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撤消帝製的大總統申令1
(1916年3月22日)
政事堂奉申令:民國肇建,變故紛乘,薄德如予,恭膺艱巨,憂國之士,怵於禍至之無日,多主恢復帝製,以絕爭端而策久安。癸醜2以來,言不絕耳。予屢加嗬斥,至為嚴峻。自上年時異勢殊,幾不可遏,僉3謂中國國體,非實行君主立憲,決不足以圖存,倘有墨、葡之爭,必為越、緬之續,遂有多數人主張恢復帝製,言之成理。將吏士庶,同此悃忱,文電紛陳,迫切呼籲。予以原有之地位,應有維持國體之責,一再宣言,人不之諒。嗣經代行立法院議定由國民代表大會解決國體,各省區國民代表一致贊成君主立憲製,併合詞推戴。中國主權本於國民全體,既經國民代表大會全體表決,予更無討論之餘地。然終以驟躋大位,背棄誓詞,道德信義,無以自解,掬誠辭讓,以表素懷。乃該院堅謂元首誓詞,根於地位,當隨民意為從違,責備彌嚴,已至無可諉避,始以籌備為辭,,藉塞眾望,並未實行。及滇黔變故,明令決計從緩,凡勸進之文,均不許呈遞。旋即提前召集立法院,以期早日開會,徵求意見,以俟轉圜。予憂患餘生,無心問世,遁跡洹上,理亂不知。辛亥事起,謬為眾論所推,勉(強)出維持,力支危局,但知救國,不知其他。中國數千年來史冊所載,帝王子孫之禍,歷歷可征,予獨何心,貪戀高位?乃國民代表既不諒其辭讓之誠,而一部分之人心,又疑為權利思想,性情隔閡,釀為厲階4。誠不足以感人,明不足以燭物,予實不德,於人何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以至群情惶惑,商業凋零。撫衷5內省,良用矍然6;屈己從人,予何惜焉。代行立法院轉陳推戴事件,予仍認為不合事宜,著將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認帝位之案,即行撤銷,由政事堂將各省區推戴書,一律發還參政院代行立法院,轉發銷毀。所有籌備事宜,立即停止,庶希古人罪己之誠,以洽上天好生之德,洗心滌慮,息事寧人。蓋在主張帝製者,本圖鞏固國基,然愛國非其道,轉足以害國;其反對帝製者,亦為發抒政見然,斷不致矯枉過正,危及國家,務各激發天良,捐除意見,同心協力,共濟時艱,使我神州華裔,免同室操戈之禍,化乖戾為祥和。總之,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今承認之案,業已撤銷,如有擾亂地方,自貽口實,則禍福皆由自召,本大總統本有統治全國之責,亦不能坐視淪胥7而不顧也。方今閭閻8困苦,綱紀淩夷,吏治不修,真才未進,仰念及此,中夜以憂。長此因循,將何以(為)國?嗣後文武百官,務當痛除積習,黽勉圖功。凡應興應革諸大端,各盡職守,實力進行,毋托空言,毋存私見。予惟以綜核名實,信賞必罰,為致治之大綱,我將吏軍民尚其共體茲意!此令。(國務卿徐世昌副署)
1915年12月13日(舊曆十一月七日),袁世凱在中南海的住處居仁堂大廳舉行了“登基”儀式。據袁的親信、躬予其事的唐在禮9回憶。當時的情況如下:
忽然,在12月13日(陰曆十一月初七日)早晨8、9點鍾,在我們毫無準備之下,由段芝貴臨時通知皇帝即日在居仁堂登極,召集所有原總統府、政事堂、大元帥統率辦事處及各部司長、局長以上和各軍隊師長以上各員,即刻準備依次分批參與朝賀。說辦就辦,一時忙亂異常。大家想,參與盛典需要整換衣履,但時間確已來不及。當時在京城左近的大員有的也得到消息,趕著入京朝賀,但負有地方守土重責的大員則接到指示,應以職守為重,概免朝賀。
