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與心思來報告自己所讀何書乎。我說過文學無用,蓋文學是說藝術的著作,
用乃是政治的宣傳或道德的教訓,若是我們寫文章,隻是以筆代舌,一篇寫
在紙上的尋常說話而已,不可有作用,卻不可無意思,雖未必能真有好處,
亦總當如是想,否則浪費紙墨何為,誠不如去及時放風箏之為愈矣。
不佞讀書甚雜,大抵以想知道平凡的人道為中心,這些雜覽多不過是敲
門之磚,但是對於各個的磚也常有些愛著,因此我所說的話就也多趨於雜,
不大有文章能表出我的中心的意見。我喜歡知道動物生活,兩性關係,原始
文明,道德變遷這些閑事,覺得青年們如懂得些也是好事情,有點功夫便來
拉扯的說一點,關於我所感覺興趣的學問方麵都稍說及。隻有醫學史這一項,
雖然我很有偏好,英國勝家與日本富士川的書十年來總是放在座右,卻不曾
有機會讓我作一兩回文抄公,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十分可惜。近來三四年久不
買外國書了,一天十小時閑臥看書,都是木板線裝本,紙墨敝惡,內容亦多
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偶然寫篇文章,自然也隻是關於這種舊書的了。這是書
房的另一角,恐怕比從前要顯得更寒傖了罷。這當然是的,卻是未必全是。
以前所寫較長一點,內容乃是點滴零碎的,現在文章更瑣屑了,往往寫不到
五六百字,但我想或者有時說的更簡要亦未可知。因為這裏所說都是中國事
情,自己覺得別無所知,對於本國的思想與文章總想知道,或者也還能知道
少許,假如這少許又能多少借了雜覽之力,有點他自己的根本,那麽這就是
最大的幸運了。書房本來沒有幾個角落,逐漸拿來披露,除了醫學史部分外,
似乎也太缺遠慮,不過我想這樣的暴露還是心口如一,比起前代老儒在《四
書章句》底下放著一冊《金瓶梅》,給學徒看破,總要好一點,蓋《金瓶梅》
與《四書章句》一樣的都看過,但不曾把誰隱藏在誰的底下也。
廿九年二月廿六日。
□1940年作,1945年刊“新民”初版本,署名周作人
□收入《書房一角》
書房一角新序
本書所收凡四部分,即是一、《舊書回想記》二十八則,二、《桑下叢
談》四十四則,三、《看書偶記》六十一則,四、《看書餘記》五十八則,
共計一百九十一則也。《藥堂語錄》後記所雲讀書消遣,讀過之後或有感想,
常取片紙記其大概,久之積一二百則,便是這些東西,其五十則編為《語錄》,
已於年前付刊,如將這些合算起來,那麽這二百餘篇已差不多完全了。其中
也還有些比較太枯燥,或是寫得太率直的,留下了不曾編入。
不過這裏可以說一句話,我所寫的於讀者或無興趣,那是當然的,至於
強不知以為知的那麽說誑話,我想是沒有。至於知道得不周全,說錯的話,
那自然是不免的。語雲,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又雲,過則勿憚改。此一節
甚希望在讀者能加以指教,在著者亦不敢不加勉也。
民國癸未九月,舊曆秋分節,知堂記於北京。
□1943年
9月作,署名知堂
□收入《書房一角》
桑下叢談小引
餘生長越中,十八歲以後,流浪在外,不常歸去,後乃定居北京,足跡
不到浙江蓋已二十有五年矣。但是習性終於未能改變,努力說國語而仍是南
音,無物不能吃而仍好鹹味,殆無異於吃醃菜說亨個時,愧非君子,亦還是
越人安越而已。
偶見越人著作,隨時買得一二,亦未能恣意收羅,但以山陰會稽兩邑為
限,得清朝人所著書才三百五十部,欲編書目提要,尚未成功。平常胡亂寫
文章,有關於故鄉人物者,數年前選得三十篇,編為《桑下談》,交上海書
局出版,適逢戰禍,未知其究竟,今又抄錄短文為《桑下叢談》一卷,隻是
數百字的筆記小品,但供雜誌補白之用耳。
古人雲,浮屠不三宿桑下,恐發生留戀也,鄙人去鄉已久,而猶喋喋不
已,殊為不達,深足為學道之障。二十七年冬有詩雲:
禹跡寺前春草生,沈園遺蹟欠分明,
偶然拄杖橋頭望,流水斜陽太有情。
舊友匏瓜庵主人其時在上海,見而憫之,示以詩雲:
斜陽流水幹卿事,未免人間太有情。
此種缺點非不自知,但苦於不能改,或亦無意於改。二十六年九月寄廢名信
中雲,自知如能將此種悵惘除去,可以近道,但一麵也不無珍惜之意,覺得
有此悵惘,故對於人間世未能恝置,此雖亦是一種苦,目下卻尚不忍即捨去
也。
桑下未必限於故鄉,由此推廣正亦無邊,惟鄉裏自當為其起點耳。
民國癸未三月八日。
□1944年刊“新民”初版本,署名周作人
