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僅撤退了他帶來的大軍,也下令所有滯留在漢中三郡的大小部隊,一概離開。
於是,劉備占有了漢中三郡:原來的漢中郡,加上曹操所分設的西城郡與上庸郡。
漢中郡於定軍山之戰以後,立刻被占領;西城郡也沒有什麽抵抗。上庸郡遠在今日的湖北西北部,曹操的太守申耽不肯望風而降。劉備派了養子劉封與宜都太守孟達,對申耽用武力威脅,申耽才終於投降。
劉備不僅仍叫申耽當上庸太守,而且也任命了申耽的弟弟申儀,當西城太守。劉封由“副軍中郎將”被升為“副軍將軍”。另一個荊州的新設的郡房陵,也已經被孟達於攻擊申耽以前,打了下來,房陵郡的太守蒯棋,死在孟達之手。
這一次定軍山之役,倘不是黃忠把下山俯衝的作戰命令,執行得有聲有色,則劉備能不能獲勝,大有問題。因此,劉備立刻把黃忠由“討虜將軍”升為“征西將軍”。黃忠與劉備的關係,也慢慢地比得上關、張二人與劉備的關係了。
京劇之中的《定軍山》,詞兒好。它使得黃忠的英名,為將近兩千年後的現代中國人所家喻戶曉(美中不足的是:把黃忠描寫成主將。他當時不是主將,主將是劉備自己)。
劉備一生打過了不少次的仗。真正是由他本人指揮所打勝的,次數不多。這一次定軍山之戰,是最精彩的一次。赤壁烏林之役,負責指揮主力(孫軍)的,是周瑜。後來,攻破劉璋的雒縣是圍了很久才攻破的。在成都,並未破城,是劉璋自己開城投降。早年,幫陶謙守郯城,守住了。那隻是與曹操的一次小接觸。
二三、劉備稱王
劉備在拿下了漢中、西城、上庸與房陵四個郡以後,聲勢浩大。同時,關羽在荊州,也準備得差不多完成,即將對曹仁進攻,爭奪襄陽樊城。
當時的形勢,似乎曹操已經走下坡路,夏侯淵全軍覆沒,他本人親自率兵抵達遮要,竟然達不到與劉備交鋒的目的而撤軍,雖沒有戰敗,也算是敗。
劉備的左右與他自己,認為消滅曹操的時機,已經差不多成熟,而為了號召天下英雄與團結自己的部下,劉備不可以不稱王。
劉備倒並不是最先有這個意思的人。他是“被動”的;不過,到了後來,他終於接受了左右的慫恿,於是“自稱漢中王”五個字的貶語就被司馬光等歷史家,加在他的頭上。
司馬光及其助手,在他們所寫的《資治通鑑》裏麵,對曹操相當客氣。曹操之稱“魏王”,也何嚐不是“自稱”?《資治通鑑》上的記載,卻是“進魏公操爵為王”。至少就字麵來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漢獻帝主動升魏公曹操為魏王。
劉備稱漢中王,在事實上確是等於自稱。而形式上是由馬超、許靖等等一百二十個人聯名上奏給漢獻帝,說他們因為曹操“外吞天下,內殘群僚,朝廷有蕭牆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所以“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備大司馬。”將來,消滅了曹操以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詔擅封之)罪,雖死無恨。“
劉備同時也上了一張表給漢獻帝,說:“群僚見逼,迫臣以義,……(臣)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輒順眾意,拜受(大司馬之)印,(漢中王之)璽,以崇國威。……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
一百二十人之中的領銜者,不是諸葛亮或關羽、張飛,而是馬超。為什麽?因為馬超曾經是漢獻帝朝廷正式封侯拜將的一員。所封的侯是“都亭侯”,所拜的將是“偏將軍”(但是,在這一張表上所寫的馬超官銜,不是偏將軍,而是劉備所給他的“平西將軍”)。
馬超之下,列名的人的次序,是許靖、龐羲、射璦。然後才是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賴恭、法正、李嚴(李嚴以下的人,姓名沒有被抄在《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裏麵)。
許靖不過是“左將軍長史”,掛了“領鎮軍將軍”的虛銜,不曾封過侯,也不曾獲得過許縣漢獻朝廷的官爵,何以名次列得如此之高呢?至於龐羲,簡直是說不上有什麽地位,隻不過是一個“營司馬”而已,比不上今日的副官處處長;射璦,也隻是上校參議之流:“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為什麽這三個人,也列在請葛亮與關、張之上呢?
