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城外,士兵以營級為單位領取所獲得錢財,這是為防止有人冒名反複領取,而對於立功的則會加賞一些。
李星洲確實有大軍十萬,不過分散各地留守,加上燕山府附近防止金人從居庸關南下的部隊除去,其實過山海關北上的隻有六萬多人,即便把後勤的輔兵,徭役算上,也隻有八萬左右。
可別小看這六萬大軍,如今北方,沒有任何力量敢於和這樣的軍事團體碰撞,這六萬大軍就如定海神針一般。何況此時曾經的北方霸主金國兩大主力兵團已經被打散打殘。
關於兵力,許多小說戲曲中是不可信的,正史記載部分需要斟酌,但大多是比較靠譜的。
比如三國演義說官渡之戰袁紹將兵七十萬,曹操七萬,很多人拿小說當曆史,還真就信了,以為古代打仗動不動幾十萬人。
若了解上千和上萬人是什麽概念,或者親自組織過千人、萬人級別隊列的集合調度;比如軍訓教官或是軍隊軍官之類,就很容易明白,即便在現代的通信條件下,要集結上萬人還做到指揮調度不亂是非常困難的事,何況古代。
而根據正史三國誌的記載,即便官渡之戰這種戰略決戰,最強大的袁紹隻有十萬出頭軍隊,而曹操起初更慘,調集起來的人馬不足一萬,邊打邊補充,最後巔峰時期也隻有兩三萬左右。
更加精確的記載比如蜀國投降時上交的戶口、軍隊的編冊。
當時整個蜀國已經嚴重窮兵黷武,九個人要養活一個軍人,如果按照後世中國15億人口按比例算,相當於中國要養1.7億軍隊!而實際上中國隻有200萬左右。
即便如此恐怖的征兵比例,蜀國的軍隊也隻有十萬零兩千。
十萬大軍是什麽概念?可以很明確的說,在明、清之前的年代,十萬軍隊已經是能令任何國家都不敢小看的一股力量,甚至能改變國家命運,打一次戰略決戰。
而到明清,因為高度重農抑商,加之各種美洲農作物作物引進導致的人口大爆發,軍隊數量才逐漸隨著人口增長而增長。
恰恰小說、演義、戲曲是明、清開始發揚光大,當時的創作者“以今度古”,就喜歡把古代軍隊數目大量誇大,給後人造成一種古代打仗,人不上百萬都不叫大戰的錯覺。
其實根本不是那麽回事,許多史料中軍隊數目的記載都是比較靠譜的。
比如成吉思汗西征大軍是十萬出頭,並非記載的數目,而是根據史料詳細記載的成吉思汗募兵製度,和軍隊組織製度計算出來,甚至能具體到個位數,精確推算出當時她麾下軍隊的數目。
所以西征不是很多人吹的七十多萬。且鐵木真十萬人打起來之後就要分兵好幾路了。
金國從遼東起兵起初隻有三千多人。
北宋朝舉國伐遼的幾次大軍也是十萬到二十萬之間,這十幾萬都要分成好幾路作戰才能指揮得過來,才不會亂。
金國一路南下包圍開封的金軍是六萬多,根本不像演義小說裏吹的幾十萬。
而所謂宋朝的八十萬禁軍,上百萬禁軍,一來是嚇唬人,二來是當時禁軍高層存在大量吃空餉的貪腐行為。
直白的說就是禁軍高層官員將領報大量不存在的人上去,發下來的餉銀自己中飽私囊。所以才有了八十萬禁軍的說法,這其中水分非常大,真正在服役的軍隊可以打許多折扣。
所以並不是史官喜歡誇大,排除少數,大多史官考據都是認真的,人家也記得認真。
問題在於把小說、故事和不靠譜的野史當曆史書,還要甩鍋給史官吹牛匹,史官也很冤枉啊。
如今六萬大軍,已經威懾北方,使得金國殘餘勢力都不敢輕舉妄動。
但撤軍之後就說不定了,所以需要一些士兵需要留在當地駐守,李星洲估計需要二十個營,兩萬人。
