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的政治鬥爭中,他雖然同舊黨大官僚有很好的交情,並且也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但不應該把邵雍同舊黨官僚相提並論.邵雍為人寬厚,遇事不走極端.
如他重病時,敵視新法的程頤去看望他,問道:"從此永訣,列有見告乎?"邵雍"舉兩手"示意說:"前麵路徑須令寬,路窄則自無著身外,況能使人行乎?"(《宋元學案·涑水學案》)又如,當舊黨領袖司馬光在邵壅麵前稱舊黨骨幹人物傅堯具有"清、直、勇三德,人所難兼",邵雍不以為然,他說:"清而不耀,直而不激,能而能溫,是為難耳."(同上)在他看來;僅有清、直、勇三德並不難,能具有"不耀、不激、能溫"三德才是不容易的.這個事實說明,邵雍並不贊成舊黨的過激行為,這就是他對新舊兩黨在政治鬥爭中的態度.過去一些論者把邵雍等同於一般反對變法的舊黨人物,這是不公允的.
三、先天象數之學 巧繪宇宙圖式
象數之學盛行於漢代,當時的易學家曾運用《周易》的數字模式去解釋天地宇宙之構造及其演化現象.到了魏晉時期,由於王弼首創用"義理"解《易》的方法,此後象數之學漸不為學者所重視,後來,漢代的象數目籍也隻有緯書《周易幹鑿度》
被保留下來,象數之學隻在民間以神仙方術的形式進行傳布,另外還有一些不名於世的隱士還續繼研究,用秘密的方式流傳下來.到了五代末年和北宋初年,有道士陳摶以象數解《易》,後又以《先天圖》的形式傳至種放,又四傳至邵雍.然而,陳摶的象數學已不同於漢儒之象數學,他的象數學即所謂"先天學".因為宋儒稱伏羲之"易"為"先天",稱文王之"易"為"後天",研究伏羲之"易"之學謂之"先天學".所謂先天象數學,就是用象數推演方法去解釋《周易》關於宇宙萬物生成演化的學說.象數學派是哲學史上出現的一個獨特的哲學派流.
邵雍的先天象數學,主要包含在他的《皇極經世書》中.《皇極經世書》的內容十分豐富,體係也很龐大.在這本書中,他力圖構製一個說明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完整體係,併力求追尋出一個貫穿於整個體係的最高法則.邵雍的學說雖然上有承傳,但《皇極經世書》基本上是用自己創造的象數體係來概括宇宙之間的一切.主要是由於他"探跡索隱,妙悟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宋史·道學傳·邵雍傳》).
下麵來介紹邵雍的宇宙萬物演化圖式.周敦頤《太極圖說》所建構的宇宙圖式是從象學推演出來的,邵雍的宇宙圖式則是兼用象學和數學推衍出來的,所以邵雍的圖式較周敦頤的圖式更為詳細.
關於宇宙的本原問題,邵雍認為天地萬物是由一個總體的"道"產生出來的.
他說:
道生一,一為太極;一生二,二為兩儀;二生四,四為四象;四生八,八為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後天地之數備焉.天地萬物莫不以一為本原,於一而演之以萬,窮天下之數而復歸於一."(《皇極經世》卷上)這裏所說的一、二、四、八、六十四就是"數",與數相對應者是"象",即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
具體地說,作為宇宙本原的"道"演化為天地萬物的過程,就是道生天地,"天為陰陽,地分剛柔,剛柔則二分為四.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此天地之道;動之始陽生,靜之始陰生,此天地之用,剛柔為天地之用.天生出太陽、少陽、大陰、少陰,即日、月、星、辰;地生出太柔、少柔、太剛、少剛,即水、火、土、石."(同上)此處所講的太陽、少陽、太陰、少陰,是為天之四象,它們各自代表的具體物質就是水、火、土、石,《皇極經世》又說: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陰陽盡而四時(春、夏、秋、冬)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東西南北)成焉.
夫四時四維者,天地至大之謂也.(《觀物內篇》之一)"四時"指時間形式,"四維"指空間形式."四時"、"四維"是標誌整個宇宙的總概念.這裏順便指出,既然斷言至大的天地以陰陽和剛柔盡其作用,又表現為"四時""四維"的宇宙形式,毫無疑問,這個宇宙就是物質性的宇宙.這可以看出,邵雍的宇宙觀是唯物主義的.
前麵所講的地之四象為水、火、土、石,也就是說,《皇極經世》是把水、火、土、石作為構成地的基本元素,而不是以金、木、水、火、土為基本元素,這是為什麽?有人認為,邵雍以日、月、星、辰為天之四象,以水、火、土、石為地之四體,這是講的天地之物象,而金、木、水、火、土謂之五行;四象、四體乃先天所具有,五行為後天所生.後天是先天所生,五行乃水、火、土、石所生,水火土石才是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因為金、本、水、火、土都包含於水、火、土、石之中.
