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903年底,以北洋練軍馬隊及分駐馬廠的北洋親軍裁改成為步隊一協(旅)、馬隊一標(團);又赴河南、山東、安徽等省招募新兵一協、炮隊一標,於1904年3月組建成北洋右鎮,分駐小站和馬廠。當月又奏準將左右鎮改稱為第一、第二鎮。
四、1904年3月,袁以直隸巡警營(1902年8月,由武衛右軍抽調三千人組成,派駐天津和津榆鐵路沿線)“北段”13的一千五百人為骨幹,添募新兵,編為第三鎮,調往保定進行訓練。
五、1905年2月,將駐紮南苑、海澱的薑桂題所部武衛右軍的一部分,與1901年由江蘇調來由袁教練統率的“自強軍”二千人合編為第四鎮,仍駐留原地。
六、1905年5月,將留在山東的“武衛右軍先鋒隊”(袁世凱在山東時,由原山東巡防營裁編而成)十二營,加添步隊一協,編為第五鎮,駐留濟南一帶。
七、由清廷交辦,在保定編練的京旗常備軍(全部由旗人組成),在1905年統一全軍番號時(各種雜牌番號一律取消,通稱陸軍)被定名為陸軍第一鎮。原北洋第一鎮被改為陸軍第二鎮,北洋第二鎮改為陸軍第四鎮,第三、五鎮番號不變,第四鎮改為陸軍第六鎮,這就是袁世凱一手編練,赫赫有名的“北洋六鎮”,總兵力約六萬八千人,加上北洋各軍事學堂人員,總數約七萬人。在整個新軍(總數約十七萬人)中占約2/5。
此外,在正規軍之外,袁還將駐紮直隸的原淮軍各營整頓改編為三十九營,即“北洋巡防營”,分為前、後、中、左、右五路,分別由夏辛酉、張勳、李天保、徐邦傑、邱開浩統帶,駐紮於直隸各州縣,專用於“彈壓地方,緝捕盜賊,巡查鐵路電線”。此外,原宋慶統率的武衛左軍(即毅軍)二十餘營約萬餘人,在宋慶死後由馬玉昆統領,1908年馬去世後,由薑桂題(小站舊人)接管,由此納入了袁世凱的北洋係統。袁世凱此時所掌控的軍隊超過十萬人,而北方各省新軍也由北洋教練,因而間接受到北洋的影響。
北洋六鎮中,除第一鎮由旗人組成,袁不能完全控製外,其餘五鎮全部是袁的嫡係。六鎮的軍事首長也是由袁一手選定的,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小站出身。如第一鎮統製(師長)先後為鳳山、何宗蓮;第二鎮統製先後為王英楷、張懷芝;第三鎮統製先後為段祺瑞、曹錕;第四鎮統製為吳鳳嶺;第六鎮統製先後為王士珍、趙國賢。在協(旅)、標(團)這兩級擔任協統(旅長)、標統(團長)的高級軍官也都是當年小站的營連級的骨幹。袁世凱小站練兵十年之後,至此大獲豐收。在此基礎上也形成了清末民初中國最大的軍事政治集團——北洋集團
庚子事變之後,清軍的主力——榮祿治下的武衛軍,除遠在山東的武衛右軍外,基本上瓦解,京畿一帶的防衛十分薄弱。此時大清國的軍事力量,基本上還是以舊軍為主,主要由滿族八旗和綠營組成。八旗分駐各大城市和邊防要地,由滿族將軍統領,號稱二十五萬,實則不足十九萬,除京營八旗裝備有新式槍炮外,大都仍用刀矛弓箭,而且旗營官兵多為世襲,此時已腐敗不堪,談不上什麽戰鬥力了。綠營主要由老綠營、防軍和練軍(主要由原湘、淮勇營編練而成)構成,1906年後統一改編成為巡防營,是各省總督、巡撫統帥下的地方部隊,1905年時尚有四十四萬餘人。但“此種兵丁散駐各州縣,半數左右都是當地土著,平時絕不操練,槍械服裝旗幟幾乎全都黴敝不堪……且不論能否作戰,就是捕緝盜賊也難得力,甚至有全營空額,並無此兵者14。”新軍除去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外,還有張之洞在湖北編練的少數新軍,總共加起來,不過三萬人左右。