西麵以中興府為大營,向北駐守惠州。
東麵以遼陽府為大營,向北防禦完顏宗弼殘部。
隨後每年換防一次,讓邊關部隊回家,新部隊北上接管。同是慢慢在當地招納兵員,訓練廂軍,逐年減少禁軍和新軍駐防人數。
而長遠來看,一直派兵維持是不可取的,兩萬大軍可不是小數目,
原則上采取自願,願意留下的多得一貫錢作過年費。
很多人紛紛報名,願意留下,李星洲和楊洪昭商議之後決定讓其中年紀比較大的人留下。
隨後又見了從遼東趕來的狄至、參林,聽他們說了遼東之戰的全部過程,還遞交參林手寫的報告書。
其他將領對兩人羨慕不已,雖然大家都有功勞還都不小,可和他們兩一比,又都不算什麽了。
此戰中狄至、參林率領的東路軍打下的地盤和他們中軍打下的幾乎一樣大,而且還有沿海重鎮,甚至遼陽府這樣極具戰略意義的重要大府。
可以說如果去掉山海關,那麽中路軍和東路軍的戰績基本持平。
可是中路軍有大軍十萬,戰將無數,後勤補給充分,有大量輔兵,燕山府的徭役支持。
而東路軍隻有一個師一萬人左右,自帶補給,沒有後勤部隊,沒有徭役支持,即便是乘勝虛而入,也打下那麽多土地。關鍵還以少數精銳,一波佯裝撤退,隨後設伏反擊,大敗金國反擊主力。
這樣的戰績,除去主帥李星洲,最大的功勞肯定就是狄至和參林的了。
可以說新軍海軍第一戰,就拿出令天下人矚目的戰績,跨海奇襲,利用艦船火力打擊地麵目標,種種做法都開了先河。
而且很多沿海國家的嚇破了膽子,特別像高麗,又接連向景國派出使者。
確實,水陸並進是十分難防禦的,當初蘇烈平百濟就是采用水陸並進的方法,他們當然怕。
不過除去眾人的興奮,還有不同眼神,那就是魏雨白的幽怨。
李星洲也知道她為啥幽怨,因為蒲察伶,他隻好盡量避開魏雨白的目光。
這還沒回家呢,都已經幽怨上了,回家了可怎麽辦.......
........
十月初,狄至、參林趕回遼東,他們將帶領艦隊從海上回家。
留下的二十營人馬邊分兩路,一路由楊洪昭率領駐守中興府,一路向東駐守遼陽府。
楊洪昭也與眾人告別,隨後李星洲率大軍南下回歸。
固立川將回京麵聖,獲得封賞之後北上幫助楊洪昭駐守遼陽府。
.......
隨著大軍踏上南下回歸之路,金景兩國持續接近兩年的戰爭終於結束,以景國的全麵勝利而告終。
三路大軍,西路軍以楊文廣、折唯忠為首,主力是太原府的楊家軍和西北的折家軍,在義軍配合之下攻陷大同府。
中路軍由皇太孫,樞密使李星洲親自率領,魏朝仁、楊洪昭、劉季、魏雨白、嚴申、固立川等人輔助,主力為新軍陸軍五個師,禁軍精銳。
經過半年多時間,攻下山海關、寧遠、錦州、中興府、來州、骰州、乾州、竇州、宜州、黔州、榆州、建州、利州、惠州、澤州、保州等地,一舉占領遼西,直逼金國上京。
東路軍以狄至為統帥,參林為副手,統帥新軍海軍一個師,大量船隻戰艦,奇襲遼東,在三個月時間裏,攻下遼陽府、蘇州、複州、辰州、鐵州、海州、開州、集州、潘州、撩州等地,一舉占領遼東大部。
戰報已經先與大軍一份份往京城飛,隻是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到。
此次出兵,獲利非常大,攻下的土地可以開設三路也不成問題。
李星洲也“好心”的歸還金國一些土地,比如遼陽北麵的潘州,遼陽東麵的保州等地。
還北麵土地,是太貧瘠,不好管理,同時給完顏宗弼喘息時間,而東麵保州則是讓金國與高麗繼續接壤。
總是沒哪條是安好心的。
.......
