗大將高延壽等領20萬軍隊與唐軍布陣撕殺。(.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當時李世民站在高處,遠遠看見唐營中殺出一白袍騎兵,手持一支方天戟,舞得如同旋風一般,來回衝突高麗軍陣腳,高麗軍陣勢被他衝的大亂,不消多時就被唐軍趁勢殺退潰逃。唐太宗問左右:“那位白袍的將軍,是何許人也?”


    左右都還不知道薛仁貴這號人物,於是派人去陣前問了軍士們,這才回唐太宗:此乃白袍薛仁貴。唐太宗召見薛仁貴,親為嘉獎,封薛仁貴為遊擊將軍。從五品,不是一個很高的職位,但直接從士兵提拔而上,已是極大的榮寵了。


    兩年後,唐軍回師長安,唐太宗李世民再次褒獎薛仁貴。對薛仁貴說:我的開國將領們年紀都老了,所以這次東征我不為得到遼東高興,而為得到你這樣的良將而高興。再升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乃是正四品軍階。


    此後數年,薛仁貴一直負責為皇帝守衛皇宮。


    軍\,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對於軍權歸屬,太宗一生沒有草率過,不是絕對信任的人不可能獨擋一麵執掌軍權。我相信太宗用人有其深意。鑒於太子李治為人仁厚有餘,魄力不足,太宗一定會在軍事人選上為兒子做盡可能多的安排。就象他故意貶職軍頭李世績,留給李治來重新啟用李世績,這樣好讓李世績感恩新君,為李治所用。


    太宗不可能隻給李治準備一個李世績。宿將多已年老凋零,高麗一戰\現的薛仁貴應該是可用之材。太宗君無戲言,既然把薛仁貴看得比遼東還重要,斷沒有理由不重用的,如何用呢?殺傷力過強的大將是雙刃劍,過早加以重用的話,李治將來有能力駕駑嗎,用的不好可就是大麻煩。


    太宗父子都沒有立即讓薛仁貴統兵外出征戰,而是把他安放在負責皇宮守衛這樣的職位上,這當然表示了對薛仁貴的信任和當做親信的意思,而且這樣的職務也有利於考察與培養感情。


    唐高宗任期之初,\生了一件戲劇性的事情。某夜,長安宮城內突\山洪,水勢極度駭人,皇宮守衛們都沒命的逃竄了。惟有薛仁貴不逃,冒著被洪水吞沒的危險登上玄武門高呼,大聲警醒正在萬年宮內臨幸的唐高宗李治。李治這才得以及時登上高處,免於被山洪席卷。後統計,這場洪水淹溺皇宮內外三千餘人。李家父子信用薛仁貴已經算是值了,拔於行伍中的一個小兵就能救了皇帝的性命。


    皇宮山洪一事看似戲劇,實際上正好讓皇帝對薛仁貴的忠君之心再無懷疑,這才逐步委以軍事。


    顯慶初年,蘇定方討賀魯時,薛仁貴上書給高宗皇帝,提出了師出有名,收買人心的戰略建議,為高宗所采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也鞏固了高宗皇帝要重用薛仁貴的信心。


    顯慶三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討高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將。正式參與執掌軍隊。


    果然,白袍一出誰可爭鋒?!


    薛仁貴於貴端城敗高麗軍千餘級。


    第二年,薛仁貴又與高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薛仁貴經常親自在前衝鋒陷陣,一馬當先,無人敢當。


    不久,薛仁貴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戰後他軍階升為左武衛將軍,封爵位河東縣男。


    這一次出征完勝,可以算是薛仁貴為將統兵以來的初試鋒芒。雖為副將,實際已經完全掩蓋主將的風頭。


    龍朔元年唐高宗命左武衛大將軍鄭仁泰為主將,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回紇。臨行,唐高宗內殿賜宴,酒酣興起,席間對薛仁貴說;“聽說古代善射的能箭穿七劄,將軍試一下五層甲吧。”薛仁貴應命,隻聽弓弦響過,箭已穿透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吃一驚,這才\覺薛仁貴並不遜色於曆史上的那些傳說人物,可謂神話就在眼前,當即命人取寶甲賞賜給薛仁貴。


    鄭仁泰、薛仁貴率軍赴天山後,回紇九姓陳兵十餘萬相拒。薛仁貴率領所部一萬兵馬開路,並且親自帶領幾十騎走在最前麵,遭遇到了回紇九姓的先頭部隊,薛仁貴臨陣\三箭射死三人,又加以言語威嚇,九姓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紛紛下馬請降。薛仁貴乘機揮軍掩殺,九姓回紇大敗,所降二萬餘人全部坑殺。一將功成萬骨枯矣!


