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帽”的學問 [七]
那麽王錫彤是否有意回護袁世凱呢?就袁世凱死後由河南巡按使田文烈上報政府的《袁公林墓工報告》(1918年財政部印本)中所載,安葬和造墓共用銀七十餘萬兩。袁死後,由前往彰德送葬的老友徐世昌主持分配遺產,他將全部田產股票現金分為三十份,諸子各一份,未出嫁的女兒兩人一份,姬妾無子女者一份,每份八萬餘元,合計共二百餘萬元119。顯然王說的是實話、公道話,而也正像他所預料的,袁氏死後,袁克定、袁克文等也都現出了貴家公子哥的本來麵目,很快將家產揮霍一空。克文死時據說隻在他桌上的筆筒中找到了二十元錢,後事還是靠他在青幫中的弟子們湊錢辦的。而克定在解放以後,隻能依靠著政府每月二十元的救濟過活。袁家子孫中,隻有克文的第三子袁家騮和妻子吳健雄成為著名的科學家。所以歷史上的很多領袖人物,在世時聲名顯赫,身後卻子孫飄零,家業蕭條,其追求奮鬥的歷史,真讓人覺得像是南柯一夢呢。
袁世凱死了,他的故事也講完了,但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他還會帶給後人許多教訓和思考。袁世凱之死化解了政治危機,共和恢復了,但仍然久久上不了軌道。反袁的各路英雄,除去蔡鍔、梁啓超二人實踐了自己“失敗就戰死,絕對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絕對不爭地盤120”的諾言,一病逝於日本,一退出政界,到大學教書而外,討袁諸公,如唐繼堯、陸榮廷、劉顯世、劉存厚、陳炯明等,全都成了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軍閥;而北洋集團也因權力之爭而分裂成直、皖、奉等幾大派係,逐鹿中原,互爭雄長,“亂鬧鬧你方唱罷我登場”。你要說這些個把中國搞得烏煙瘴氣的人物,反袁是出於對共和的熱愛,有誰相信呢!袁世凱身後留下的,是一個幹戈擾攘,戰亂頻仍的國家,老軍閥們打了十年,什麽護法戰爭、直皖戰爭、直奉戰爭等等;代之而起的國民黨新軍閥又打了十年,什麽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等;直到日本人打進來了,內戰仍舊消停不了。在這幾十年的內亂中,中國追趕西方的腳步放慢了,停滯了,中國持續穩定發展的改良主義運動中斷了,主導著中國命運的改良和建設,在很長的時間內被以暴易暴的革命、內亂所取代,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這一切的禍根就是袁世凱的帝製運動,他晚年的這一步錯著不僅誤己,而且誤國,說禍國殃民是一點也不冤枉他的。所以,袁世凱這一失足,不僅是他個人人生事業的悲劇,也是中國改良主義和近代化事業的悲劇。
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轉型,都會有一定的過程,這種過程一定是由必然性與偶然性交織結合而成的。發展、轉型是必然的,但發展的好壞,轉型的快慢則是偶然的,受製於製度的。人治且又專製,是變數極大而且可怕的一種政治,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是也。攤上一個好領袖,是國家的造化,百姓的造化。但好領袖若無好製度做保障,最終不免於走向反麵。袁世凱本來不失為經世治國的能臣,經驗、手段、謀略、心胸都足以領導中國的改良主義運動,但專製製度為他提供了自我膨脹的空間,致使私慾蒙蔽了心智,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當然,袁氏的失敗,也為一切有皇帝慾念的人樹起了一道警告牌:不管權勢有多大,萬萬不能真做皇帝。
注 釋
1弊引自《近代稗海》(第3輯)第232—234頁。
2憊鋶螅即1913年。
3辟藎全;都。
4崩鶻祝禍端。
5敝裕內心。
6臂僑唬驚慌失措的樣子。