約在9點多鍾,居仁堂大廳內朝賀典禮開始了。廳中上首擺設龍案龍座。出於一般意料的是龍座設在龍案前麵,兩旁並無儀仗,隻有平日貼身伺候袁的幾個衛兵排列在座後兩旁。袁這天龍袞、皇冠並未加身,隻穿著平時的大元帥戎裝。他素來不喜歡上飾疊羽的元帥軍帽,平時很少戴用,這時也未戴帽。參加朝賀的人先到先賀。當時段芝貴傳袁的話,說行禮要簡單些,三鞠躬就行了。但大家朝賀時,仍舊跪拜,很多人還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隻是旁無司儀,因之行禮時並不齊整。朝賀人下拜時,袁並未就座,隻站在座旁,左手扶著龍座擱臂,右手掌向上,不斷對行禮者點頭。有時對年長、位高的人,袁就作出用右手攙扶的姿態,表現出一種內心受用而外表故作謙遜的、難於刻畫描寫的複雜心情。朝賀者有的著戎裝,有的著袍褂,有的著便服,形形色色,多種多樣。當天引人注意的是黎元洪、段祺瑞等並未參加。總之,這次大禮使我這身與“曠世盛典”的人感到懷疑。為什麽偏要趕在這天這樣侷促草率地突然舉行?大有坐在家裏稱天子,不敢公開的模樣。事後大家說:“這樣就算改朝換代了嗎?”可見抱著悶葫蘆的不止我一個。我們這一批人認為,如此大典,殊欠鄭重。因此對負責張羅布置的段芝貴、黃開文、張士鈺等有意見的人就很不少。10
登基稱帝,這在袁世凱來說,是其一生事業的頂點;而袁氏為人行事,也向來以慎密穩妥著稱,為何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莽撞草率行事呢?這是探討袁世凱帝製自為時,時時出現在筆者腦中的一個問題。
在擊敗革命黨人的“二次革命”,以武力實現了國家形式上的統一之後,袁世凱開始有計劃地整理內政,在中央和地方都有所措置更張,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潛消地方割據勢力。
在中央,主要的舉措是製訂新約法,確立總統製。具體步驟如下:
一、孫、黃失敗,流亡日本後,袁因成為正式大總統,仍須借重國會完成有關程序,故請熊希齡組閣,並聽任國民黨人占優勢的“憲法起草委員會”通過了《天壇憲法大綱》十二條,這個《大綱》仍然主張“責任內閣製”,當然,這絕非袁所需要的憲法,但總統選舉更為重要,所以他對此不動聲色。
二、在當選總統半個月後(10月25日),袁致電各省軍政長官,授意他們反對憲法草案。但“憲法起草委員會”仍然於一周之後通過了《大綱》。顯然,國民黨不去,袁氏後幾步的棋就走不下去。故袁以國民黨議員中有多人與孫、黃通謀,參與反叛為由,於11月4日斷然宣布解散國民黨,追繳國民黨籍議員的證書和徽章。這樣,國會因不足法定人數而陷於癱瘓,憲法起草委員會也於10日自行解散。
三、11月26日,袁委派李經羲、梁敦彥11等九人為“政治會議”議員,與各部各省所派代表一起,組成“政治會議”,代行國會職權;以李經羲12、張國淦為正副議長。不用說,這是世凱實現自己目的的禦用組織。1914年1月9日,政治會議議決停止國會所有現有議員的職務,解散國會;1月24日,政治會議議決特設“約法會議”(相當於原來國會的“憲法起草委員會”),2月,又議決解散各省省議會;至此,原來的民意立法機構已全部不存在了。
四、3月18日,“約法會議”正式開會,以孫毓筠、施愚為正副議長,議員有寶熙、袁金鎧、齊耀珊、馬良等六十人。到了4月29日,“約法會議”通過了《中華民國約法》(即所謂“民三約法”,又稱新約法)十章六十八條,規定採用總統製,賦予總統相當大的權力。如規定官製、官規的製訂,國務員和外交使節的任用,對外的宣戰、媾和及公布憲法等等,一概由總統自行決定。
