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堂的副將在一邊說:“藺相如,生卒不詳,戰國時期趙國上卿,為趙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相傳為河北曲陽人。在強秦意圖兼並六國、鬥爭逐漸尖銳的時候,不僅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讓秦國的圖謀屢屢受挫,更難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為重,“先國家而後私仇”,是一位胸懷廣闊的政治家畏的膽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懷和以國事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說是馳譽九州,光耀千古。我國古代偉大的曆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為我們展現了藺相如光彩奪目的人生片斷。後人在景仰藺相如的同時,對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曆史也總是給人留下缺憾,對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動記錄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資料記錄中,也有許多錯訛、互相矛盾之處,令人真假難辨,莫衷一是。比如,從現有資料看,僅藺相如故裏及墓地就有多種說法,其中故裏說主要由河北省邯鄲的藺家河村、山西省古縣的寶豐村和洪洞縣的許村、山西省榆次的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澤州、山西省柳林縣孟門鎮、河南省輝縣、安陽的太平崗、相村等地;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鄲、邯鄲藺家河、磁縣羌村、保定曲陽相如村、淶水縣藺家莊、陝西臨潼、山西古縣藺子坪、山西澤州、河南輝縣、修武縣等十餘處。不要說各地眾說紛紜,讓一般人看了一頭霧水,即便是一些地方zf乃至研究專家往往也是各執一詞、難有定論。本人作為藺氏後人一員,對此尤為關注,亦苦苦探究分析事實真相,力求去偽存真,為藺相如文化研究稍盡綿薄之力。下麵是本人根據現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比較、研究考證得出的一些初步結果。希望借此為後人景仰、懷念、了解相如彌補一些缺憾,並推動藺相如文化研究的進一步展,從而豐富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內涵。


    藺氏早期遷徙路線及原因:


    由於藺相如被尊為中華藺氏的始祖,因此研究藺相如要從更早一些的背景說起。


    由曆代學考證可知,藺姓出自韓姓,韓姓出自姬姓,係黃帝後裔。春秋時期,韓氏在晉國一直位列公卿。韓氏一支韓厥玄孫韓康在晉分裂為韓趙魏後為趙國大夫,食采於藺,便以封邑為氏,稱藺氏。藺相如就是藺氏立姓早期第一個影響深遠,功績卓著的代表人物。因此要研究藺相如就有必要弄清藺氏早期遷徙路線及原因,了解了藺氏早期遷徙路線及原因,判定藺相如故裏是哪裏就有了重要依據,就不會被藺相如故裏眾說不一的表象所迷惑。


    早期藺氏遷徙路線有三條:一是從山西離石附近的藺家墕遷徙到靈石縣藺家莊,再從藺家莊遷往靈石東邊和西邊的藺家莊及古縣的藺子坪村和洪洞縣的趙城許村等地。二是從藺家墕遷徙到榆次的藺郊,隨後遷往南北藺郊村和相立村。三是藺相如時期從以上地方繼續東遷到趙國都城邯鄲附近。本人基本認可這一研究成果。理由如下然韓康采食之地藺在古代就有不同說法。一說是在山西離石西部的柳林縣孟門鎮,一說是在陝西渭南地區。從本人掌握的現有資料看,古藺地在山西離石西部的柳林縣孟門鎮確鑿無疑。因為根據戰國時期形勢圖,陝西渭南地區應屬東周中央zf或秦韓二國所有。當時趙國的勢力很難達到。既然韓康仕趙,其食邑當然應在當時趙國的土地上。後遷到山西趙城,為藺相如旁係族人。此家譜可以證實該支藺氏的早期遷徙路線正如藺長旺教授此前研究得出的結論一樣。這就充分說明,藺氏的確源出山西離石地區,並逐漸向周邊尤其是向趙國腹部地區東遷或南遷。


