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明清的帝國偏執與盛世張皇:糊塗讀史 作者:端木賜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載漪支持義和團的根子就在這裏。老太後也想利用義和團給洋人一點顏色看看!老太後正猶豫的當口,載漪從背後補了一腳:1900年的6月17日,慈禧收到一份來自民間的所謂的“洋人照會”,照會上每一條都足以讓老太太惱羞成怒:一、指明一地,令中國皇帝居住,二,代收各省錢糧,三、代掌天下兵權,四、勒令皇太後歸政!一月之後,老太太通過榮祿調查,已經得知那份照會為載漪偽造。但為時已晚,1900年6月21日,大清已經向所有的洋人開戰了。
開戰之後,凡是反對圍攻使館的官員,大都被當作漢奸或滿奸給“法辦”了。著名的滿奸有:內閣學士聯元(他居然敢說:“臣以為,使館萬不可攻!萬國公法規定,凡使臣性命不保,它日城破,雞犬不留。”)、戶部尚書立山(他認為靠義和團的巫術根本不是洋人對手,所以反對開戰)。著名的漢奸有:兵部尚書徐用儀(他認為中國的軍力太弱,根本不是洋人對手)、吏部侍郎許景澄(他當過駐法、德、意等國公使,知道國際遊戲規則,知道向11個國家同時宣戰的後果,所以拉著光緒的衣袖與皇上淚眼相望,惹怒了老太後)、太常寺卿袁昶(力言拳匪不可恃,外釁必不可開,殺使臣,悖公法。聲振殿瓦。氣得太後直拿眼瞪他。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後,端郡王懸其屍於東安門,卻被袁昶強行劫走,說自己認識克林德,不忍其暴屍於外)。
當然主戰派也沒有好下場,隻不過比反戰派多活了幾天而已。如果說反戰派之死是由於賣國的話,那麽主戰派之死便是由於誤國了。大家都報銷了,我們卻看到老太太一臉的媚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八國聯軍一高興,竟把這個真正的禍首給放了!八國聯軍為侮辱大清國民,要求賠款四點五個億,大清國民正好一人一兩!
八國聯軍錯了,當天下淪為一姓之家,當國事淪為家事時,大清國民並沒有受辱感,因為這一兩銀子並不是直接從他們手中索得。國民們身處其中,對於某家家產的衰敗、家業的接替可謂是無動於衷。最典型的鏡頭是,當兩撥人爭家長之位、當外來的侵略者強行闖入某家家門時,百姓們不但無動於衷,甚至可能以看客的心情袖手欣賞這一幕幕戲劇。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可參見麥天樞的《昨天——中英鴉片戰爭紀實》,裏麵有這樣一段話:“如果以為沿海和長江的炮聲與白旗,已經在國民中掀起了多麽巨大的精神波瀾和情緒風濤,那便是屬於今人想當然的自作多情。”事實上,英國殖民者也發現了這一點,1841年的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江北上開向烏湧的時候,江兩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平靜地觀看著自己的朝廷與外夷的戰事,好似在觀看兩個不相關的別人爭鬥。再比如英法聯軍進北京,可參見華斯萊的描寫:“部隊一進入接管安定門位置,就見到大群從北京各個角落湧來觀看的人們。我從沒見過這種景象:黑壓壓一片人頭,擠滿了寬闊的大街,一眼望不到盡頭。人群擁來擠去,塵土飛揚,京城一些地方籠罩在煙塵裏,隱不可見。中國衛兵和協助他們的城內衙役,被沖得忽前忽後,吃力地阻攔著擁擠的人潮,將他們隔離在城門區以外。”說這麽多,倒不如用清人劉毓楠在《鹹豐十年洋兵入京日記》裏的四個字更精彩:“觀者如市”。
您的家事,幹我等何事?
最後奉勸這些觀眾:沒事最好在家呆著,給人當觀眾也有危險的。比如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皇帝周宣帝突然病死,其8歲的兒子周靜帝即位,楊堅欲“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唐太宗李世民語),周宣帝尉遲皇後的爺爺,時任相州(相州是俺的老家)總管的尉遲迥起兵反抗,雙方在相州城下展開了一次大決戰,據《周書》卷21《尉遲迥傳》記載:“鄴中士女,觀者如堵”。楊堅這邊的人打不過尉遲迥,於是圍攻圍觀的數萬名百姓,百姓們魂飛魄散,抱頭鼠竄,竟把尉遲迥的軍隊給沖亂了,尉遲迥因此大敗。不管誰勝誰敗吧,俺相州老鄉們這回可吃虧大了,免費戲沒看好,甚至送出許多性命來。問題是觀眾老不長記性,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時,英國侵略者為了跟林則徐逗氣,故意把遞交宣戰書的地點挑選在了廈門。遺憾的是,由於整個清政府從上到下不懂所謂的“白旗規則”,所以掛著小白旗的英軍單桅小船在7月2日至3日的兩天裏怎麽也完不成宣戰書的遞交任務,與此同時,岸上堆積著大群圍觀的居民(此等千載不遇的好戲,百姓當然不願錯過),英軍翻譯官羅伯聃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向人群喊話,說明自己的意圖,可是觀眾們沒一個回話的。最後,英軍用炮彈說話了,兩顆炮彈落地後,岸上的觀眾一鬧而散!
