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在開化的家庭學校裏,遊戲總算是被容忍了;但我想這樣的時候將要到


    來,那刻大人將莊嚴地為兒童築“沙堆”,如築聖堂一樣。


    我隨時抄錄一點詩文,獻給小朋友們,當作建築壇基的一片石屑,聊盡


    對於他們的義務之百分一。這些東西在高雅的大人先生們看來,當然是“土


    飯塵羹”,萬不及聖經賢傳之高深,四六八股之美妙,但在兒童我相信他們


    能夠從這裏得到一點趣味。我這幾篇小文,專為兒童及愛兒童的父師們而寫


    的,那些“蓄道德能文章”的人們本來和我沒有什麽情分。


    可惜我自己已經忘記了兒時的心情,於專門的兒童心理學又是門外漢,


    所以選擇和表現上不免有許多缺點,或者令兒童感到生疏,這是我所最為抱


    歉的。


    一九二三年七月十日。


    □1923年


    7月


    24日刊《晨報副鐫》,署名作人


    □收入《談虎集》


    讀紡輪的故事


    孟代(catuilemendes)是法國高蹈派的一個詩人。據湯謨孫說:


    他有長的金髮,黃鬍鬚,好像一個少年猶太博士。他有青春與美與奇才。..他寫


    珍異的詩,恍忽的,逸樂的,昏吃地惡的,——因為在他那裏有著元始的罪的斑痕。他用


    了從《朗賽爾集》裏采來的異調古韻做詩,他寫交錯葉韻的薩福式的歌,他預示今日詩人


    的曖昧而且異教的神秘主義,他歌親嘴,與乳,——總是親嘴,正如人可以不吃食而盡讀


    食單。


    頹廢派大師波特來耳見他說道:“我愛這個少年,——他有著所有的缺點。”


    聖白甫且驚且喜,批評他道:“蜜與毒。”


    這樣的就是《紡輪的故事》的著者。——有許多字麵,在法裏賽人覺得


    是很壞的貶辭,在現代思想上有時正是相反,所以就上文看來可以想到孟代


    是近來的一個很有意思的詩人了。《紡輪的故事》雖然不是他的代表著作,


    卻也很有他的特色。我們看到孟代的這部書,不禁聯想起王爾德的那兩卷童


    話。我們雖然也愛好《石榴之家》,但覺得還不及這冊書的有趣味,因為王


    爾德在那裏有時還要野狐禪的說法,孟代卻是老實的說他的撒但的格言。這


    種例頗多,我所最喜歡的是那《兩枝雛菊》,他寫冷德萊的享樂生活道:


    的確,他生活的目的是在找一個嚐遍人生的趣味的方法。他看見什麽便要,他要什


    麽便有。每日,每時,雛菊失卻一片花瓣;那和風沒有時間去吹拂玫瑰的枝兒,他所有的


    功夫都用在飄散仙子送與冷德萊的花瓣上去了。


    這是對於生之快樂的怎樣熱烈的尋求,正如王爾德的“把靈魂底真珠投進酒


    杯中,在笛音裏踏著蓮馨花的花徑”一樣,不過王爾德童話裏不曾表出;兩


    者的文章都很美妙,但孟代的教訓更是老實,不是為兒童而是“為青年男女”


    (virginibuspueis-qne)的,這是他的所以別有趣味的地方。


    盂代當初與玩蜥蜴念漢文的戈諦亞結婚,不久分離了,以後便是他的無


    窮的戀愛的冒險。他“也許將花瓣擲得太快了”,毫不經心地將他的青春耗


    廢,原是不足為訓的。但是,比較“完全不曾有過青春期的回想”,他的生


    活卻是好的多了。本來生活之藝術並不在禁慾也不在耽溺,在於二者之互相


    支拄,欲取復拒,欲拒復取,造成旋律的人生,決不以一直線的進行為貴。


    耽溺是生活的基本,不是可以蔑視的,隻是需要一種節製;這便是禁慾


    主義的用處,唯其功用在於因此而能得到更完全的滿足;離開了這個目的,


    他自身就別無價值。在葡萄熟的時候,我們應該拿葡萄來吃,隻不可吃的太


    多至於噁心,我們有時停止,使得下次吃時更為——或者至少也同樣的甘美。


    但是在葡萄時節,不必強要禁戒,留到後日吃幹葡萄,那是很瞭然的了。


    我怕敢提倡盂代的主張,因為中國有人把雛菊珍藏成灰,或者整朵的踏


    碎,卻絕少知道一片片的利用花瓣的人,所以不容易得人的歡迎,然而因此


    也就沒有什麽危險。孟代的甜味裏或是確有點毒性,不過於現代的青年不會


    發生什麽效果,因為傳統的抗毒質已經太深了,雖然我是還希望這毒能有一


    點反應。


    (十二年十二月)


    □1923年


    11月


    10日刊《晨報副鐫》,署名槐壽


    □收入《雨天的書》


    書名的統一


    張資珙先生在《學燈》上發表一篇文章,主張譯名統一,說的很有理由,


    但他以為必應服從最初的譯名,不容後人訂正,我覺得有點不妥。他說,


    “插rlesdickens的(david)copperfield在《說部叢書》明明是《塊肉餘


    生述》,謝先生(在《西洋小說發達史》裏)又以《大韋考貝菲而》頂替。”


    在他的意思,似乎隻有林琴南的《塊肉餘生述》是原書名的正譯,而謝六逸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作人知堂書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作人並收藏周作人知堂書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