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上禁慾與縱慾是同樣的過失,如英國藹理斯所說,“生活之藝術其方法隻
在於微妙地混和取與舍二者而已。”凡此本皆細事不足道,但為欲說我的意
見何以多與新舊權威相衝突,如此喋喋亦不得已。我平常寫文章喜簡略或隱
約其詞,而老實人見之或被貽誤,近來思想漸就統製,慮能自由讀書者將更
少矣,特於篇末寫此兩節,實屬破例也。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一日,著者自記於北平知堂。
□1936年
12月刊《談風》4期,暑名知堂
□收入《爪豆集》
秉燭談序*
這本集子本想叫作《風雨後談》,寫信去與出版者商量,回信說這不大
好,因為買書的人恐怕要與《風雨談》相混,弄不清楚。我仔細一想覺得這
也說得有道理,於是計算來改一個新名字。可是這一想就想了將近一個月,
不說好的,就是壞名字也想不出。這樣情形,那麽結集的工作隻好暫且放下,
雖然近半年中寫的文章大小共有三十四篇,也夠出一本集子了。今日翻看唱
經堂《社詩解》,——說也慚愧,我不曾讀過《全唐詩》,唐人專集在書架
子上有是有數十部,卻沒有好好的看過,所有一點知識隻出於選本,而且又
不是什麽好本子,實在無非是《唐詩三百首》之類,唱經之不登大雅之堂,
更不用說了,但這正是事實。我看了《杜詩解》中《羌村三道》之一,其末
聯雲: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我心裏說道:有了,我找著了名字了。這就叫作《秉燭談》吧。本來想起來
《文選》裏有《古詩十九首》,也有句雲: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又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中也說: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這些也都可以援引,時代也較早,不過我的意思是從《羌村》引起來的,
所以仍以杜詩為根據。金聖歎在此處批註雲:
更秉燭妙。活人能睡,死人那能睡,夜闌相對如夢,此時真須一人與之
剪紙招魂也。
雖然說得新奇可喜,於我卻無什麽用處,蓋我用秉燭隻取其與“風雨後
談”略有相近的意境耳。老杜原是說還家,這一層我們可以暫且不管他,隻
把夜闌更秉燭當作一種境地看也自有情致,況《詩經》本文雲: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
豈不更有相對如夢寐之感耶。但是這都沒有關係,書名隻是書名而已,雖然
略可表見著者一點癖好,卻不能代表書的內容。這《秉燭談》裏的三四十篇
文章大旨還與以前的相差無幾,以前自己說明得太多了,現在可以不必再多
說,總之是還未能真正談風月。李卓吾著《焚書》卷一《復宋太守》中有雲:
凡言者言乎其不得不言者也,為自己本分上事未見親切,故取陳語以自考驗,庶幾
合符,非有閑心事閑工夫欲替古人擔憂也。古人往矣,自無憂可擔,所以有憂者,謂於古
人上乘之談未見有契合處,是以日夜焦心,見朋友則共討論。若隻作一世完人,則千古格
言盡足受用,半字無得說矣。所以但相見便相訂證者,以心誌頗大,不甘為一世人士也。
這一節說得很好。吾輩豈得與卓吾老子並論,本來也並無談道之誌,何可亂
引,唯覺得意思很有點相近,抄來當作一點說明。《說苑》卷三“修本”中
有雲:
晉平公問於師曠日,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日,何不炳燭乎。..老而好
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此是別一炳燭,引在這裏也頗有意思,雖然離題已經很遠了。
二十六年四月十日記於北平。
□1937年作,1940年刊“北新”初版本,署名周作人
□收入《秉燭後談》
藥草堂隨筆附記
這兩年來不寫文章,本來自己並沒有話想說,也落得清靜,就隻苦於朋
友們來索稿時無以應酬。好比腸胃病的人,窮餓也正合式,但客人到來還得
拿碗白米飯出去,有時不免找出舊棉襖向長生庫暫時存放。舊稿長一點的,
到得《談關公》寄出去時已經完了,現在隻好抄點陳舊小文,差不多已經近
於套褲之類,值不了幾文,實在破爛太甚,這個要請大家原諒。
二十八年九月八日。
□1939年
11月刊《學文月刊》1期,暑名知堂
□未收入自編文集
看書偶記小引
近兩年無事可做,隻看雜書遣日,外國書既買不起,也沒有興趣,所以
看的隻是些線裝書。看了之後,偶然有點意思,便記了下來,先後已有幾十
條,再給他起了一個總名,叫做《讀書偶記》。可是不湊巧,有一天翻看書
目,看見上邊有一種《讀書偶記》,八卷,清趙紹祖著。這部書我沒有找到,
但是書名既然和他重複,我隻得想法子來改。想了幾天沒有好辦法,結果隻
