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責,不能滿次溪之意那也是當然的吧。


    我歡喜次溪的《天橋誌》,覺得它有意思,有意義,因為在那裏表現出


    中國人民的生活。天橋這地方,在一般的人看來,是平民的各種貨物與各種


    演藝的聚集處,這有如市集和廟會,卻是天天在集會,永久存在,也時刻在


    變化。我們親身參加在裏邊,見聞體驗很多很充足,及至離開之後,便什麽


    痕跡都沒有了,凡市集廟會都給予我們這麽一個印象,這是很有點可惜的。


    我們如隻為的自己,要去買點東西,或享點娛樂,去過以後就算滿足。但是


    假如退下一步,要想想那裏賣的是些什麽貨色,表現的是些什麽技術,不是


    自己想怎麽,乃是從貨色與技藝來看大家的需要與享樂,這便於實地觀察之


    外還需要記錄的資料了。可是中國過去關於這種民間生活的資料特別缺少,


    如《東京夢華錄》記北宋汴梁的事情,其民俗技藝部分不到二十行,裏邊說


    到合生張山人,說諢話劉喬,隻有一個名字。至今合生是怎麽一回事,諢話


    是怎麽說的,一直令人弄不清楚。《清嘉錄》記清季蘇州歲時風俗,新年一


    項下雜耍諸戲有高竿走索,穿跟鬥,吞劍弄刀等約二十種,均是演技,末後


    說及說因果和灘簧,也隻寥寥十許字,語焉不詳,一樣的不得要領。次溪從


    前曾集刊清朝梨園資料,共有兩集,內容很豐富,但那些著述的本意大抵隻


    是文人自詡風雅,真是好的資料恐亦難得百一。李鬥的《揚州畫舫錄》不是


    記風俗的專書,其中有幾條雜記卻是頗好,如卷五雲:


    二麵蔡茂根演《西廂記》法聰,瞪目縮臂,縱膊埋肩,搔首踟躕,興會飆舉,不覺


    至僧帽欲墜,斯時舉座恐其露發,茂根顏色自若。


    又卷十一雲:


    小醜滕蒼洲短而肥,戴烏紗,衣皂袍,著朝靴,絕類虎丘山扳不倒。


    記述瑣屑事,簡要地能替藝人傳神。這類的文章在有名的《燕蘭小譜》中就


    難找到,那裏專記旦角,也正是一個原因。這回我看見次溪的天橋新誌的草


    案,第四章專講天橋近時所演出的曲藝和雜技,分屬於說唱和屬於軟硬雜技


    的兩類,第五章為天橋人物考,敘述近百年來天橋藝人的事跡,加上若幹難


    得的圖畫,差不多把天橋演藝方麵的麵相整個地映寫出來了,在這上麵可以


    說是空前的成功的著作。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更是其中屬於說唱的一類,它


    於一般敘述之外,又有些說的唱的話也記了下來,這是很重要的一點,譬如


    拉大片數來寶,我們即使聽不見附屬的鼓鈸或拍板的響聲,但讀了那一部分


    文句,也就能真切的感覺,比雜技一類更是易於了解了。這不但說明了那些


    民間藝人怎麽地演或演的是什麽,更使我們知道民間觀眾所喜愛的是什麽,


    至於可以供人民文藝工作者與研究者的參考,那又是另外一種用處。我隻可


    惜這裏關於天橋的貨物即是攤販的事情沒有說及,但我知道次溪在這一方麵


    搜集的材料也不少,曾說過想整理出來,那麽將來會得有增訂的機會,使《天


    橋誌》更是完全,也正是天橋愛好者的所共同希望的吧。


    一九五一年五月七日,周遐壽。


    □1951年


    5月


    7日作,署名周遐壽


    □未收入自編文集


    土衛生法講話


    曾經有人說過,將來醫學的任務治病第二,第一乃是保健,就是衛生防


    病。——這衛生事業的重要是不成問題的,衛生知識的傳播自然也很要緊,


    現在也正在著手那麽做了。


    但是我想在這同時候,應該來對於土衛生法加以整理,把這清理好了之


    後,才能灌輸得進新的知識去,否則混雜不清,不能有什麽效力。


    社會上相傳的諺語,有些關於衛生的很是錯誤。例如說“千錢難買三伏


    瀉”,以為夏天腹瀉能“敗火”,反是好的,這害處便很不小。又如說豬肉


    上的毛吃在肚裏,夏天吞下幾個楊梅核去(雖然北方沒有這果子),可以帶


    了出去;又說桃子的蟲是補的吧,所以最好暗中去吃,讓它一總吃下。我們


    小時候手上稍為受傷出血,就去找“門檔灰”來貼,王紹蘭的文集裏說他也


    貼過,那大概是清朝幹隆初年了。有些地方小孩臍帶剪後,貼上爛泥,結果


    多患破傷風而死,如河北定縣一帶稱作四六風,因為它四天或六天就發出來


    了。


    各處有誌者似應把這些調查搜集起來,細細的來加以辨別,有些可用的


    保留下來,無理以至有害的詳加說明,教人勿再信用,印成小本,可以供給


    宣傳人員的資料,就是我也一定要買一套,雖然我沒有對人講演的能力。


    戊戌前後中國各處辦白話報,也出些小冊子,我見過一本《俗語指謬》,


    抄了好些諺語,一一加以批評糾正,現在假如有人照樣來編一冊《土衛生法


    講話》,那一定也是很有意思的。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作人知堂書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作人並收藏周作人知堂書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