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人們「穿的全是白色短袖上衣,粗布裙子、光著頭,沒有一點穿戴雅致的跡象。」
本雅明則認為人們的外表很一致,很無產階級化。家居布局方麵,集體農莊的住宅
給人一種完全消失個性的印象。「每幢住宅都有同樣的醜陋家具,同樣的史達林肖
像,此外,絕沒有什麽東西:沒有一件個人物品,沒有一點個人留念。各個住宅都
可以互相交換。」而那裏的人們卻還自樂地說:「房間隻是睡覺用的窩巢,生活樂
趣都是在俱樂部,文化公園,以及一切集會地方過的。」但這會使人不禁發問:隻
有犧牲個人,「解消」(紀德語)個人個性,才能得到的全體幸福,是人們真正追
求的幸福嗎?
三、衡量一切的標準是「路線」
輿論宣傳的單一性、片麵性也是當時蘇聯社會所特有的現象。社會主義蘇維埃
俄國~成立,就處於被帝國主義國家包圍的孤立境地,帝國主義國家虎視眈眈,時
刻準備消滅蘇聯這一「赤禍」。新政權麵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為了鞏固無產
階級政權,維護國家獨立,蘇俄政府立足於自力更生,努力擴大自己的力量,同時
為保持社會安定,防止反對政府勢力的壯大,國家嚴格控製輿論宣傳,一切不利宣
傳都被禁止。例如,電影審查就十分地嚴格,不但題材受到限製,即使在電影或舞
台上表現悲劇性的愛情糾葛也會被視為反革命宣傳。舊俄時代的以及國外不利於蘇
俄的書籍都不得與蘇聯讀者見麵,誰違反規定,就會被鎮壓,關進監獄,甚至永遠
消失。就這樣,「與外部世界聯繫是通過黨來進行的。」「信息的獲得就受到了蘇
聯孤立於他國的阻礙。」「毫無疑問,俄羅斯對世界要比世界(除拉丁美洲國家外)
對俄羅斯所知要少。」這雖然是迫不得已的一種舉措,也確實在一定時間內取得了
一些成效,但隨著時勢的發展,無疑是自欺欺人,於事無補,甚至會引起反作用,
帶來惡劣的影響。
而且,蘇聯還「拉攏」或「欺騙」(紀德語)一些西方文人為其宣傳和服務。
在本雅明眼中,「這個國家就剩這麽一著了;花錢使人變色,他相信那些來訪的泛
著微紅光的政客(在左翼反對派或盲目的樂觀主義旗幟下)會全然變紅。」在紀德
看來,「整個旅途中,確切地說,我們並不是國賓,而是有錢的蘇維埃作家協會邀
來的客人。」「我從頭未曾在如此奢侈的條件下旅行過,我們坐的是專車或最好的
汽車,住的總是最好的旅館中最好的房間,最昂貴的、最華麗的,選擇得最精緻的,
而且,何種的接待!何種的照應!何等的歡迎儀式!到處受人歡呼、恭維、優禮、
慶賀。」這種禮遇曾使作家受寵若驚,但並沒有泯滅紀德的良心,因此,當紀德滿
是批評意味的日記出版後,蘇聯領導人、政客和文藝界人士自然大為惱火了。
在紀德的視野裏,那裏,「一切比較之點都被除去了。」(除去與那不大令人
留戀的過去時代相比較之外)。「如此,你隻好滿足人家給你的東西了。這裏緊要
的乃在說服人,說:人們是再幸福沒有了,說:其他地方都沒有這裏幸福。要做到
這個地步,惟有細心隔絕同外界切斷交通的這個方法。」同時他也不無諷刺地評價
到:「感謝這個方法,所以在相等的,甚至是低下的生活條件之下,俄國工人也自
以為比法國人更加幸福,更加幸福得多。」本雅明提到了這樣一個令人啼笑皆非、
甚至是荒唐可笑的事情:「梅霍爾德在《歐洲是我們的》(這部劇)裏用了一幅地
圖——在這幅地圖上,西方是俄羅斯所屬小半島構成的複雜體係。這幅地圖跟列寧
像一樣幾成新俄羅斯偶像崇拜的核心。」
蘇聯的成立被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理想的成功實現。在蘇維埃政權
建立之初,列寧就曾宣布:「無產階級民主比任何資產階級民主要民主百萬倍,蘇
維埃政權比最民主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要民主百萬倍。」但是當歷史發展到20世紀30
年代,隨著最高權力逐漸向總書記史達林手中轉移時,蘇聯國內政治氣氛就變得異
常緊張起來。紀德認真地也不無擔憂地思考著:「人民選舉,無論公開的或秘密的,
都是一種玩笑,一種騙局:從上至下都是委派的。人民隻有權利選舉那些預先指定
的人。」「無產階級甚至沒有可能選舉一個代表來保護他們的被侵犯的利益。」
「在蘇聯,預先規定對於無論什麽事情,都不許有一種以上的意見。而且那裏的人,
精神也被調練成這個樣子,使得這個附和主義對於他們竟成為容易的,自然的,不
覺得的。」「每天早晨,《真理報》教他們以合宜知道、合宜思想、合宜相信的事
情。超出這個以外是不好的!以致人們每次同一個俄國人談話,恰像同所有俄國人
談話一般。」這種精神調練是從「最柔嫩的幼年」(紀德語)即開始,致使人們非
</br>
本雅明則認為人們的外表很一致,很無產階級化。家居布局方麵,集體農莊的住宅
給人一種完全消失個性的印象。「每幢住宅都有同樣的醜陋家具,同樣的史達林肖
像,此外,絕沒有什麽東西:沒有一件個人物品,沒有一點個人留念。各個住宅都
可以互相交換。」而那裏的人們卻還自樂地說:「房間隻是睡覺用的窩巢,生活樂
趣都是在俱樂部,文化公園,以及一切集會地方過的。」但這會使人不禁發問:隻
有犧牲個人,「解消」(紀德語)個人個性,才能得到的全體幸福,是人們真正追
求的幸福嗎?
