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邵位居丞相,而在《三國誌》的吳的部分竟然沒有一卷或一分卷的傳記,這是因為他與一位姓張名溫的格格不入,而陳壽所根據的史料,是張溫的“黨羽”韋昭所寫。
孫邵當丞相,當到黃武四年五月病故。《吳錄》說他享年三十六歲,費解。當時,孫權已經實歲四十四歲;孫邵作過劉繇的僚屑,不可能年紀比孫權還小了八歲(孫邵死時的年齡,可能是六十三歲,被抄寫的人錯成三十六歲)。
孫邵於官居丞相的不到三年時間,有過什麽重大貢獻,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我們僅僅知道,在這不到三年的期間,孫權受不了曹丕催遣“任子”的壓迫,對蜀漢信使往返,言歸於好。這可能是由於孫邵作了如此的政策上的建議(所謂“任子”,是拿兒子當人質,送到朝廷,聽憑朝廷於自己反叛之時,加以殺害或拘囚)。
孫邵死了以後的第二個月,黃武四年六月。孫權任命顧雍做丞相。
顧雍做丞相,一做便是十九個年頭,作到赤烏六年(公元243年)十一月病故之時。他是吳郡吳縣(蘇州)人,當過蔡邕的學生,學會彈琴、寫字;在建安四年被揚州與吳郡的長官推薦給孫策,當了合肥縣的縣長。
顧雍在作了合肥縣縣長以後,又一連作了婁縣、曲阿縣,與上虞縣的縣長,都有相當好的政績。
孫權繼承了孫策的全部地盤,有六個郡之多;但是在名義上,許縣朝廷隻承認他是“領會稽太守”。孫權本人必須留在吳郡的曲阿,或丹陽郡的秣陵,不能到會稽(紹興)久住,作名副其實的會稽太守,就叫顧雍擔任會稽郡的“丞”,代掌太守的職權。
顧雍把會稽也治得像以前他治過的三個縣一樣:全郡的大小土匪完全肅清,人民安居樂業。
許昌朝廷所頒給孫權的軍事官位,是“討虜將軍”(他的父親孫堅曾經是“破虜將軍”,他的哥哥孫策曾經是“討逆將軍”)。在討虜將軍的下麵,有所謂左右司馬。顧雍於做了幾年會稽郡丞以後,被孫權調回來,做“左司馬”。
獻帝末年,孫權、劉備之間有了磨擦,孫權投降曹丕,被封為“吳王”。吳王的吳國,有類似魏國朝廷的官製,包括九卿與尚書令。顧雍先後又做了吳國的大理(最高的司法官),奉常(最高的祭祀官與宗譜官),與“領尚書令”(國王的總管一切政務的秘書長)。
孫權而且封了顧雍為“陽遂鄉侯”,其後進封為醴陵侯。
孫權在黃武元年稱王,第一任的丞相是孫邵。孫邵死後,顧雍就被任命為第二任的丞相,與孫權處得極好。君臣之間,除了一度被小人呂壹挑撥了以外,不曾有過什麽不愉快的事。
他懂得孫權的脾氣,絕對不在大庭廣眾中倒駁孫權的意見;然而他也絲毫不是阿諛奉承的佞臣。他懂得寫小條子,用書麵陳述若幹與孫權的看法不同的意見。這樣,孫權保住了帝王威嚴,也就樂於接受顧雍的意見。
顧雍的另一特長是緘默,不把經辦的公事隨便對人閑談。尤其是關於人事。他保薦了一個人,這人被孫權用了,還不知道保薦人是他顧雍。至於處理某一問題,顧雍也絕對不誇耀他呈獻給孫權的方針。外麵的人隻曉得一切都是出自孫權的英明果斷。
