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辛亥艦隊(皇家艦隊) 作者:鄧晨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定劍從三等艙的舷窗裏往黃浦江外灘上看見的就是一個因租界繁華而集榮辱於一身的城市。他憎恨清廷的腐敗,才導致眼前有一片被洋人瓜分得四分五裂的海岸線,這是身為一名中國海軍的恥辱。想到這裏,他不由得摸了摸藏在懷中的炸彈,再過片刻,他將在碼頭上用它向世人宣告自己的吶喊!
雨,終於落下來了。斷斷續續地響了一夜的雷聲,將孕育的暴雨在空中摧散,化成濛濛的雨簾罩住了黃浦江。
陳定劍的心中陡地掠過一個不祥的徵兆:是不是刺殺代春的行動也跟這一場雨一樣最終落個虎頭蛇尾的結局?
他不由得打了個寒顫,但是抱著赴死的決心,仍舊正了正軍帽,抻了抻軍服,往南而跪下,朝福州老家的方向拜了三拜。他知道萬一事敗,他萬死不足惜,可是連累父母和兄弟,那是株連九族的大禍,盡管寫了聲明登報,恐怕也不能避禍於萬一。但是為了民族,為了孫中山先生的重託,他隻能擔大義,舍小家了。
“轟!轟轟!”“海星”號開始放禮炮了,預告著載著皇族、籌辦海軍副大臣代春的“威廉王子”號即將靠岸了。
起身後的陳定劍想起了古人讚美荊軻的詩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兮一去不復還。”然後毅然地走出了船艙。
此時,代春下榻的一等艙客房裏正忙成一團,代春和陳世恩正在互換海軍的金線大禮服。鐵祥站在一旁時不時地侍候著代春的換裝。
易裝的決定是剛剛做出的。
當“威廉王子”號駛進黃浦江的時候,鐵祥不失時機地向代春和陳世恩佯稱剛剛收到上海道的密電:有光復會的革命黨準備在碼頭上行刺代春,主犯新軍士兵阿毛已逮捕到案,不知是否尚有餘黨繼續行兇。陳世恩當即提議請代春移駕“海星”號巡洋艦,另適碼頭登岸。代春認為此舉有損大清海軍國威,豈容因為幾個革命黨的恫嚇,就在西洋各國領事麵前盡失顏麵,又如何爭取到列強的經濟援助?狡黠的鐵祥不擅自表態,靜待代春和陳世恩往他預先設下的圈套裏鑽。可是陳世恩鑑於旗人大臣屢屢遭革命黨暗殺,極力反對代春無端冒險。而代春認為自己是籌辦海軍副大臣,如果當縮頭烏龜,怎能重建百廢待興的大清海軍?
就在代春和陳世恩爭得相持不下的節骨眼上,鐵祥提出讓陳世恩和代春換裝的折衷建議。
陳世恩當即同意,義無反顧地說:“貝勒爺,卑職是漢人,萬一刺客發現卑職不是貝勒爺本尊,自會中止行刺,請貝勒爺準許。”
代春見箭在弦不得不發,就說:“船馬上靠岸了,也隻能如此了,請副統領大人多加小心。”
鐵祥居心叵測地出了個主意,說:“外頭下雨了,二位大人和所有的隨員都穿上鬥篷,刺客會一時眼花,認不出目標的。”接著詳細地說出代春和陳世恩分開行走的路線。
陳世恩聽完後說:“鐵祥大人,貝勒爺就由你護駕了!”
鐵祥故作信誓旦旦地回答:“卑職願為貝勒爺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代春很賞識地看著鐵祥,說:“一切就按你說的辦吧!”