以大清國上千萬平方公裏(當時外蒙古還在大清的版圖之內)的廣袤國土,僅靠著這七十幾萬素質窳劣的軍隊防守,國勢不能不說是亟亟可危。所以整軍經武確實是國家當時應放在第一位的大政,但戰亂之後,恢復為先,再加財力支絀,不能不暫緩實行。而日俄戰爭則迫使清廷不能不軍備優先,袁世凱乘時而起,承擔起擴練新軍的大任,實現了從募兵製向常備軍製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近代化的陸軍,增強了國家的防衛力量,可以說是功在國家。不錯,北洋是占用了練兵經費中的大頭,但問題是它應不應該占用?北洋練兵資源雄厚,又須拱衛京畿重地,且又緊鄰東北戰場,防衛需要迫切,諸多因素造成的形勢,使袁世凱得以利用天下的資源擴練北洋新軍。袁世凱的成功,時也,勢也。後世的一些批評家不看當時阽危的國勢,一味指責其出於野心發展個人勢力,這不僅有昧於史實,也有失客觀公正。
在太後為東北的局勢焦慮,袁世凱以其有限的兵力在關內外布防之際,俄、日兩國也都基本上完成了作戰的部署。在俄國方麵,被任命為遠東總督的阿克萊息夫的部署是:
一、以兩個陸軍師固守旅順要塞。
二、以七千陸軍防守海參崴。
三、以兩個陸軍師(約三萬人)防守鴨綠江一線,阻擊日軍。
四、將遠東陸軍主力編為兩個軍團,一個布防於海城、遼陽、瀋陽一帶,阻滯日軍,等待援軍;第二軍團屯駐於哈爾濱一帶作為戰略後備隊。
五、海軍則避免決戰,保存實力,等待波羅的海艦隊來遠東匯合,形成絕對優勢後,再與日本海軍決戰。
俄國當時的軍事實力遠超過日本,陸軍至少擁有七十個師,約二百零七萬餘人,駐紮在遠東的陸軍為四個師約十二萬人;海軍則擁有太平洋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各類艦艇二百五十艘,總噸位八十餘萬噸。俄國的國力、資源利於打持久戰,故俄方總的戰略是,以逸待勞,消耗日本的有生力量;戰略目的是,以海軍阻止日本艦隊深入黃海和陸軍登陸作戰,堅守海參崴和旅順口;以一部分陸軍阻擊、遲滯朝鮮方向的日軍,待增援部隊到來和海軍獲得製海權後,大舉反攻,在日本本土登陸作戰。
日本則臥薪嚐膽,經過十年的精心準備,此時陸軍已擁有十三個現役師計二十餘萬人;海軍則擁有六艘鐵甲艦、六艘重巡洋艦(即所謂“六六艦隊”)和其他一百五十二艘艦艇。日本軍力、資源均遠較俄國薄弱,故利於速戰。日本參謀本部製訂的作戰計劃為:
一、陸上先以三個師在朝鮮登陸,占領朝鮮;然後推進至鴨綠江。海上則以突襲方式殲滅俄太平洋艦隊,奪取製海權。
二、陸上以陸軍之一部渡過鴨綠江,出擊、牽製俄軍,主力則以三個師加二個旅的兵力,從遼東大孤山登陸,攻占旅順口,然後與朝鮮過來的三個師匯合,北上與俄軍主力決戰。
三、在哈爾濱的俄軍第二軍團增援反擊時,以決戰殲滅之。
日軍的戰略目的是,攻占中國東北、俄國濱海地區和庫頁島。1904年2月,日本已經獲悉,俄軍準備在波羅的海艦隊到達遠東,西伯利亞第三軍團組成和旅大船塢竣工後對日開戰;日本陸軍參謀長大山岩向天皇建議先發製人,突襲俄軍。2月4日,日本召開了第三次禦前會議,決定對俄開戰。2月8日,日軍突襲仁川,泊於仁川港內的兩艘俄艦被擊沉,登陸部隊隨即開進並占領了漢城。9日淩晨,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日本聯合艦隊突襲了泊於旅順口外的俄太平洋第一分艦隊,包括一艘鐵甲艦在內的四艘俄艦遭受重創,被迫退入港內;日軍隨即三次將商船鑿沉於海口,將俄國艦隊封鎖於港內,取得了海上優勢。同日,俄國對日宣戰,日本則於次日才對俄宣戰。看來,日本人是慣於打這種突然襲擊、不宣而戰的戰爭的,往前說有甲午,往後看有“九?一八”和珍珠港。