他性情和順,而張昭性情剛強。和順,並不一定是全無主張,對皇帝的任何看法一概贊同,或凡事“奏請核示”。事實上,頤雍的主張多得很,而且每每與孫權的大不相同,甚至每每與張昭的相同。例如,孫權想派特使去遼東封公孫淵,張昭固然反對,頤雍也是反對的。
張昭有一次在武昌為了孫權想作“長夜之飲”,而中途退出筵席,出門坐在馬車裏生氣;終於勸好了孫權停止這一夜的狂歡。顧雍也是反對孫權鬧酒的,而所作的表示頗與張昭兩樣。
顧雍的辦法是:採取“眾醉獨醒”、“不苟言笑”的態度,叫孫權及其酣飲的部下自己慚愧。顧雍生平絕不喝酒,在宴會場中不多說話,正襟危坐,睜大著眼睛對言行放縱的賓客注視,弄得孫權有“顧公在座,使人不樂”之感。
孫權喜歡用嚴刑峻法對付老百姓。張昭反對,孫權不想接受,便問顧雍。顧雍說:“法令似乎太多了些。刑罰也略為嫌重了一些。我所聽到的老百姓的呼聲,與張昭所聽到的一樣。”孫權於是就叫人把法令與刑罰加以修正。
孫權每逢準備以什麽人做比較重要的官,就派遣一個“中書郎”到顧雍家裏去見顧雍,徵詢顧雍的意見。顧雍妙得很,他倘若是贊成任用某人,便談笑風生,留下這位中書郎吃飯。否則,他說話很少,也不留中書郎吃飯。
孫權懂得顧雍的“密碼語言”,隻消問一問從顧公館回來的中書郎:“他留你吃飯設有”倘若中書郎回奏:“留臣吃飯了”,孫權便吩咐下麵,繕發任命某人的公文。倘若中書郎回奏;“沒有留吃飯”,孫權就重新考慮某人做某官,是否適當。
孫權遇到政策上的重大問題,卻並不派人傳話;顧雍也決不託人轉奏。他們君臣二人之間,似乎有一個默契,遇到這樣的事,隻有當麵密談。
顧雍在赤烏七年(公元244年)去世,孫權任命陸遜做丞相。孫權叫陸遜留在武昌,仍舊當“荊州牧、都護、領武昌事”。
</br>
孫邵當丞相,當到黃武四年五月病故。《吳錄》說他享年三十六歲,費解。當時,孫權已經實歲四十四歲;孫邵作過劉繇的僚屑,不可能年紀比孫權還小了八歲(孫邵死時的年齡,可能是六十三歲,被抄寫的人錯成三十六歲)。
孫邵於官居丞相的不到三年時間,有過什麽重大貢獻,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我們僅僅知道,在這不到三年的期間,孫權受不了曹丕催遣“任子”的壓迫,對蜀漢信使往返,言歸於好。這可能是由於孫邵作了如此的政策上的建議(所謂“任子”,是拿兒子當人質,送到朝廷,聽憑朝廷於自己反叛之時,加以殺害或拘囚)。
孫邵死了以後的第二個月,黃武四年六月。孫權任命顧雍做丞相。
顧雍做丞相,一做便是十九個年頭,作到赤烏六年(公元243年)十一月病故之時。他是吳郡吳縣(蘇州)人,當過蔡邕的學生,學會彈琴、寫字;在建安四年被揚州與吳郡的長官推薦給孫策,當了合肥縣的縣長。
顧雍在作了合肥縣縣長以後,又一連作了婁縣、曲阿縣,與上虞縣的縣長,都有相當好的政績。
孫權繼承了孫策的全部地盤,有六個郡之多;但是在名義上,許縣朝廷隻承認他是“領會稽太守”。孫權本人必須留在吳郡的曲阿,或丹陽郡的秣陵,不能到會稽(紹興)久住,作名副其實的會稽太守,就叫顧雍擔任會稽郡的“丞”,代掌太守的職權。
顧雍把會稽也治得像以前他治過的三個縣一樣:全郡的大小土匪完全肅清,人民安居樂業。
