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得知俄國反悔加碼的消息後,一麵通知美國,一麵研究對策。同俄國一樣,在滿洲問題上,日本也有兩派。一派以現任首相桂太郎為首,是主戰派;一派以元老伊藤為首,主張談判解決。在6月舉行的禦前會議上,兩派爭執不下,桂太郎內閣遂於7月1日辭職;但明治天皇採納了桂太郎的主張,並由他於7月15日再次組閣,宣告了主戰派的勝利。由於擔心中國難以頂住俄國的壓力,日本終於在10月赤膊而出,從幕後跳到了前台,開始親自與俄國交涉滿洲問題。但在可能的條件下,日本還是想在談判桌上參與滿洲權益的瓜分,但提出的要價已較前有所提高,日本開出的條件是:朝鮮歸日本,滿洲鐵路歸俄國;或者,雙方互相承認對方在朝鮮和滿洲擁有對等的“優越勢力”。
孰知俄國根本不理日本這一套,而是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並以此作為談判的基礎,談判也由莫斯科轉到了東京。俄國方案的要點是,“互相尊重朝鮮獨立及領土,不提中國,日本承認滿洲在其利益範圍之外”,潛台詞是:朝鮮這盤小菜誰也別動,滿洲這道大餐日本無由享用。這樣當然談不出什麽結果來。10月8日是俄國撤軍的最後期限,但俄軍非但不撤,反而不顧中國抗議,將已撤之軍開回,相繼侵占盛京官署,拘禁盛京將軍增祺,進占海城,並明確通知日本,俄隻同意與日談判朝鮮問題,滿洲是中俄兩國之事,他人不得幹預,交還滿洲中國必須給俄國以利益上的保障。日本至此絕望,於是在1904年1月12日召開第二次禦前會議,決定向俄國發出“覺書”(即警告備忘錄),開出的條件是:保全滿洲領土(即隻承認俄國的鐵路權益),承認朝鮮在俄國利益範圍之外。俄國外交大臣拉姆斯朵夫置之不理,2月4日,日本再開禦前會議,決定開戰。
日、俄為何在滿洲和朝鮮問題上較這麽大的勁兒,甚至不惜兵戎相見呢?這就不能不由當時國際政治中流行的地緣政治說起。沙俄將領土擴張到遠東之後,為了鞏固對西伯利亞的控製,開始進行連接海參崴和俄國歐洲部分的西伯利亞鐵路的修築,同時還要尋覓一個太平洋沿岸的不凍港,俄國看好的就是中國東北的旅順港。這條鐵路要橫穿黑龍江地區,不僅可以縮短裏程,節省大量施工費用,而且方便將來控製中國東北,所以俄國要假仗義一番,在甲午戰後的“三國幹涉還遼”中出頭,博取中國的好感;此後則誘使清廷與之結盟,藉口方便戰時向中國快速運兵,“保衛”東北不受日本侵略的需要,騙取了中東鐵路的修築權。所謂“中東鐵路”,即從滿洲裏經齊齊哈爾、哈爾濱、牡丹江直至綏芬河,將西伯利亞與海參崴連接起來,橫跨黑龍江的鐵路。
第一步目的達到之後,俄國借膠州灣危機,中國迫切需要俄國履行中俄密約“保護中國”的條款之機,以屯駐軍艦,向德示威的名義,強租旅大,攫取了這個不凍港不說,還以駐軍後勤需要為藉口,壓迫清廷同意其修築了北起哈爾濱,經長春、盛京(瀋陽)直達旅大的鐵路,稱為南滿鐵路。這樣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形成了一條縱橫貫穿整個東北的“丁”字形大幹道,1903年全線通車後,俄國即完全控製了東北的交通命脈。
1900年庚子事變的爆發給了俄國人新的藉口和機會,即借義和團排外破壞鐵路、電桿之事,以保護中東、南滿鐵路為名,全麵武力接管東北,或實行殖民統治,或直接納入俄國版圖;由於東北居民均為黃種人,故此吞併中國東北的計劃又被稱作“黃俄羅斯計劃”。起初,俄國還想故技重施,所以攻占北京後,另搞一套,拆列強一致對華的台,主動撤兵至天津和東北,向清廷示好,試圖騙取東北更多更大的權益。但幾年中清廷已充分領略了與俄國“友好”的代價,所以在歸還東北的交涉中,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的想法,與老對頭日本走到了一起,甲午之戰後降到冰點的中日關係迅速升溫,這也是日俄戰爭中中國暗中站在日本一邊的原因。
