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裏大有佳作,我也是承認的,我們可以賞識以至禮讚,卻是不必想去班門
弄斧。要做本無什麽不可,第一賢明的方法恐怕還隻有模仿,精時也可亂真,
雖然本來是假古董。若是託詞於舊皮袋盛新蒲桃酒,想用舊格調去寫新思想,
那總是徒勞。這隻是個人的偏見,未敢拿了出來評騭古今,不過我總不相信
舊詩可以變新,於是對於新時代的舊詩就不感到多大興趣。此其二。有這些
原因,我看人境廬詩還是以人為重,有時覺得裏邊可以窺見作者的人與時代,
也頗欣然,並不怎麽注重在詩句的用典與鍊字上,此誠非正宗的讀詩法,但
是舊性難改,無可如何,對於新舊兩派之人境廬詩的論爭亦愧不能有左右袒
也。
那麽,我為什麽寫這篇文章的呢?我這裏所想談的並不是文學上的詩,
而隻是文字上的詩,換一句話來說,不是文學批評而是考訂方麵的事情。我
因收集黃公度的著作,《人境廬詩草》自然也在其內,得到幾種本子,覺得
略有可以談談的地方,所以發心寫此小文,——其實我於此道也是外行,不
勝道士代做廚子之感焉。寒齋所有《人境廬詩草》隻有五種,列記如下:
一、《人境廬詩草》十一卷,辛亥日本印本,四冊。
二、同上,高崇信、尤炳圻校點,民國十九年北平印本,一冊。
三、同上,黃能立校,民國二十年上海印本,二冊。
四、同上,錢萼孫箋注,民國二十五年上海印本,三冊。
五、同上四卷,人境廬抄本,二冊。
日本印本每卷後均書“弟遵庚初校梁啓超復校”,本係黃氏家刻本,唯
由梁君經手,故印刷地或當在橫濱,其用紙亦佳,蓋是美濃紙也。二十年上
海印本則署“長孫能立重校印”,故稱再板,亦是家刻本,內容與前本盡同,
唯多一校刊後記耳。高尤本加句讀,錢本加箋注,又各有年譜及附錄,其本
文亦悉依據日本印本。這裏有些異同可說的,隻有那抄本的四卷。我從北平
舊書店裏得到此書,當初疑心是詩草的殘抄本,竹紙綠色直格,每半頁十三
行,中縫刻“人境廬寫書”五字,書籤篆文“人境廬詩草”,乃用木刻,當
是黃君手筆,書長二十三公分五,而簽長有二十二公分,印紅色蠟箋上。但
是拿來與刻本一比較,卻並不一樣,二者互有出入,可知不是一個本子。仔
細對校之後,發見這抄本四卷正與刻本的一至六卷相當,反過來說,那六卷
詩顯然是根據這四卷本增減而成,所以這即是六卷的初稿。總計六卷中有詩
三百五首(有錯當查),半係舊有,半係新增,其四卷本有而被刪者有九十
四首,皆黃君集外詩也。錢萼孫箋注本發凡之十五雲:
“詩家凡自定之集,刪去之作必其所不愜意而不欲以示人者,他人輯為
集外詩,不特多事,且違作者之意。黃先生詩係晚年自定者,集外之作不多,
茲不另輯。”這也未始不言之成理,就詩言詩實是如此,傳世之作豈必在多,
古人往往以數十字一篇詩留名後世,有詩集若幹卷者難免多有蕪詞累句,受
評家的指摘。但如就人而言,欲因詩以知人,則材料不嫌太多,集外詩也是
很有用的東西吧。黃能立君校刊後記中說,黃君遺著尚有文集若幹卷,我們
亦希望能早日刊布,使後人更能了解其思想與見識,唯為尊重先哲起見,讀
者須認清門路,勿拿去當作古今八大家文看才好耳。
抄本四卷的詩正與刻本的六卷相當,以後的詩怎麽了呢?查《詩草》卷
六所收詩係至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止,據尤編《年譜》在十六年項下雲:
“先生自本年起始輯詩稿。自謂四十以前所作詩多隨手散佚,庚辛之交
隨使歐洲,憤時勢之不可為,感身世之不遇,乃始薈萃成編,藉以自娛。”
又黃君有《人境廬詩草自序》亦作於光緒十七年六月,那麽這四卷本或者即
是那時所編的初稿也未可知。(詩草自序在尤本中有之,唯未詳出處,曾函
詢尤君,亦不復記憶。錢編年譜在十七年項下說及此序,注雲:
“先生《詩草自序》原刊集中不載,見《學衡》雜誌第六十期,編者吳
窮得之於先生文孫延凱者。”(詩話下引有吳君題跋,今不錄。)羅香林君
藏有黃君致胡曉岑書墨跡三紙,詩一紙,又《山歌》二頁,老友餅齋(錢玄
同)錄有副本,曾借抄一通,其書末雲:
遵憲奔馳四海,忽忽十餘年,經濟勛名一無成就,即學問之道亦如
鷁退飛,惟結習未忘,時一擁鼻,尚不至一行作吏此事遂廢,刪存詩稿
猶存二三百篇。今寄上《奉懷詩》一首,又《山歌》十數首,如兄意謂
可,即乞兄鈔一通,改正評點而擲還之。弟於十月可到新嘉坡,寄書較
易也。
下署八月五日。其《寄懷胡曉岑同年》一詩,末署“光緒辛卯夏六月自英倫
