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金色筆記》提到過的一些歷史事件(大多以剪報形式粘貼在藍色筆記中)。小說中的黑紅黃藍,象徵著多人種、多主義的整個世界。雖然我們不能機械地說黑色對應殖民主義(或種族主義),紅色對應共產主義,黃色對應資本主義等等,但作者顯然模模糊糊暗示了這個意思。
在一九七二年版的《前言》中,作者曾坦誠地交待過自己的創作動機:在英國,人們很難找到一部像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湯達的《紅與黑》那樣全麵描寫“時代的精神和道德的氣候”的作品,鑑於此,她有意要向這些藝術大師學習,為英國文學彌補這一缺憾。《金色筆記》就是為彌補這一缺憾而寫的。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她還比她的榜樣走得更遠:托爾斯泰的小說反映的是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俄國,司湯達所關注的也隻是他所生活的那個國家———法國的社會風俗和思想意識。多麗絲?萊辛卻試圖描寫二十世紀中期整個世界的風貌!
《黑色筆記》的場景就在非洲;雖然其他幾種筆記的主舞台在英國,但通過粘貼剪報的形式,作者早已將視野擴大到美國、法國、俄國、中國、朝鮮、日本、古巴等許多國家。這些剪報,實際上在這裏巧妙地鋪墊了小說的場景。當然,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任何一個讀者對於《金色筆記》所表現的思想觀念都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管怎麽說,這種企圖圖解整個世界,編撰“跨國度的百科全書”的勇氣和膽識是值得欽佩和讚賞的。至少在她以前沒有一位藝術大師曾經擁有過那麽廣闊的視野,那麽超凡的抱負。可以說,《金色筆記》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文學!
如果《金色筆記》的描寫僅僅停留在客觀的外部世界上,那麽,它像巴爾紮克的小說一樣,應該歸類在現實主義文學的檔案裏了。但是,黑紅黃藍的象徵意義並不僅僅指向外部世界,它的另一端同時又瞄準人的主觀世界。它的多彩反映主人公安娜思想的多形、多態———一個迷亂的、失重的靈魂。
安娜是個藝術家,寫過一部題為《戰爭邊緣》的小說。她還是個理想主義者,五十年代初期在非洲參加過共產黨組織。但這個組織不去接近非洲的黑人群眾,卻抱著種族偏見空談民族的解放。回到歐洲後,她又在英國共產黨的某個外圍組織裏參加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工作。這時候的她雖然信仰馬克思主義,但精神上已極度空虛。她不滿現存的社會製度與價值觀念,同時又從根本上懷疑史達林主義。尤其在蘇共二十大以後,她對自己先前所信仰的一切徹底絕望了。她不能再做什麽事,作為作家,她患上了寫作障礙症;作為一個女人,她找不到能滿足自己感情需要的男人。她的精神到了崩潰的邊緣。為了拯救自己,為了使自己不至於發瘋,不至於自殺,她接受了心理治療,但收效甚微。倒是這四本筆記成了靈丹妙藥,通過它們,她可以把一個完整的人格分解成四部分,從而消弱死亡的意誌,瓦解其強大的破壞力。黑紅黃藍四種顏色於是成了一個不安寧的靈魂的四道反光:黑色代表她的作家生活,紅色代表政治生活,黃色代表愛情生活,藍色代表精神生活。至此,四種筆記的外部的客觀象徵完成了它向內部的主觀的象徵的轉移。至於金色筆記,它與其他四種筆記不同,它的意義不在於折射外部的或內部的世界,而在於一種哲理的表述,一個生活的總結。金色筆記篇幅不長,寫的是女主人公邂逅美國作家索爾?格林後發生的一些事。他們兩人意氣相投,都是那種對人生有著深層思考的知識者。經過人生的風風雨雨,他們不情願,但又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人生是不完美的,世界是由各種混亂的因素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人類歷史的進程就像一大群人向山上推一塊巨大的圓石,盡管他們使盡了全部氣力,用盡了全部才智,也隻能往上推動那麽一小寸。在很多時候,戰爭或錯誤的革命運動還會使這個進程倒退下來。好在這種倒退並非一退到底,而是倒退到略高於起點的地方就止住了。推圓石的人於是繼續努力,雖然要把圓石推上山頂簡直遙遙無期(作者沒有說哪一天人們可以期望在山頂上見到這塊圓石),但他們還是堅持不懈地努力著。
譯序(3)
人生的價值在哪裏?恐怕就在於這堅持不懈的努力中。雖然成功甚微,但努力本身就是價值———這話萊辛沒有明說,但我們顯然可以這樣去理解。假如大家都放棄這種努力,這塊圓石會滾下山來,把所有的人都碾碎、壓扁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推圓石的人,盡管他們無法把圓石推上山頂,盡管他們所推的圓石甚至倒退了,但他們仍不是失敗者。他們用不著氣餒,用不著自暴自棄,因為世界就是這麽個模樣,你不應該苛求它來適應你,而應該你調整好自己去適應它。你應該與這不完美的、混亂的世界達成妥協,與之和平共處。千萬不要與之慪氣,更不要像《自由女性》中那位血氣方剛的青年湯姆(主人公女友摩莉之子)那樣因容忍不了這種混亂就開槍自殺!