    確定了遷徙路線,遷徙原因便可基本根據推斷分析找出。因為根據古代分封製特點,作為貴族的韓康采食藺地之後,一定還會通過國家封賞、出錢購買、占據附近無人開之地等手段擴大家業,並將其所占之地分給自己的幾個兒子。兒子這一代便會到屬於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古代的這種分封製特點是古人主動遷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古人遷徙路線圖反映的不僅是遷徙的路線,往往還能給我們透露出一個家族的信息。


    從藺長旺教授繪出的藺氏最初的遷徙路線,我們可以推估出韓康可能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仍然在藺地繼承祖業,一個兒子遷徙到離石附近的藺家墕。


    第二代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留在藺家墕,一個遷徙到靈石縣藺家莊,另一個兒子遷徙到榆次的藺郊。


    第三代在藺家莊也有三個兒子,又分別遷往靈石東邊和西邊的藺家莊及古縣的藺子坪村;遷往榆次的藺氏一脈可能有兩個兒子分別遷居在南北藺郊。


    第四代藺家莊一支可能遷往洪洞縣趙城許村,藺郊一支可能遷往附近的相立村,其他族人仍然在原地居住,經過幾代傳承第四代藺氏已經從貴族演變為普通平民,並繁衍生息有了第五代。


    如果按孔令德、藺朝國等專家研究所得推算出自韓康到藺相如有年的曆史,藺相如應為韓康之第5代左右。從史實看,公元前晉幽公時魏強大。公室僅有絳與曲沃之地,餘皆歸三家,晉侯反朝於三家之君。趙國初立得到周王室承認是公元前也就是說韓康為趙國大夫應在公元前前後,領有采食之地,亦應在此時。按藺相如公元前出生的話,藺相如應為韓康第四代或第五代。公元前秦國的右更疾攻打趙國,攻占了藺,俘虜了守將莊豹。按時間推算藺相如若是第四代年齡此時當在左右,若是第五代年齡此時當在15歲左右,其完璧歸趙時年4史記中智救繆賢雖然沒有具體的年分,但曆史大事年表為我們提供了公元前趙武靈王聯合齊、燕滅掉中山國的史實,這時趙國十分強盛,應是燕王拉攏繆賢的最佳時機,藺相如智救繆賢應該就生在此時或稍晚。這就說明在公元前或稍晚藺相如就已在繆賢家做舍人並取得了繆賢的信任。那麽,從藺相如智救繆賢到完璧歸趙,時間應距離12年左右。如果藺相如是韓康第四代則逃難時年齡在這與智救繆賢到完璧歸趙時間距離12年不相吻合。另外,趙惠文王十四年,燕國宰相樂毅統率趙魏、燕五國聯軍進攻齊國,奪取了靈丘。趙王與秦王在中陽相會。(.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十五年,燕昭王來會見趙王。趙國與韓聯合攻齊,齊王敗逃,燕軍孤軍深入,攻下臨淄城。十六年,再次曾與燕王相遇,此時,離完璧歸趙時間隻有一年,智救繆賢也有可能生於這兩個時間,如果確實,藺相如年齡當在43歲以上,這與推斷年齡也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韓康乃趙國開國功臣,在趙國初立得到周王室承認之時即被封為大夫,藺相如係韓康第五代,在秦國攻占藺地之時年齡隻有15歲左右(在這之前,生活安定,藺相如在學校學到了知識;在這之後,顛沛流離,生活困難,藺相如磨練了意誌,豐富了閱曆)。此時,藺氏族人受到戰亂威脅,隻好被動遷移,哪裏才安全呢?當然是靠近趙國都城邯鄲的太行山區或都成邯鄲,此時15歲的藺相如隻好隨著父母乃至祖父母逃亡到邯鄲附近的藺家河。此時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了,家園沒有了。藺氏一族的生活由富足陷於窘迫。直到公元前秦國欲強取趙國和氏璧藺氏才有了出頭之日。直至藺相如官居上卿。這樣,部分藺氏族人主動遷徙到邯鄲。