□收入《書房一角》
桑下談序
</br>
用乃是政治的宣傳或道德的教訓,若是我們寫文章,隻是以筆代舌,一篇寫
在紙上的尋常說話而已,不可有作用,卻不可無意思,雖未必能真有好處,
亦總當如是想,否則浪費紙墨何為,誠不如去及時放風箏之為愈矣。
不佞讀書甚雜,大抵以想知道平凡的人道為中心,這些雜覽多不過是敲
門之磚,但是對於各個的磚也常有些愛著,因此我所說的話就也多趨於雜,
不大有文章能表出我的中心的意見。我喜歡知道動物生活,兩性關係,原始
文明,道德變遷這些閑事,覺得青年們如懂得些也是好事情,有點功夫便來
拉扯的說一點,關於我所感覺興趣的學問方麵都稍說及。隻有醫學史這一項,
雖然我很有偏好,英國勝家與日本富士川的書十年來總是放在座右,卻不曾
有機會讓我作一兩回文抄公,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十分可惜。近來三四年久不
買外國書了,一天十小時閑臥看書,都是木板線裝本,紙墨敝惡,內容亦多
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偶然寫篇文章,自然也隻是關於這種舊書的了。這是書
房的另一角,恐怕比從前要顯得更寒傖了罷。這當然是的,卻是未必全是。
以前所寫較長一點,內容乃是點滴零碎的,現在文章更瑣屑了,往往寫不到
五六百字,但我想或者有時說的更簡要亦未可知。因為這裏所說都是中國事
情,自己覺得別無所知,對於本國的思想與文章總想知道,或者也還能知道
少許,假如這少許又能多少借了雜覽之力,有點他自己的根本,那麽這就是
最大的幸運了。書房本來沒有幾個角落,逐漸拿來披露,除了醫學史部分外,
似乎也太缺遠慮,不過我想這樣的暴露還是心口如一,比起前代老儒在《四
書章句》底下放著一冊《金瓶梅》,給學徒看破,總要好一點,蓋《金瓶梅》
與《四書章句》一樣的都看過,但不曾把誰隱藏在誰的底下也。
廿九年二月廿六日。
□1940年作,1945年刊“新民”初版本,署名周作人
□收入《書房一角》
書房一角新序
本書所收凡四部分,即是一、《舊書回想記》二十八則,二、《桑下叢
談》四十四則,三、《看書偶記》六十一則,四、《看書餘記》五十八則,
共計一百九十一則也。《藥堂語錄》後記所雲讀書消遣,讀過之後或有感想,
常取片紙記其大概,久之積一二百則,便是這些東西,其五十則編為《語錄》,
已於年前付刊,如將這些合算起來,那麽這二百餘篇已差不多完全了。其中
也還有些比較太枯燥,或是寫得太率直的,留下了不曾編入。
不過這裏可以說一句話,我所寫的於讀者或無興趣,那是當然的,至於
強不知以為知的那麽說誑話,我想是沒有。至於知道得不周全,說錯的話,
那自然是不免的。語雲,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又雲,過則勿憚改。此一節
甚希望在讀者能加以指教,在著者亦不敢不加勉也。
民國癸未九月,舊曆秋分節,知堂記於北京。
□1943年
9月作,署名知堂
□收入《書房一角》
桑下叢談小引
餘生長越中,十八歲以後,流浪在外,不常歸去,後乃定居北京,足跡
不到浙江蓋已二十有五年矣。但是習性終於未能改變,努力說國語而仍是南
音,無物不能吃而仍好鹹味,殆無異於吃醃菜說亨個時,愧非君子,亦還是
越人安越而已。
偶見越人著作,隨時買得一二,亦未能恣意收羅,但以山陰會稽兩邑為
限,得清朝人所著書才三百五十部,欲編書目提要,尚未成功。平常胡亂寫
文章,有關於故鄉人物者,數年前選得三十篇,編為《桑下談》,交上海書
局出版,適逢戰禍,未知其究竟,今又抄錄短文為《桑下叢談》一卷,隻是
數百字的筆記小品,但供雜誌補白之用耳。
古人雲,浮屠不三宿桑下,恐發生留戀也,鄙人去鄉已久,而猶喋喋不
已,殊為不達,深足為學道之障。二十七年冬有詩雲:
禹跡寺前春草生,沈園遺蹟欠分明,
偶然拄杖橋頭望,流水斜陽太有情。
舊友匏瓜庵主人其時在上海,見而憫之,示以詩雲:
斜陽流水幹卿事,未免人間太有情。
此種缺點非不自知,但苦於不能改,或亦無意於改。二十六年九月寄廢名信
中雲,自知如能將此種悵惘除去,可以近道,但一麵也不無珍惜之意,覺得
有此悵惘,故對於人間世未能恝置,此雖亦是一種苦,目下卻尚不忍即捨去
也。
桑下未必限於故鄉,由此推廣正亦無邊,惟鄉裏自當為其起點耳。
民國癸未三月八日。
□1944年刊“新民”初版本,署名周作人
□收入《書房一角》
桑下談序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