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有一張相片,手指間捲菸出煙縷縷可見,照得極好。刻好後原擬將全部木
板贈給章氏,終於不果,而抗戰發生,這板的行蹤遂不可查考了。其中有一
卷《新出三體石經考》,由錢玄同手寫付刻,太炎先生似甚為滿意,手寫序
文雲:
吳興錢夏前為餘寫《小學答問》,字體依附正篆,裁別至嚴,勝於
張力臣之《音學五書》,忽忽二十餘歲,又為餘書是考。時事變蛻,今
茲學者能識正篆者漸希,於是降從《開成石經》,去其泰甚,勒成一編,
斯亦酌古準今,得其中道者矣。稿本尚有數事未諦,夏復為餘考核,就
稿更正,故喜而識之。夏今名玄同雲。民國二十二年三月,章炳麟記。
第三乃已在太炎先生故後,由章氏國學講習會在漢口編集鉛印,名為《章
氏叢書三編》,隻刊成《太炎文錄續編》七卷四冊,時在一九三八年二月。
當時計共印五百部,寄贈各處。據贈書單上所開,寄至北京者共六部,此刻
除我以外的五個人,都已歸道山久矣。此次擬印行的《太炎文錄》,不知是
否包含續編,這一點似乎值得注意。
太炎先生的文章本有句點,如照樣翻印,尚不成問題,倘若要加以整理
註解,經驗上覺得很不容易。《訄書》(後名為《檢論》)不必說了,其不
易讀是有名的,即如《國故論衡》,也像讀秦漢以前的書相似,不能暢快的
讀下去。“五四”前後,北京大學首先刷新教材,提倡“學術文”選錄註解,
裏邊就有不少《國故論衡》的文章。據當時註解的人說,確實煞費苦心,幸
而裏邊多有舊日的弟子,有的有著先生《論衡》的原稿,打開來看,可以查
出改掉的是什麽字,知道原來的意思。魯迅曾說人家做古文的秘訣,先寫一
篇平平常常的文章,隨後仔細將其中字句掉換成古字,這就成為一篇古色古
香了。當然這也有很拙劣的,弄成竹馬為“筱驂”,夜夢不祥為“宵寐匪禎”,
但就是最上的文人也就用的是這一副本領。《檢論》與《國故論衡》文字的
艱深,不僅讀者難以親近,連註解者也難得適當的人。唯有《太炎文錄》稍
為平易,便是照樣翻印,也還可以,因為裏邊多是為《民報》而作,算是他
的一種比較通俗的文字。
□1958年
1月
14日刊《新民報晚刊》,署名十堂
□未收入自編文集
耕織圖
中國向來稱重農之國,可是農家的書少得很,大概在《四庫書目》中隻
占一卷吧。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是古典書了,自然是可貴,卻也隻是古
罷了。元朝的《農書》與明朝的《農政全書》平常不容易得到,手頭隻有一
冊《天工開物》,是上海翻印本,圖是石印的,所以也還可以看得。第一卷
《乃粒》,第二卷《乃服》,是分講農桑兩事的,雖然敘述簡單,卻喜圖還
不少,關於農功有大小十六圖,蠶桑包括棉花,有二十五圖,第三卷《粹精》,
繼續講打稻脫殼,又有圖二十二,總得六十三圖,雖不精工,但尚近真實,
如南方的風車,北方的石碾,皆非親見實物的人不能畫得出來。
清康熙時敕繪《耕織圖》,繪者焦秉貞乃是欽天監一小官,其畫法據說
有郎世寧的傳授,郎係義大利人,自長於西洋畫,焦所作則仍是中國畫,但
布置整齊,比例勻稱,無文人畫臃腫倒塌的神氣,看去覺得細膩可喜,此雖
是應製之作,卻可算得這一類中的佳作了。
《耕織圖》在很久以前看過,記的不很清楚了,但看《天工開物》,覺
得有些乃是從此中脫胎,如簸揚一圖,與焦氏作極相似,又礱與春臼亦然,
若取兩者比較一下,即可知端的。在都市裏的文化人要知道農家情狀,最好
自然是下鄉去,其次是看圖畫,現代尚無好資料時,則此種舊書還不妨利用,
比較的可靠。《天工開物》自序末雲,“丐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
進取毫不相關也”,此公文章與意思都有點乖僻,但現在看來,這實在是很
有意思的書,隻是於功名之士沒有關係而已。
□1950年
3月
18日刊《亦報》,署名十山
□收入《飯後隨筆》
北京風俗圖
陳師曾畫《北京風俗圖》三十四幅,在姚茫父處,每幅有茫父題詞一闋,
民國十六年由淳菁閣影印出版,大本兩冊,今淳菁閣早已關門,此書絕版久
矣。頃從友人處借看一過,覺得很有意思。師曾為清季詩人散原老人的長子,
曾留學日本,書畫篆刻皆佳妙,在教育部任編審,後因侍父病,傳染腸熱症,
遂以不起。
畫師圖風俗者不多見,師曾此卷,已極難得,其圖皆漫畫風,而筆能抒
情,與淺率之作一覽無餘的絕不相同。如送香火、執事夫、抬窮人、烤蕃薯、
吹鼓手、喪門鼓等,都有一種悲哀氣,若是用時式的話來說,道地寫出民眾