</br>
(1916年3月22日)
政事堂奉申令:民國肇建,變故紛乘,薄德如予,恭膺艱巨,憂國之士,怵於禍至之無日,多主恢復帝製,以絕爭端而策久安。癸醜2以來,言不絕耳。予屢加嗬斥,至為嚴峻。自上年時異勢殊,幾不可遏,僉3謂中國國體,非實行君主立憲,決不足以圖存,倘有墨、葡之爭,必為越、緬之續,遂有多數人主張恢復帝製,言之成理。將吏士庶,同此悃忱,文電紛陳,迫切呼籲。予以原有之地位,應有維持國體之責,一再宣言,人不之諒。嗣經代行立法院議定由國民代表大會解決國體,各省區國民代表一致贊成君主立憲製,併合詞推戴。中國主權本於國民全體,既經國民代表大會全體表決,予更無討論之餘地。然終以驟躋大位,背棄誓詞,道德信義,無以自解,掬誠辭讓,以表素懷。乃該院堅謂元首誓詞,根於地位,當隨民意為從違,責備彌嚴,已至無可諉避,始以籌備為辭,,藉塞眾望,並未實行。及滇黔變故,明令決計從緩,凡勸進之文,均不許呈遞。旋即提前召集立法院,以期早日開會,徵求意見,以俟轉圜。予憂患餘生,無心問世,遁跡洹上,理亂不知。辛亥事起,謬為眾論所推,勉(強)出維持,力支危局,但知救國,不知其他。中國數千年來史冊所載,帝王子孫之禍,歷歷可征,予獨何心,貪戀高位?乃國民代表既不諒其辭讓之誠,而一部分之人心,又疑為權利思想,性情隔閡,釀為厲階4。誠不足以感人,明不足以燭物,予實不德,於人何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以至群情惶惑,商業凋零。撫衷5內省,良用矍然6;屈己從人,予何惜焉。代行立法院轉陳推戴事件,予仍認為不合事宜,著將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認帝位之案,即行撤銷,由政事堂將各省區推戴書,一律發還參政院代行立法院,轉發銷毀。所有籌備事宜,立即停止,庶希古人罪己之誠,以洽上天好生之德,洗心滌慮,息事寧人。蓋在主張帝製者,本圖鞏固國基,然愛國非其道,轉足以害國;其反對帝製者,亦為發抒政見然,斷不致矯枉過正,危及國家,務各激發天良,捐除意見,同心協力,共濟時艱,使我神州華裔,免同室操戈之禍,化乖戾為祥和。總之,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今承認之案,業已撤銷,如有擾亂地方,自貽口實,則禍福皆由自召,本大總統本有統治全國之責,亦不能坐視淪胥7而不顧也。方今閭閻8困苦,綱紀淩夷,吏治不修,真才未進,仰念及此,中夜以憂。長此因循,將何以(為)國?嗣後文武百官,務當痛除積習,黽勉圖功。凡應興應革諸大端,各盡職守,實力進行,毋托空言,毋存私見。予惟以綜核名實,信賞必罰,為致治之大綱,我將吏軍民尚其共體茲意!此令。(國務卿徐世昌副署)
1915年12月13日(舊曆十一月七日),袁世凱在中南海的住處居仁堂大廳舉行了“登基”儀式。據袁的親信、躬予其事的唐在禮9回憶。當時的情況如下:
忽然,在12月13日(陰曆十一月初七日)早晨8、9點鍾,在我們毫無準備之下,由段芝貴臨時通知皇帝即日在居仁堂登極,召集所有原總統府、政事堂、大元帥統率辦事處及各部司長、局長以上和各軍隊師長以上各員,即刻準備依次分批參與朝賀。說辦就辦,一時忙亂異常。大家想,參與盛典需要整換衣履,但時間確已來不及。當時在京城左近的大員有的也得到消息,趕著入京朝賀,但負有地方守土重責的大員則接到指示,應以職守為重,概免朝賀。
