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如海軍高層領導多為淮係將領,如李鴻章、丁汝昌等,艦上管帶等中下層官兵多為閩人,淮係與閩係的矛盾在海軍建設中也不時有所表現;封建專製體製和舊式軍製使“操演多不合法,……管駕弁攜眷自隨,往往舍船住岸,倡樓酒館,徵逐嬉遊。大二副以下,相率效尤,漫無紀律,以致技藝生疏,船械鏽蝕,駕駛遲緩,遠遜洋人。”這些弊端難以縷述。
第十四章 海防與新式陸軍
第十四章 海防與新式陸軍
一、海口陸上防務
一、海口陸上防務
上章所講的海軍建設,決不是孤立的,還有陸地軍事力量的建設與之相配合。所謂陸地軍事力量的建設,一個是建設海口炮台等防禦設施;另一個是新式陸軍的建設,在那時即所謂“練軍”和稍後的自強軍和新建陸軍的建設。本節先敘述各海口的防禦設施建設。
自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在所謂“中外和好”氣氛中,清政府又高枕無憂了,沿海各要口炮台等防務設施幾皆廢棄。天津教案發生後,列強陳兵海上,清政府意識到加強海口防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辦理天津教案的李鴻章致函關心海防的丁日昌說:“此案敷衍過去。果為自強之策,大沽海口南北炮台及北塘等處,應駐重兵,長江以炮台為經,輪船為緯。無逾尊議之善。但保津畿與長江,自固根本,彼必不敢輕視,動輒強壓。海外我與彼族共之,緩圖可也。”海口設防的方針和具體內容是什麽?這,李鴻章講得頗為明確,他說:“水路主守,陸路主戰。二語實為中國禦侮救急良法。然水路何以守?曰扼險炮台、守口炮劃、攔路水雷而已。”那就是各要口以炮台、炮艇和水雷相結合進行防守,其中以陸上炮台為主。在上述思想指導下,從1871年起即築造大沽、北塘海口及津城東北各炮台,並於運河北岸築造新城,到1876年初步築成。李鴻章高興地說:“從此海口孤台可得犄角之勢,於防務大有裨益。”清政府所以把防務重點置於津沽、長江,李鴻章說,這是因為“京畿為天下根本,長江為財賦奧區。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餘各省海口邊境略為布置,即有挫失,於大局尚無甚礙。”李鴻章的這種說法,有其合理的一麵,但也有片麵性。怎麽可以認為“各省海口邊境略為布置”就可以了呢!列強歷次發動的侵略戰爭不都是從遠離京城的邊境海口開其端的嗎?所以對各省海口邊境也不應該“略為布置”即可,而應與津沽、京畿等處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李鴻章上述思想指導下,津沽以外的備邊境海口的防務工程,到1875年後,始逐漸加以建設。清政府首先著手築山東煙臺炮台,接著於1881年築營口、旅順、大連和威海等炮台,並布置水雷。與此同時,長江口、福建之閩江口和台灣、廣東各海口,亦擇要修築炮台,但僅僅是“略為布置”而已。1884—1885年中法戰爭中,這些“略為布置”的諸多防務設施遭法軍嚴重破壞。戰後清政府較為重視重建各省海口的炮台等防禦工事。但總的說,李鴻章仍更重視北洋海口,他說:“先戍威海,以固戶庭。次則大連灣以蔽賠都,實為久遠緊要之計。查北洋海岸可以收泊兵船者有四,除膠州澳地偏於南姑不論外,惟威海衛、旅順口、大連灣三處,為敵所必爭。”他接受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經驗教訓說:“鹹豐末年敵船北犯律沽,因旅順水淺,遂藉威、大為屯糧運取煤水之所”。故必須大力加強該地防禦建設。大力加強這幾處的防務建設是對的,但過分偏重於京畿附近忽視南方是不正確的。不僅如此,李鴻章對於海口陸上防務也信心不足,他說:“《海防新論》謂,南北花旗交戰時,鐵甲兵船進口直衝過十數炮台而深入,則台雖堅炮雖多,亦未必能禦大敵,惟得地為之,稍壯聲勢耳!”這裏把鐵甲艦看得非常神妙,而把炮台等防禦設施隻看作“稍壯聲勢”之物,太重鐵甲而輕炮台的思想是錯誤的。這種指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海口各炮台設施等的建設。但到1890年,南北洋各海口炮台等防禦設施的建設還是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茲據山東巡撫張曜所派候補知縣薩承鈺了解的1890年的南北洋炮台情況扼要列表介紹於下。
上表所列炮台是很不完全的,但已能說明,清政府對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山東、直隸、奉天等七省海口陸上防禦工事的建設,還是比較重視的,所建炮台具有一定規模和堅固性,並有相應的輔助設施。當然,對李鴻章說,他更注重渤海防務,並將海軍建設與陸上炮台緊密地配合起來。他於1891年視察北洋海軍海防後得意地說:
“北洋兵艦合計二十餘艘,海軍一支,規模略具。將領頻年訓練,遠涉重洋,並能衽席風濤,熟精技藝;陸路各軍,勤苦工操,歷久不懈;新築台壘,鑿山填海,興作萬難,悉資兵力;旅順、威海添設學堂,諸生造詣,多有成就;各局仿造西洋棉花葯、栗色藥、後膛炮、連珠炮、各種大小子彈,計敷各艦操習之需,實為前此中國所未有。綜計海軍戰備,尚能日異月新,目前限於餉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