十月初八,大軍在燕山府休整,全城百姓夾道歡迎,魏朝仁親自出城五十裏迎接大軍凱旋。
在北方,大軍的種種勝利早已人盡皆知,大軍每勝一次,民眾認同感和自豪感就多一分,特別是像燕山府這種收複還沒幾年的地區。
休整一天之後,十月初九,大軍繼續南下,魏朝仁也隨行回京,此戰他也有功勞,正好趁著要過年進京麵聖。
路上蒲察伶情緒不高,畢竟過了燕山府,就是真正的背井離鄉了。
為了分散她的注意力避免過度悲傷,李星洲隻好犧牲自己助人為樂,在中軍行轅的巨大帳篷馬車裏,和她深入交流,提高她的亢奮度。
年初去時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如今凱旋春風得意,興致勃勃,享受勝利的喜悅,真令人迷醉。
李星洲確實有大軍十萬,不過分散各地留守,加上燕山府附近防止金人從居庸關南下的部隊除去,其實過山海關北上的隻有六萬多人,即便把後勤的輔兵,徭役算上,也隻有八萬左右。
可別小看這六萬大軍,如今北方,沒有任何力量敢於和這樣的軍事團體碰撞,這六萬大軍就如定海神針一般。何況此時曾經的北方霸主金國兩大主力兵團已經被打散打殘。
關於兵力,許多小說戲曲中是不可信的,正史記載部分需要斟酌,但大多是比較靠譜的。
比如三國演義說官渡之戰袁紹將兵七十萬,曹操七萬,很多人拿小說當曆史,還真就信了,以為古代打仗動不動幾十萬人。
若了解上千和上萬人是什麽概念,或者親自組織過千人、萬人級別隊列的集合調度;比如軍訓教官或是軍隊軍官之類,就很容易明白,即便在現代的通信條件下,要集結上萬人還做到指揮調度不亂是非常困難的事,何況古代。
而根據正史三國誌的記載,即便官渡之戰這種戰略決戰,最強大的袁紹隻有十萬出頭軍隊,而曹操起初更慘,調集起來的人馬不足一萬,邊打邊補充,最後巔峰時期也隻有兩三萬左右。
更加精確的記載比如蜀國投降時上交的戶口、軍隊的編冊。
當時整個蜀國已經嚴重窮兵黷武,九個人要養活一個軍人,如果按照後世中國15億人口按比例算,相當於中國要養1.7億軍隊!而實際上中國隻有200萬左右。
即便如此恐怖的征兵比例,蜀國的軍隊也隻有十萬零兩千。
十萬大軍是什麽概念?可以很明確的說,在明、清之前的年代,十萬軍隊已經是能令任何國家都不敢小看的一股力量,甚至能改變國家命運,打一次戰略決戰。
而到明清,因為高度重農抑商,加之各種美洲農作物作物引進導致的人口大爆發,軍隊數量才逐漸隨著人口增長而增長。
恰恰小說、演義、戲曲是明、清開始發揚光大,當時的創作者“以今度古”,就喜歡把古代軍隊數目大量誇大,給後人造成一種古代打仗,人不上百萬都不叫大戰的錯覺。
其實根本不是那麽回事,許多史料中軍隊數目的記載都是比較靠譜的。
比如成吉思汗西征大軍是十萬出頭,並非記載的數目,而是根據史料詳細記載的成吉思汗募兵製度,和軍隊組織製度計算出來,甚至能具體到個位數,精確推算出當時她麾下軍隊的數目。
所以西征不是很多人吹的七十多萬。且鐵木真十萬人打起來之後就要分兵好幾路了。
金國從遼東起兵起初隻有三千多人。
北宋朝舉國伐遼的幾次大軍也是十萬到二十萬之間,這十幾萬都要分成好幾路作戰才能指揮得過來,才不會亂。
金國一路南下包圍開封的金軍是六萬多,根本不像演義小說裏吹的幾十萬。
而所謂宋朝的八十萬禁軍,上百萬禁軍,一來是嚇唬人,二來是當時禁軍高層存在大量吃空餉的貪腐行為。
直白的說就是禁軍高層官員將領報大量不存在的人上去,發下來的餉銀自己中飽私囊。所以才有了八十萬禁軍的說法,這其中水分非常大,真正在服役的軍隊可以打許多折扣。
所以並不是史官喜歡誇大,排除少數,大多史官考據都是認真的,人家也記得認真。
問題在於把小說、故事和不靠譜的野史當曆史書,還要甩鍋給史官吹牛匹,史官也很冤枉啊。
如今六萬大軍,已經威懾北方,使得金國殘餘勢力都不敢輕舉妄動。
但撤軍之後就說不定了,所以需要一些士兵需要留在當地駐守,李星洲估計需要二十個營,兩萬人。
西麵以中興府為大營,向北駐守惠州。
東麵以遼陽府為大營,向北防禦完顏宗弼殘部。
隨後每年換防一次,讓邊關部隊回家,新部隊北上接管。同是慢慢在當地招納兵員,訓練廂軍,逐年減少禁軍和新軍駐防人數。