鐵祥立即離去布署。代春和陳世恩互道珍重,拱手相別。
這時候,碼頭上已經聚集著歡迎的各國領事和夫人們,黑色的洋傘和花傘連成一片燦爛,宛如細雨中綻放的百花。公共租界工部局派出的外籍西捕們騎著高頭大馬已經將碼頭圍得水泄不通,隔阻閑雜人等靠近。在碼頭外擔任警戒的則是巡捕房的華藉巡捕,他們的職責是先用上海話勸告華人離開這是非之地。一個穿著西裝革履、頭戴英式盔盆帽的華人拿著工部局發的紅派司向華捕們晃了晃,華捕們就畢恭畢敬地讓他通過警戒線。他叫鄭汝才,鄭安芳的父親,上海的大買辦,專做供給大清海軍煤棧的生意,在上海、福州、廈門、廣州和青島都開設分號,仗著祖藉福州,與閩藉海軍佐稔熟,實際上是開缺回藉的北洋大臣袁世凱安在上海的眼線。自從慈禧咽氣,攝政王載灃主政,立刻想對袁世凱殺之而後快,光緒帝的袁世凱也不會有什麽好感,但她缺終於乏慈禧的霹靂手段,優柔寡斷地多次修改諭旨,終於讓袁世凱“回藉養屙”。袁世凱初回山林,幸慶自己保住了項上人頭,力圖韜光養晦。為了把假戲演得逼真,他讓人為自己拍了幾幅披蓑釣魚圖,發表在上海《東方雜誌》上,以向隆裕磁後和載灃彰顯自己“甫逾五十,精力已衰,遺大投艱,斷難勝任”之心。但是這個煙蓑雨笠翁卻暗中命令鄭汝才在上海利用同鄉的關係廣交閩藉海軍官佐,以期替袁世凱在海軍界中拓開一條道路,有朝一日掌握長江艦隊和巡洋艦隊為重新出山做鋪墊。因為創建並掌握了交洋新軍六鎮的袁世凱深知,自己曾經出任多個重要部門——會辦練兵大臣、辦理京旗練兵事宜、督辦郵電大臣、督辦關內外鐵路大臣、津鎮鐵路臣、京漢鐵路大臣等職,卻沒有當過海軍大臣,而海軍如今已成為朝廷的左右臂膀,豈能膝下空虛?於是袁世凱倚重鄭汝才替他慘澹經營,鄭汝才也不負袁世凱重託,長袖善舞唯一的缺陷就是管不了任性的女兒鄭安芳,更不知道她已經秘密參加了同盟會。鄭汝才此行的目的,想通過世交陳世恩結識籌辦海軍副大臣代春,企圖攬取更大注的海軍生意。鄭汝才順利地通過西捕的警戒線,站到歡迎人群中間的時候,看見從“威廉王子”號舷梯上已經走下考察團的一行大員。
</br>
雨,終於落下來了。斷斷續續地響了一夜的雷聲,將孕育的暴雨在空中摧散,化成濛濛的雨簾罩住了黃浦江。
陳定劍的心中陡地掠過一個不祥的徵兆:是不是刺殺代春的行動也跟這一場雨一樣最終落個虎頭蛇尾的結局?
他不由得打了個寒顫,但是抱著赴死的決心,仍舊正了正軍帽,抻了抻軍服,往南而跪下,朝福州老家的方向拜了三拜。他知道萬一事敗,他萬死不足惜,可是連累父母和兄弟,那是株連九族的大禍,盡管寫了聲明登報,恐怕也不能避禍於萬一。但是為了民族,為了孫中山先生的重託,他隻能擔大義,舍小家了。
“轟!轟轟!”“海星”號開始放禮炮了,預告著載著皇族、籌辦海軍副大臣代春的“威廉王子”號即將靠岸了。
起身後的陳定劍想起了古人讚美荊軻的詩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兮一去不復還。”然後毅然地走出了船艙。
此時,代春下榻的一等艙客房裏正忙成一團,代春和陳世恩正在互換海軍的金線大禮服。鐵祥站在一旁時不時地侍候著代春的換裝。
易裝的決定是剛剛做出的。
當“威廉王子”號駛進黃浦江的時候,鐵祥不失時機地向代春和陳世恩佯稱剛剛收到上海道的密電:有光復會的革命黨準備在碼頭上行刺代春,主犯新軍士兵阿毛已逮捕到案,不知是否尚有餘黨繼續行兇。陳世恩當即提議請代春移駕“海星”號巡洋艦,另適碼頭登岸。代春認為此舉有損大清海軍國威,豈容因為幾個革命黨的恫嚇,就在西洋各國領事麵前盡失顏麵,又如何爭取到列強的經濟援助?狡黠的鐵祥不擅自表態,靜待代春和陳世恩往他預先設下的圈套裏鑽。可是陳世恩鑑於旗人大臣屢屢遭革命黨暗殺,極力反對代春無端冒險。而代春認為自己是籌辦海軍副大臣,如果當縮頭烏龜,怎能重建百廢待興的大清海軍?
