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永遠離開了我們
就在爸爸1944年12月出門至1月下旬回來的那次,到家才3天,外婆就與世長辭了。這回外婆永遠離開了我們,即使讓章桂哥再跑一趟,也接不回來了。
我們離開遵義前,外婆的孫子把外婆接了去住。後來貴州獨山時局緊張,嶽英哥一家也要來重慶。大概是由於他家子女還小,老小一起帶來不方便吧,或者是因為正巧有可靠的便人吧,他們托便人先把外婆帶來。那時爸爸出門未歸,我姐姐哥哥在校住宿,媽媽隻能叫我和元草哥到車站去接。車站到沙坪小屋頗有一段路。外婆由我們兩邊攙扶著走。她走到後來,氣喘籲籲地對我說:
“一吟,我走得上無氣下無屁了。”
我們當時自己正當青春少年,體會不到老年人體衰的痛苦,隻能把她抬得更高些,像架傷者一樣把她架回了沙坪小屋。媽媽趕快安排外婆躺下。這一躺,就沒有再起來過。
外婆(她名叫方寶珍)沒有等到勝利的消息傳來,便於1945年1月25日離去,終年76歲。全家人跪在床前哭著為她送終。爸爸流的眼淚不比媽媽少。後來這件事傳到故鄉,人們說了一句鄉間慣說的話:
“女婿落淚,珍珠落地。”是的,爸爸對外婆的感情非同一般。他沒有封建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何況她是自己的嶽母,1937年逃難出來共渡患難的長者。
雖然客居他鄉,爸爸還是為外婆舉行了簡單的殯葬儀式。那時通訊不便,嶽英哥一家還沒有聞訊趕來。爸爸便以外婆的語氣寫了一副輓聯:
我無遺憾,但望於凱歌聲中歸葬故裏;
爾當自強,毋須在國難時期重振家聲。
這“爾”,指的是嶽英哥。抗戰勝利後不久,嶽英哥一家去了台灣。子女都很有出息。
外婆的棺材就葬在我們去正街路過的那些墳墓附近。誰知剛落葬不久,就被盜墓。大概因為爸爸名氣太響了,盜墓者不了解知識分子大多是兩袖清風,以為其中一定有金銀財寶。媽媽哭了一場。爸爸叫人把墳墓修復,派連新日夜守護,直到墳土幹了。
勝利後,棺木由水路運往故鄉。不知為什麽(可能是中途要轉運吧),起初要有人護送一程。這任務由華瞻哥承擔。對萬事都要擔心的滿娘再三叮囑華瞻哥:“你上了船,一定要把鞋帶解開。萬一有什麽情況,跳水方便些。”
外婆是崇德人。(離石門18裏。)棺木送到崇德落葬以後,據說又一次被盜墓。唉,名人難做啊,要累及嶽母被盜墓兩次!
終於勝利了
1944年的中秋,月明如晝,全家十人在沙坪小屋團聚。爸爸心情歡暢,多喝了幾杯酒,沒怎麽賞月就睡著了。次日醒來,在枕上就填了一首“賀新涼”詞:
七載飄零久。喜中秋巴山客裏,全家聚首。
去日孩童皆長大,添得嬌兒一口。都會得奉觴進酒。
今夜月明人盡望,但團骨肉幾家有?
天於我,相當厚。
故園焦土蹂躪後。幸聯軍痛飲黃龍,快到時候。
來日盟機千萬架,掃蕩中原暴寇。便還我河山依舊。
漫捲詩書歸去也,問群兒戀此山城否?