</br>
在於微妙地混和取與舍二者而已。”凡此本皆細事不足道,但為欲說我的意
見何以多與新舊權威相衝突,如此喋喋亦不得已。我平常寫文章喜簡略或隱
約其詞,而老實人見之或被貽誤,近來思想漸就統製,慮能自由讀書者將更
少矣,特於篇末寫此兩節,實屬破例也。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一日,著者自記於北平知堂。
□1936年
12月刊《談風》4期,暑名知堂
□收入《爪豆集》
秉燭談序*
這本集子本想叫作《風雨後談》,寫信去與出版者商量,回信說這不大
好,因為買書的人恐怕要與《風雨談》相混,弄不清楚。我仔細一想覺得這
也說得有道理,於是計算來改一個新名字。可是這一想就想了將近一個月,
不說好的,就是壞名字也想不出。這樣情形,那麽結集的工作隻好暫且放下,
雖然近半年中寫的文章大小共有三十四篇,也夠出一本集子了。今日翻看唱
經堂《社詩解》,——說也慚愧,我不曾讀過《全唐詩》,唐人專集在書架
子上有是有數十部,卻沒有好好的看過,所有一點知識隻出於選本,而且又
不是什麽好本子,實在無非是《唐詩三百首》之類,唱經之不登大雅之堂,
更不用說了,但這正是事實。我看了《杜詩解》中《羌村三道》之一,其末
聯雲: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我心裏說道:有了,我找著了名字了。這就叫作《秉燭談》吧。本來想起來
《文選》裏有《古詩十九首》,也有句雲: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又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中也說: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這些也都可以援引,時代也較早,不過我的意思是從《羌村》引起來的,
所以仍以杜詩為根據。金聖歎在此處批註雲:
更秉燭妙。活人能睡,死人那能睡,夜闌相對如夢,此時真須一人與之
剪紙招魂也。
雖然說得新奇可喜,於我卻無什麽用處,蓋我用秉燭隻取其與“風雨後
談”略有相近的意境耳。老杜原是說還家,這一層我們可以暫且不管他,隻
把夜闌更秉燭當作一種境地看也自有情致,況《詩經》本文雲: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
豈不更有相對如夢寐之感耶。但是這都沒有關係,書名隻是書名而已,雖然
略可表見著者一點癖好,卻不能代表書的內容。這《秉燭談》裏的三四十篇
文章大旨還與以前的相差無幾,以前自己說明得太多了,現在可以不必再多
說,總之是還未能真正談風月。李卓吾著《焚書》卷一《復宋太守》中有雲:
凡言者言乎其不得不言者也,為自己本分上事未見親切,故取陳語以自考驗,庶幾
合符,非有閑心事閑工夫欲替古人擔憂也。古人往矣,自無憂可擔,所以有憂者,謂於古
人上乘之談未見有契合處,是以日夜焦心,見朋友則共討論。若隻作一世完人,則千古格
言盡足受用,半字無得說矣。所以但相見便相訂證者,以心誌頗大,不甘為一世人士也。
這一節說得很好。吾輩豈得與卓吾老子並論,本來也並無談道之誌,何可亂
引,唯覺得意思很有點相近,抄來當作一點說明。《說苑》卷三“修本”中
有雲:
晉平公問於師曠日,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日,何不炳燭乎。..老而好
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此是別一炳燭,引在這裏也頗有意思,雖然離題已經很遠了。
二十六年四月十日記於北平。
□1937年作,1940年刊“北新”初版本,署名周作人
□收入《秉燭後談》
藥草堂隨筆附記
這兩年來不寫文章,本來自己並沒有話想說,也落得清靜,就隻苦於朋
友們來索稿時無以應酬。好比腸胃病的人,窮餓也正合式,但客人到來還得
拿碗白米飯出去,有時不免找出舊棉襖向長生庫暫時存放。舊稿長一點的,
到得《談關公》寄出去時已經完了,現在隻好抄點陳舊小文,差不多已經近
於套褲之類,值不了幾文,實在破爛太甚,這個要請大家原諒。
二十八年九月八日。
□1939年
11月刊《學文月刊》1期,暑名知堂
□未收入自編文集
看書偶記小引
近兩年無事可做,隻看雜書遣日,外國書既買不起,也沒有興趣,所以
看的隻是些線裝書。看了之後,偶然有點意思,便記了下來,先後已有幾十
條,再給他起了一個總名,叫做《讀書偶記》。可是不湊巧,有一天翻看書
目,看見上邊有一種《讀書偶記》,八卷,清趙紹祖著。這部書我沒有找到,
但是書名既然和他重複,我隻得想法子來改。想了幾天沒有好辦法,結果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