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精選拔。選拔軍官注重文化和近代軍事技術。袁世凱接辦新建陸軍伊始,就注意吸收了一批武備學堂畢業生作為新建陸軍軍官,並隨即在小站辦起德文、炮隊、步隊、馬隊四所隨營學堂,培養軍事人才。當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先後辦了北洋行營將弁學堂、武備速成學堂、北洋陸軍講武堂、陸軍師範學堂,以及憲兵、軍醫、馬醫、軍械等各類專科學堂,還向日本等國派遣陸軍留學生。規定新軍官弁員缺,以北洋留學生及軍事學堂畢業生充任。


    其四,嚴訓練。袁世凱認為,中國軍隊作戰不力,是由於操練不精。“舍認真以練洋操之外,因別無善策以處此”。他認識到教洋操的教習與指揮官應該統一。他說,“各國之治軍也,其官弁無一不由學堂出身,即無一不知訓練各法,蓋平日教練之法皆臨敵運用之方,平日由官弁教之,即臨敵由官弁用之。……我之學洋操也,居恆操練則資之教習,而官弁不知,臨陣調度又任之官弁,而教習不與。操則具有條理,戰則聚而受殲,習非所用,用非所習”。因此袁世凱訓練軍隊時,要求各級軍官躬親教練,這就要求軍官懂西洋操法,懂軍事技術,這也是他任命武備學堂畢業生為軍官的主要原因。在軍事訓練上,袁世凱規定了基本訓練內容:練規矩、練號令、練身體、練步伐、練器械、練陣式六條。步隊從立正、稍息作起,槍械構造、維修保護等,均為正式訓練科目。炮兵除掌握步兵的訓練科目外,還要學習各種火炮構造和操法,背馬、套馬以及牽引炮車各法。騎兵從騎馬操刀練起,學習各科隊形、陣法,包括與步兵交戰法,對炮兵交戰法,下馬步戰法等,加上養馬、馴馬的知識。每隔一段時間,全軍會操一次,合練各種隊法、陣法和諸兵種合同作戰方法。還經常把隊伍拉到野外,進行行軍、駐紮等實戰性的野練。


    其五、組織完善。新建陸軍的領導機構比湘淮等舊軍完善,能適應近代多兵種訓練和作戰要求。湘淮軍的領導機構主要是營務處和糧台。營務處的作用類似以後的參謀機構,糧台的職能類似以後的後勤機構。新建陸軍沿用了營務處的名稱,但分為參謀、執法、督操三個營務處,並設有教習處、糧餉局、軍械局、轉運局、軍醫局等機構來分工對口負責。領導機構趨向專業化。


    五、新式陸軍的歷史作用


    五、新式陸軍的歷史作用


    所謂新式陸軍,除經改造過的淮軍、練軍之外,主要是指自強軍和新建陸軍。


    自強軍和新建陸軍的出現,衝擊了晚清軍界沉悶腐朽的狀況,受到中外輿論的一致好評。有稱自強軍為“明星旅團”者,有稱袁世凱的部隊是清王朝唯一裝備齊全的軍隊者。清政府也將新式陸軍作為中國軍隊之楷模。它曾下令“北方各省營伍,由新建軍遣員教習;南方各省營伍,由自強軍遣員教習”。自強軍和新建陸軍在南北各省得到了推廣。


    自強軍同新建陸軍一起,成為中國第一批近代化的軍隊。這不僅僅在於他們使用了新式的武器裝備,接受了先進的西方軍事技術訓練,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晚清腐朽的封建軍事製度的變革。作為自強軍的創始人張之洞,在建軍伊始,闡述了自強軍的建軍原則,即軍之“體用”說。他認為,額必足,人必壯,餉必裕,軍火必多,技術必嫻熟,勇丁必不當雜差,將領必不能濫充,此七者為軍之體。而臨陣調度運用之妙,賞罰激勸之方為軍之用。並強調“凡事必其體先立然後其用可得”。不難看出,張之洞所說的“體”,即是指軍事製度,包括兵額、兵源、軍餉、軍火、軍事技術、士兵及將領素質等方麵。是針對他指出的勇綠各營舊軍的弊端而言的。他所說的“用”,即是指戰略戰術,治軍手段方法等。認為這些隻有變革現存的軍事製度之後,“用”才能有所講求。張之洞提出的治軍“體用”說,比較客觀地順應了軍隊近代化的歷史潮流,在變革軍隊器用方麵的同時,更應注重軍事體製的變革,正因為將此作為建軍的指導思想,於是才會有近代意義的軍隊——自強軍的誕生。無獨有偶。在張之洞“體用”說的同時,袁世凱在總結甲午戰敗的原因倡議西法練兵時說到,“此次軍務,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無術,其尤足慮者,在於軍製冗雜,事權分歧,紀律廢弛,無論如何激勵亦不能當人節製之師。……為今之計,宜力懲前非,汰冗兵,節糜費,退庸將,以肅軍政。亟檢名將帥數人,優以事權,厚以餉糈,予以專責,各裁汰歸併為數大枝,扼要屯紮,認真整勵。並延募西人,分配各營,按中西營製令參配改革,著為成憲。必須使統將以下均習解器械之用法,戰陣之指揮,敵人之伎倆,冀漸能自保。仍一麵廣設學堂,精選生徒,延西人著名習武備者為之師,嚴加督課,明定升級,數年成業,即檢派夙將中年力尚富者分帶出洋遊歷學習,歸來分殿最予以兵柄,庶將弁得力而軍政可望起色”。袁世凱編練新軍的基本構想,和張之洞如出一轍。在上述思想指導下,自強軍與新建陸軍這兩支軍隊全仿西式軍隊建製,試圖用西方的軍事製度來變革現存的軍事體製,使舊有的封建軍事體製發生了很大變革,正是在軍隊近代化中邁出了這艱難而又關鍵的一步之後,中國陸軍才開始出現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軍隊。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洋務運動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夏東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夏東元並收藏洋務運動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