可以說,金色筆記的“金色”,其象徵意義就是“真理”。
主人公安娜終於明白了這個真理。她的寫作障礙症也就不治而愈。最後她答應索爾重新開始寫作。索爾為她未來的小說寫了開篇的第一句。她也為索爾的小說寫了第一句。索爾的小說後來發表了,反響很好。
安娜給索爾的小說寫的第一句是:“在阿爾及利亞一座幹燥的山坡上,一位士兵眼望著照射在他的步槍上的月光。”
索爾的故事就寫在安娜的金色筆記裏,是一個短篇。但在萊辛的《金色筆記》中,隻留下了一個故事梗概:一位阿爾及利亞士兵在戰場上被俘,受到法國人的嚴刑拷打。後來他從監獄逃出,重新進入軍隊,並負責看管法國的俘虜。受他看管的一位法國俘虜是位學哲學的學生,他跟他談弗洛伊德和馬克思,並抱怨自己一生中隻知道盲從祖師爺們的說教,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兩人越談越投機,不幸被指揮官撞見。指揮官認定那位阿爾及利亞士兵是間諜,下令把兩人都槍決。
這個故事要說明的是人生的荒謬:犯人與看守的角色是可以隨時轉換的,生與死也不是人們自己可以預見的。這層意思作者在前麵藍色筆記中已有過更形象的描述:安娜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軍官被蒙上眼睛背靠著牆站著,他的對麵是六個持槍的士兵,正等待他們的指揮官下達槍決的命令。那第七位(即行刑的軍官)隻要把舉起的手放下,那六位士兵就會馬上開槍射擊。然而,就在這時,外麵傳來一陣陣吶喊聲:“我們勝利了!”行刑的軍官聽見這聲音,便走過去給犯人鬆綁,自己站到剛才犯人站過的地方。犯人和行刑者親兄弟般對視一笑。指揮官的手終於放下,槍響了,犯人倒斃在牆腳下。 1
安娜本來無法容忍這種毫無是非標準的現實,但在領悟了人生的真諦後,她就能坦然地麵對這種殘酷的、血淋淋的人生遊戲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索爾給安娜的小說寫的第一句:“兩個女人獨自住在倫敦一座公寓裏。”
</br>
在一九七二年版的《前言》中,作者曾坦誠地交待過自己的創作動機:在英國,人們很難找到一部像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湯達的《紅與黑》那樣全麵描寫“時代的精神和道德的氣候”的作品,鑑於此,她有意要向這些藝術大師學習,為英國文學彌補這一缺憾。《金色筆記》就是為彌補這一缺憾而寫的。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她還比她的榜樣走得更遠:托爾斯泰的小說反映的是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俄國,司湯達所關注的也隻是他所生活的那個國家———法國的社會風俗和思想意識。多麗絲?萊辛卻試圖描寫二十世紀中期整個世界的風貌!
《黑色筆記》的場景就在非洲;雖然其他幾種筆記的主舞台在英國,但通過粘貼剪報的形式,作者早已將視野擴大到美國、法國、俄國、中國、朝鮮、日本、古巴等許多國家。這些剪報,實際上在這裏巧妙地鋪墊了小說的場景。當然,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任何一個讀者對於《金色筆記》所表現的思想觀念都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管怎麽說,這種企圖圖解整個世界,編撰“跨國度的百科全書”的勇氣和膽識是值得欽佩和讚賞的。至少在她以前沒有一位藝術大師曾經擁有過那麽廣闊的視野,那麽超凡的抱負。可以說,《金色筆記》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文學!
