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是張陵的孫兒。中間的一輩,是張衡。張陵被信徒們稱為“天師”,張衡被稱為“係師”,張魯被稱為“嗣師”,亦稱為“嗣天師”。後代的道教信徒,稱他們為第一代天師,第二代天師,第三代天師。
第二代天師張衡,與大文學家兼科學家同姓同名。那個張衡是荊州南陽郡西鄂縣人。這個張衡,在籍貫上是屬於他父親張陵的豫州沛國豐縣。
張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代,傳道很遠很廣。於是難免有些信徒或自稱信徒的人,把原來的教義與作風,加以或少或多的改變,甚至與政治混在一起。張魯雖是嫡傳,也大搞其政治;何況旁支流派,如巨鹿的張角、張寶、張梁,作為黃巾最高首領的三位兄弟,以及益州巴郡的張修?
我相信張陵本人,最初創立道教之時,隻是為了治病(當時瘧疾與其他的瘟疫,使得各州各郡有極多的人死亡),為了“以忠孝導民”,勸人為善。他叫病人先承認自己的過失,反省自己的過失;然後,他畫符,念咒,叫病人喝下他用符咒所靈化了的水(靈水之中,他有沒有放下特效藥?我們無法查證。四川所出產的“常山”,便是極能治瘧的草藥)。
張陵與張衡,均不曾在軍事上與政治上有特殊的活動。作為第三代天師的張魯,由於劉焉的提拔與支持,竟然割據漢中,做了軍閥。
張魯不僅以“智義司馬”的官職,打敗了漢中太守蘇固,而且也襲擊了同去作戰的益州別部司馬張修。張修,我在前麵說過,是張魯的五鬥米道的教友。張魯如此對待教友,實在太不應該。他的動機與目的是:吞併張修的軍隊,以便獨霸漢中。
獨霸了漢中以後,張魯就燒掉漢中與寶雞長安之間的棧道,和漢獻帝的朝廷斷絕關係。
他而且與劉焉的兒子劉璋鬧翻。劉璋殺了張魯在成都的母親與其他的家人。
劉璋是在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劉焉得了癰疽而死之時,被劉焉的部下擁戴為“益州刺史”的。其後,長安朝廷的主持者李傕、郭汜不僅追認了這個既成事實,並且升任劉璋為“益州牧”,向劉璋表示好感。
張魯在漢中郡不自稱“太守”而自稱“師君”(天師兼君主)。他廢掉了各縣的縣令及其他的官吏,隻設道教教會的職員,以職員兼管民政。最高級的職員稱為“治頭”。每一個行政區域稱為一個“治”。治頭之下,設大祭酒與祭酒。再其次,普通剛入教的教友,稱為“鬼卒”。
人民犯法,張魯不肯立刻用刑。第一次犯法,張魯加以原諒。第二次,也加以原諒。到了第三次,張魯才肯用刑。
張魯在他所割據的全境,叫祭酒們到處設置“義舍”,義舍裏有飯有肉,免費招待來往的旅客。老百姓有病的,張魯的祭酒們叫他們靜坐反省,或公開承認自己所犯的過失,然後,喝下用指頭畫過符的水,與燒了的用筆在紙上所畫的符。
張魯確有他一大套的辦法。在他的境內,新的道路極多。因為,他命令犯了罪的人,以出錢、出力來修築道路,替代坐牢。
他在去漢中以前,在巴郡西部收了不少信徒;割據了漢中郡以後,這些巴郡西部的信徒,對他仍舊服從。
劉璋特地任命了一個姓龐名羲的,作所謂巴西郡的太守,用武力來鎮壓巴郡西部的這些“米賊”(米賊兩個字很不好聽,所指的是“五鬥米道”的教友)。
漢朝原隻有一個“巴郡”,沒有什麽“巴西郡”。首先在初平四年擅自把巴郡分成了兩個的,是劉焉的“帳下司馬”趙韙。趙韙把巴郡分為巴郡與永寧郡。到了建安六年,劉璋為了鎮壓“米賊”,就再把巴郡由二郡分為三郡:巴郡、巴東郡、巴西郡。