許昌朝廷所頒給孫權的軍事官位,是“討虜將軍”(他的父親孫堅曾經是“破虜將軍”,他的哥哥孫策曾經是“討逆將軍”)。在討虜將軍的下麵,有所謂左右司馬。顧雍於做了幾年會稽郡丞以後,被孫權調回來,做“左司馬”。
獻帝末年,孫權、劉備之間有了磨擦,孫權投降曹丕,被封為“吳王”。吳王的吳國,有類似魏國朝廷的官製,包括九卿與尚書令。顧雍先後又做了吳國的大理(最高的司法官),奉常(最高的祭祀官與宗譜官),與“領尚書令”(國王的總管一切政務的秘書長)。
孫權而且封了顧雍為“陽遂鄉侯”,其後進封為醴陵侯。
孫權在黃武元年稱王,第一任的丞相是孫邵。孫邵死後,顧雍就被任命為第二任的丞相,與孫權處得極好。君臣之間,除了一度被小人呂壹挑撥了以外,不曾有過什麽不愉快的事。
他懂得孫權的脾氣,絕對不在大庭廣眾中倒駁孫權的意見;然而他也絲毫不是阿諛奉承的佞臣。他懂得寫小條子,用書麵陳述若幹與孫權的看法不同的意見。這樣,孫權保住了帝王威嚴,也就樂於接受顧雍的意見。
顧雍的另一特長是緘默,不把經辦的公事隨便對人閑談。尤其是關於人事。他保薦了一個人,這人被孫權用了,還不知道保薦人是他顧雍。至於處理某一問題,顧雍也絕對不誇耀他呈獻給孫權的方針。外麵的人隻曉得一切都是出自孫權的英明果斷。
他性情和順,而張昭性情剛強。和順,並不一定是全無主張,對皇帝的任何看法一概贊同,或凡事“奏請核示”。事實上,頤雍的主張多得很,而且每每與孫權的大不相同,甚至每每與張昭的相同。例如,孫權想派特使去遼東封公孫淵,張昭固然反對,頤雍也是反對的。
張昭有一次在武昌為了孫權想作“長夜之飲”,而中途退出筵席,出門坐在馬車裏生氣;終於勸好了孫權停止這一夜的狂歡。顧雍也是反對孫權鬧酒的,而所作的表示頗與張昭兩樣。
顧雍的辦法是:採取“眾醉獨醒”、“不苟言笑”的態度,叫孫權及其酣飲的部下自己慚愧。顧雍生平絕不喝酒,在宴會場中不多說話,正襟危坐,睜大著眼睛對言行放縱的賓客注視,弄得孫權有“顧公在座,使人不樂”之感。
孫權喜歡用嚴刑峻法對付老百姓。張昭反對,孫權不想接受,便問顧雍。顧雍說:“法令似乎太多了些。刑罰也略為嫌重了一些。我所聽到的老百姓的呼聲,與張昭所聽到的一樣。”孫權於是就叫人把法令與刑罰加以修正。
孫權每逢準備以什麽人做比較重要的官,就派遣一個“中書郎”到顧雍家裏去見顧雍,徵詢顧雍的意見。顧雍妙得很,他倘若是贊成任用某人,便談笑風生,留下這位中書郎吃飯。否則,他說話很少,也不留中書郎吃飯。
孫權懂得顧雍的“密碼語言”,隻消問一問從顧公館回來的中書郎:“他留你吃飯設有”倘若中書郎回奏:“留臣吃飯了”,孫權便吩咐下麵,繕發任命某人的公文。倘若中書郎回奏;“沒有留吃飯”,孫權就重新考慮某人做某官,是否適當。
孫權遇到政策上的重大問題,卻並不派人傳話;顧雍也決不託人轉奏。他們君臣二人之間,似乎有一個默契,遇到這樣的事,隻有當麵密談。
顧雍在赤烏七年(公元244年)去世,孫權任命陸遜做丞相。孫權叫陸遜留在武昌,仍舊當“荊州牧、都護、領武昌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