    趙國滅亡前後,藺氏族人再次逃亡(此時藺相如已逝世多年),至少會從都城邯鄲附近遷出以避戰禍。部分可能遷回祖居地、族人遷居的地方、親友居住的地方或其他地方(如北逃至河北曲陽、南遷至河北磁縣羌村等地)。特別是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鎮玉泉村藺氏家譜的現為我們提供了藺相如後人遷徙的路線。該家譜(記2可追溯到藺相如。目前,該支藺氏最小輩是芳字輩,是藺相如的94代孫。據家譜記載,藺相如有8個兒子嘉信冕。玉泉村藺氏是四子景公的後裔。相如娶孔氏為妻,享年6子之後人與定居地不詳;次子與三子居住邯鄲;後三子遷徙至湖北、江蘇等地;四子遷徙至江西萬載縣,後又至湖南瀏陽;五子遷徙至陝西北部地區八子均遷徙至陝西渭南地區。本人認為該家譜是可信的,如果確如家譜記載藺相如享年6其在公元前逝世。與羌村村民回憶,宋代相如生平石碑,出生年份“趙武靈王即位前三年”,逝世為“長平之九年”平之戰後,趙孝成王九年”隻相差兩年,兩年之差極有可能是虛實年數的差別,即藺相如享年是69周歲,虛歲是7後人續家譜時記憶稍有差錯,出現了一年的失誤,這應屬正常。家譜中雖然沒有長子的記錄,但按照古製,長子應該回到祖居地守孝祭祖並傳繼家業。次子與三子居住邯鄲應該不難理解。趙國滅亡後三子又遷到了湖北,這不能不讓人想到廉頗先出走魏國,再到楚國,不能排除藺相如部分後代投奔或追隨廉頗或其後代到達湖北再到江蘇的可能性。此時二子也極有可能隨趙國王室或殘餘部隊北撤到河北曲陽燕國附近,這就是在曲陽現有藺相如墓的原因。據推測,此處墓地雖然見於曆史記載較早,但極可能是二子見趙國滅亡,眼看返回故裏無望,而為記念藺相如建的衣冠塚。四子遷到江西則是當時秦國勢力還遠遠達不到的地方。至於五子遷徙至陝西北部地區八子均遷徙至陝西渭南地區。應該是這些人看到當時隻有秦國強大,國內穩定,因此把秦國作為遷徙的目的地,或後來被秦人抓住強迫遷往渭南地區,並監控起來。之後,藺氏族人越遷越遠。


    藺相如故裏辨疑


    關於藺相如故裏的說法,若從祖籍、原籍、生活地等角度來說,有多個地方稱其為故裏,應無可厚非。在藺相如一生的坎坷歲月裏,凡他活動過的地方,都會留下讓人們永遠懷念的史實和遺跡!但哪裏是祖籍、哪裏是原籍、哪裏是生活地對於藺氏後人和研究來說仍有進一步明晰的必要。本人在前麵藺氏早期遷徙路線及原因一節中已有基本的判斷相如至少應該有三個家,祖居地、藺家河、都城邯鄲。通過進一步分析,可以判定藺相如的家應在四個以上,理由如下:


    藺相如一家在因戰爭原因被迫遷徙時隻有15歲左右,完璧歸趙時的年齡是4加上在繆賢家中作舍人的時間最少是長有可能是15年左右,那麽,藺相如1這一段時間在幹啥?我想任何人都可以斷定,繆賢絕不會留15歲的藺相如作舍人,因此有這麽一段時間(可能長一點,也可能短一點)是確鑿無疑的。這一段時間不算短,即便是在逃亡流浪中也必定會有一個相對安定的住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段正是藺相如結婚成家的最佳時段,成家後無論在哪裏都可以稱其為藺相如的家。另外,據湖南省瀏陽市現《藺氏族譜》記載藺相如配孔氏,壽九十,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癸未五月初五日午時沒,葬於山西商紂王廟後鰍形,有墓誌。相如夫人即沒有與相如合葬,也沒有葬於藺氏祖塋,或隨兒子外遷。這說明她必有一個穩定的居所。這便是我推論藺相如有第四個家的可能性所在。