這是因為,"金出於石而木生於土,有石而後有金,有土而後有木."有了日、月、星、辰和水、火、土、石之後,天地之體就形成了.有了天地之體,然後再經過變化,就生成了天地萬物.這個變化的順序如下:
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寒暑晝夜交而天地之變盡之矣.水為雨(水氣所化),火為風(火氣所化),土為露(土氣所化),石為雷(石氣所化),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矣.(《觀物內篇》)接著又說:
</br>
如他重病時,敵視新法的程頤去看望他,問道:"從此永訣,列有見告乎?"邵雍"舉兩手"示意說:"前麵路徑須令寬,路窄則自無著身外,況能使人行乎?"(《宋元學案·涑水學案》)又如,當舊黨領袖司馬光在邵壅麵前稱舊黨骨幹人物傅堯具有"清、直、勇三德,人所難兼",邵雍不以為然,他說:"清而不耀,直而不激,能而能溫,是為難耳."(同上)在他看來;僅有清、直、勇三德並不難,能具有"不耀、不激、能溫"三德才是不容易的.這個事實說明,邵雍並不贊成舊黨的過激行為,這就是他對新舊兩黨在政治鬥爭中的態度.過去一些論者把邵雍等同於一般反對變法的舊黨人物,這是不公允的.
三、先天象數之學 巧繪宇宙圖式
象數之學盛行於漢代,當時的易學家曾運用《周易》的數字模式去解釋天地宇宙之構造及其演化現象.到了魏晉時期,由於王弼首創用"義理"解《易》的方法,此後象數之學漸不為學者所重視,後來,漢代的象數目籍也隻有緯書《周易幹鑿度》
被保留下來,象數之學隻在民間以神仙方術的形式進行傳布,另外還有一些不名於世的隱士還續繼研究,用秘密的方式流傳下來.到了五代末年和北宋初年,有道士陳摶以象數解《易》,後又以《先天圖》的形式傳至種放,又四傳至邵雍.然而,陳摶的象數學已不同於漢儒之象數學,他的象數學即所謂"先天學".因為宋儒稱伏羲之"易"為"先天",稱文王之"易"為"後天",研究伏羲之"易"之學謂之"先天學".所謂先天象數學,就是用象數推演方法去解釋《周易》關於宇宙萬物生成演化的學說.象數學派是哲學史上出現的一個獨特的哲學派流.
邵雍的先天象數學,主要包含在他的《皇極經世書》中.《皇極經世書》的內容十分豐富,體係也很龐大.在這本書中,他力圖構製一個說明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完整體係,併力求追尋出一個貫穿於整個體係的最高法則.邵雍的學說雖然上有承傳,但《皇極經世書》基本上是用自己創造的象數體係來概括宇宙之間的一切.主要是由於他"探跡索隱,妙悟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宋史·道學傳·邵雍傳》).
下麵來介紹邵雍的宇宙萬物演化圖式.周敦頤《太極圖說》所建構的宇宙圖式是從象學推演出來的,邵雍的宇宙圖式則是兼用象學和數學推衍出來的,所以邵雍的圖式較周敦頤的圖式更為詳細.
關於宇宙的本原問題,邵雍認為天地萬物是由一個總體的"道"產生出來的.
他說:
道生一,一為太極;一生二,二為兩儀;二生四,四為四象;四生八,八為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後天地之數備焉.天地萬物莫不以一為本原,於一而演之以萬,窮天下之數而復歸於一."(《皇極經世》卷上)這裏所說的一、二、四、八、六十四就是"數",與數相對應者是"象",即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
具體地說,作為宇宙本原的"道"演化為天地萬物的過程,就是道生天地,"天為陰陽,地分剛柔,剛柔則二分為四.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此天地之道;動之始陽生,靜之始陰生,此天地之用,剛柔為天地之用.天生出太陽、少陽、大陰、少陰,即日、月、星、辰;地生出太柔、少柔、太剛、少剛,即水、火、土、石."(同上)此處所講的太陽、少陽、太陰、少陰,是為天之四象,它們各自代表的具體物質就是水、火、土、石,《皇極經世》又說: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陰陽盡而四時(春、夏、秋、冬)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東西南北)成焉.
夫四時四維者,天地至大之謂也.(《觀物內篇》之一)"四時"指時間形式,"四維"指空間形式."四時"、"四維"是標誌整個宇宙的總概念.這裏順便指出,既然斷言至大的天地以陰陽和剛柔盡其作用,又表現為"四時""四維"的宇宙形式,毫無疑問,這個宇宙就是物質性的宇宙.這可以看出,邵雍的宇宙觀是唯物主義的.
前麵所講的地之四象為水、火、土、石,也就是說,《皇極經世》是把水、火、土、石作為構成地的基本元素,而不是以金、木、水、火、土為基本元素,這是為什麽?有人認為,邵雍以日、月、星、辰為天之四象,以水、火、土、石為地之四體,這是講的天地之物象,而金、木、水、火、土謂之五行;四象、四體乃先天所具有,五行為後天所生.後天是先天所生,五行乃水、火、土、石所生,水火土石才是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因為金、本、水、火、土都包含於水、火、土、石之中.
這是因為,"金出於石而木生於土,有石而後有金,有土而後有木."有了日、月、星、辰和水、火、土、石之後,天地之體就形成了.有了天地之體,然後再經過變化,就生成了天地萬物.這個變化的順序如下:
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寒暑晝夜交而天地之變盡之矣.水為雨(水氣所化),火為風(火氣所化),土為露(土氣所化),石為雷(石氣所化),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矣.(《觀物內篇》)接著又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