7甭亳悖淪陷之意。
8便萄鄭泛指民間。
9碧圃誒(1880—1965)字執天,上海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畢業,歷任直隸督練處參議、庫倫兵備籌辦處總辦;後任大總統府軍事處副處長(處長為段祺瑞兼任)、海陸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總務廳長、辦事員、參謀次長等職,是袁世凱的親信;袁死後投靠段祺瑞。
10碧圃誒瘢骸緞梁ヒ院蟮腦世凱》,《文史資料選輯》(第53輯)第220—222頁。
11繃憾匱(1857—1924),字崧生,廣東順德人,早年留學美國,是幼童留學生之一。回國後任北洋電報學堂教習、漢陽、天津海關道,出使美、日、秘(魯)、古(巴)大臣,外務部右侍郎、會辦稅務大臣、外務部尚書、外務大臣;民國後歷任駐德公使、交通總長、約法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等職。
12崩罹羲(1859—1925),字慮生,安徽合肥人。李鶴章之子,李鴻章之侄。光緒五年(1879)優貢生,朝考後以知縣用,以捐納升道員。歷任四川永寧道、湖南鹽法道、署理湖南按察使、福建布政使、雲南布政使、廣西巡撫、雲南巡撫、雲貴總督。武昌首義後,雲南響應,李攜眷避居上海。民國以後,依附袁世凱,歷任政治會議議長、約法會議議員資格審定會會長、參政院參政、審計院院長;帝製成立後,袁世凱以“嵩山四友”的名義,以示優待耆舊,李亦列名其中。袁死後,李曾任段祺瑞內閣的財政總長,段被黎元洪免職後,李經羲短期出任國務總理,隨即發生張勳復辟,李不過五日京兆而已。
13鼻能訓(1870—1924),字幹臣,浙江嘉興人,進士出身。清末歷任廣西學政、刑部主事、巡警部左參議、民政部左丞、順天府尹、陝西布政使等職;民國後歷任內務次長、約法會議議員、政事堂右丞、平政院院長、內務總長、國務總理等職。
14輩握院基本上全由社會名流和耆老碩彥組成,由總統任命。袁氏認為,這些人曾任中央或地方高官,或是知名學者專家,或為全國和地方知名人士,其能力、經驗和責任感足以代表國家利益,故賦予參政院以代行立法院的職能。
15繃醭韶:《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山西古籍出版社版,第148頁。
16繃醭韶(1876—1953),字禺生,號世載堂,原籍湖北江夏(今武昌),生於廣東番禺。早年肄業於張之洞所辦的武漢經心書院,1901年在香港加入興中會,後赴日本入成城學校,1914年赴美入加州大學。武昌起義時回國參加革命,後為臨時參議院議員。劉成禺在民初國會中是活躍人物,當時政壇名流多與之過從甚密,與黎元洪有鄉誼且有武昌首義時同事關係,故所知掌故甚多,著有《世載堂雜憶》、《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等。
17繃醭韶:《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第149頁。
18斃彀罱埽字國俊,江蘇人,為小站老人,曾任新建陸軍右翼步兵第三營統帶。民國時期任大總統府(即三海)總指揮、陸軍中將。
19蓖注17,第150頁。
20被粕茳擼骸毒曬鶼檔男嗣稹罰《文史資料選輯》(第16輯)第177—178頁。
21繃豕諦(1861—),字子英,福建閩侯人,出身貧寒,後考入福建船政後學堂,以優異成績畢業,被李鴻章調入北洋海軍,曾任“定遠”號鐵甲艦大副;1886年被派赴英國學習海軍;回國後仍任職北洋海軍,任“靖遠”艦大副,參加甲午海戰;戰後一直服務於海軍。民國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顧問,後被袁世凱任命為海軍總長、海軍上將;“二次革命”時,劉奉命率海軍南下,協同陸軍鎮壓革命黨人,此後兼任福建都督,陸海軍統率辦事處辦事員,擁護袁世凱稱帝;袁憂病而亡後,劉十分傷悼,辭職退隱於天津。
