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孫瑜傳》,沒有一個字說到孫瑜有率領水軍、進駐夏口,被劉備這樣大張旗鼓來阻止孫瑜西上。
《關羽傳》與《程普傳》,不但不曾提起孫瑜率領水軍西上,而且明明白白地記載了:關羽之接防江陵,程普之離開江陵而回任江夏太守,是在建安二十年夏天。當時孫權與劉備言歸於好,把他們的荊州各郡重新劃分,以湘水作為疆界,孫權把南郡送給劉備,劉備把長沙郡,加上桂陽郡,送給孫權。
這時候,張飛與諸葛亮二人均早已在建安十九年四月,與趙雲離開了今天的湖北與湖南,進入了今天的四川,去幫助劉備打劉璋。
所以,《資治通鑑》的那一段話,極不可靠。這部《資治通鑑》,並非司馬光一手所寫,而是於他的校閱之下,“成於眾手”。司馬光雖則是了不起的一位大歷史家,校閱之時也難免有時疏忽,不曾注意到這段話所根據的隻是一些傳聞、野史。
事實是,周瑜在死前確有邀同孫瑜,去一起打益州的意思,並且孫權也允準了。然而,周瑜一死,這個攻取益州的計劃就由於魯肅並不贊成而作為罷論,孫瑜及其水軍始終並未出發。
周瑜是在建安十五年的冬天去世的;劉備應劉璋的邀請進入益州,是在十六年的冬天。孫權派水軍到公安來迎接妹妹孫夫人回江東,也是在十六年的冬天,劉備離開公安不久。
孫權對劉備第一次翻臉,是在劉備於建安十九年打敗劉璋,奪得益州以後。翻臉的具體行動,是派遣呂蒙率領兩萬兵進入今天的湖南,而且同時任命了三個郡的太守以下的官吏。這三個郡,是長沙、零陵、桂陽。
劉備在荊州,原本隻有四個郡而已;孫權一舉而奪了三個,隻剩下武陵一個郡未曾搶。他大概是因為武陵為公安城的所在地,有點不好意思罷。
孫權所想奪取的三個郡,有兩個郡的官吏望風投降。這兩個郡是長沙與桂陽(趙雲這時候已經不在桂陽)。不肯投降的,是零陵太守郝普。
劉備在益州接到報告,認為事態嚴重,就親自由益州趕到荊州武陵郡的公安城來。來到了以後,他派遣關羽率兵前往湖南,與魯肅、呂蒙對敵。
孫權自己也從揚州吳郡的京縣(鎮江)來到了今天湖北嘉魚西南的陸口,親自坐鎮,指揮前方軍事;同時,派了魯肅,帶一萬人進駐益陽。
在益陽,魯肅與關羽兩軍相遇。
傳奇性的“單刀赴會”,便是在這魯肅、關羽兩軍相遇以後所發生的;但是其經過與《三國演義》所說,頗有出入;並非一個人叫周倉拿了單刀去赴會,而是雙方的將領拿了單刀去赴會。所謂單刀,意思是不帶部隊前往。雙方的部隊,彼此停留在一百步的距離之外。
這樣的一次“陣前會談”,其結果是極難預料的。談得好,雙方化幹戈為玉帛;談得不好,混戰立刻開始。
魯肅首先發言:“長沙、桂陽、零陵,這三個郡是我們借給你們的,為什麽不還?”
關羽答覆,“烏林之戰的時候,左將軍(劉備)身在行伍之間,和你們一齊出力,破了敵人,怎麽可以讓他徒勞,分不到一塊土地?你這次來,難道是想收回土地的嗎?”
魯肅說:“我第一次見到你們的劉豫州(劉備),是在當陽縣長阪坡。當時,他的兵,數目及不上一個‘校’;他本人而且在打窮算盤,想到很遠的地方去逃難(到今日的廣西梧州,找蒼梧太守吳巨)。我們的主上(孫權)同情他無所依靠,就不惜花費物力、民力,讓他有個安身之處。誰料到劉豫州很會做作,‘愆德墮好’(違背了道德,拋棄了友好);現今有了益州,仍想兼據荊州的土地。這是普通的人所不忍心做的,身為一方的領導人物,怎麽可以如此?”
《資治通鑑》這一卷的執筆人,在抄錄了《吳書》上的這一番魯肅的高論以後,加抄了該書的四個字結論:“羽無以答。”
這一位執筆人真是夠客觀的!他把《三國誌·魯肅傳》中的下列幾句話,完全不管:(魯肅)“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魯肅厲聲嗬之,辭色甚切。(關)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這一位敢於插嘴,而說得極有道理的仁兄,魯肅不應該對他厲聲嗬斥。這位仁兄究竟是誰呢?是不是如《三國演義》所稱,周倉?周倉的姓名,不見於《三國誌》。歷史上有沒有這個人,隻有“演義”的作者自己知道。依照這位作者自己所說,周倉原是黃巾的小頭目。既然不過是黃巾的小頭目,不可能說得出“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我個人以為這位敢於發言而被魯肅嗬斥的仁兄,一定是關羽的部下軍官。否則,關羽沒有辦法對他使了一個眼色,就打發了他走。
其實,他的似乎冒失的話,在事實上挽救了雙方在言語上相持不下的僵局。沒有他挺身而出,打個諢,關羽可能被魯肅的很不講道理的話,氣得立刻打了起來。
倘若打了起來,魯肅絕對不是關羽的對手。論個人的武藝,或是兵員的數目,均是如此。魯肅的一萬人,如何經得起關羽打?