    太行山區南部地區有不少相如遺跡,如澤州、輝縣等地,應該說這些地方相距不算太遠,其中一個極有可能就是藺相如的第四個家。在第四個家裏,藺相如婚後過了一段相對穩定的日子,並至少有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在藺相如45歲完璧歸趙時也可能已結婚成家,也就是說在藺相如還在落魄之時已成家。那麽,一身才華的藺相如為成就一番事業,到都城邯鄲展,由於經濟或成家的原因,這個兒子則極有可能暫時留在第四個家裏,或寄居在外婆家裏。同時,藺相如的父母也有可能在藺相如這一時段去世。原因有三,一是因顛沛流浪、生活困難,醫療水平較低,古人壽命都不會太長,其父母活過50歲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古人有父母在不遠遊之說,在流浪中找到安定居所的藺相如不會立即舍離父母妻子去追求自己的事業,隻有在父母去世後才能從容謀劃仕途之路,事實上不少古人也都是這樣做的。同時,這也許是藺相如成名較晚的原因之一。從另一方麵看,根據推算,藺相如離開結婚所在地到邯鄲時應在30歲以上,其父母年齡至少應在50歲以上。三是相傳藺相如的家境貧寒,他的父親娶妻很晚,直到四十歲上下,才有了相如。後來相如隨母親逃難到太行山裏,直到母親去世才到趙國求仕。(.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一般來說傳說的時間、地點、人物因時代久遠可能有誤,但基本事件應該是真實的,所以傳說雖然不能作為直接證據,但我認為可以作為間接佐證。


    山西的離石縣西部周代封地為藺,是藺氏的起源地。祖先是湖廣填四川的時候從山西趙城遷過來的,是藺相如公的旁係後裔。先祖藺本周公,長子仁寬,次子仁和。仁寬英勇無雙,王命鎮守本郡,封為鎮國武威侯。仁和學識淵博,出仕寧邑。從此家譜透露的信息看,該家譜成譜時間很早命鎮守本郡,封為鎮國武威侯”等說法均帶有秦漢時期鮮明的郡縣製和分封製特點,“寧邑”更是殷商時代對河南修武的稱呼。其內容記錄準確,且點名“是藺相如公的旁係後裔”,這說明該支藺氏對藺相如時期的宗族關係十分清楚,與藺相如一支的關係不是血緣很近,就是居住的地方很近。


    根據現有資料和以上推論分析,應該可以大致確定藺相如祖居地在距離趙城很近的藺子坪村、結婚地在太行山南部地區(澤州、輝縣都有可能,若想進一步確定須待現新的史料,如藺相如夫人是哪裏人氏)、暫居地藺家河(我估計藺家河在藺相如到來之前已有藺氏族人居住,他們極有可能是韓康做大夫時在都城留下的一支)和都城邯鄲。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趙人也,為趙宦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未得。宦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嚐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嚐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複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相如度秦王雖,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秦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庭,引趙使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嚐有堅明約束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熟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複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裏會遇之禮畢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禦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禦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難也,處死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完璧歸趙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麽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隻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麽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隻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隻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公元前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兩塊地方。次年,秦國又派兵攻占了趙國的石城;又過了一年,再向趙國進攻,兩國交戰,趙國損失了兩萬多軍隊,但秦軍的攻勢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以便集中力量攻擊楚國,於是派使到趙國,約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見麵,互修友好。趙王害怕,想不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好,就勸趙王去:“秦王約您會議,如果大王不去,那就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了,還是去好。”趙王聽從了廉頗、藺相如二人的建議,藺相如也隨著趙王一起去了。