</br>
那麽王錫彤是否有意回護袁世凱呢?就袁世凱死後由河南巡按使田文烈上報政府的《袁公林墓工報告》(1918年財政部印本)中所載,安葬和造墓共用銀七十餘萬兩。袁死後,由前往彰德送葬的老友徐世昌主持分配遺產,他將全部田產股票現金分為三十份,諸子各一份,未出嫁的女兒兩人一份,姬妾無子女者一份,每份八萬餘元,合計共二百餘萬元119。顯然王說的是實話、公道話,而也正像他所預料的,袁氏死後,袁克定、袁克文等也都現出了貴家公子哥的本來麵目,很快將家產揮霍一空。克文死時據說隻在他桌上的筆筒中找到了二十元錢,後事還是靠他在青幫中的弟子們湊錢辦的。而克定在解放以後,隻能依靠著政府每月二十元的救濟過活。袁家子孫中,隻有克文的第三子袁家騮和妻子吳健雄成為著名的科學家。所以歷史上的很多領袖人物,在世時聲名顯赫,身後卻子孫飄零,家業蕭條,其追求奮鬥的歷史,真讓人覺得像是南柯一夢呢。
袁世凱死了,他的故事也講完了,但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他還會帶給後人許多教訓和思考。袁世凱之死化解了政治危機,共和恢復了,但仍然久久上不了軌道。反袁的各路英雄,除去蔡鍔、梁啓超二人實踐了自己“失敗就戰死,絕對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絕對不爭地盤120”的諾言,一病逝於日本,一退出政界,到大學教書而外,討袁諸公,如唐繼堯、陸榮廷、劉顯世、劉存厚、陳炯明等,全都成了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軍閥;而北洋集團也因權力之爭而分裂成直、皖、奉等幾大派係,逐鹿中原,互爭雄長,“亂鬧鬧你方唱罷我登場”。你要說這些個把中國搞得烏煙瘴氣的人物,反袁是出於對共和的熱愛,有誰相信呢!袁世凱身後留下的,是一個幹戈擾攘,戰亂頻仍的國家,老軍閥們打了十年,什麽護法戰爭、直皖戰爭、直奉戰爭等等;代之而起的國民黨新軍閥又打了十年,什麽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等;直到日本人打進來了,內戰仍舊消停不了。在這幾十年的內亂中,中國追趕西方的腳步放慢了,停滯了,中國持續穩定發展的改良主義運動中斷了,主導著中國命運的改良和建設,在很長的時間內被以暴易暴的革命、內亂所取代,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這一切的禍根就是袁世凱的帝製運動,他晚年的這一步錯著不僅誤己,而且誤國,說禍國殃民是一點也不冤枉他的。所以,袁世凱這一失足,不僅是他個人人生事業的悲劇,也是中國改良主義和近代化事業的悲劇。
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轉型,都會有一定的過程,這種過程一定是由必然性與偶然性交織結合而成的。發展、轉型是必然的,但發展的好壞,轉型的快慢則是偶然的,受製於製度的。人治且又專製,是變數極大而且可怕的一種政治,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是也。攤上一個好領袖,是國家的造化,百姓的造化。但好領袖若無好製度做保障,最終不免於走向反麵。袁世凱本來不失為經世治國的能臣,經驗、手段、謀略、心胸都足以領導中國的改良主義運動,但專製製度為他提供了自我膨脹的空間,致使私慾蒙蔽了心智,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當然,袁氏的失敗,也為一切有皇帝慾念的人樹起了一道警告牌:不管權勢有多大,萬萬不能真做皇帝。
注 釋
1弊引自《近代稗海》(第3輯)第232—234頁。
2憊鋶螅即1913年。
3辟藎全;都。
4崩鶻祝禍端。
5敝裕內心。
6臂僑唬驚慌失措的樣子。
7甭亳悖淪陷之意。
8便萄鄭泛指民間。