巴郡的郡治,設在墊江(四川省合川縣治);巴東郡的郡治,設在永寧(四川省奉節縣東北);巴西郡的郡治,設在閬中(四川省閬中縣城之西)。
劉璋命令他的首任巴西郡太守龐羲,不僅要鎮壓郡內的米賊,還要抵禦張魯所直接指揮的漢中部的武裝部隊。
然而不久以後,他的喜歡聽小話的作風,便使得龐羲灰心,由灰心而和劉璋貌合神離。龐羲也未嚐沒有遵照劉璋的指示,對張魯的部隊交鋒了若幹次。可惜,每次都敗在張魯之手。
因此之故,劉璋才想到爭取“外援”,派人到許縣向曹操致敬。曹操以漢帝的名義,拜劉璋為“振威將軍”。
劉璋再度派人到許縣,向曹操表示進一步的尊敬。上一次所派的,是河內郡人陰溥;這一次所派的,是蜀郡人張肅。
劉璋派張肅押送三百名本地的土著民族叟夷,給曹操掙更大的“威服四夷”的麵子。曹操果然十分開心,立刻任命張肅為廣漢郡的太守。
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由許縣出發,南征劉表。劉璋趕緊派張肅的弟弟張鬆,去向曹操表示贊成曹操這項舉動。張鬆由長江順流而下,到了荊州江陵縣,遇到曹操。曹操一則軍務極忙,二則看見張鬆其貌不揚,就對張鬆不太重視,隻給了他一個縣令的位置:越嶲郡的比蘇縣縣令。張鬆認為,這是他生平所未曾受過的大侮辱。他這時在劉璋麵前的官職,已經是“益州別駕”,是州牧以下的第三人(第一人是州牧,第二人是“治中”,第三人是“別駕”。別駕二字的意思,是,乘坐在別一輛馬車上的大官。他與州牧同進同出,各坐馬車一輛。他的實際職務,是參事顧問一類,也兼辦對各方的公共關係與“外交”。“治中”與別駕不同,專管對內,等於是一位代拆、代行的副州牧或副刺史)。
</br>
第二代天師張衡,與大文學家兼科學家同姓同名。那個張衡是荊州南陽郡西鄂縣人。這個張衡,在籍貫上是屬於他父親張陵的豫州沛國豐縣。
張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代,傳道很遠很廣。於是難免有些信徒或自稱信徒的人,把原來的教義與作風,加以或少或多的改變,甚至與政治混在一起。張魯雖是嫡傳,也大搞其政治;何況旁支流派,如巨鹿的張角、張寶、張梁,作為黃巾最高首領的三位兄弟,以及益州巴郡的張修?
我相信張陵本人,最初創立道教之時,隻是為了治病(當時瘧疾與其他的瘟疫,使得各州各郡有極多的人死亡),為了“以忠孝導民”,勸人為善。他叫病人先承認自己的過失,反省自己的過失;然後,他畫符,念咒,叫病人喝下他用符咒所靈化了的水(靈水之中,他有沒有放下特效藥?我們無法查證。四川所出產的“常山”,便是極能治瘧的草藥)。
張陵與張衡,均不曾在軍事上與政治上有特殊的活動。作為第三代天師的張魯,由於劉焉的提拔與支持,竟然割據漢中,做了軍閥。
張魯不僅以“智義司馬”的官職,打敗了漢中太守蘇固,而且也襲擊了同去作戰的益州別部司馬張修。張修,我在前麵說過,是張魯的五鬥米道的教友。張魯如此對待教友,實在太不應該。他的動機與目的是:吞併張修的軍隊,以便獨霸漢中。
獨霸了漢中以後,張魯就燒掉漢中與寶雞長安之間的棧道,和漢獻帝的朝廷斷絕關係。
他而且與劉焉的兒子劉璋鬧翻。劉璋殺了張魯在成都的母親與其他的家人。
