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生下帷,發藻儒林;劉向司籍,辯章舊聞;揚雄覃思,《法言》《太玄》.皆及時君之門閨,究先聖之壺奧,婆娑乎藝術之場,休息乎篇籍之困,以全其質而發其文,用納乎聖德,列炳於後人,斯非其亞?"(《漢書·敘傳》)說他在理論上深究聖人之困奧,同時又有藝術修養,遊戲於文字之間,是多才多藝的傑出人物.
司馬光更推尊說:"揚子直大儒邪!孔子既沒,知聖人之道者,非揚子而誰?孟與荀殆不足擬,況其餘乎?"(《說它》)認為他是孔子之後第一人,孟子、荀子都無法比擬.那麽,他是怎樣的一位大儒呢?
一是鄙薄諸子.獨崇孔聖.漢代,雖然董仲舒已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舉賢良,亦罷黜治申韓蘇張之術者,但是終漢之世,本"霸王道雜之",儒術雖行,但申韓不廢;而黃老之術,尤其盛行.司馬遷著《史記》,"是非頗謬於聖人";漢武帝行聚斂,桑弘羊實為申商之學;更有自漢文之君、漢景之臣以來相傳的黃老之言,長期流行,淮南、衡山所治即其大者,至揚雄之師嚴君平亦黃老之人.雖然在漢代諸子爭鳴、毀棄大道的局麵沒有出現,但奇說異行,"是非"謬於聖人與六經者,亦時有發生.揚雄少年雖從君平研習黃老道學,但他更多地繼承了自文翁在蜀郡立學弘揚儒術以來的傳統,對孔子之學、聖人之書,十分傾心,"非聖哲之書不好也".及其立說,亦以排斥諸子,發明聖道為職誌.他說:"古者揚墨塞路,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後之塞路者有矣,竊自比於孟子."(《法言·吾子》.下引此書隻注篇名.)從前孟子辟揚墨,衛孔道,今天他也要效法孟子廓清異說,捍衛聖學.他的《法言》一書就是辟異說、闡孔學的專門著作.他說孔子是先秦諸子中最偉大的聖人,他的智慧"和同天人之際"(《問道》),他的著作、言行與天地齊一:"聖人之書、言、行,天也."(《君子》)如果研習聖人之言就可遠知萬事,否則將於室內之治亦有所不知:"大哉!聖人言之至也,開之廓四海;閉之囗然不睹牆之裏."(《問道》)孔聖與諸子比較,那簡直就像太陽月亮與列星繁宿一樣:
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仰聖人而知眾說之小也.
(《學行》)
自然,人慾學道就會孔聖莫屬了:
委大聖而好諸子者,惡睹其識道也?山囗之蹊,不可勝由矣;向牆之戶,不可勝入矣.曰:"惡由入?"曰:"孔氏."(《吾子》)
不學大聖,而習諸子,那是不能認識大道的.必須循由孔氏,方可適於至道.
那麽怎才能循由孔氏呢?揚雄說,人在從其人,人死由其書:
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將誰使正之?"曰:"萬物紛錯則懸諸天,眾言淆亂則折諸聖."或曰:"惡睹乎聖而折諸?"曰:"在則人,亡則書.其統一也."(同上)
孔子在世時,七十子就取則於夫子,現在孔子已沒,就取則於他留下的書.此即五經.揚雄說孔子的五經是天下絕對真理的載體,是至道的淵藪:
惟五經為辯,說天者莫辯乎《易》,說事者莫辯乎《書》,說體(人倫準則)者莫辯乎《禮》,說誌者莫辯乎《詩》,說理者莫辯乎《春秋》.舍斯,辯亦小矣.
(《寡見》)
講說天道、政事、人倫、情感、禮義諸道理的,沒有比儒學五經更辯博的了,學者欲求至道,固舍此而莫由.