約在9點多鍾,居仁堂大廳內朝賀典禮開始了。廳中上首擺設龍案龍座。出於一般意料的是龍座設在龍案前麵,兩旁並無儀仗,隻有平日貼身伺候袁的幾個衛兵排列在座後兩旁。袁這天龍袞、皇冠並未加身,隻穿著平時的大元帥戎裝。他素來不喜歡上飾疊羽的元帥軍帽,平時很少戴用,這時也未戴帽。參加朝賀的人先到先賀。當時段芝貴傳袁的話,說行禮要簡單些,三鞠躬就行了。但大家朝賀時,仍舊跪拜,很多人還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隻是旁無司儀,因之行禮時並不齊整。朝賀人下拜時,袁並未就座,隻站在座旁,左手扶著龍座擱臂,右手掌向上,不斷對行禮者點頭。有時對年長、位高的人,袁就作出用右手攙扶的姿態,表現出一種內心受用而外表故作謙遜的、難於刻畫描寫的複雜心情。朝賀者有的著戎裝,有的著袍褂,有的著便服,形形色色,多種多樣。當天引人注意的是黎元洪、段祺瑞等並未參加。總之,這次大禮使我這身與“曠世盛典”的人感到懷疑。為什麽偏要趕在這天這樣侷促草率地突然舉行?大有坐在家裏稱天子,不敢公開的模樣。事後大家說:“這樣就算改朝換代了嗎?”可見抱著悶葫蘆的不止我一個。我們這一批人認為,如此大典,殊欠鄭重。因此對負責張羅布置的段芝貴、黃開文、張士鈺等有意見的人就很不少。10
登基稱帝,這在袁世凱來說,是其一生事業的頂點;而袁氏為人行事,也向來以慎密穩妥著稱,為何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莽撞草率行事呢?這是探討袁世凱帝製自為時,時時出現在筆者腦中的一個問題。
在擊敗革命黨人的“二次革命”,以武力實現了國家形式上的統一之後,袁世凱開始有計劃地整理內政,在中央和地方都有所措置更張,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潛消地方割據勢力。
在中央,主要的舉措是製訂新約法,確立總統製。具體步驟如下:
一、孫、黃失敗,流亡日本後,袁因成為正式大總統,仍須借重國會完成有關程序,故請熊希齡組閣,並聽任國民黨人占優勢的“憲法起草委員會”通過了《天壇憲法大綱》十二條,這個《大綱》仍然主張“責任內閣製”,當然,這絕非袁所需要的憲法,但總統選舉更為重要,所以他對此不動聲色。
二、在當選總統半個月後(10月25日),袁致電各省軍政長官,授意他們反對憲法草案。但“憲法起草委員會”仍然於一周之後通過了《大綱》。顯然,國民黨不去,袁氏後幾步的棋就走不下去。故袁以國民黨議員中有多人與孫、黃通謀,參與反叛為由,於11月4日斷然宣布解散國民黨,追繳國民黨籍議員的證書和徽章。這樣,國會因不足法定人數而陷於癱瘓,憲法起草委員會也於10日自行解散。
三、11月26日,袁委派李經羲、梁敦彥11等九人為“政治會議”議員,與各部各省所派代表一起,組成“政治會議”,代行國會職權;以李經羲12、張國淦為正副議長。不用說,這是世凱實現自己目的的禦用組織。1914年1月9日,政治會議議決停止國會所有現有議員的職務,解散國會;1月24日,政治會議議決特設“約法會議”(相當於原來國會的“憲法起草委員會”),2月,又議決解散各省省議會;至此,原來的民意立法機構已全部不存在了。
四、3月18日,“約法會議”正式開會,以孫毓筠、施愚為正副議長,議員有寶熙、袁金鎧、齊耀珊、馬良等六十人。到了4月29日,“約法會議”通過了《中華民國約法》(即所謂“民三約法”,又稱新約法)十章六十八條,規定採用總統製,賦予總統相當大的權力。如規定官製、官規的製訂,國務員和外交使節的任用,對外的宣戰、媾和及公布憲法等等,一概由總統自行決定。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