劉璋是在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劉焉得了癰疽而死之時,被劉焉的部下擁戴為“益州刺史”的。其後,長安朝廷的主持者李傕、郭汜不僅追認了這個既成事實,並且升任劉璋為“益州牧”,向劉璋表示好感。
張魯在漢中郡不自稱“太守”而自稱“師君”(天師兼君主)。他廢掉了各縣的縣令及其他的官吏,隻設道教教會的職員,以職員兼管民政。最高級的職員稱為“治頭”。每一個行政區域稱為一個“治”。治頭之下,設大祭酒與祭酒。再其次,普通剛入教的教友,稱為“鬼卒”。
人民犯法,張魯不肯立刻用刑。第一次犯法,張魯加以原諒。第二次,也加以原諒。到了第三次,張魯才肯用刑。
張魯在他所割據的全境,叫祭酒們到處設置“義舍”,義舍裏有飯有肉,免費招待來往的旅客。老百姓有病的,張魯的祭酒們叫他們靜坐反省,或公開承認自己所犯的過失,然後,喝下用指頭畫過符的水,與燒了的用筆在紙上所畫的符。
張魯確有他一大套的辦法。在他的境內,新的道路極多。因為,他命令犯了罪的人,以出錢、出力來修築道路,替代坐牢。
他在去漢中以前,在巴郡西部收了不少信徒;割據了漢中郡以後,這些巴郡西部的信徒,對他仍舊服從。
劉璋特地任命了一個姓龐名羲的,作所謂巴西郡的太守,用武力來鎮壓巴郡西部的這些“米賊”(米賊兩個字很不好聽,所指的是“五鬥米道”的教友)。
漢朝原隻有一個“巴郡”,沒有什麽“巴西郡”。首先在初平四年擅自把巴郡分成了兩個的,是劉焉的“帳下司馬”趙韙。趙韙把巴郡分為巴郡與永寧郡。到了建安六年,劉璋為了鎮壓“米賊”,就再把巴郡由二郡分為三郡:巴郡、巴東郡、巴西郡。
巴郡的郡治,設在墊江(四川省合川縣治);巴東郡的郡治,設在永寧(四川省奉節縣東北);巴西郡的郡治,設在閬中(四川省閬中縣城之西)。
劉璋命令他的首任巴西郡太守龐羲,不僅要鎮壓郡內的米賊,還要抵禦張魯所直接指揮的漢中部的武裝部隊。
然而不久以後,他的喜歡聽小話的作風,便使得龐羲灰心,由灰心而和劉璋貌合神離。龐羲也未嚐沒有遵照劉璋的指示,對張魯的部隊交鋒了若幹次。可惜,每次都敗在張魯之手。
因此之故,劉璋才想到爭取“外援”,派人到許縣向曹操致敬。曹操以漢帝的名義,拜劉璋為“振威將軍”。
劉璋再度派人到許縣,向曹操表示進一步的尊敬。上一次所派的,是河內郡人陰溥;這一次所派的,是蜀郡人張肅。
劉璋派張肅押送三百名本地的土著民族叟夷,給曹操掙更大的“威服四夷”的麵子。曹操果然十分開心,立刻任命張肅為廣漢郡的太守。
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由許縣出發,南征劉表。劉璋趕緊派張肅的弟弟張鬆,去向曹操表示贊成曹操這項舉動。張鬆由長江順流而下,到了荊州江陵縣,遇到曹操。曹操一則軍務極忙,二則看見張鬆其貌不揚,就對張鬆不太重視,隻給了他一個縣令的位置:越嶲郡的比蘇縣縣令。張鬆認為,這是他生平所未曾受過的大侮辱。他這時在劉璋麵前的官職,已經是“益州別駕”,是州牧以下的第三人(第一人是州牧,第二人是“治中”,第三人是“別駕”。別駕二字的意思,是,乘坐在別一輛馬車上的大官。他與州牧同進同出,各坐馬車一輛。他的實際職務,是參事顧問一類,也兼辦對各方的公共關係與“外交”。“治中”與別駕不同,專管對內,等於是一位代拆、代行的副州牧或副刺史)。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