就在代春和陳世恩爭得相持不下的節骨眼上,鐵祥提出讓陳世恩和代春換裝的折衷建議。
陳世恩當即同意,義無反顧地說:“貝勒爺,卑職是漢人,萬一刺客發現卑職不是貝勒爺本尊,自會中止行刺,請貝勒爺準許。”
代春見箭在弦不得不發,就說:“船馬上靠岸了,也隻能如此了,請副統領大人多加小心。”
鐵祥居心叵測地出了個主意,說:“外頭下雨了,二位大人和所有的隨員都穿上鬥篷,刺客會一時眼花,認不出目標的。”接著詳細地說出代春和陳世恩分開行走的路線。
陳世恩聽完後說:“鐵祥大人,貝勒爺就由你護駕了!”
鐵祥故作信誓旦旦地回答:“卑職願為貝勒爺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代春很賞識地看著鐵祥,說:“一切就按你說的辦吧!”
鐵祥立即離去布署。代春和陳世恩互道珍重,拱手相別。
這時候,碼頭上已經聚集著歡迎的各國領事和夫人們,黑色的洋傘和花傘連成一片燦爛,宛如細雨中綻放的百花。公共租界工部局派出的外籍西捕們騎著高頭大馬已經將碼頭圍得水泄不通,隔阻閑雜人等靠近。在碼頭外擔任警戒的則是巡捕房的華藉巡捕,他們的職責是先用上海話勸告華人離開這是非之地。一個穿著西裝革履、頭戴英式盔盆帽的華人拿著工部局發的紅派司向華捕們晃了晃,華捕們就畢恭畢敬地讓他通過警戒線。他叫鄭汝才,鄭安芳的父親,上海的大買辦,專做供給大清海軍煤棧的生意,在上海、福州、廈門、廣州和青島都開設分號,仗著祖藉福州,與閩藉海軍佐稔熟,實際上是開缺回藉的北洋大臣袁世凱安在上海的眼線。自從慈禧咽氣,攝政王載灃主政,立刻想對袁世凱殺之而後快,光緒帝的袁世凱也不會有什麽好感,但她缺終於乏慈禧的霹靂手段,優柔寡斷地多次修改諭旨,終於讓袁世凱“回藉養屙”。袁世凱初回山林,幸慶自己保住了項上人頭,力圖韜光養晦。為了把假戲演得逼真,他讓人為自己拍了幾幅披蓑釣魚圖,發表在上海《東方雜誌》上,以向隆裕磁後和載灃彰顯自己“甫逾五十,精力已衰,遺大投艱,斷難勝任”之心。但是這個煙蓑雨笠翁卻暗中命令鄭汝才在上海利用同鄉的關係廣交閩藉海軍官佐,以期替袁世凱在海軍界中拓開一條道路,有朝一日掌握長江艦隊和巡洋艦隊為重新出山做鋪墊。因為創建並掌握了交洋新軍六鎮的袁世凱深知,自己曾經出任多個重要部門——會辦練兵大臣、辦理京旗練兵事宜、督辦郵電大臣、督辦關內外鐵路大臣、津鎮鐵路臣、京漢鐵路大臣等職,卻沒有當過海軍大臣,而海軍如今已成為朝廷的左右臂膀,豈能膝下空虛?於是袁世凱倚重鄭汝才替他慘澹經營,鄭汝才也不負袁世凱重託,長袖善舞唯一的缺陷就是管不了任性的女兒鄭安芳,更不知道她已經秘密參加了同盟會。鄭汝才此行的目的,想通過世交陳世恩結識籌辦海軍副大臣代春,企圖攬取更大注的海軍生意。鄭汝才順利地通過西捕的警戒線,站到歡迎人群中間的時候,看見從“威廉王子”號舷梯上已經走下考察團的一行大員。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