日本則自明治維新後,作為一個後起的小帝國主義,也亟思加入19世紀的殖民主義行列,故木戶孝允、西鄉隆盛等維新元老提出了“征韓論”、“征台論”等擴張主義理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所謂“大陸政策”。這個政策的具體內容,1890年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在國會上發表的《外交策略論》中說的最為明白:“國家獨立自衛之道,一是捍衛主權線,二是防護利益線。何謂主權線?國家之疆域是也。何謂利益線?即同我主權線的安全緊密相關的區域是也。”而處於列強紛爭的時代,“僅守主權線已不足以維護國家的獨立,必須進而保衛利益線6。”這個所謂的利益線就是朝鮮和滿洲,從朝鮮壬午兵變、甲申政變直至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乃至後來的“二十一條”、“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中日戰爭等等,背後起主導作用的都是這個“大陸政策”。日本此時口頭上對中國大講“親善”、“東方黃種人應團結起來對抗西方白種人的侵略”等等動聽的話語,與俄國人原來那套狡詐的欺騙沒有兩樣。隻不過俄國決心獨占東北的權益,不僅不分給它一杯羹,反而連朝鮮也不讓日本獨得,日本才不得不跟俄國人拚老命。如果俄國人讓步,日本是很願意同俄國攜起手來,共同瓜分中國的呢。
朝鮮又是怎麽回事呢?原來,甲午戰敗後,隨著清廷勢力的全麵退出,日本滿想著獨吞朝鮮,不曾想李氏王朝的“太後”式人物——閔妃搞起了親俄,她運用起“以夷製夷”的老法子來,不在擅長此計的李鴻章和袁世凱之下。到了手的果實不能享用,日本人真是惡向膽邊生,一不做,二不休,於1895年10月,日本以閔妃的老對頭——大院君的名義,發動政變,殺死了閔妃,組成了親日派政府,史稱“乙未事變”。俄國自然不肯坐視,1896年2月,袁世凱原來的老對手、俄國公使韋貝與親俄派大臣李範晉、李完用等將高宗李熙誘入俄國使館,置於俄國保護之下。國王在手裏,俄遂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重新組成了親俄政府,並通過一係列與日本的雙邊談判和協議,實際上將朝鮮置於俄日共管之下,兩國享有對等的權益。而在暗中,俄國還同朝鮮政府簽訂了秘密協定(1896年6月於莫斯科),保證保護朝鮮國王,向朝提供軍事、財政援助,並許諾在朝鮮發生重大事變時予以軍事援助。俄國還取得了訓練朝鮮新軍,管理朝鮮財政和海關稅務的大權。
日本人以戰爭流血換來的成果,就這樣讓俄國人不費一兵一彈地輕易攫了去,心裏麵那種刻骨的怨毒和仇恨是不難想像的。為此,日本人又像當年針對大清國那樣,開始了為時十年厲兵秣馬、臥薪嚐膽的備戰活動,日、俄之間的這場對決是避免不了的,原因就在於“大陸政策”與“黃色俄羅斯計劃”在滿洲和朝鮮的大撞車必不可免。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問題,鄰近國家的強大本身就構成對自己國家的威脅,這一點我們的祖先早已看到,所以才會有“遠交近攻”的古訓,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殘酷事實。什麽叫“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看看當時的清廷和朝鮮就知道了。所以讀者千萬不要天真到相信國際關係中有什麽“友好”、“信義”可言,國際政治背後起作用的就是國家利益,支撐著外交談判的是經濟和軍事實力,妥協不了就要在戰場上見高下,戰敗者隻能任人欺侮和宰割。晚清帶給中國人的最大教訓就是《書經》中的那句古老箴言:兼弱攻昧,取亂侮亡。落後、愚昧、衰弱和內亂,必會招致外敵的覬覦和攻擊。庚子事變後的中國和東北就是活生生的一例。
