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將近兩千年來的劉備的廟,不被老百姓稱為劉備的廟,而成了家喻戶曉的“武侯祠”。早在唐朝的時候,昭烈廟就已經變成了武侯祠了。杜甫有一首詩說:“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錦官城,是成都。


    杜甫很同情諸葛亮之“出師未捷身先死”,認為這是“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可悲之事。


    杜甫在另一首詩裏,把諸葛亮比成伊尹、呂尚,與蕭何、曹參,“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諸葛亮自己在青年時代,不過是自比於管仲、樂毅而已)。


    他確是一位“文武兼資”的人物。陳壽卻隻肯推許他的“理民之幹”,不甚欽佩他的“將略”。他是否真的不會打仗呢?是司馬懿打勝了他,還是他打勝了司馬懿?陳壽的批評,有很多人認為是曲筆(陳壽在晉朝做官,而晉朝皇帝的祖宗是司馬懿。陳壽可能懼怕惹禍,而不敢太稱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不過,陳壽也未嚐不替諸葛亮說公道話。陳壽以為諸葛亮之所以“連年動眾,未能有克”,實在是因為:(一)“所與對敵,或值人傑”(例如司馬懿)。(二)“眾寡不侔,攻守異體”(傳說,司馬懿有兵三十萬,而諸葛亮僅有十萬。究竟是各有多少,難考;魏方在陝西、甘肅的兵,多於諸葛亮在漢中的兵,卻是很顯然的);魏方以數量較多的兵取守勢,諸葛亮以數量較少的兵取攻勢,當然是諸葛亮的處境較苦了。(三)蕭何有韓信可以推薦,管仲有王子城父可以推薦。諸葛亮找不到比得上韓信與王子城父的名將,因此而“未能有克”。


    諸葛亮所能指揮的,隻是魏延、王平、高翔、吳懿、吳班,與年輕的薑維。這些人,除了魏延以外,都是難以和韓信或王子城父相比的。


    魏延倘若獲得諸葛亮準許,以一萬人經子午穀直趨長安,與諸葛亮會師潼關,說不定能夠襲取洛陽,立下不世之勛,功名超過韓信。然而這是厲史上的若幹所謂if’s(假定)之一,誰也不能預言結果一定會怎麽樣。


    諸葛亮應該不應該接受魏延的建議?這也是一個所謂idle question(浪費時間的問題)。


    魏延的建議,諸葛亮有權利不接受,正如你或我倘若在當時是諸葛亮,也有權利接受或不接受。這是各人的戰略構想的問題。


    打仗的事,多多少少含有賭博性質。勝負之數,所係的因子太多。兵多、將廣、糧足的一方,可以打了再說,敗了捲土重來;正如賭本雄厚的賭徒,可以千金一擲,輸了麵不改色。反過來說,兵比魏方少,將沒有魏方多,糧食更是成問題的諸葛亮的一方,實在是雖則明知有勝利可能,而仍舊不宜於輕易冒險的。


    何以說魏延的“子午穀計劃”是冒險呢?因為,長安是一個大城,堅城,魏延帶去五千名作戰之兵與五千名背糧之兵,未必能夠攻下;即使攻下了,也難免敵人不從洛陽及各地來援,對魏延部隊來一個反包圍。


    長安的守將夏侯懋,是魏國的駙馬,是紈袴子弟,是一個“不知兵”的人。誠然,誰能斷定,在夏侯懋的左右與麾下,沒有一兩位知兵的、能征慣戰的將領呢?我這些話,也並非“定論”。倘若魏延被諸葛亮準許帶一萬人經子午穀前往,那末,他一舉而攻下長安,與請葛亮會師潼關,也不是全無可能的。


    話說回來,問題在於諸葛亮本錢少,而冒不起這個險。


    另一種關於諸葛亮軍事才能的批評,是說他打來打去,不敢直接向長安打,或是直接向洛陽打,而故意“捨近求遠”,打到了甘肅去。最後的一次也隻是在長安西邊相當遠的武功,作“屯田”的打算。


    說這種話的人,也是忽視了諸葛亮的實力與魏方的實力不成對比。諸葛亮隻能夠“捨近求遠”,先取得渭河上遊的天水、南安、安定、武都、陰平等郡(他在建興六年春天第一次出祁山,獲得天水、南安、安定三個郡的官吏人民的響應。他在建興七年,又叫陳式攻下了武都與陰平)。


    諸葛亮的打算,是先把蜀漢的防守線做鞏固了再說(陰平的重要性,從其後鄧艾經由陰平而偷襲江油城的一點上,獲得證明)。諸葛亮把遠在今日甘肅的幾個郡先拿下來,是為了慢慢地擴充實力,同時解除了後顧主憂。


    自從三國時代以來,中國人在事功上與道德上,及得上諸葛亮的很少,而批評諸葛亮的人極多(自己有所成就很難,批評別人極容易)。最常見的批評,是說諸葛亮忽略了分層負責與培養人材,以至於不得不事必躬親,與身後無人繼承他的事業。


    這兩點批評,我想,倘若諸葛亮自己聽到了,也會承認批評得對。他的確是不該“親校簿書”,不該親自復判處罰打二十下棍子以上的案子。他的確也忽略了辦一個軍官學校,以造就堪比於薑維,或能力超過薑維的將才。


    諸葛亮除了虛心接受類此的批評以外,可能要加上一兩句訴苦的話。他倘若不“親校簿書”,則簿書之上的一字之差,有可能造成很大的錯誤,大到關係前方將士的生命。至於復判刑事法案件,也不過是略為看看,希望下麵的法官因此而不敢“草菅人命”而已。至於辦軍官學校,或使用其他方法培養人才。他也知道這工作很緊要,隻恨有心無力,抽不出時間來做(他把能省下的一點工夫,都用在教導薑維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細說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黎東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黎東方並收藏細說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