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作,據《京津風土叢書》,署名周作人
□未收入自編文集
橋
昨夜拿出廢名的《橋》來讀,看到第十八節曰《碑》,上篇就完了。不
知怎的有點悵然,似乎是覺得缺少什麽似的,還不大夠。廢名在自序中也說
過,“本來上篇在原來的計劃還有三分之一沒有寫,因為我寫到《碑》就跳
過去寫下篇了,以為留下那一部分將來再補寫,現在則似乎就補不成。”這
裏缺了一部分本來也沒有多大關係而且著者也說過補不成了,但缺少總是缺
少,仍是不禁悵然。這冊《橋》我是讀過一回的,到現在才明了的感覺這缺
少的惆悵,可知是不無些少長進,這一歲也還不算白增加。《橋》的文章仿
佛是一首一首溫李的詩,又像是一幅一幅淡彩的白描畫,詩不大懂,畫是喜
看的,隻是恨冊頁太少一點,雖然這貪多難免有點孩子氣,必將為真會詩畫
的人所笑。可是我所最愛的也就是《橋》裏的兒童,上下篇同樣的有些仙境
的,非人間的空氣,而上篇覺得尤為可愛,至於下篇突然隔了十年的光陰,
我似乎有點一腳跳不過去。這樣說來,《碑》以後的三分之一可見得還是個
缺少,假如這個補上了,那麽或者也就容易追隨得上,我這樣想,卻還未敢
相信。中國寫幼年的文章真是太缺乏了,《橋》不是少年文學,實在恐怕還
是給中年人看的,但是裏邊有許多這些描寫,總是很可喜的事。
(廿八年一月廿二日)
□1939年作,1944年刊“新民”初版本,署名周作人
□收入《書房一角》
文載道文抄序
民國二十六年盧溝橋事件發生,中國文化界遭逢一回大難,就我們所知
道的說來,黃河以及長江兩岸的各地當時一切文化活動全都停止,文藝界的
煙消火滅似的情形是大家熟知的最好的例。這是當然的,正如日本東鄉大將
說過的一句有名的話,因為這是戰爭呀。可是,這文化上的傷瘦卻是痊癒得
意外的快,雖其痊癒的程度固亦有限,要說恢復也還是很遠。在北京,自《朔
風》以後,文藝刊物逐漸出來,上海方麵則有《古今》,《雜誌》,《風雨
談》等,還有些我們所不曾見到的,出得更多也更是熱鬧。這些的內容與其
成績,且不必細細分解,就隻看這吃苦忍辱,為希求中國文化復活而努力的
情形,總之可以說是好現象。這豈不即是中國民族生活力強韌之一種表示麽?
在上海南京刊行的雜誌上麵,看見好些作者的姓名,有的是從前知道的,
有的是初次見到,覺得很愉快,這正有如古人所說的舊雨今雨吧。在今雨中
間,有兩位可以提出來一說,這便是紀果庵與文載道。這裏恰好有一個對照,
紀君是北人,而文君乃是南人,紀君是真姓名,而文君乃是筆名,——嚴格
的說,應當稱為文載道君才對,因為文並不是尊姓。但是同時也有一點交涉。
因為兩君所寫大文的題材頗有相近之處。紀君已出文集名曰《兩都集》,文
君的名曰《風土小記》,其中多記地方習俗風物,又時就史事陳述感想,作
風固各有特色,而此種傾向則大抵相同。鄙人在南京當過學生六年,後來往
家北京亦已有二十八年了,對於兩都一樣的有興趣,若浙東乃是故鄉,我拉
(ng)寧紹同鄉,蓋錢塘江分界,而曹娥江不分界,遂一直接連下去,土
風民俗相通處尤多。自己平常也喜歡寫這類文章,卻總覺得寫不好,如今見
到兩家的佳作那能不高興,更有他鄉遇故知之感矣。讀文情俱勝的隨筆本是
愉快,在這類文字中常有的一種惆悵我也仿佛能夠感到,又別是一樣淡淡的
喜悅,可以說是寂寞的不寂寞之感,此亦是很有意思的一種緣分也。
一般做舉業的朋友們向來把這種心情的詩文一古腦兒的稱之曰閑適,用
現今流行語來說,就是有閑雲雲。《癸巳存稿》卷十二《閑適語》一則雲:
秦觀詞雲,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王銍《默記》以為其言如此,必不能至西
方淨土,其論甚可憎也。..蓋流連光景,人情所不能無,其託言不知,意更深曲耳。
俞理初的話本來是很不錯的,我隻補充說明,閑適可以分作兩種。一是
安樂時的閑適,如秦觀張雨朱敦儒等一般的多是,一種憂患時的閑適,以著
書論,如孟元老的《夢華錄》,劉侗的《景物略》,張岱的《夢憶》是也。
這裏邊有的是出於黍離之感,有的也還不是,但總之是在一個不很好的境地,
感到洪水在後麵,對於目前光景自然深致流連,此與劫餘夢想者不同,而其
情緒之迫切或者有過無不及,也是可有的事。這固然隻是憂患時文學的一式
樣,但文學反正就是這點力量,即便是別的式樣也總還差不多,要想積極的
成就事功,還須去別尋政治的路。近讀武者小路氏的小說《曉》,張我軍君