在尊經崇孔的同時,揚雄又對包括黃老在內的諸子展開了全麵的批評:"莊揚盪而不法,墨晏儉而廢禮,申韓險而無化,鄒衍迂而不信."(《五百》)不法、廢禮、無化、不信,都各隅於一偏,不足以宣教治世.即或是曾被文景皇帝奉行和其師君平貴守的黃老也不無弊病:
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捶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焉耳.(《問道》)
又說:
或曰:"莊周有取乎?"曰:"少欲.""鄒衍有取乎?"曰:"自持.至周罔君臣之義,行無知於天地之間,雖鄰不覿也."(同上)老子言道德,莊子講寡慾,都是其卓絕可取之處,但是他們鄙薄仁義、絕滅禮法、拋棄君臣大義,要超脫人世現實的一切義務和羈絆,就不是世間法了,是治世所不可取則的.桓譚說:"昔老聃著虛無之言兩篇,薄仁義,非禮學,然後世好之者尚以為過於五經,自漢文景之君及司馬遷皆有是言."崇尚黃老,一直是西漢的傳統,揚雄公開在著作中批評黃老之學,這在漢代著作中尚不多見.
另一方麵揚雄對那種隻追求世治,而忽略人性的殘酷政治,也是深惡痛絕的.
這主要表現在他對申韓之術的譴責上.
申韓之術,不仁之至矣!若何牛羊之用人也?若牛羊用人,則狐狸螻囗不囗臘也與!(《問道》)
申韓之學片麵追求社會的秩序,把人當成僅會說話的牲口("牛羊用人"),而忽略了人的本性,真是不仁不義之至!如果為政者像使用牛羊一樣用人,那必然死人太多,狐狸螻囗就會過上飽吃人肉的盛宴了.此外,韓非死於說秦,其行不由禮義(《問明》);公孫龍"詭辭數萬",其言雖辯,但不合"先王之道"(《吾子》).諸子百家之所以不可取,主要在乎不由仁義、不率王道而巳.
二是摒棄迷信,純潔儒學.雄既辟諸子、崇孔教,又對漢以來俗儒之學進行了批評.漢世之儒,董仲舒引陰陽五行入儒學,喜談災異,後來俗儒,溺於迷信,多談機樣.至西漢末年,遂行為讖記圖緯之學.他們託言孔聖,假造逸經,整個學術界一派巫風鬼氣.揚雄繼承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求實風格,對於漢世迷信化的儒學進行了批評:
</br>
司馬光更推尊說:"揚子直大儒邪!孔子既沒,知聖人之道者,非揚子而誰?孟與荀殆不足擬,況其餘乎?"(《說它》)認為他是孔子之後第一人,孟子、荀子都無法比擬.那麽,他是怎樣的一位大儒呢?
一是鄙薄諸子.獨崇孔聖.漢代,雖然董仲舒已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舉賢良,亦罷黜治申韓蘇張之術者,但是終漢之世,本"霸王道雜之",儒術雖行,但申韓不廢;而黃老之術,尤其盛行.司馬遷著《史記》,"是非頗謬於聖人";漢武帝行聚斂,桑弘羊實為申商之學;更有自漢文之君、漢景之臣以來相傳的黃老之言,長期流行,淮南、衡山所治即其大者,至揚雄之師嚴君平亦黃老之人.雖然在漢代諸子爭鳴、毀棄大道的局麵沒有出現,但奇說異行,"是非"謬於聖人與六經者,亦時有發生.揚雄少年雖從君平研習黃老道學,但他更多地繼承了自文翁在蜀郡立學弘揚儒術以來的傳統,對孔子之學、聖人之書,十分傾心,"非聖哲之書不好也".及其立說,亦以排斥諸子,發明聖道為職誌.他說:"古者揚墨塞路,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後之塞路者有矣,竊自比於孟子."(《法言·吾子》.下引此書隻注篇名.)從前孟子辟揚墨,衛孔道,今天他也要效法孟子廓清異說,捍衛聖學.他的《法言》一書就是辟異說、闡孔學的專門著作.他說孔子是先秦諸子中最偉大的聖人,他的智慧"和同天人之際"(《問道》),他的著作、言行與天地齊一:"聖人之書、言、行,天也."(《君子》)如果研習聖人之言就可遠知萬事,否則將於室內之治亦有所不知:"大哉!聖人言之至也,開之廓四海;閉之囗然不睹牆之裏."(《問道》)孔聖與諸子比較,那簡直就像太陽月亮與列星繁宿一樣:
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仰聖人而知眾說之小也.