    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敗眾,擒其\領葉護兄弟三人。收兵後,唐軍將士為薛仁貴慷慨高歌:“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土長歌入漢關。”從此,回紇九姓不再為邊患。


    薛仁貴太厲害,先鋒部隊就把敵人給料理了,沒有留一點風頭給主力部隊和主將鄭仁泰來出出。和他上次隨程名振出征高麗如出一轍。似乎有點少年猖狂的味道,可這時的薛仁貴已然是年近50了。


    主將鄭仁泰到後,兵驕將橫,在回紇大肆掠奪財物美女。激起回紇地方民怨,本已平定的回紇再次混亂。高宗皇帝隻好派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來接替鄭仁泰。


    薛仁貴這一次“誅殺已降”,也參與收受了美女和錢財,和鄭仁泰一起受到了彈劾。但高宗皇帝因為他的功勞巨大並沒有追究他。


    此次征戰,坑殺九姓降兵和貪汙一直被當成薛仁貴一生的汙點。其實坑殺降兵乃是服從戰爭大局,並不能簡單的歸咎於薛仁貴殘忍好殺,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唐軍深入,以當時的條件是不可能隨軍管理二萬餘人的俘虜的,且戰機不可失,正宜急速追擊所餘回紇軍,再加上回紇軍一貫的反複無常,這些可能就是促成薛仁貴當機立斷坑殺降兵的根本原因。


    至於接受賄賂,主將鄭仁泰帶頭如此,他薛仁貴本已功高招忌,如果想要自身安全的話就不能搞什麽出汙泥而不染了。這是一種生存智慧。唐高宗對此也是一笑置之的,武將不怕死,足矣!


    乾封元年高麗內部又生叛亂,向唐求援。乾封二年,唐高宗命薛仁貴率軍出征。總章元年薛仁貴破高麗軍於金山,薛仁貴又率兩千人,欲乘勝進攻高麗重鎮扶餘城,這時,部將都覺得兵太少,勸他不要輕進。薛仁貴說善用,不在眾”,於是出戰,殺敵萬餘人,攻拔扶餘城,扶餘川40餘城先後望風降附。高麗降伏力平定40餘城,可謂天將也!


    隨即,薛仁貴軍與李世績軍聯手滅高麗國,唐占領高麗地方。唐高宗命薛仁貴與劉仁軌率兵二萬留守平壤,並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爵位平陽郡公,兼安東都護治理高麗地方。薛仁貴駐於平壤城,任安東都護期間,撫愛孤幼,存養老人,懲治盜賊,擢拔賢良,褒揚節義之士,高麗士民安居樂業,“高麗士眾皆欣然忘亡”!


    此時薛仁貴的理政才幹得以充分書仿佛輕描淡寫了這一段,可這一段曆史證明薛仁貴具備有過人的才略,也不是殘忍貪婪之輩,而且其能力的全麵遠非其他武將可比。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樣的英雄人物,成為民間傳說的寵兒不足為奇。


    鹹亨元年因吐蕃侵略唐西域地區。西線吃緊。唐高宗急調薛仁貴西征。


    順便介紹一個傳說,薛仁貴調離後劉仁軌駐守高麗期間,隻數千兵,已滅的百濟國餘部以為有機可趁,於是聯合曰本軍欲反撲唐軍,結果被劉仁軌火攻得手,痛擊,三萬多渡海而來的日軍隻剩下一千多逃歸本國,從此曰本潛心學習唐人文化以自強。


    仁貴調離高麗數年後,新羅國與唐反目,吞高麗而統一朝鮮半島,唐軍被迫退出半島,這對唐也是一個損失。


    高宗皇帝以薛仁貴為邏婆道行軍大總官,並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將,率軍十餘萬人,征討吐蕃。


    副將郭待封本和薛仁貴平級,心中不甘為薛副手。軍至大非川,將要抵達烏海,薛仁貴對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說:“烏海地險而瘴,我軍入死地,可謂兵行險境,但是速戰可以成功,遲則必敗。大非川地勢寬平,可置二柵,圍住輜重,留萬人守之,大軍急速行軍突襲可破敵”。郭待封堅持要留守,薛仁貴隻好囑咐他千萬不可輕舉妄動。