</br>
孰知俄國根本不理日本這一套,而是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並以此作為談判的基礎,談判也由莫斯科轉到了東京。俄國方案的要點是,“互相尊重朝鮮獨立及領土,不提中國,日本承認滿洲在其利益範圍之外”,潛台詞是:朝鮮這盤小菜誰也別動,滿洲這道大餐日本無由享用。這樣當然談不出什麽結果來。10月8日是俄國撤軍的最後期限,但俄軍非但不撤,反而不顧中國抗議,將已撤之軍開回,相繼侵占盛京官署,拘禁盛京將軍增祺,進占海城,並明確通知日本,俄隻同意與日談判朝鮮問題,滿洲是中俄兩國之事,他人不得幹預,交還滿洲中國必須給俄國以利益上的保障。日本至此絕望,於是在1904年1月12日召開第二次禦前會議,決定向俄國發出“覺書”(即警告備忘錄),開出的條件是:保全滿洲領土(即隻承認俄國的鐵路權益),承認朝鮮在俄國利益範圍之外。俄國外交大臣拉姆斯朵夫置之不理,2月4日,日本再開禦前會議,決定開戰。
日、俄為何在滿洲和朝鮮問題上較這麽大的勁兒,甚至不惜兵戎相見呢?這就不能不由當時國際政治中流行的地緣政治說起。沙俄將領土擴張到遠東之後,為了鞏固對西伯利亞的控製,開始進行連接海參崴和俄國歐洲部分的西伯利亞鐵路的修築,同時還要尋覓一個太平洋沿岸的不凍港,俄國看好的就是中國東北的旅順港。這條鐵路要橫穿黑龍江地區,不僅可以縮短裏程,節省大量施工費用,而且方便將來控製中國東北,所以俄國要假仗義一番,在甲午戰後的“三國幹涉還遼”中出頭,博取中國的好感;此後則誘使清廷與之結盟,藉口方便戰時向中國快速運兵,“保衛”東北不受日本侵略的需要,騙取了中東鐵路的修築權。所謂“中東鐵路”,即從滿洲裏經齊齊哈爾、哈爾濱、牡丹江直至綏芬河,將西伯利亞與海參崴連接起來,橫跨黑龍江的鐵路。
第一步目的達到之後,俄國借膠州灣危機,中國迫切需要俄國履行中俄密約“保護中國”的條款之機,以屯駐軍艦,向德示威的名義,強租旅大,攫取了這個不凍港不說,還以駐軍後勤需要為藉口,壓迫清廷同意其修築了北起哈爾濱,經長春、盛京(瀋陽)直達旅大的鐵路,稱為南滿鐵路。這樣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形成了一條縱橫貫穿整個東北的“丁”字形大幹道,1903年全線通車後,俄國即完全控製了東北的交通命脈。
1900年庚子事變的爆發給了俄國人新的藉口和機會,即借義和團排外破壞鐵路、電桿之事,以保護中東、南滿鐵路為名,全麵武力接管東北,或實行殖民統治,或直接納入俄國版圖;由於東北居民均為黃種人,故此吞併中國東北的計劃又被稱作“黃俄羅斯計劃”。起初,俄國還想故技重施,所以攻占北京後,另搞一套,拆列強一致對華的台,主動撤兵至天津和東北,向清廷示好,試圖騙取東北更多更大的權益。但幾年中清廷已充分領略了與俄國“友好”的代價,所以在歸還東北的交涉中,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的想法,與老對頭日本走到了一起,甲午之戰後降到冰點的中日關係迅速升溫,這也是日俄戰爭中中國暗中站在日本一邊的原因。