哎,早該散了!
</br>
開戰之後,凡是反對圍攻使館的官員,大都被當作漢奸或滿奸給“法辦”了。著名的滿奸有:內閣學士聯元(他居然敢說:“臣以為,使館萬不可攻!萬國公法規定,凡使臣性命不保,它日城破,雞犬不留。”)、戶部尚書立山(他認為靠義和團的巫術根本不是洋人對手,所以反對開戰)。著名的漢奸有:兵部尚書徐用儀(他認為中國的軍力太弱,根本不是洋人對手)、吏部侍郎許景澄(他當過駐法、德、意等國公使,知道國際遊戲規則,知道向11個國家同時宣戰的後果,所以拉著光緒的衣袖與皇上淚眼相望,惹怒了老太後)、太常寺卿袁昶(力言拳匪不可恃,外釁必不可開,殺使臣,悖公法。聲振殿瓦。氣得太後直拿眼瞪他。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後,端郡王懸其屍於東安門,卻被袁昶強行劫走,說自己認識克林德,不忍其暴屍於外)。
當然主戰派也沒有好下場,隻不過比反戰派多活了幾天而已。如果說反戰派之死是由於賣國的話,那麽主戰派之死便是由於誤國了。大家都報銷了,我們卻看到老太太一臉的媚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八國聯軍一高興,竟把這個真正的禍首給放了!八國聯軍為侮辱大清國民,要求賠款四點五個億,大清國民正好一人一兩!
八國聯軍錯了,當天下淪為一姓之家,當國事淪為家事時,大清國民並沒有受辱感,因為這一兩銀子並不是直接從他們手中索得。國民們身處其中,對於某家家產的衰敗、家業的接替可謂是無動於衷。最典型的鏡頭是,當兩撥人爭家長之位、當外來的侵略者強行闖入某家家門時,百姓們不但無動於衷,甚至可能以看客的心情袖手欣賞這一幕幕戲劇。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可參見麥天樞的《昨天——中英鴉片戰爭紀實》,裏麵有這樣一段話:“如果以為沿海和長江的炮聲與白旗,已經在國民中掀起了多麽巨大的精神波瀾和情緒風濤,那便是屬於今人想當然的自作多情。”事實上,英國殖民者也發現了這一點,1841年的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江北上開向烏湧的時候,江兩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平靜地觀看著自己的朝廷與外夷的戰事,好似在觀看兩個不相關的別人爭鬥。再比如英法聯軍進北京,可參見華斯萊的描寫:“部隊一進入接管安定門位置,就見到大群從北京各個角落湧來觀看的人們。我從沒見過這種景象:黑壓壓一片人頭,擠滿了寬闊的大街,一眼望不到盡頭。人群擁來擠去,塵土飛揚,京城一些地方籠罩在煙塵裏,隱不可見。中國衛兵和協助他們的城內衙役,被沖得忽前忽後,吃力地阻攔著擁擠的人潮,將他們隔離在城門區以外。”說這麽多,倒不如用清人劉毓楠在《鹹豐十年洋兵入京日記》裏的四個字更精彩:“觀者如市”。
您的家事,幹我等何事?
最後奉勸這些觀眾:沒事最好在家呆著,給人當觀眾也有危險的。比如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皇帝周宣帝突然病死,其8歲的兒子周靜帝即位,楊堅欲“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唐太宗李世民語),周宣帝尉遲皇後的爺爺,時任相州(相州是俺的老家)總管的尉遲迥起兵反抗,雙方在相州城下展開了一次大決戰,據《周書》卷21《尉遲迥傳》記載:“鄴中士女,觀者如堵”。楊堅這邊的人打不過尉遲迥,於是圍攻圍觀的數萬名百姓,百姓們魂飛魄散,抱頭鼠竄,竟把尉遲迥的軍隊給沖亂了,尉遲迥因此大敗。不管誰勝誰敗吧,俺相州老鄉們這回可吃虧大了,免費戲沒看好,甚至送出許多性命來。問題是觀眾老不長記性,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時,英國侵略者為了跟林則徐逗氣,故意把遞交宣戰書的地點挑選在了廈門。遺憾的是,由於整個清政府從上到下不懂所謂的“白旗規則”,所以掛著小白旗的英軍單桅小船在7月2日至3日的兩天裏怎麽也完不成宣戰書的遞交任務,與此同時,岸上堆積著大群圍觀的居民(此等千載不遇的好戲,百姓當然不願錯過),英軍翻譯官羅伯聃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向人群喊話,說明自己的意圖,可是觀眾們沒一個回話的。最後,英軍用炮彈說話了,兩顆炮彈落地後,岸上的觀眾一鬧而散!
哎,早該散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