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景日,此即鼢鼠也,一名隱鼠,形如鼠而大,無尾,黑色,尖鼻甚強,常穿地中


    行,討掘即得。


    藏器曰,隱鼠陰穿地中而行,見日月光則死,於深山林木下土中有之。


    宗爽曰,鼴腳絕短,僅能行,尾長寸許,目極小,項尤短,最易取,或安竹弓射取


    飼鷹。


    時珍日,田鼠偃行地中,能壅土成坌,故得諸名。


    寺島良安編《和漢三才圖會》卷三十九引《本綱》後雲:


    案鼢狀似鼠而肥,毛帶赤褐色,頸短似野豬,其鼻硬白,長五六分,而下嘴短,眼


    無眶,耳無珥而聰,手腳短,五指皆相屈,但手大倍於腳。常在地中用手掘土,用鼻拔行,


    復還舊路,時仰食蚯蚓,柱礎為之傾,根樹為之枯焉。聞人音則逃去,早朝窺撥土處,從


    後掘開,從前穿追,則窮迫出外,見日光即不敢動,竟死。


    這所說最為詳盡,土撥鼠這小獸的情狀大抵可以明白了,如此我們對於“土


    撥鼠先生”也才能發生興趣,歡迎他出台來。但是很不幸平常我們和他缺少


    親近,雖然韋門道氏著的《百獸圖說》第二十八項雲,“尋常田鼠舉世皆有”,


    實際上大家少看見他,無論少年以至老年提起鼴鼠,酚鼠,隱鼠,田鼠,或


    是土龍的雅號,恐怕不免都有點茫然,總之沒有英國人聽到摩耳(mole)或


    日本人聽到摩悟拉(mogura)時的那種感覺吧。英國少見螻蛄,稱之曰


    molecricket(土撥鼠蟋蟀);若中國似乎應該呼土撥鼠為螻蛄老鼠才行,準


    照以熟習形容生疏之例。那好些名稱實在多隻在書本上活動,土龍一名或是


    俗稱,我卻不明,其中田鼠曾經尊譯初稿採用,似最可取,但又怕與真的田


    鼠相混,在原書中也本有“田鼠”出現,所以隻好用土撥鼠的名稱了。這個


    名詞大約是西人所定,查《百獸圖說》中有幾種的土撥鼠,卻是別的鼠類,


    在什麽書中把他對譯“摩耳”,我記不清了,到得愛羅先珂的《桃色的雲》


    出板,土撥鼠才為世所知,而這卻正是對譯“摩悟拉”的,現在的譯語也就


    衍襲這條係統,他的好處是一個新名詞,還有點表現力,字麵上也略能說出


    他的特性。然而當然也有缺點,這表示中國國語的——也即是人的缺少對於


    “自然”之親密的接觸,對於這樣有趣味的尋常小動物竟這麽冷淡沒有給他


    一個好名字,可以用到國語文章裏去,不能不說是一件大大的不名譽。人家


    給小孩講土撥鼠的故事,“小耗子”(原書作者的小兒子的渾名)高高興興


    地聽了去安安靜靜地睡,我們和那土撥鼠卻是如此生疏,在聽故事之先,還


    要來考究其名號腳色,如此則聽故事的樂趣究有幾何可得乎,此不佞所不能


    不念之惘然者也。


    兄命我寫小序,而不佞大談其土撥鼠,此正是文不對題也。既然不能做


    切題的文章,則不切題亦復佳。孔子論《詩》雲可以興觀群怨,末曰多識於


    草木鳥獸之名,我不知道《楊柳風》可以興觀群怨否,即有之亦非我思存,


    若其草木鳥獸則我所甚歡喜者也。有人想引導兒童到楊柳中之風裏去找教


    訓,或者是正路也未可知,我總不贊一辭,但不佞之意卻希望他們於軍訓會


    考之暇去稍與癩蝦蟆水老鼠遊耳,故不辭詞費而略談土撥鼠,若然,吾此文


    雖不合義法,亦尚在自己的題目範圍內也。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三日,在北平,知堂書記。


    〔補記〕《爾雅》釋獸鼠屬雲,酚鼠。郭璞注雲,地中行者。陸佃


    《新義》卷十九雲,今之犁鼠。邵晉涵《正義》卷十九雲:“莊子


    《逍遙遊》雲,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今人呼地中鼠為地鼠,竊出


    飲水,如莊子所言,李頤注以偃鼠為鼷鼠,誤矣。”郝懿行《義疏》


    下之六雲:“案此鼠今呼地老鼠,產自田間,體肥而扁,尾僅寸許,


    潛行地中,起土如耕。”


    以上三書均言今怎麽樣,當係其時通行的名稱,但是這裏頗有


    疑問。犁鼠或係宋時的俗名,現在已不用,不佞忝與陸農師同鄉,


    魯墟到過不少回數,可以證明不誤者也。邵二雲亦是同府屬的前輩,


    幹隆去今還不能算很遠,可是地鼠這名字我也不知道。還有一層。


    照文義看去這地鼠恐有誤,須改作“偃鼠”二字才能夠與“如莊子


    所言”接得上氣。紹興卻也沒有偃鼠的名稱,正與沒有犁鼠一樣,


    雖然有一種小老鼠俗呼隱鼠,實際上乃是鼷鼠也。


    郝蘭皋說的地老鼠——看來隻有這個俗名是靠得住的。這或者


    隻是登萊一帶的方言,卻是很明白老實,到處可以通行。我從前可


    惜中國不給土撥鼠起個好名字,現在找到這個地老鼠,覺得可以對


    付應用了。對於紀錄這名稱留給後人的郝君,我們也該表示感謝與


    尊敬。


    (廿五年一月十日記)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作人知堂書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作人並收藏周作人知堂書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