日本則自明治維新後,作為一個後起的小帝國主義,也亟思加入19世紀的殖民主義行列,故木戶孝允、西鄉隆盛等維新元老提出了“征韓論”、“征台論”等擴張主義理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所謂“大陸政策”。這個政策的具體內容,1890年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在國會上發表的《外交策略論》中說的最為明白:“國家獨立自衛之道,一是捍衛主權線,二是防護利益線。何謂主權線?國家之疆域是也。何謂利益線?即同我主權線的安全緊密相關的區域是也。”而處於列強紛爭的時代,“僅守主權線已不足以維護國家的獨立,必須進而保衛利益線6。”這個所謂的利益線就是朝鮮和滿洲,從朝鮮壬午兵變、甲申政變直至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乃至後來的“二十一條”、“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中日戰爭等等,背後起主導作用的都是這個“大陸政策”。日本此時口頭上對中國大講“親善”、“東方黃種人應團結起來對抗西方白種人的侵略”等等動聽的話語,與俄國人原來那套狡詐的欺騙沒有兩樣。隻不過俄國決心獨占東北的權益,不僅不分給它一杯羹,反而連朝鮮也不讓日本獨得,日本才不得不跟俄國人拚老命。如果俄國人讓步,日本是很願意同俄國攜起手來,共同瓜分中國的呢。
朝鮮又是怎麽回事呢?原來,甲午戰敗後,隨著清廷勢力的全麵退出,日本滿想著獨吞朝鮮,不曾想李氏王朝的“太後”式人物——閔妃搞起了親俄,她運用起“以夷製夷”的老法子來,不在擅長此計的李鴻章和袁世凱之下。到了手的果實不能享用,日本人真是惡向膽邊生,一不做,二不休,於1895年10月,日本以閔妃的老對頭——大院君的名義,發動政變,殺死了閔妃,組成了親日派政府,史稱“乙未事變”。俄國自然不肯坐視,1896年2月,袁世凱原來的老對手、俄國公使韋貝與親俄派大臣李範晉、李完用等將高宗李熙誘入俄國使館,置於俄國保護之下。國王在手裏,俄遂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重新組成了親俄政府,並通過一係列與日本的雙邊談判和協議,實際上將朝鮮置於俄日共管之下,兩國享有對等的權益。而在暗中,俄國還同朝鮮政府簽訂了秘密協定(1896年6月於莫斯科),保證保護朝鮮國王,向朝提供軍事、財政援助,並許諾在朝鮮發生重大事變時予以軍事援助。俄國還取得了訓練朝鮮新軍,管理朝鮮財政和海關稅務的大權。
日本人以戰爭流血換來的成果,就這樣讓俄國人不費一兵一彈地輕易攫了去,心裏麵那種刻骨的怨毒和仇恨是不難想像的。為此,日本人又像當年針對大清國那樣,開始了為時十年厲兵秣馬、臥薪嚐膽的備戰活動,日、俄之間的這場對決是避免不了的,原因就在於“大陸政策”與“黃色俄羅斯計劃”在滿洲和朝鮮的大撞車必不可免。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問題,鄰近國家的強大本身就構成對自己國家的威脅,這一點我們的祖先早已看到,所以才會有“遠交近攻”的古訓,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殘酷事實。什麽叫“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看看當時的清廷和朝鮮就知道了。所以讀者千萬不要天真到相信國際關係中有什麽“友好”、“信義”可言,國際政治背後起作用的就是國家利益,支撐著外交談判的是經濟和軍事實力,妥協不了就要在戰場上見高下,戰敗者隻能任人欺侮和宰割。晚清帶給中國人的最大教訓就是《書經》中的那句古老箴言:兼弱攻昧,取亂侮亡。落後、愚昧、衰弱和內亂,必會招致外敵的覬覦和攻擊。庚子事變後的中國和東北就是活生生的一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