章學誠說:“殆不可解(差不多是無法解釋的)。”我以為,可能執筆寫這張表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許靖。而龐羲與射璦和他私交不錯,年紀也相當大。但是,這也不過是我的一種猜度而已(賴恭的姓名,很陌生。《三國誌·吳書·薛綜傳》說他是荊州零陵郡的老前輩,為人仁爰謹慎,“不曉時事”。賴恭在當時的官銜,是“鎮遠將軍”。他大概是從零陵,跟著劉備來益州的,由於是老前輩,所以也被年高而德不劭的許靖所接近)。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記載了請葛亮於劉備在“建安二十六年”稱帝之時,勸劉備不可違拗部下的攀龍附鳳的願望。諸葛亮引用了當年耿純勸劉秀稱帝的一番話:“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
</br>
於是,劉備占有了漢中三郡:原來的漢中郡,加上曹操所分設的西城郡與上庸郡。
漢中郡於定軍山之戰以後,立刻被占領;西城郡也沒有什麽抵抗。上庸郡遠在今日的湖北西北部,曹操的太守申耽不肯望風而降。劉備派了養子劉封與宜都太守孟達,對申耽用武力威脅,申耽才終於投降。
劉備不僅仍叫申耽當上庸太守,而且也任命了申耽的弟弟申儀,當西城太守。劉封由“副軍中郎將”被升為“副軍將軍”。另一個荊州的新設的郡房陵,也已經被孟達於攻擊申耽以前,打了下來,房陵郡的太守蒯棋,死在孟達之手。
這一次定軍山之役,倘不是黃忠把下山俯衝的作戰命令,執行得有聲有色,則劉備能不能獲勝,大有問題。因此,劉備立刻把黃忠由“討虜將軍”升為“征西將軍”。黃忠與劉備的關係,也慢慢地比得上關、張二人與劉備的關係了。
京劇之中的《定軍山》,詞兒好。它使得黃忠的英名,為將近兩千年後的現代中國人所家喻戶曉(美中不足的是:把黃忠描寫成主將。他當時不是主將,主將是劉備自己)。
劉備一生打過了不少次的仗。真正是由他本人指揮所打勝的,次數不多。這一次定軍山之戰,是最精彩的一次。赤壁烏林之役,負責指揮主力(孫軍)的,是周瑜。後來,攻破劉璋的雒縣是圍了很久才攻破的。在成都,並未破城,是劉璋自己開城投降。早年,幫陶謙守郯城,守住了。那隻是與曹操的一次小接觸。
二三、劉備稱王
劉備在拿下了漢中、西城、上庸與房陵四個郡以後,聲勢浩大。同時,關羽在荊州,也準備得差不多完成,即將對曹仁進攻,爭奪襄陽樊城。
當時的形勢,似乎曹操已經走下坡路,夏侯淵全軍覆沒,他本人親自率兵抵達遮要,竟然達不到與劉備交鋒的目的而撤軍,雖沒有戰敗,也算是敗。
劉備的左右與他自己,認為消滅曹操的時機,已經差不多成熟,而為了號召天下英雄與團結自己的部下,劉備不可以不稱王。
劉備倒並不是最先有這個意思的人。他是“被動”的;不過,到了後來,他終於接受了左右的慫恿,於是“自稱漢中王”五個字的貶語就被司馬光等歷史家,加在他的頭上。
司馬光及其助手,在他們所寫的《資治通鑑》裏麵,對曹操相當客氣。曹操之稱“魏王”,也何嚐不是“自稱”?《資治通鑑》上的記載,卻是“進魏公操爵為王”。至少就字麵來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漢獻帝主動升魏公曹操為魏王。
劉備稱漢中王,在事實上確是等於自稱。而形式上是由馬超、許靖等等一百二十個人聯名上奏給漢獻帝,說他們因為曹操“外吞天下,內殘群僚,朝廷有蕭牆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所以“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備大司馬。”將來,消滅了曹操以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詔擅封之)罪,雖死無恨。“
劉備同時也上了一張表給漢獻帝,說:“群僚見逼,迫臣以義,……(臣)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輒順眾意,拜受(大司馬之)印,(漢中王之)璽,以崇國威。……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
一百二十人之中的領銜者,不是諸葛亮或關羽、張飛,而是馬超。為什麽?因為馬超曾經是漢獻帝朝廷正式封侯拜將的一員。所封的侯是“都亭侯”,所拜的將是“偏將軍”(但是,在這一張表上所寫的馬超官銜,不是偏將軍,而是劉備所給他的“平西將軍”)。
馬超之下,列名的人的次序,是許靖、龐羲、射璦。然後才是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賴恭、法正、李嚴(李嚴以下的人,姓名沒有被抄在《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裏麵)。
許靖不過是“左將軍長史”,掛了“領鎮軍將軍”的虛銜,不曾封過侯,也不曾獲得過許縣漢獻朝廷的官爵,何以名次列得如此之高呢?至於龐羲,簡直是說不上有什麽地位,隻不過是一個“營司馬”而已,比不上今日的副官處處長;射璦,也隻是上校參議之流:“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為什麽這三個人,也列在請葛亮與關、張之上呢?
章學誠說:“殆不可解(差不多是無法解釋的)。”我以為,可能執筆寫這張表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許靖。而龐羲與射璦和他私交不錯,年紀也相當大。但是,這也不過是我的一種猜度而已(賴恭的姓名,很陌生。《三國誌·吳書·薛綜傳》說他是荊州零陵郡的老前輩,為人仁爰謹慎,“不曉時事”。賴恭在當時的官銜,是“鎮遠將軍”。他大概是從零陵,跟著劉備來益州的,由於是老前輩,所以也被年高而德不劭的許靖所接近)。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記載了請葛亮於劉備在“建安二十六年”稱帝之時,勸劉備不可違拗部下的攀龍附鳳的願望。諸葛亮引用了當年耿純勸劉秀稱帝的一番話:“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