魯肅敗了以後,孫權一定不肯甘休。那末,賺便宜的是曹操。
</br>
《關羽傳》與《程普傳》,不但不曾提起孫瑜率領水軍西上,而且明明白白地記載了:關羽之接防江陵,程普之離開江陵而回任江夏太守,是在建安二十年夏天。當時孫權與劉備言歸於好,把他們的荊州各郡重新劃分,以湘水作為疆界,孫權把南郡送給劉備,劉備把長沙郡,加上桂陽郡,送給孫權。
這時候,張飛與諸葛亮二人均早已在建安十九年四月,與趙雲離開了今天的湖北與湖南,進入了今天的四川,去幫助劉備打劉璋。
所以,《資治通鑑》的那一段話,極不可靠。這部《資治通鑑》,並非司馬光一手所寫,而是於他的校閱之下,“成於眾手”。司馬光雖則是了不起的一位大歷史家,校閱之時也難免有時疏忽,不曾注意到這段話所根據的隻是一些傳聞、野史。
事實是,周瑜在死前確有邀同孫瑜,去一起打益州的意思,並且孫權也允準了。然而,周瑜一死,這個攻取益州的計劃就由於魯肅並不贊成而作為罷論,孫瑜及其水軍始終並未出發。
周瑜是在建安十五年的冬天去世的;劉備應劉璋的邀請進入益州,是在十六年的冬天。孫權派水軍到公安來迎接妹妹孫夫人回江東,也是在十六年的冬天,劉備離開公安不久。
孫權對劉備第一次翻臉,是在劉備於建安十九年打敗劉璋,奪得益州以後。翻臉的具體行動,是派遣呂蒙率領兩萬兵進入今天的湖南,而且同時任命了三個郡的太守以下的官吏。這三個郡,是長沙、零陵、桂陽。
劉備在荊州,原本隻有四個郡而已;孫權一舉而奪了三個,隻剩下武陵一個郡未曾搶。他大概是因為武陵為公安城的所在地,有點不好意思罷。
孫權所想奪取的三個郡,有兩個郡的官吏望風投降。這兩個郡是長沙與桂陽(趙雲這時候已經不在桂陽)。不肯投降的,是零陵太守郝普。
劉備在益州接到報告,認為事態嚴重,就親自由益州趕到荊州武陵郡的公安城來。來到了以後,他派遣關羽率兵前往湖南,與魯肅、呂蒙對敵。
孫權自己也從揚州吳郡的京縣(鎮江)來到了今天湖北嘉魚西南的陸口,親自坐鎮,指揮前方軍事;同時,派了魯肅,帶一萬人進駐益陽。
在益陽,魯肅與關羽兩軍相遇。
傳奇性的“單刀赴會”,便是在這魯肅、關羽兩軍相遇以後所發生的;但是其經過與《三國演義》所說,頗有出入;並非一個人叫周倉拿了單刀去赴會,而是雙方的將領拿了單刀去赴會。所謂單刀,意思是不帶部隊前往。雙方的部隊,彼此停留在一百步的距離之外。
這樣的一次“陣前會談”,其結果是極難預料的。談得好,雙方化幹戈為玉帛;談得不好,混戰立刻開始。
魯肅首先發言:“長沙、桂陽、零陵,這三個郡是我們借給你們的,為什麽不還?”
關羽答覆,“烏林之戰的時候,左將軍(劉備)身在行伍之間,和你們一齊出力,破了敵人,怎麽可以讓他徒勞,分不到一塊土地?你這次來,難道是想收回土地的嗎?”
魯肅說:“我第一次見到你們的劉豫州(劉備),是在當陽縣長阪坡。當時,他的兵,數目及不上一個‘校’;他本人而且在打窮算盤,想到很遠的地方去逃難(到今日的廣西梧州,找蒼梧太守吳巨)。我們的主上(孫權)同情他無所依靠,就不惜花費物力、民力,讓他有個安身之處。誰料到劉豫州很會做作,‘愆德墮好’(違背了道德,拋棄了友好);現今有了益州,仍想兼據荊州的土地。這是普通的人所不忍心做的,身為一方的領導人物,怎麽可以如此?”
《資治通鑑》這一卷的執筆人,在抄錄了《吳書》上的這一番魯肅的高論以後,加抄了該書的四個字結論:“羽無以答。”
這一位執筆人真是夠客觀的!他把《三國誌·魯肅傳》中的下列幾句話,完全不管:(魯肅)“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魯肅厲聲嗬之,辭色甚切。(關)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這一位敢於插嘴,而說得極有道理的仁兄,魯肅不應該對他厲聲嗬斥。這位仁兄究竟是誰呢?是不是如《三國演義》所稱,周倉?周倉的姓名,不見於《三國誌》。歷史上有沒有這個人,隻有“演義”的作者自己知道。依照這位作者自己所說,周倉原是黃巾的小頭目。既然不過是黃巾的小頭目,不可能說得出“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我個人以為這位敢於發言而被魯肅嗬斥的仁兄,一定是關羽的部下軍官。否則,關羽沒有辦法對他使了一個眼色,就打發了他走。
其實,他的似乎冒失的話,在事實上挽救了雙方在言語上相持不下的僵局。沒有他挺身而出,打個諢,關羽可能被魯肅的很不講道理的話,氣得立刻打了起來。
倘若打了起來,魯肅絕對不是關羽的對手。論個人的武藝,或是兵員的數目,均是如此。魯肅的一萬人,如何經得起關羽打?
魯肅敗了以後,孫權一定不肯甘休。那末,賺便宜的是曹操。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