9碧圃誒(1880—1965)字執天,上海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畢業,歷任直隸督練處參議、庫倫兵備籌辦處總辦;後任大總統府軍事處副處長(處長為段祺瑞兼任)、海陸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總務廳長、辦事員、參謀次長等職,是袁世凱的親信;袁死後投靠段祺瑞。
10碧圃誒瘢骸緞梁ヒ院蟮腦世凱》,《文史資料選輯》(第53輯)第220—222頁。
11繃憾匱(1857—1924),字崧生,廣東順德人,早年留學美國,是幼童留學生之一。回國後任北洋電報學堂教習、漢陽、天津海關道,出使美、日、秘(魯)、古(巴)大臣,外務部右侍郎、會辦稅務大臣、外務部尚書、外務大臣;民國後歷任駐德公使、交通總長、約法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等職。
12崩罹羲(1859—1925),字慮生,安徽合肥人。李鶴章之子,李鴻章之侄。光緒五年(1879)優貢生,朝考後以知縣用,以捐納升道員。歷任四川永寧道、湖南鹽法道、署理湖南按察使、福建布政使、雲南布政使、廣西巡撫、雲南巡撫、雲貴總督。武昌首義後,雲南響應,李攜眷避居上海。民國以後,依附袁世凱,歷任政治會議議長、約法會議議員資格審定會會長、參政院參政、審計院院長;帝製成立後,袁世凱以“嵩山四友”的名義,以示優待耆舊,李亦列名其中。袁死後,李曾任段祺瑞內閣的財政總長,段被黎元洪免職後,李經羲短期出任國務總理,隨即發生張勳復辟,李不過五日京兆而已。
13鼻能訓(1870—1924),字幹臣,浙江嘉興人,進士出身。清末歷任廣西學政、刑部主事、巡警部左參議、民政部左丞、順天府尹、陝西布政使等職;民國後歷任內務次長、約法會議議員、政事堂右丞、平政院院長、內務總長、國務總理等職。
14輩握院基本上全由社會名流和耆老碩彥組成,由總統任命。袁氏認為,這些人曾任中央或地方高官,或是知名學者專家,或為全國和地方知名人士,其能力、經驗和責任感足以代表國家利益,故賦予參政院以代行立法院的職能。
15繃醭韶:《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山西古籍出版社版,第148頁。
16繃醭韶(1876—1953),字禺生,號世載堂,原籍湖北江夏(今武昌),生於廣東番禺。早年肄業於張之洞所辦的武漢經心書院,1901年在香港加入興中會,後赴日本入成城學校,1914年赴美入加州大學。武昌起義時回國參加革命,後為臨時參議院議員。劉成禺在民初國會中是活躍人物,當時政壇名流多與之過從甚密,與黎元洪有鄉誼且有武昌首義時同事關係,故所知掌故甚多,著有《世載堂雜憶》、《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等。
17繃醭韶:《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第149頁。
18斃彀罱埽字國俊,江蘇人,為小站老人,曾任新建陸軍右翼步兵第三營統帶。民國時期任大總統府(即三海)總指揮、陸軍中將。
19蓖注17,第150頁。
20被粕茳擼骸毒曬鶼檔男嗣稹罰《文史資料選輯》(第16輯)第177—178頁。
21繃豕諦(1861—),字子英,福建閩侯人,出身貧寒,後考入福建船政後學堂,以優異成績畢業,被李鴻章調入北洋海軍,曾任“定遠”號鐵甲艦大副;1886年被派赴英國學習海軍;回國後仍任職北洋海軍,任“靖遠”艦大副,參加甲午海戰;戰後一直服務於海軍。民國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顧問,後被袁世凱任命為海軍總長、海軍上將;“二次革命”時,劉奉命率海軍南下,協同陸軍鎮壓革命黨人,此後兼任福建都督,陸海軍統率辦事處辦事員,擁護袁世凱稱帝;袁憂病而亡後,劉十分傷悼,辭職退隱於天津。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