言未畢,齊搖手。
其中“幸聯軍痛飲黃龍,快到時候”後來改為“隻相思江南風物、舊時親友”。估計是政治上的關係。因為抗戰勝利的原因曾有三種說法。這裏就不去評論了。
豈料被爸爸這首詞說中了。1945年8月10日之夜,果然傳來了我國勝利的大喜訊。全家歡欣鼓舞之餘,一人一句寫下了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
爸爸畫了很多幅《八月十日之夜》分送親友。次年又寫了《狂歡之夜》一文補敘當時情景。那一天,就連平時客客氣氣的鄰居也到我家來討酒吃。爸爸找出兩瓶正宗的茅台酒來請他們吃。一直鬧到後半夜兩點鍾。
當時媽媽正陪著恩狗在歌樂山的醫院裏治他的大腦炎,沒能和我們共歡。恩狗病癒後回來,媽媽對我們說,那天晚上外麵忽然放起炮仗來,恩狗問媽媽外麵什麽事。媽媽打聽後才知我國勝利了。6歲的恩狗雖然不懂勝利意味著什麽,卻也和媽媽歡喜了一陣。我想,媽媽心裏一定在懷念著早死了一年多的外婆了。
至於爸爸,想的就更多了。
要回江南,首先得有錢。於是爸爸又在重慶舉行了第二次畫展。展出地點是在兩路口社會服務處。日期是1945年11月1日至7日。因訂價太低,又是一個滿堂紅。為什麽說“紅”,因為爸爸那套畫隻供展覽,不出售。要買的人指定要哪一幅,就在這一幅上用回形針別上一個紅條子,上寫某某人訂。滿場都是紅條子,共有360張之多。有時同一幅畫上別上好幾張紅條子,說明大家都看中這幅畫。
展覽結束後,爸爸就在家閉門作畫。
隨後,爸爸一人去過重慶附近的北碚,看到了很多老朋友如老舍、陳望道、章靳以等。
1946年1月,這批畫又在沙坪壩和七星崗江蘇同鄉會續展。每次展覽,我總要去幫忙別紅紙條。
路費籌措好了,可回鄉難啊。官員們坐上飛機先走了。他們號稱去“接受”失地,可老百姓都說他們是去“劫收”。其他有錢有勢的人把長江輪船的票買走了,哪裏還輪得著知識分子!這次東歸,當時通稱為“復員”。江南人都盼望復員。
於是我們離開沙坪小屋,遷到重慶凱旋路特7號等候歸舟。這裏是開明書店的倉庫,兩開間。由於山城地勢有高低,從後門看是三層,從前門看是一層。下麵四間沒有窗,隻能做倉庫。上麵兩間光線好。爸爸通過開明章雪山先生的關係,已經先把忘年交夏宗禹介紹入住其中的一間,我們就住在另一間。
四川當局曾有布告:歡迎下江教師留在重慶,報酬優厚。那時我的兄姐中已有三人在重慶當公教人員。見爸爸為船票焦頭爛額,重慶卻友好地挽留我們,於是,爸爸再問我們是否留戀重慶時,我們就不再“齊搖手”,而是說:“還是重慶好!”
爸爸也曾考慮過:緣緣堂既然已成焦土,這裏倒還有幾間“抗建式”房子可避風雨。自己已沒有職業的牽累,何必辛辛苦苦地帶了他們回到人浮於事的江南去替他們重找飯碗。
至於我,早已把重慶當作故鄉。我喜歡吃重慶的擔擔麵和涼粉,我已經學會一口四川話。四川話和貴州話近似,所以我於2007年10月去遵義時,我們那位老鄰居的兒子桂侯夫婦來車站接著了我,給他媽媽打手機時,他媽媽問他我講的是什麽話,桂侯回答她說“一口貴州話”。他們對此都倍感親切。