(《學行》)
自然,人慾學道就會孔聖莫屬了:
委大聖而好諸子者,惡睹其識道也?山囗之蹊,不可勝由矣;向牆之戶,不可勝入矣.曰:"惡由入?"曰:"孔氏."(《吾子》)
不學大聖,而習諸子,那是不能認識大道的.必須循由孔氏,方可適於至道.
那麽怎才能循由孔氏呢?揚雄說,人在從其人,人死由其書:
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將誰使正之?"曰:"萬物紛錯則懸諸天,眾言淆亂則折諸聖."或曰:"惡睹乎聖而折諸?"曰:"在則人,亡則書.其統一也."(同上)
孔子在世時,七十子就取則於夫子,現在孔子已沒,就取則於他留下的書.此即五經.揚雄說孔子的五經是天下絕對真理的載體,是至道的淵藪:
惟五經為辯,說天者莫辯乎《易》,說事者莫辯乎《書》,說體(人倫準則)者莫辯乎《禮》,說誌者莫辯乎《詩》,說理者莫辯乎《春秋》.舍斯,辯亦小矣.
(《寡見》)
講說天道、政事、人倫、情感、禮義諸道理的,沒有比儒學五經更辯博的了,學者欲求至道,固舍此而莫由.
在尊經崇孔的同時,揚雄又對包括黃老在內的諸子展開了全麵的批評:"莊揚盪而不法,墨晏儉而廢禮,申韓險而無化,鄒衍迂而不信."(《五百》)不法、廢禮、無化、不信,都各隅於一偏,不足以宣教治世.即或是曾被文景皇帝奉行和其師君平貴守的黃老也不無弊病:
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捶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焉耳.(《問道》)
又說:
或曰:"莊周有取乎?"曰:"少欲.""鄒衍有取乎?"曰:"自持.至周罔君臣之義,行無知於天地之間,雖鄰不覿也."(同上)老子言道德,莊子講寡慾,都是其卓絕可取之處,但是他們鄙薄仁義、絕滅禮法、拋棄君臣大義,要超脫人世現實的一切義務和羈絆,就不是世間法了,是治世所不可取則的.桓譚說:"昔老聃著虛無之言兩篇,薄仁義,非禮學,然後世好之者尚以為過於五經,自漢文景之君及司馬遷皆有是言."崇尚黃老,一直是西漢的傳統,揚雄公開在著作中批評黃老之學,這在漢代著作中尚不多見.
另一方麵揚雄對那種隻追求世治,而忽略人性的殘酷政治,也是深惡痛絕的.
這主要表現在他對申韓之術的譴責上.
申韓之術,不仁之至矣!若何牛羊之用人也?若牛羊用人,則狐狸螻囗不囗臘也與!(《問道》)
申韓之學片麵追求社會的秩序,把人當成僅會說話的牲口("牛羊用人"),而忽略了人的本性,真是不仁不義之至!如果為政者像使用牛羊一樣用人,那必然死人太多,狐狸螻囗就會過上飽吃人肉的盛宴了.此外,韓非死於說秦,其行不由禮義(《問明》);公孫龍"詭辭數萬",其言雖辯,但不合"先王之道"(《吾子》).諸子百家之所以不可取,主要在乎不由仁義、不率王道而巳.
二是摒棄迷信,純潔儒學.雄既辟諸子、崇孔教,又對漢以來俗儒之學進行了批評.漢世之儒,董仲舒引陰陽五行入儒學,喜談災異,後來俗儒,溺於迷信,多談機樣.至西漢末年,遂行為讖記圖緯之學.他們託言孔聖,假造逸經,整個學術界一派巫風鬼氣.揚雄繼承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求實風格,對於漢世迷信化的儒學進行了批評: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