而長遠來看,一直派兵維持是不可取的,兩萬大軍可不是小數目,
原則上采取自願,願意留下的多得一貫錢作過年費。
很多人紛紛報名,願意留下,李星洲和楊洪昭商議之後決定讓其中年紀比較大的人留下。
隨後又見了從遼東趕來的狄至、參林,聽他們說了遼東之戰的全部過程,還遞交參林手寫的報告書。
其他將領對兩人羨慕不已,雖然大家都有功勞還都不小,可和他們兩一比,又都不算什麽了。
此戰中狄至、參林率領的東路軍打下的地盤和他們中軍打下的幾乎一樣大,而且還有沿海重鎮,甚至遼陽府這樣極具戰略意義的重要大府。
可以說如果去掉山海關,那麽中路軍和東路軍的戰績基本持平。
可是中路軍有大軍十萬,戰將無數,後勤補給充分,有大量輔兵,燕山府的徭役支持。
而東路軍隻有一個師一萬人左右,自帶補給,沒有後勤部隊,沒有徭役支持,即便是乘勝虛而入,也打下那麽多土地。關鍵還以少數精銳,一波佯裝撤退,隨後設伏反擊,大敗金國反擊主力。
這樣的戰績,除去主帥李星洲,最大的功勞肯定就是狄至和參林的了。
可以說新軍海軍第一戰,就拿出令天下人矚目的戰績,跨海奇襲,利用艦船火力打擊地麵目標,種種做法都開了先河。
而且很多沿海國家的嚇破了膽子,特別像高麗,又接連向景國派出使者。
確實,水陸並進是十分難防禦的,當初蘇烈平百濟就是采用水陸並進的方法,他們當然怕。
不過除去眾人的興奮,還有不同眼神,那就是魏雨白的幽怨。
李星洲也知道她為啥幽怨,因為蒲察伶,他隻好盡量避開魏雨白的目光。
這還沒回家呢,都已經幽怨上了,回家了可怎麽辦.......
........
十月初,狄至、參林趕回遼東,他們將帶領艦隊從海上回家。
留下的二十營人馬邊分兩路,一路由楊洪昭率領駐守中興府,一路向東駐守遼陽府。
楊洪昭也與眾人告別,隨後李星洲率大軍南下回歸。
固立川將回京麵聖,獲得封賞之後北上幫助楊洪昭駐守遼陽府。
.......
隨著大軍踏上南下回歸之路,金景兩國持續接近兩年的戰爭終於結束,以景國的全麵勝利而告終。
三路大軍,西路軍以楊文廣、折唯忠為首,主力是太原府的楊家軍和西北的折家軍,在義軍配合之下攻陷大同府。
中路軍由皇太孫,樞密使李星洲親自率領,魏朝仁、楊洪昭、劉季、魏雨白、嚴申、固立川等人輔助,主力為新軍陸軍五個師,禁軍精銳。
經過半年多時間,攻下山海關、寧遠、錦州、中興府、來州、骰州、乾州、竇州、宜州、黔州、榆州、建州、利州、惠州、澤州、保州等地,一舉占領遼西,直逼金國上京。
東路軍以狄至為統帥,參林為副手,統帥新軍海軍一個師,大量船隻戰艦,奇襲遼東,在三個月時間裏,攻下遼陽府、蘇州、複州、辰州、鐵州、海州、開州、集州、潘州、撩州等地,一舉占領遼東大部。
戰報已經先與大軍一份份往京城飛,隻是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到。
此次出兵,獲利非常大,攻下的土地可以開設三路也不成問題。
李星洲也“好心”的歸還金國一些土地,比如遼陽北麵的潘州,遼陽東麵的保州等地。
還北麵土地,是太貧瘠,不好管理,同時給完顏宗弼喘息時間,而東麵保州則是讓金國與高麗繼續接壤。
總是沒哪條是安好心的。
.......
十月初八,大軍在燕山府休整,全城百姓夾道歡迎,魏朝仁親自出城五十裏迎接大軍凱旋。
在北方,大軍的種種勝利早已人盡皆知,大軍每勝一次,民眾認同感和自豪感就多一分,特別是像燕山府這種收複還沒幾年的地區。
休整一天之後,十月初九,大軍繼續南下,魏朝仁也隨行回京,此戰他也有功勞,正好趁著要過年進京麵聖。
路上蒲察伶情緒不高,畢竟過了燕山府,就是真正的背井離鄉了。
為了分散她的注意力避免過度悲傷,李星洲隻好犧牲自己助人為樂,在中軍行轅的巨大帳篷馬車裏,和她深入交流,提高她的亢奮度。
年初去時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如今凱旋春風得意,興致勃勃,享受勝利的喜悅,真令人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