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是,黃蓋不曾吃這個苦,也不需要吃這個苦。曹操很容易相信黃蓋的投降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一,他的兵力比孫劉聯軍的兵力,大得太多。黃蓋這樣的人之不願與周瑜同歸於盡,是很合於常理的。第二,曹操所能知道的關於黃蓋的情形是:黃蓋曾經做過孫堅的部下,資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未甘。第三,十幾年來各方的將領背棄原主而投降曹操的太多(張郃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曹操受降成習慣。因此對於黃蓋之降,絲毫不感到奇怪。因此也就不曾稍存懷疑之心。
到了所指定的那一天,黃蓋點齊了十艘大船,裝滿幹柴枯草,澆了油,蓋了麻布,插上旗子,浩浩蕩蕩,駛向北岸的烏林鎮,曹操的水陸大軍集合之處。
在十艘大船的後麵,有幾隻小船跟著,以備黃蓋本人與放火的兵士於放火之後逃命。
黃蓋自己站在第一艘大船的船頭,其餘九艘和小船,繼續跟進,駛到江的中心,黃蓋吩咐“揚帆”,大小船隻,都揚起了帆,速度加快。
這些船轉眼就接近了曹操水陸部隊的屯聚所在。隻差兩裏左右的距離,黃蓋一聲令下,點火!十艘大船上的兵士,一齊點火,燃燒枯柴幹草;然後,擺好大船的舵。解開大小船隻之間的纜繩,放走這十艘火球一般的大船。黃蓋與這些兵士,立刻都跳上小船,掉轉船頭,急駛南岸。
火球一般的十艘大船,沖向烏林鎮河岸的曹軍兵船,兵船著了火,從一隻燒到另一隻,轉瞬之間,成百成千的兵船都著了火。岸上的樹林與帳篷,也大部分著了火,燒成一片。
曹軍想救火也來不及,紛紛四散奔逃。曹操下令,全軍向江陵撤退,紮在烏林鎮、長江邊的陸地上的曹軍的帳篷與相距不遠的樹林,被燒成了火海,曹軍未死於疾病與瘟疫的,這一次又被燒死、殺死、擠死、踏死了極多。
這一個歷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赤壁之戰,應該改稱為“烏林之戰”。在赤壁的兩軍相遇,隻是一個序戰;在烏林的大燒大殺,才是決戰。
燒的是長江北岸的烏林,不是長江南岸的赤壁。後世的說書家未加深考,把赤壁的“赤”字與“火燒”西字聯想在一起,以為赤壁之所以赤,由於火燒。其實,赤壁由於上質的關係,本來就是赤的,無待於火燒,倘若是因火燒而變了色,那也至多隻是接近地麵的一小截棱燒成或煎成黑色而已,燒不赤。
而且,赤壁是在南岸,曹軍的船與帳篷是在北岸。南岸赤壁即使被黃蓋燒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孫劉聯軍在火燒烏林的那一天,並沒有“隔江觀火”,鼓掌大笑,或齊聲喝采。他們早就在黃蓋出發以前,全部準備完成;吃完了飯,穿了軍服,披掛了箭囊等武器,手執長槍或大刀短劍,而且都登上了戰船與大小快艇。
當曹軍在船中與帳篷中被燒得慌作一團之時,孫劉兩軍已經於殺聲震天之中來到。孫劉兩軍的將士,以必死的決心來與十倍左右的敵人死拚,以少抗多,以弱抗強,在大火濃煙的戰場裏麵,獲得了全勝。
曹操下令給他的尚未被燒死或殺死的若幹部隊,向南郡的方向撤退。所謂南郡,是指南郡的郡治(太守的所在地,首縣)。當時南郡的郡治是江陵縣,在長江的左岸。
曹操自己,帶了親信部隊,走在大軍的前麵,算是替大軍開路,而實際上是搶先逃命。
他選擇了最近的路,也就是比較地可以稱為“直線”的一條路:經過華容縣城的所謂華容道。漢朝的華容縣城,在今天湖北監利縣的北邊偏西,上坊東村附近(今日的湖南華容縣,與漢朝的華容縣毫無關係;它是三國時代吳國所創設的一個縣,原名南安,到了隋朝才被不學無術的官僚改名華容)。
曹操為什麽要選擇這麽一條華容道呢?因為,他的船已經被燒掉了,不能夠溯江而上,由烏林回往江陵。而且江麵上有的是孫劉聯軍的戰船。
曹操可不可以由烏林,不向正西,而直奔西北,經過今天的沔陽與潛江兩個縣城,到漢水的河邊呢?不可以!他沒有了船,走到漢水的河邊,有什麽方法逃走?豈非自投絕路?