    廉頗帶領大軍把趙王送到邊境,臨分手。對趙王說:“這次大王去澠池,路上來回的行程,加上會見的時間,估計前後不會超過三十天。為了防止意外,要是過了這個日期大王還未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扣留大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了。廉頗還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防備秦國的進攻。


    到了澠池,見到秦王,雙方行過禮,便在筵席上敘談,酒到中巡,秦王對趙王說:“我聽說你喜歡彈瑟,我這裏有瑟,就請你彈一支曲子助助興吧!”趙王不敢推辭,隻好彈了一曲。這時,秦國的禦史走了過來,在簡上寫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宴會,秦王命趙王彈瑟。


    藺相如見此不悅,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擊缶,我這裏有個缶,請你敲敲缶讓大家高興高興。”秦王聽了勃然大怒,不肯答應。藺相如又端起缶走過去,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就說:“現在我離大王隻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應,我拚著一死,也要濺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拚命。


    秦王的侍衛看到秦王受到脅迫,慌忙拔出刀來,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著雙眼,大喝一聲,嚇得侍衛連連後退,秦王心裏很不高興,也隻好勉強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回頭叫來趙國的禦史,也把這件事情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宴會,趙王命秦王敲缶助興。


    秦國的大臣們見秦王沒有占便宜,就說:“請趙王獻出十五座城地為秦王祝福!”藺相如也不示弱秦王拿鹹陽為趙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結束,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機智勇敢地同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不屈不撓的鬥爭,挫敗了秦國的圖謀。秦國也知道廉頗率領大軍駐紮在邊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處,便隻好恭恭敬敬送趙國君臣回國。以後間暫時停止了戰爭。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麵侮辱藺相如。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回避。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迎麵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相如的門客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依你們看來,是廉將軍厲害呢,還是秦王厲害呢?”門客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說:“對了,秦王這樣威焰萬丈,我卻在朝堂上斥責他,侮辱他的臣子們,難道我就單獨害怕一個廉將軍嗎?不過我想,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正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啊,如果兩個老虎相搏鬥起來,那情勢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這正合秦國的心意,我對廉將軍一再退讓,正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拋在腦後啊!”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己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並沉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丞相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藺相如多謀善辯,膽略過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善於人和,不畏,出使秦國,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歸趙”的故事。他為了國家利益,忍辱負重,使大將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的典故為曆代人們所傳頌。


    臨潼區東15公裏,戲河之西,臨馬道北,有座占地方米呈方形隆頂的古塚,為戰國七雄之一趙國上卿藺相如之墓。


    關於藺相如墓,曆史上眾說紛紜。但據清;康熙《臨潼縣誌如墓在馬崖道上”。清代著名考古學家,陝西巡撫畢沅亦為之樹碑曰:“趙大夫藺相如之墓”戲河人在戲河橋下撈出此碑,後一直保存在戲河小學,“文革”期間被毀壞)。


    自古以來,關中一帶流傳著藺相如屍葬臨潼的生動故事。相傳,藺相如“完璧歸趙王以藺相如出使強秦而不辱使命,遂列為上大夫。“澠池之會”藺相如使秦王擊缶,立大功,又被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後秦出兵攻趙,趙王以太子郚作為秦國人質。趙王憐太子孤兒,派相如侍太子。相如告太子曰:“驪山乃下絕勝”。民諺雲:“要吃糧,有個麵張嶺;要吃油川;要用錢,還有大小二金山。此外,有個上天梯,上到天下還嫌低……”太子聽罷欣然前往。相如偕太子遊驪山,不料太子得急症而亡。相如因此獲罪,被處極刑,割頭挖心,葬於驪山戲之濱,趙太子郚屍體也埋在驪山陰坡太子墓”,當地人叫“龍骨堆”,至今猶在。藺氏的家族因此受其株連,為了逃避這場災難,藺字去頭,挖心(姓為門,祖祖輩輩居住在墓之西北,名門家村。