就事論事,南北洋尤其是北洋海軍海防,不能說不牢固,李鴻章所說的“深因不搖之勢”,不能說是吹噓,但後來事實證明,甲午一戰北洋海軍潰敗覆沒,堅固的防禦工事也未能濟事。這不能責怪海軍海防建設的不力,而是由於政治上腐朽所造成。
</br>
第十四章 海防與新式陸軍
第十四章 海防與新式陸軍
一、海口陸上防務
一、海口陸上防務
上章所講的海軍建設,決不是孤立的,還有陸地軍事力量的建設與之相配合。所謂陸地軍事力量的建設,一個是建設海口炮台等防禦設施;另一個是新式陸軍的建設,在那時即所謂“練軍”和稍後的自強軍和新建陸軍的建設。本節先敘述各海口的防禦設施建設。
自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在所謂“中外和好”氣氛中,清政府又高枕無憂了,沿海各要口炮台等防務設施幾皆廢棄。天津教案發生後,列強陳兵海上,清政府意識到加強海口防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辦理天津教案的李鴻章致函關心海防的丁日昌說:“此案敷衍過去。果為自強之策,大沽海口南北炮台及北塘等處,應駐重兵,長江以炮台為經,輪船為緯。無逾尊議之善。但保津畿與長江,自固根本,彼必不敢輕視,動輒強壓。海外我與彼族共之,緩圖可也。”海口設防的方針和具體內容是什麽?這,李鴻章講得頗為明確,他說:“水路主守,陸路主戰。二語實為中國禦侮救急良法。然水路何以守?曰扼險炮台、守口炮劃、攔路水雷而已。”那就是各要口以炮台、炮艇和水雷相結合進行防守,其中以陸上炮台為主。在上述思想指導下,從1871年起即築造大沽、北塘海口及津城東北各炮台,並於運河北岸築造新城,到1876年初步築成。李鴻章高興地說:“從此海口孤台可得犄角之勢,於防務大有裨益。”清政府所以把防務重點置於津沽、長江,李鴻章說,這是因為“京畿為天下根本,長江為財賦奧區。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餘各省海口邊境略為布置,即有挫失,於大局尚無甚礙。”李鴻章的這種說法,有其合理的一麵,但也有片麵性。怎麽可以認為“各省海口邊境略為布置”就可以了呢!列強歷次發動的侵略戰爭不都是從遠離京城的邊境海口開其端的嗎?所以對各省海口邊境也不應該“略為布置”即可,而應與津沽、京畿等處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李鴻章上述思想指導下,津沽以外的備邊境海口的防務工程,到1875年後,始逐漸加以建設。清政府首先著手築山東煙臺炮台,接著於1881年築營口、旅順、大連和威海等炮台,並布置水雷。與此同時,長江口、福建之閩江口和台灣、廣東各海口,亦擇要修築炮台,但僅僅是“略為布置”而已。1884—1885年中法戰爭中,這些“略為布置”的諸多防務設施遭法軍嚴重破壞。戰後清政府較為重視重建各省海口的炮台等防禦工事。但總的說,李鴻章仍更重視北洋海口,他說:“先戍威海,以固戶庭。次則大連灣以蔽賠都,實為久遠緊要之計。查北洋海岸可以收泊兵船者有四,除膠州澳地偏於南姑不論外,惟威海衛、旅順口、大連灣三處,為敵所必爭。”他接受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經驗教訓說:“鹹豐末年敵船北犯律沽,因旅順水淺,遂藉威、大為屯糧運取煤水之所”。故必須大力加強該地防禦建設。大力加強這幾處的防務建設是對的,但過分偏重於京畿附近忽視南方是不正確的。不僅如此,李鴻章對於海口陸上防務也信心不足,他說:“《海防新論》謂,南北花旗交戰時,鐵甲兵船進口直衝過十數炮台而深入,則台雖堅炮雖多,亦未必能禦大敵,惟得地為之,稍壯聲勢耳!”這裏把鐵甲艦看得非常神妙,而把炮台等防禦設施隻看作“稍壯聲勢”之物,太重鐵甲而輕炮台的思想是錯誤的。這種指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海口各炮台設施等的建設。但到1890年,南北洋各海口炮台等防禦設施的建設還是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茲據山東巡撫張曜所派候補知縣薩承鈺了解的1890年的南北洋炮台情況扼要列表介紹於下。
上表所列炮台是很不完全的,但已能說明,清政府對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山東、直隸、奉天等七省海口陸上防禦工事的建設,還是比較重視的,所建炮台具有一定規模和堅固性,並有相應的輔助設施。當然,對李鴻章說,他更注重渤海防務,並將海軍建設與陸上炮台緊密地配合起來。他於1891年視察北洋海軍海防後得意地說:
“北洋兵艦合計二十餘艘,海軍一支,規模略具。將領頻年訓練,遠涉重洋,並能衽席風濤,熟精技藝;陸路各軍,勤苦工操,歷久不懈;新築台壘,鑿山填海,興作萬難,悉資兵力;旅順、威海添設學堂,諸生造詣,多有成就;各局仿造西洋棉花葯、栗色藥、後膛炮、連珠炮、各種大小子彈,計敷各艦操習之需,實為前此中國所未有。綜計海軍戰備,尚能日異月新,目前限於餉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
就事論事,南北洋尤其是北洋海軍海防,不能說不牢固,李鴻章所說的“深因不搖之勢”,不能說是吹噓,但後來事實證明,甲午一戰北洋海軍潰敗覆沒,堅固的防禦工事也未能濟事。這不能責怪海軍海防建設的不力,而是由於政治上腐朽所造成。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