如果《金色筆記》的描寫僅僅停留在客觀的外部世界上,那麽,它像巴爾紮克的小說一樣,應該歸類在現實主義文學的檔案裏了。但是,黑紅黃藍的象徵意義並不僅僅指向外部世界,它的另一端同時又瞄準人的主觀世界。它的多彩反映主人公安娜思想的多形、多態———一個迷亂的、失重的靈魂。
安娜是個藝術家,寫過一部題為《戰爭邊緣》的小說。她還是個理想主義者,五十年代初期在非洲參加過共產黨組織。但這個組織不去接近非洲的黑人群眾,卻抱著種族偏見空談民族的解放。回到歐洲後,她又在英國共產黨的某個外圍組織裏參加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工作。這時候的她雖然信仰馬克思主義,但精神上已極度空虛。她不滿現存的社會製度與價值觀念,同時又從根本上懷疑史達林主義。尤其在蘇共二十大以後,她對自己先前所信仰的一切徹底絕望了。她不能再做什麽事,作為作家,她患上了寫作障礙症;作為一個女人,她找不到能滿足自己感情需要的男人。她的精神到了崩潰的邊緣。為了拯救自己,為了使自己不至於發瘋,不至於自殺,她接受了心理治療,但收效甚微。倒是這四本筆記成了靈丹妙藥,通過它們,她可以把一個完整的人格分解成四部分,從而消弱死亡的意誌,瓦解其強大的破壞力。黑紅黃藍四種顏色於是成了一個不安寧的靈魂的四道反光:黑色代表她的作家生活,紅色代表政治生活,黃色代表愛情生活,藍色代表精神生活。至此,四種筆記的外部的客觀象徵完成了它向內部的主觀的象徵的轉移。至於金色筆記,它與其他四種筆記不同,它的意義不在於折射外部的或內部的世界,而在於一種哲理的表述,一個生活的總結。金色筆記篇幅不長,寫的是女主人公邂逅美國作家索爾?格林後發生的一些事。他們兩人意氣相投,都是那種對人生有著深層思考的知識者。經過人生的風風雨雨,他們不情願,但又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人生是不完美的,世界是由各種混亂的因素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人類歷史的進程就像一大群人向山上推一塊巨大的圓石,盡管他們使盡了全部氣力,用盡了全部才智,也隻能往上推動那麽一小寸。在很多時候,戰爭或錯誤的革命運動還會使這個進程倒退下來。好在這種倒退並非一退到底,而是倒退到略高於起點的地方就止住了。推圓石的人於是繼續努力,雖然要把圓石推上山頂簡直遙遙無期(作者沒有說哪一天人們可以期望在山頂上見到這塊圓石),但他們還是堅持不懈地努力著。
譯序(3)
人生的價值在哪裏?恐怕就在於這堅持不懈的努力中。雖然成功甚微,但努力本身就是價值———這話萊辛沒有明說,但我們顯然可以這樣去理解。假如大家都放棄這種努力,這塊圓石會滾下山來,把所有的人都碾碎、壓扁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推圓石的人,盡管他們無法把圓石推上山頂,盡管他們所推的圓石甚至倒退了,但他們仍不是失敗者。他們用不著氣餒,用不著自暴自棄,因為世界就是這麽個模樣,你不應該苛求它來適應你,而應該你調整好自己去適應它。你應該與這不完美的、混亂的世界達成妥協,與之和平共處。千萬不要與之慪氣,更不要像《自由女性》中那位血氣方剛的青年湯姆(主人公女友摩莉之子)那樣因容忍不了這種混亂就開槍自殺!
可以說,金色筆記的“金色”,其象徵意義就是“真理”。
主人公安娜終於明白了這個真理。她的寫作障礙症也就不治而愈。最後她答應索爾重新開始寫作。索爾為她未來的小說寫了開篇的第一句。她也為索爾的小說寫了第一句。索爾的小說後來發表了,反響很好。
安娜給索爾的小說寫的第一句是:“在阿爾及利亞一座幹燥的山坡上,一位士兵眼望著照射在他的步槍上的月光。”
索爾的故事就寫在安娜的金色筆記裏,是一個短篇。但在萊辛的《金色筆記》中,隻留下了一個故事梗概:一位阿爾及利亞士兵在戰場上被俘,受到法國人的嚴刑拷打。後來他從監獄逃出,重新進入軍隊,並負責看管法國的俘虜。受他看管的一位法國俘虜是位學哲學的學生,他跟他談弗洛伊德和馬克思,並抱怨自己一生中隻知道盲從祖師爺們的說教,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兩人越談越投機,不幸被指揮官撞見。指揮官認定那位阿爾及利亞士兵是間諜,下令把兩人都槍決。
這個故事要說明的是人生的荒謬:犯人與看守的角色是可以隨時轉換的,生與死也不是人們自己可以預見的。這層意思作者在前麵藍色筆記中已有過更形象的描述:安娜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軍官被蒙上眼睛背靠著牆站著,他的對麵是六個持槍的士兵,正等待他們的指揮官下達槍決的命令。那第七位(即行刑的軍官)隻要把舉起的手放下,那六位士兵就會馬上開槍射擊。然而,就在這時,外麵傳來一陣陣吶喊聲:“我們勝利了!”行刑的軍官聽見這聲音,便走過去給犯人鬆綁,自己站到剛才犯人站過的地方。犯人和行刑者親兄弟般對視一笑。指揮官的手終於放下,槍響了,犯人倒斃在牆腳下。 1
安娜本來無法容忍這種毫無是非標準的現實,但在領悟了人生的真諦後,她就能坦然地麵對這種殘酷的、血淋淋的人生遊戲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索爾給安娜的小說寫的第一句:“兩個女人獨自住在倫敦一座公寓裏。”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