</br>
板贈給章氏,終於不果,而抗戰發生,這板的行蹤遂不可查考了。其中有一
卷《新出三體石經考》,由錢玄同手寫付刻,太炎先生似甚為滿意,手寫序
文雲:
吳興錢夏前為餘寫《小學答問》,字體依附正篆,裁別至嚴,勝於
張力臣之《音學五書》,忽忽二十餘歲,又為餘書是考。時事變蛻,今
茲學者能識正篆者漸希,於是降從《開成石經》,去其泰甚,勒成一編,
斯亦酌古準今,得其中道者矣。稿本尚有數事未諦,夏復為餘考核,就
稿更正,故喜而識之。夏今名玄同雲。民國二十二年三月,章炳麟記。
第三乃已在太炎先生故後,由章氏國學講習會在漢口編集鉛印,名為《章
氏叢書三編》,隻刊成《太炎文錄續編》七卷四冊,時在一九三八年二月。
當時計共印五百部,寄贈各處。據贈書單上所開,寄至北京者共六部,此刻
除我以外的五個人,都已歸道山久矣。此次擬印行的《太炎文錄》,不知是
否包含續編,這一點似乎值得注意。
太炎先生的文章本有句點,如照樣翻印,尚不成問題,倘若要加以整理
註解,經驗上覺得很不容易。《訄書》(後名為《檢論》)不必說了,其不
易讀是有名的,即如《國故論衡》,也像讀秦漢以前的書相似,不能暢快的
讀下去。“五四”前後,北京大學首先刷新教材,提倡“學術文”選錄註解,
裏邊就有不少《國故論衡》的文章。據當時註解的人說,確實煞費苦心,幸
而裏邊多有舊日的弟子,有的有著先生《論衡》的原稿,打開來看,可以查
出改掉的是什麽字,知道原來的意思。魯迅曾說人家做古文的秘訣,先寫一
篇平平常常的文章,隨後仔細將其中字句掉換成古字,這就成為一篇古色古
香了。當然這也有很拙劣的,弄成竹馬為“筱驂”,夜夢不祥為“宵寐匪禎”,
但就是最上的文人也就用的是這一副本領。《檢論》與《國故論衡》文字的
艱深,不僅讀者難以親近,連註解者也難得適當的人。唯有《太炎文錄》稍
為平易,便是照樣翻印,也還可以,因為裏邊多是為《民報》而作,算是他
的一種比較通俗的文字。
□1958年
1月
14日刊《新民報晚刊》,署名十堂
□未收入自編文集
耕織圖
中國向來稱重農之國,可是農家的書少得很,大概在《四庫書目》中隻
占一卷吧。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是古典書了,自然是可貴,卻也隻是古
罷了。元朝的《農書》與明朝的《農政全書》平常不容易得到,手頭隻有一
冊《天工開物》,是上海翻印本,圖是石印的,所以也還可以看得。第一卷
《乃粒》,第二卷《乃服》,是分講農桑兩事的,雖然敘述簡單,卻喜圖還
不少,關於農功有大小十六圖,蠶桑包括棉花,有二十五圖,第三卷《粹精》,
繼續講打稻脫殼,又有圖二十二,總得六十三圖,雖不精工,但尚近真實,
如南方的風車,北方的石碾,皆非親見實物的人不能畫得出來。
清康熙時敕繪《耕織圖》,繪者焦秉貞乃是欽天監一小官,其畫法據說
有郎世寧的傳授,郎係義大利人,自長於西洋畫,焦所作則仍是中國畫,但
布置整齊,比例勻稱,無文人畫臃腫倒塌的神氣,看去覺得細膩可喜,此雖
是應製之作,卻可算得這一類中的佳作了。
《耕織圖》在很久以前看過,記的不很清楚了,但看《天工開物》,覺
得有些乃是從此中脫胎,如簸揚一圖,與焦氏作極相似,又礱與春臼亦然,
若取兩者比較一下,即可知端的。在都市裏的文化人要知道農家情狀,最好
自然是下鄉去,其次是看圖畫,現代尚無好資料時,則此種舊書還不妨利用,
比較的可靠。《天工開物》自序末雲,“丐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
進取毫不相關也”,此公文章與意思都有點乖僻,但現在看來,這實在是很
有意思的書,隻是於功名之士沒有關係而已。
□1950年
3月
18日刊《亦報》,署名十山
□收入《飯後隨筆》
北京風俗圖
陳師曾畫《北京風俗圖》三十四幅,在姚茫父處,每幅有茫父題詞一闋,
民國十六年由淳菁閣影印出版,大本兩冊,今淳菁閣早已關門,此書絕版久
矣。頃從友人處借看一過,覺得很有意思。師曾為清季詩人散原老人的長子,
曾留學日本,書畫篆刻皆佳妙,在教育部任編審,後因侍父病,傳染腸熱症,
遂以不起。
畫師圖風俗者不多見,師曾此卷,已極難得,其圖皆漫畫風,而筆能抒
情,與淺率之作一覽無餘的絕不相同。如送香火、執事夫、抬窮人、烤蕃薯、
吹鼓手、喪門鼓等,都有一種悲哀氣,若是用時式的話來說,道地寫出民眾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