</br>
弄斧。要做本無什麽不可,第一賢明的方法恐怕還隻有模仿,精時也可亂真,
雖然本來是假古董。若是託詞於舊皮袋盛新蒲桃酒,想用舊格調去寫新思想,
那總是徒勞。這隻是個人的偏見,未敢拿了出來評騭古今,不過我總不相信
舊詩可以變新,於是對於新時代的舊詩就不感到多大興趣。此其二。有這些
原因,我看人境廬詩還是以人為重,有時覺得裏邊可以窺見作者的人與時代,
也頗欣然,並不怎麽注重在詩句的用典與鍊字上,此誠非正宗的讀詩法,但
是舊性難改,無可如何,對於新舊兩派之人境廬詩的論爭亦愧不能有左右袒
也。
那麽,我為什麽寫這篇文章的呢?我這裏所想談的並不是文學上的詩,
而隻是文字上的詩,換一句話來說,不是文學批評而是考訂方麵的事情。我
因收集黃公度的著作,《人境廬詩草》自然也在其內,得到幾種本子,覺得
略有可以談談的地方,所以發心寫此小文,——其實我於此道也是外行,不
勝道士代做廚子之感焉。寒齋所有《人境廬詩草》隻有五種,列記如下:
一、《人境廬詩草》十一卷,辛亥日本印本,四冊。
二、同上,高崇信、尤炳圻校點,民國十九年北平印本,一冊。
三、同上,黃能立校,民國二十年上海印本,二冊。
四、同上,錢萼孫箋注,民國二十五年上海印本,三冊。
五、同上四卷,人境廬抄本,二冊。
日本印本每卷後均書“弟遵庚初校梁啓超復校”,本係黃氏家刻本,唯
由梁君經手,故印刷地或當在橫濱,其用紙亦佳,蓋是美濃紙也。二十年上
海印本則署“長孫能立重校印”,故稱再板,亦是家刻本,內容與前本盡同,
唯多一校刊後記耳。高尤本加句讀,錢本加箋注,又各有年譜及附錄,其本
文亦悉依據日本印本。這裏有些異同可說的,隻有那抄本的四卷。我從北平
舊書店裏得到此書,當初疑心是詩草的殘抄本,竹紙綠色直格,每半頁十三
行,中縫刻“人境廬寫書”五字,書籤篆文“人境廬詩草”,乃用木刻,當
是黃君手筆,書長二十三公分五,而簽長有二十二公分,印紅色蠟箋上。但
是拿來與刻本一比較,卻並不一樣,二者互有出入,可知不是一個本子。仔
細對校之後,發見這抄本四卷正與刻本的一至六卷相當,反過來說,那六卷
詩顯然是根據這四卷本增減而成,所以這即是六卷的初稿。總計六卷中有詩
三百五首(有錯當查),半係舊有,半係新增,其四卷本有而被刪者有九十
四首,皆黃君集外詩也。錢萼孫箋注本發凡之十五雲:
“詩家凡自定之集,刪去之作必其所不愜意而不欲以示人者,他人輯為
集外詩,不特多事,且違作者之意。黃先生詩係晚年自定者,集外之作不多,
茲不另輯。”這也未始不言之成理,就詩言詩實是如此,傳世之作豈必在多,
古人往往以數十字一篇詩留名後世,有詩集若幹卷者難免多有蕪詞累句,受
評家的指摘。但如就人而言,欲因詩以知人,則材料不嫌太多,集外詩也是
很有用的東西吧。黃能立君校刊後記中說,黃君遺著尚有文集若幹卷,我們
亦希望能早日刊布,使後人更能了解其思想與見識,唯為尊重先哲起見,讀
者須認清門路,勿拿去當作古今八大家文看才好耳。
抄本四卷的詩正與刻本的六卷相當,以後的詩怎麽了呢?查《詩草》卷
六所收詩係至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止,據尤編《年譜》在十六年項下雲:
“先生自本年起始輯詩稿。自謂四十以前所作詩多隨手散佚,庚辛之交
隨使歐洲,憤時勢之不可為,感身世之不遇,乃始薈萃成編,藉以自娛。”
又黃君有《人境廬詩草自序》亦作於光緒十七年六月,那麽這四卷本或者即
是那時所編的初稿也未可知。(詩草自序在尤本中有之,唯未詳出處,曾函
詢尤君,亦不復記憶。錢編年譜在十七年項下說及此序,注雲:
“先生《詩草自序》原刊集中不載,見《學衡》雜誌第六十期,編者吳
窮得之於先生文孫延凱者。”(詩話下引有吳君題跋,今不錄。)羅香林君
藏有黃君致胡曉岑書墨跡三紙,詩一紙,又《山歌》二頁,老友餅齋(錢玄
同)錄有副本,曾借抄一通,其書末雲:
遵憲奔馳四海,忽忽十餘年,經濟勛名一無成就,即學問之道亦如
鷁退飛,惟結習未忘,時一擁鼻,尚不至一行作吏此事遂廢,刪存詩稿
猶存二三百篇。今寄上《奉懷詩》一首,又《山歌》十數首,如兄意謂
可,即乞兄鈔一通,改正評點而擲還之。弟於十月可到新嘉坡,寄書較
易也。
下署八月五日。其《寄懷胡曉岑同年》一詩,末署“光緒辛卯夏六月自英倫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