可是爸爸還是在念著馬先生的詩句“清和四月巴山路,定有行人憶六橋”。思鄉之情一直牽引著爸爸的心。他還是決心捨棄沙坪壩的衽席之安,要走東歸的崎嶇之路。4月20日,爸爸托人以廉價賣去住了近三年的沙坪小屋,決心東歸。
廟灣的房子剛賣掉三天,眼看不久就要回江南去,爸爸可以見到他思念已久的老師———留在上海的夏丏尊先生了,忽然接到夏先生逝世的消息!爸爸悲痛之餘,於5月1日在凱旋路寫了《悼丏師》一文。文中說:
</br>
就在爸爸1944年12月出門至1月下旬回來的那次,到家才3天,外婆就與世長辭了。這回外婆永遠離開了我們,即使讓章桂哥再跑一趟,也接不回來了。
我們離開遵義前,外婆的孫子把外婆接了去住。後來貴州獨山時局緊張,嶽英哥一家也要來重慶。大概是由於他家子女還小,老小一起帶來不方便吧,或者是因為正巧有可靠的便人吧,他們托便人先把外婆帶來。那時爸爸出門未歸,我姐姐哥哥在校住宿,媽媽隻能叫我和元草哥到車站去接。車站到沙坪小屋頗有一段路。外婆由我們兩邊攙扶著走。她走到後來,氣喘籲籲地對我說:
“一吟,我走得上無氣下無屁了。”
我們當時自己正當青春少年,體會不到老年人體衰的痛苦,隻能把她抬得更高些,像架傷者一樣把她架回了沙坪小屋。媽媽趕快安排外婆躺下。這一躺,就沒有再起來過。
外婆(她名叫方寶珍)沒有等到勝利的消息傳來,便於1945年1月25日離去,終年76歲。全家人跪在床前哭著為她送終。爸爸流的眼淚不比媽媽少。後來這件事傳到故鄉,人們說了一句鄉間慣說的話:
“女婿落淚,珍珠落地。”是的,爸爸對外婆的感情非同一般。他沒有封建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何況她是自己的嶽母,1937年逃難出來共渡患難的長者。
雖然客居他鄉,爸爸還是為外婆舉行了簡單的殯葬儀式。那時通訊不便,嶽英哥一家還沒有聞訊趕來。爸爸便以外婆的語氣寫了一副輓聯:
我無遺憾,但望於凱歌聲中歸葬故裏;
爾當自強,毋須在國難時期重振家聲。
這“爾”,指的是嶽英哥。抗戰勝利後不久,嶽英哥一家去了台灣。子女都很有出息。
外婆的棺材就葬在我們去正街路過的那些墳墓附近。誰知剛落葬不久,就被盜墓。大概因為爸爸名氣太響了,盜墓者不了解知識分子大多是兩袖清風,以為其中一定有金銀財寶。媽媽哭了一場。爸爸叫人把墳墓修復,派連新日夜守護,直到墳土幹了。
勝利後,棺木由水路運往故鄉。不知為什麽(可能是中途要轉運吧),起初要有人護送一程。這任務由華瞻哥承擔。對萬事都要擔心的滿娘再三叮囑華瞻哥:“你上了船,一定要把鞋帶解開。萬一有什麽情況,跳水方便些。”
外婆是崇德人。(離石門18裏。)棺木送到崇德落葬以後,據說又一次被盜墓。唉,名人難做啊,要累及嶽母被盜墓兩次!
終於勝利了
1944年的中秋,月明如晝,全家十人在沙坪小屋團聚。爸爸心情歡暢,多喝了幾杯酒,沒怎麽賞月就睡著了。次日醒來,在枕上就填了一首“賀新涼”詞:
七載飄零久。喜中秋巴山客裏,全家聚首。
去日孩童皆長大,添得嬌兒一口。都會得奉觴進酒。
今夜月明人盡望,但團骨肉幾家有?
天於我,相當厚。
故園焦土蹂躪後。幸聯軍痛飲黃龍,快到時候。
來日盟機千萬架,掃蕩中原暴寇。便還我河山依舊。
漫捲詩書歸去也,問群兒戀此山城否?