    至今,門家村人仍尊藺相如為其祖先,每年掃墓祭奠。


    藺相如不曾為相為什麽要說他是相呢,這裏的是廉頗,這裏的然就是藺相如了,於是,許多人就以為曆史上藺相如的官職就是宰相。其實,藺相如從來就沒有做過相。


    戰國時代,趙國最高的官職稱為“相邦”,西漢司馬遷寫《史記為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為此“相邦”稱為“相國”,簡稱為子;王霸》中說,相國是“百官之長”。在當時,相是整個官僚機構的腦,是國王的輔弼,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藺相如原來是趙國宦令繆賢的舍人,出身低微。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他因完璧歸趙,被趙王拜為上大夫。澠池會上,藺相如力挫強秦,為趙國保住了尊嚴,趙惠文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這是《史記》對藺相如的最後記載,可能不久他就病故了。從藺相如嶄露頭角到“病篤”,這期間並沒有過為相的記載,隻知道他位在上卿,與趙奢、廉頗同列。


    那麽,藺相如活動於趙國政治舞台這一段時間裏,趙國的相是誰呢?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複位”。可見,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才是趙國的相。平原君為趙相在藺相如當了上大夫之前,卒於孝成王十四年(公元前一說十五年(公元前在藺相如病篤之後。平原君“三去相,三複位應該是實數。在趙勝“三去相”的時間內,又是誰做趙國的相呢?


    《史記;趙世家惠文王“十四年,相國樂毅將趙魏、燕攻齊,取靈丘”。《樂毅列傳》也說“以相國印授樂毅”。《史記;趙世家》又記,趙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魏冉來相趙”。又說“齊安平君田單將趙師而攻燕中陽,拔之。又攻韓注人,拔之。二年,惠文後卒。田單為相”。樂毅、魏冉、田單這三人全是“外國人”,授之相印都是一種臨時的政治手段,他們為趙相的時間都很短,實權仍在平原君趙勝的手中。以上所述證明,藺相如活動的時代內,平原君是趙國的相。即使在平原君“三去相”的時間內,為相的也不是藺相如。


    有趣的是,廉頗倒是當過相的。《史記;趙世家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以尉文封相國廉頗為信平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也說“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為代理,暫時的。廉頗做的是代理之相,這時平原君剛死不久,由廉頗暫理國政。


    藺相如故裏位於山西省古縣東北約50公裏處的藺子坪村,村南許,有藺相如墓,墓高約約50餘米;墓前有一石碑,其碑文曆千年歲月已不可辨,然其正而之“趙上卿藺相如墓”幾個大字猶十分清晰。遊客來此,掬藺河之水,聆故裏鄉音,撫墓前碑碣,斷不會不思藺相如當年之往事,思古之幽情;太史公《史記》中的藺相如事略,亦會浮現跟前。而今,藺相如故裏在古縣縣zf的精心保護下,又重新煥出耀眼奪目的光彩。


    藺相如故裏,位於水冶西南l公裏的古相村。戰國初期,卓越的外交家和政治家趙國上卿藺相如,出生於此陽縣誌》記載:“相村在水冶西南,戰國時藺相如故裏,有碑文可考。世傳藺相如生於漸平崗村,後移此村,因以相名。”相村、漸平崗、崗西村,均為相府宅地。藺相如故居,在崗西村有一個樓院,原庭堂寬敞,秀麗豪華。崗西村正北大路,直通藺相如祖墳塋地,兩旁鬆柏成蔭,石人石馬石羊石象成對,前有殿宇靈堂,後有蓮花池塘,由玉帶石橋連接。但因年久失修,現僅存樓院房基,蓮花池也變成了蓮花地。崗西村西頭,還有藺氏祠堂,家譜是布帛掛軸,上麵畫著藺相如彩色遺像,下麵排列著後世宗室,現已近百代世孫。藺氏每家操辦喪事,都要到祠堂先燒箔焚香祭奠祖宗,然後才殯埋下葬,傳到如今,仍然保留著古老的葬禮儀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方神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吉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吉波並收藏東方神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