</br>
□未收入自編文集
橋
昨夜拿出廢名的《橋》來讀,看到第十八節曰《碑》,上篇就完了。不
知怎的有點悵然,似乎是覺得缺少什麽似的,還不大夠。廢名在自序中也說
過,“本來上篇在原來的計劃還有三分之一沒有寫,因為我寫到《碑》就跳
過去寫下篇了,以為留下那一部分將來再補寫,現在則似乎就補不成。”這
裏缺了一部分本來也沒有多大關係而且著者也說過補不成了,但缺少總是缺
少,仍是不禁悵然。這冊《橋》我是讀過一回的,到現在才明了的感覺這缺
少的惆悵,可知是不無些少長進,這一歲也還不算白增加。《橋》的文章仿
佛是一首一首溫李的詩,又像是一幅一幅淡彩的白描畫,詩不大懂,畫是喜
看的,隻是恨冊頁太少一點,雖然這貪多難免有點孩子氣,必將為真會詩畫
的人所笑。可是我所最愛的也就是《橋》裏的兒童,上下篇同樣的有些仙境
的,非人間的空氣,而上篇覺得尤為可愛,至於下篇突然隔了十年的光陰,
我似乎有點一腳跳不過去。這樣說來,《碑》以後的三分之一可見得還是個
缺少,假如這個補上了,那麽或者也就容易追隨得上,我這樣想,卻還未敢
相信。中國寫幼年的文章真是太缺乏了,《橋》不是少年文學,實在恐怕還
是給中年人看的,但是裏邊有許多這些描寫,總是很可喜的事。
(廿八年一月廿二日)
□1939年作,1944年刊“新民”初版本,署名周作人
□收入《書房一角》
文載道文抄序
民國二十六年盧溝橋事件發生,中國文化界遭逢一回大難,就我們所知
道的說來,黃河以及長江兩岸的各地當時一切文化活動全都停止,文藝界的
煙消火滅似的情形是大家熟知的最好的例。這是當然的,正如日本東鄉大將
說過的一句有名的話,因為這是戰爭呀。可是,這文化上的傷瘦卻是痊癒得
意外的快,雖其痊癒的程度固亦有限,要說恢復也還是很遠。在北京,自《朔
風》以後,文藝刊物逐漸出來,上海方麵則有《古今》,《雜誌》,《風雨
談》等,還有些我們所不曾見到的,出得更多也更是熱鬧。這些的內容與其
成績,且不必細細分解,就隻看這吃苦忍辱,為希求中國文化復活而努力的
情形,總之可以說是好現象。這豈不即是中國民族生活力強韌之一種表示麽?
在上海南京刊行的雜誌上麵,看見好些作者的姓名,有的是從前知道的,
有的是初次見到,覺得很愉快,這正有如古人所說的舊雨今雨吧。在今雨中
間,有兩位可以提出來一說,這便是紀果庵與文載道。這裏恰好有一個對照,
紀君是北人,而文君乃是南人,紀君是真姓名,而文君乃是筆名,——嚴格
的說,應當稱為文載道君才對,因為文並不是尊姓。但是同時也有一點交涉。
因為兩君所寫大文的題材頗有相近之處。紀君已出文集名曰《兩都集》,文
君的名曰《風土小記》,其中多記地方習俗風物,又時就史事陳述感想,作
風固各有特色,而此種傾向則大抵相同。鄙人在南京當過學生六年,後來往
家北京亦已有二十八年了,對於兩都一樣的有興趣,若浙東乃是故鄉,我拉
(ng)寧紹同鄉,蓋錢塘江分界,而曹娥江不分界,遂一直接連下去,土
風民俗相通處尤多。自己平常也喜歡寫這類文章,卻總覺得寫不好,如今見
到兩家的佳作那能不高興,更有他鄉遇故知之感矣。讀文情俱勝的隨筆本是
愉快,在這類文字中常有的一種惆悵我也仿佛能夠感到,又別是一樣淡淡的
喜悅,可以說是寂寞的不寂寞之感,此亦是很有意思的一種緣分也。
一般做舉業的朋友們向來把這種心情的詩文一古腦兒的稱之曰閑適,用
現今流行語來說,就是有閑雲雲。《癸巳存稿》卷十二《閑適語》一則雲:
秦觀詞雲,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王銍《默記》以為其言如此,必不能至西
方淨土,其論甚可憎也。..蓋流連光景,人情所不能無,其託言不知,意更深曲耳。
俞理初的話本來是很不錯的,我隻補充說明,閑適可以分作兩種。一是
安樂時的閑適,如秦觀張雨朱敦儒等一般的多是,一種憂患時的閑適,以著
書論,如孟元老的《夢華錄》,劉侗的《景物略》,張岱的《夢憶》是也。
這裏邊有的是出於黍離之感,有的也還不是,但總之是在一個不很好的境地,
感到洪水在後麵,對於目前光景自然深致流連,此與劫餘夢想者不同,而其
情緒之迫切或者有過無不及,也是可有的事。這固然隻是憂患時文學的一式
樣,但文學反正就是這點力量,即便是別的式樣也總還差不多,要想積極的
成就事功,還須去別尋政治的路。近讀武者小路氏的小說《曉》,張我軍君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