</br>
四、1904年3月,袁以直隸巡警營(1902年8月,由武衛右軍抽調三千人組成,派駐天津和津榆鐵路沿線)“北段”13的一千五百人為骨幹,添募新兵,編為第三鎮,調往保定進行訓練。
五、1905年2月,將駐紮南苑、海澱的薑桂題所部武衛右軍的一部分,與1901年由江蘇調來由袁教練統率的“自強軍”二千人合編為第四鎮,仍駐留原地。
六、1905年5月,將留在山東的“武衛右軍先鋒隊”(袁世凱在山東時,由原山東巡防營裁編而成)十二營,加添步隊一協,編為第五鎮,駐留濟南一帶。
七、由清廷交辦,在保定編練的京旗常備軍(全部由旗人組成),在1905年統一全軍番號時(各種雜牌番號一律取消,通稱陸軍)被定名為陸軍第一鎮。原北洋第一鎮被改為陸軍第二鎮,北洋第二鎮改為陸軍第四鎮,第三、五鎮番號不變,第四鎮改為陸軍第六鎮,這就是袁世凱一手編練,赫赫有名的“北洋六鎮”,總兵力約六萬八千人,加上北洋各軍事學堂人員,總數約七萬人。在整個新軍(總數約十七萬人)中占約2/5。
此外,在正規軍之外,袁還將駐紮直隸的原淮軍各營整頓改編為三十九營,即“北洋巡防營”,分為前、後、中、左、右五路,分別由夏辛酉、張勳、李天保、徐邦傑、邱開浩統帶,駐紮於直隸各州縣,專用於“彈壓地方,緝捕盜賊,巡查鐵路電線”。此外,原宋慶統率的武衛左軍(即毅軍)二十餘營約萬餘人,在宋慶死後由馬玉昆統領,1908年馬去世後,由薑桂題(小站舊人)接管,由此納入了袁世凱的北洋係統。袁世凱此時所掌控的軍隊超過十萬人,而北方各省新軍也由北洋教練,因而間接受到北洋的影響。
北洋六鎮中,除第一鎮由旗人組成,袁不能完全控製外,其餘五鎮全部是袁的嫡係。六鎮的軍事首長也是由袁一手選定的,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小站出身。如第一鎮統製(師長)先後為鳳山、何宗蓮;第二鎮統製先後為王英楷、張懷芝;第三鎮統製先後為段祺瑞、曹錕;第四鎮統製為吳鳳嶺;第六鎮統製先後為王士珍、趙國賢。在協(旅)、標(團)這兩級擔任協統(旅長)、標統(團長)的高級軍官也都是當年小站的營連級的骨幹。袁世凱小站練兵十年之後,至此大獲豐收。在此基礎上也形成了清末民初中國最大的軍事政治集團——北洋集團
庚子事變之後,清軍的主力——榮祿治下的武衛軍,除遠在山東的武衛右軍外,基本上瓦解,京畿一帶的防衛十分薄弱。此時大清國的軍事力量,基本上還是以舊軍為主,主要由滿族八旗和綠營組成。八旗分駐各大城市和邊防要地,由滿族將軍統領,號稱二十五萬,實則不足十九萬,除京營八旗裝備有新式槍炮外,大都仍用刀矛弓箭,而且旗營官兵多為世襲,此時已腐敗不堪,談不上什麽戰鬥力了。綠營主要由老綠營、防軍和練軍(主要由原湘、淮勇營編練而成)構成,1906年後統一改編成為巡防營,是各省總督、巡撫統帥下的地方部隊,1905年時尚有四十四萬餘人。但“此種兵丁散駐各州縣,半數左右都是當地土著,平時絕不操練,槍械服裝旗幟幾乎全都黴敝不堪……且不論能否作戰,就是捕緝盜賊也難得力,甚至有全營空額,並無此兵者14。”新軍除去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外,還有張之洞在湖北編練的少數新軍,總共加起來,不過三萬人左右。以大清國上千萬平方公裏(當時外蒙古還在大清的版圖之內)的廣袤國土,僅靠著這七十幾萬素質窳劣的軍隊防守,國勢不能不說是亟亟可危。所以整軍經武確實是國家當時應放在第一位的大政,但戰亂之後,恢復為先,再加財力支絀,不能不暫緩實行。