三、衡量一切的標準是「路線」
輿論宣傳的單一性、片麵性也是當時蘇聯社會所特有的現象。社會主義蘇維埃
俄國~成立,就處於被帝國主義國家包圍的孤立境地,帝國主義國家虎視眈眈,時
刻準備消滅蘇聯這一「赤禍」。新政權麵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為了鞏固無產
階級政權,維護國家獨立,蘇俄政府立足於自力更生,努力擴大自己的力量,同時
為保持社會安定,防止反對政府勢力的壯大,國家嚴格控製輿論宣傳,一切不利宣
傳都被禁止。例如,電影審查就十分地嚴格,不但題材受到限製,即使在電影或舞
台上表現悲劇性的愛情糾葛也會被視為反革命宣傳。舊俄時代的以及國外不利於蘇
俄的書籍都不得與蘇聯讀者見麵,誰違反規定,就會被鎮壓,關進監獄,甚至永遠
消失。就這樣,「與外部世界聯繫是通過黨來進行的。」「信息的獲得就受到了蘇
聯孤立於他國的阻礙。」「毫無疑問,俄羅斯對世界要比世界(除拉丁美洲國家外)
對俄羅斯所知要少。」這雖然是迫不得已的一種舉措,也確實在一定時間內取得了
一些成效,但隨著時勢的發展,無疑是自欺欺人,於事無補,甚至會引起反作用,
帶來惡劣的影響。
而且,蘇聯還「拉攏」或「欺騙」(紀德語)一些西方文人為其宣傳和服務。
在本雅明眼中,「這個國家就剩這麽一著了;花錢使人變色,他相信那些來訪的泛
著微紅光的政客(在左翼反對派或盲目的樂觀主義旗幟下)會全然變紅。」在紀德
看來,「整個旅途中,確切地說,我們並不是國賓,而是有錢的蘇維埃作家協會邀
來的客人。」「我從頭未曾在如此奢侈的條件下旅行過,我們坐的是專車或最好的
汽車,住的總是最好的旅館中最好的房間,最昂貴的、最華麗的,選擇得最精緻的,
而且,何種的接待!何種的照應!何等的歡迎儀式!到處受人歡呼、恭維、優禮、
慶賀。」這種禮遇曾使作家受寵若驚,但並沒有泯滅紀德的良心,因此,當紀德滿
是批評意味的日記出版後,蘇聯領導人、政客和文藝界人士自然大為惱火了。
在紀德的視野裏,那裏,「一切比較之點都被除去了。」(除去與那不大令人
留戀的過去時代相比較之外)。「如此,你隻好滿足人家給你的東西了。這裏緊要
的乃在說服人,說:人們是再幸福沒有了,說:其他地方都沒有這裏幸福。要做到
這個地步,惟有細心隔絕同外界切斷交通的這個方法。」同時他也不無諷刺地評價
到:「感謝這個方法,所以在相等的,甚至是低下的生活條件之下,俄國工人也自
以為比法國人更加幸福,更加幸福得多。」本雅明提到了這樣一個令人啼笑皆非、
甚至是荒唐可笑的事情:「梅霍爾德在《歐洲是我們的》(這部劇)裏用了一幅地
圖——在這幅地圖上,西方是俄羅斯所屬小半島構成的複雜體係。這幅地圖跟列寧
像一樣幾成新俄羅斯偶像崇拜的核心。」
蘇聯的成立被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理想的成功實現。在蘇維埃政權
建立之初,列寧就曾宣布:「無產階級民主比任何資產階級民主要民主百萬倍,蘇
維埃政權比最民主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要民主百萬倍。」但是當歷史發展到20世紀30
年代,隨著最高權力逐漸向總書記史達林手中轉移時,蘇聯國內政治氣氛就變得異
常緊張起來。紀德認真地也不無擔憂地思考著:「人民選舉,無論公開的或秘密的,
都是一種玩笑,一種騙局:從上至下都是委派的。人民隻有權利選舉那些預先指定
的人。」「無產階級甚至沒有可能選舉一個代表來保護他們的被侵犯的利益。」
「在蘇聯,預先規定對於無論什麽事情,都不許有一種以上的意見。而且那裏的人,
精神也被調練成這個樣子,使得這個附和主義對於他們竟成為容易的,自然的,不
覺得的。」「每天早晨,《真理報》教他們以合宜知道、合宜思想、合宜相信的事
情。超出這個以外是不好的!以致人們每次同一個俄國人談話,恰像同所有俄國人
談話一般。」這種精神調練是從「最柔嫩的幼年」(紀德語)即開始,致使人們非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