言未畢,齊搖手。
其中“幸聯軍痛飲黃龍,快到時候”後來改為“隻相思江南風物、舊時親友”。估計是政治上的關係。因為抗戰勝利的原因曾有三種說法。這裏就不去評論了。
豈料被爸爸這首詞說中了。1945年8月10日之夜,果然傳來了我國勝利的大喜訊。全家歡欣鼓舞之餘,一人一句寫下了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
爸爸畫了很多幅《八月十日之夜》分送親友。次年又寫了《狂歡之夜》一文補敘當時情景。那一天,就連平時客客氣氣的鄰居也到我家來討酒吃。爸爸找出兩瓶正宗的茅台酒來請他們吃。一直鬧到後半夜兩點鍾。
當時媽媽正陪著恩狗在歌樂山的醫院裏治他的大腦炎,沒能和我們共歡。恩狗病癒後回來,媽媽對我們說,那天晚上外麵忽然放起炮仗來,恩狗問媽媽外麵什麽事。媽媽打聽後才知我國勝利了。6歲的恩狗雖然不懂勝利意味著什麽,卻也和媽媽歡喜了一陣。我想,媽媽心裏一定在懷念著早死了一年多的外婆了。
至於爸爸,想的就更多了。
要回江南,首先得有錢。於是爸爸又在重慶舉行了第二次畫展。展出地點是在兩路口社會服務處。日期是1945年11月1日至7日。因訂價太低,又是一個滿堂紅。為什麽說“紅”,因為爸爸那套畫隻供展覽,不出售。要買的人指定要哪一幅,就在這一幅上用回形針別上一個紅條子,上寫某某人訂。滿場都是紅條子,共有360張之多。有時同一幅畫上別上好幾張紅條子,說明大家都看中這幅畫。
展覽結束後,爸爸就在家閉門作畫。
隨後,爸爸一人去過重慶附近的北碚,看到了很多老朋友如老舍、陳望道、章靳以等。
1946年1月,這批畫又在沙坪壩和七星崗江蘇同鄉會續展。每次展覽,我總要去幫忙別紅紙條。
路費籌措好了,可回鄉難啊。官員們坐上飛機先走了。他們號稱去“接受”失地,可老百姓都說他們是去“劫收”。其他有錢有勢的人把長江輪船的票買走了,哪裏還輪得著知識分子!這次東歸,當時通稱為“復員”。江南人都盼望復員。
於是我們離開沙坪小屋,遷到重慶凱旋路特7號等候歸舟。這裏是開明書店的倉庫,兩開間。由於山城地勢有高低,從後門看是三層,從前門看是一層。下麵四間沒有窗,隻能做倉庫。上麵兩間光線好。爸爸通過開明章雪山先生的關係,已經先把忘年交夏宗禹介紹入住其中的一間,我們就住在另一間。
四川當局曾有布告:歡迎下江教師留在重慶,報酬優厚。那時我的兄姐中已有三人在重慶當公教人員。見爸爸為船票焦頭爛額,重慶卻友好地挽留我們,於是,爸爸再問我們是否留戀重慶時,我們就不再“齊搖手”,而是說:“還是重慶好!”
爸爸也曾考慮過:緣緣堂既然已成焦土,這裏倒還有幾間“抗建式”房子可避風雨。自己已沒有職業的牽累,何必辛辛苦苦地帶了他們回到人浮於事的江南去替他們重找飯碗。
至於我,早已把重慶當作故鄉。我喜歡吃重慶的擔擔麵和涼粉,我已經學會一口四川話。四川話和貴州話近似,所以我於2007年10月去遵義時,我們那位老鄰居的兒子桂侯夫婦來車站接著了我,給他媽媽打手機時,他媽媽問他我講的是什麽話,桂侯回答她說“一口貴州話”。他們對此都倍感親切。
可是爸爸還是在念著馬先生的詩句“清和四月巴山路,定有行人憶六橋”。思鄉之情一直牽引著爸爸的心。他還是決心捨棄沙坪壩的衽席之安,要走東歸的崎嶇之路。4月20日,爸爸托人以廉價賣去住了近三年的沙坪小屋,決心東歸。
廟灣的房子剛賣掉三天,眼看不久就要回江南去,爸爸可以見到他思念已久的老師———留在上海的夏丏尊先生了,忽然接到夏先生逝世的消息!爸爸悲痛之餘,於5月1日在凱旋路寫了《悼丏師》一文。文中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