他隻能奔向江陵,因為江陵還有他的若幹兵,若幹船,與一個可以防守的有城牆的大城。
因此,他必須選擇華容道,雖則這華容道隻是一條小路,不便行軍,路的兩旁,有數不清的湖沼與低窪的泥濘地。這時候,偏偏老天爺又下了幾天雨,弄得小路上積滿了水。
那小路本來就不是石頭鋪的(更不是瀝青水泥鋪的),是泥土鋪的!雨水泡鬆了泥土,弄得路不成路,腳踏下去,提不起來,寸步難行,後邊孫劉聯軍追得很緊。周瑜帶了兵在追;劉備也親自與關、張、趙三人帶了兵在追。
曹操在這華容道上,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一陣,才想出一個辦法,叫兵士到路旁的人家去徵集草料,方法軟硬兼施。草料到手以後,這些兵士必須背到華容道的路上鋪路。果然,泥濘的路上有了草鋪在路麵,人與馬都能夠走了。
然而,草鋪得慢,人馬走得快。有一段路是鋪好了,前麵的路尚未鋪,還有兵士在鋪,這些兵士,卻都被蜂擁而來的人馬踏死。
曹操帶了敗將殘兵,最後總算是到達了江陵縣,他略加布置,留下堂兄弟曹仁與徐晃負責防守江陵,叫柴進守襄陽,自己一溜煙回了許縣。
</br>
到了所指定的那一天,黃蓋點齊了十艘大船,裝滿幹柴枯草,澆了油,蓋了麻布,插上旗子,浩浩蕩蕩,駛向北岸的烏林鎮,曹操的水陸大軍集合之處。
在十艘大船的後麵,有幾隻小船跟著,以備黃蓋本人與放火的兵士於放火之後逃命。
黃蓋自己站在第一艘大船的船頭,其餘九艘和小船,繼續跟進,駛到江的中心,黃蓋吩咐“揚帆”,大小船隻,都揚起了帆,速度加快。
這些船轉眼就接近了曹操水陸部隊的屯聚所在。隻差兩裏左右的距離,黃蓋一聲令下,點火!十艘大船上的兵士,一齊點火,燃燒枯柴幹草;然後,擺好大船的舵。解開大小船隻之間的纜繩,放走這十艘火球一般的大船。黃蓋與這些兵士,立刻都跳上小船,掉轉船頭,急駛南岸。
火球一般的十艘大船,沖向烏林鎮河岸的曹軍兵船,兵船著了火,從一隻燒到另一隻,轉瞬之間,成百成千的兵船都著了火。岸上的樹林與帳篷,也大部分著了火,燒成一片。
曹軍想救火也來不及,紛紛四散奔逃。曹操下令,全軍向江陵撤退,紮在烏林鎮、長江邊的陸地上的曹軍的帳篷與相距不遠的樹林,被燒成了火海,曹軍未死於疾病與瘟疫的,這一次又被燒死、殺死、擠死、踏死了極多。
這一個歷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赤壁之戰,應該改稱為“烏林之戰”。在赤壁的兩軍相遇,隻是一個序戰;在烏林的大燒大殺,才是決戰。
燒的是長江北岸的烏林,不是長江南岸的赤壁。後世的說書家未加深考,把赤壁的“赤”字與“火燒”西字聯想在一起,以為赤壁之所以赤,由於火燒。其實,赤壁由於上質的關係,本來就是赤的,無待於火燒,倘若是因火燒而變了色,那也至多隻是接近地麵的一小截棱燒成或煎成黑色而已,燒不赤。
而且,赤壁是在南岸,曹軍的船與帳篷是在北岸。南岸赤壁即使被黃蓋燒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孫劉聯軍在火燒烏林的那一天,並沒有“隔江觀火”,鼓掌大笑,或齊聲喝采。他們早就在黃蓋出發以前,全部準備完成;吃完了飯,穿了軍服,披掛了箭囊等武器,手執長槍或大刀短劍,而且都登上了戰船與大小快艇。
當曹軍在船中與帳篷中被燒得慌作一團之時,孫劉兩軍已經於殺聲震天之中來到。孫劉兩軍的將士,以必死的決心來與十倍左右的敵人死拚,以少抗多,以弱抗強,在大火濃煙的戰場裏麵,獲得了全勝。
曹操下令給他的尚未被燒死或殺死的若幹部隊,向南郡的方向撤退。所謂南郡,是指南郡的郡治(太守的所在地,首縣)。當時南郡的郡治是江陵縣,在長江的左岸。
曹操自己,帶了親信部隊,走在大軍的前麵,算是替大軍開路,而實際上是搶先逃命。
他選擇了最近的路,也就是比較地可以稱為“直線”的一條路:經過華容縣城的所謂華容道。漢朝的華容縣城,在今天湖北監利縣的北邊偏西,上坊東村附近(今日的湖南華容縣,與漢朝的華容縣毫無關係;它是三國時代吳國所創設的一個縣,原名南安,到了隋朝才被不學無術的官僚改名華容)。
曹操為什麽要選擇這麽一條華容道呢?因為,他的船已經被燒掉了,不能夠溯江而上,由烏林回往江陵。而且江麵上有的是孫劉聯軍的戰船。
曹操可不可以由烏林,不向正西,而直奔西北,經過今天的沔陽與潛江兩個縣城,到漢水的河邊呢?不可以!他沒有了船,走到漢水的河邊,有什麽方法逃走?豈非自投絕路?
他隻能奔向江陵,因為江陵還有他的若幹兵,若幹船,與一個可以防守的有城牆的大城。
因此,他必須選擇華容道,雖則這華容道隻是一條小路,不便行軍,路的兩旁,有數不清的湖沼與低窪的泥濘地。這時候,偏偏老天爺又下了幾天雨,弄得小路上積滿了水。
那小路本來就不是石頭鋪的(更不是瀝青水泥鋪的),是泥土鋪的!雨水泡鬆了泥土,弄得路不成路,腳踏下去,提不起來,寸步難行,後邊孫劉聯軍追得很緊。周瑜帶了兵在追;劉備也親自與關、張、趙三人帶了兵在追。
曹操在這華容道上,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一陣,才想出一個辦法,叫兵士到路旁的人家去徵集草料,方法軟硬兼施。草料到手以後,這些兵士必須背到華容道的路上鋪路。果然,泥濘的路上有了草鋪在路麵,人與馬都能夠走了。
然而,草鋪得慢,人馬走得快。有一段路是鋪好了,前麵的路尚未鋪,還有兵士在鋪,這些兵士,卻都被蜂擁而來的人馬踏死。
曹操帶了敗將殘兵,最後總算是到達了江陵縣,他略加布置,留下堂兄弟曹仁與徐晃負責防守江陵,叫柴進守襄陽,自己一溜煙回了許縣。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