    薛仁貴安排好後,率部往烏海,途遇吐蕃守軍數萬人,薛仁貴率軍一陣衝殺將敵全殲。進逼烏海城下,同時分千餘騎兵精銳回大非川接運輜重補給,但這郭待封不願薛仁貴再成大功,於行軍中故意百般拖延,結果被吐蕃所截擊,輜重糧草全失。薛仁貴無奈退軍大非川。吐蕃調集40萬大軍前來反攻,唐軍大敗。吐蕃提出與唐議和,薛仁貴沒有糧草無法再戰,不得已應允議和,率敗軍東歸。他因此次戰敗被貶為庶人。


    不久,朝鮮半島再生叛亂。唐高宗重新起用薛仁貴為雞林道總管,經略遼東。任內,薛仁貴因事違法,貶象州,後遇赦免而還。何事違法,史書均無明說,可見無非是芝麻綠豆的事兒。


    永淳元年唐高宗再次起用薛仁貴征突厥時,側麵略有說明:“當年萬年宮,沒有你的話,我早入魚腹。滅九姓,破高麗,都有你的大功。上次有人誣告你在烏海城下故意放縱敵人而不殲滅,最後導致失利,這就是我曾經恨你懷疑你的原因。是我誤會了你。現在周邊戰爭四起,難道你能夠安睡而不為我分憂麽?”


    唐高宗還算坦率,吐蕃烏海一戰失利,薛仁貴飽受讒言攻擊,確實讓唐高宗對薛仁貴不再那麽信任。所以後來才會因小過而再次貶薛仁貴。其實他何不檢討一下自己在烏海之戰人事安排上種下的禍根。


    出征突厥,唐高宗任用年近七十的薛仁貴為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兼代州都督,率軍前往雲州(今山西大同市)。其時,周圍各國提起天朝的白袍薛仁貴,可謂無人不曉,無人不畏。突厥將士聞得薛仁貴複起為領軍大將,都非常害怕,不敢正麵當其鋒,陣容潰散。薛仁貴乘勢掩擊,大破突厥餘級,俘獲兩萬人,及牛馬羊三萬餘頭。


    薛仁貴班師後不久即生病。於永淳二年去世,終年七十歲。死後,朝廷追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還特造靈輿。為其護喪歸故裏絳州龍門縣。


    薛仁貴以農民投軍,被太宗李世民親自拔於行伍之間。他忠勇過人,一生為唐皇朝不遺餘力,幾乎參與了唐朝初期的所有對外征戰,建立了赫赫戰功。


    在中國曆史名將中,薛仁貴沒有得到應得的重視。我認為造成原因是,曆代學究派曆史作\或過於糾纏於他坑殺降兵和接受賄賂的汙點,或對薛的個人武力過於先入為主。他們雖然沒有隱瞞他的主要事跡,但字裏行間著意把他描繪成了一個德行有虧且一味勇猛的莽將。


    從幾本史書的描述看,仿佛薛仁貴行軍打勝仗全靠個人武勇,又仿佛他薛仁貴天生好運。


    其實大大不然,就從正史記載的內容來分析:


    薛仁貴一生參加的正規征戰俱非易事,自隋以來中國多次遠征高麗均無功而返,可見高麗並不好惹,而回紇,突厥,吐蕃曆來都是更甚於高麗的邊患。


    曆次作戰,薛仁貴通常都能夠以少勝多乃至完勝對手;尤其是以兵橫掃高麗的曆史壯舉。這樣的表現豈是一味依靠個人勇猛的莽將所能達到的?這樣的戰績惟宋代的嶽飛可堪並論。


    薛仁貴作戰慣走至陽至剛路線,大小征戰,從沒有犯過兵法上的失誤,實足以證明他乃精通兵法膽略超群之人。早年未得重用時曾上書高宗進獻戰略建議,結果也說明了薛仁貴對戰爭全局有準確的觀察力。而治理高麗地方的極為成功也證明薛仁貴有很全麵的理政才能。這樣的人怎麽可能隻是一員匹夫之勇的猛將?!這樣全麵的大將也隻有宋代的嶽飛可相比擬。


    《新唐書》、《舊唐書》中記載,薛仁貴作為統軍將領,唯一的作戰失敗就是烏海之戰,不過這一戰薛仁貴本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很少。在郭待封丟失軍需物質前,薛仁貴所率主力軍隊尚是占據上風的。


    薛仁貴實屬中國不可多得之曆史名將,奇人太晚,令我輩為之大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之歎!否則,在唐開疆拓土的戰爭中應該還有更多空間供他馳騁。


    耶律得共聽完以後拍手叫好。孫先生心裏一陣悲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方神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吉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吉波並收藏東方神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