而日俄戰爭則迫使清廷不能不軍備優先,袁世凱乘時而起,承擔起擴練新軍的大任,實現了從募兵製向常備軍製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近代化的陸軍,增強了國家的防衛力量,可以說是功在國家。不錯,北洋是占用了練兵經費中的大頭,但問題是它應不應該占用?北洋練兵資源雄厚,又須拱衛京畿重地,且又緊鄰東北戰場,防衛需要迫切,諸多因素造成的形勢,使袁世凱得以利用天下的資源擴練北洋新軍。袁世凱的成功,時也,勢也。後世的一些批評家不看當時阽危的國勢,一味指責其出於野心發展個人勢力,這不僅有昧於史實,也有失客觀公正。
在太後為東北的局勢焦慮,袁世凱以其有限的兵力在關內外布防之際,俄、日兩國也都基本上完成了作戰的部署。在俄國方麵,被任命為遠東總督的阿克萊息夫的部署是:
一、以兩個陸軍師固守旅順要塞。
二、以七千陸軍防守海參崴。
三、以兩個陸軍師(約三萬人)防守鴨綠江一線,阻擊日軍。
四、將遠東陸軍主力編為兩個軍團,一個布防於海城、遼陽、瀋陽一帶,阻滯日軍,等待援軍;第二軍團屯駐於哈爾濱一帶作為戰略後備隊。
五、海軍則避免決戰,保存實力,等待波羅的海艦隊來遠東匯合,形成絕對優勢後,再與日本海軍決戰。
俄國當時的軍事實力遠超過日本,陸軍至少擁有七十個師,約二百零七萬餘人,駐紮在遠東的陸軍為四個師約十二萬人;海軍則擁有太平洋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各類艦艇二百五十艘,總噸位八十餘萬噸。俄國的國力、資源利於打持久戰,故俄方總的戰略是,以逸待勞,消耗日本的有生力量;戰略目的是,以海軍阻止日本艦隊深入黃海和陸軍登陸作戰,堅守海參崴和旅順口;以一部分陸軍阻擊、遲滯朝鮮方向的日軍,待增援部隊到來和海軍獲得製海權後,大舉反攻,在日本本土登陸作戰。
日本則臥薪嚐膽,經過十年的精心準備,此時陸軍已擁有十三個現役師計二十餘萬人;海軍則擁有六艘鐵甲艦、六艘重巡洋艦(即所謂“六六艦隊”)和其他一百五十二艘艦艇。日本軍力、資源均遠較俄國薄弱,故利於速戰。日本參謀本部製訂的作戰計劃為:
一、陸上先以三個師在朝鮮登陸,占領朝鮮;然後推進至鴨綠江。海上則以突襲方式殲滅俄太平洋艦隊,奪取製海權。
二、陸上以陸軍之一部渡過鴨綠江,出擊、牽製俄軍,主力則以三個師加二個旅的兵力,從遼東大孤山登陸,攻占旅順口,然後與朝鮮過來的三個師匯合,北上與俄軍主力決戰。
三、在哈爾濱的俄軍第二軍團增援反擊時,以決戰殲滅之。
日軍的戰略目的是,攻占中國東北、俄國濱海地區和庫頁島。1904年2月,日本已經獲悉,俄軍準備在波羅的海艦隊到達遠東,西伯利亞第三軍團組成和旅大船塢竣工後對日開戰;日本陸軍參謀長大山岩向天皇建議先發製人,突襲俄軍。2月4日,日本召開了第三次禦前會議,決定對俄開戰。2月8日,日軍突襲仁川,泊於仁川港內的兩艘俄艦被擊沉,登陸部隊隨即開進並占領了漢城。9日淩晨,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日本聯合艦隊突襲了泊於旅順口外的俄太平洋第一分艦隊,包括一艘鐵甲艦在內的四艘俄艦遭受重創,被迫退入港內;日軍隨即三次將商船鑿沉於海口,將俄國艦隊封鎖於港內,取得了海上優勢。同日,俄國對日宣戰,日本則於次日才對俄宣戰。看來,日本人是慣於打這種突然襲擊、不宣而戰的戰爭的,往前說有甲午,往後看有“九?一八”和珍珠港。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