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由是觀之,無正非閑,無閑非正。身世之所遭,智力之所及,慘澹


    經營,都求美善,逮夫事往情移,夢回神往,即一身之中,旬日之內,


    所言所行,不啻秦人視越人之肥瘠也,又何況於局外閑觀者哉。


    辯說閑情,可謂語妙天下。下文又雲:“吾故常默然也。不言人過失,人本


    無過失也。不言時務,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也,道聽途說又恐傳聞失實也。”


    引用《水滸傳序》語,顯然很受唱經堂的影響,雖然不曾明白說起。《湘舟


    漫錄》中又有幾節話說得很好,卷一說風流雲:


    黃龍寺晦堂長老嚐問山穀以吾無隱乎爾之義,山穀詮釋再三,晦堂


    不答。時暑退涼生,秋香滿院,晦堂因問曰,聞木犀香乎?山穀曰,聞。


    晦堂曰,吾無隱乎爾。山穀乃服。昨秋寓都昌南山,一夕與五黃散步溪


    橋間,仲實問風流二字究作何解。予曰,此君子無入而不自得之象也,


    被有文無行人影射壞了,柳下惠、曾皙、莊子、諸葛孔明、陶靖節及宋


    之周邵蘇黃,乃所謂真風流耳。吉人以為然。晦堂以禪趣釋經,吾以經


    義訓疑訓,故牽連書之。


    又卷三亦有類似的一則雲:“雅達亦何與康濟之學,而儒術重之?蓋雅則賤


    貨貴德,達則慕義輕生,故可重也。若隻如世俗以詩酒書畫為雅,以不拘行


    檢為達,至於出處趣向義利生死之關,仍錄錄茫無擇執,亦俗物耳,何雅達


    之有。”這種說法實在是很平實而亦新奇。為什麽呢?向來隻有那些不近人


    情的道學家與行不顧言的文人橫行於世,大家聽慣了那一套咒語,已經先入


    為主,所以對於平常實在的說法反要覺得奇怪,那也是當然的事吧。《古南


    餘話》有記瑣事的幾則亦均可喜,卷三雲:


    友三(案即古南寺住持僧)言往自村墟歸,至野老泉下,遇見一狐


    低頭作禹步,規行若環,而寺門一雞即奮飛入其環中,為狐攖去,僧號


    逐不釋。然則祝由治病,厭勝殺人,及飛頭換腿之術,鹹不誣矣。


    友三又言,古南鬆鼠多而詐,竹初生則折其筍,栗未熟則毀其房,


    彼視狸如奴,視犬如仆,毫不畏。一日有獵人牽犬憩所巢樹下,仰見鼠


    怒躍而號,鬆鼠竟直墮其前,不敢遁也。


    友三嚐篩米樹下,一梟棲木末,俯視目眩,直墮篩中,因被擒。佃


    人病頭眩,乞其裊,殺而食之,眩疾愈。餘笑曰,理當益眩,何忽愈?


    然則使醉人扶醉人反不顛耶?劉伯倫有言,一石已醉,五鬥解酲。是則


    以眩梟醫眩人耳。吾問以梟食母事,友三謂一孚兩子,子大則共食父母。


    餘曰,不然,是人間隻二梟矣,何寶剎梟聲之多耶。蓋亦猶人中之禽,


    偶一不孝,輒並其兄弟疑之,不盡然也。梟如能孝,吾且令烏為之友。


    記錄這些小動物的生態很有意思,其關於梟的說明亦有識見,雖然偶一不孝


    之說還不免有所蔽,至於雞與鬆鼠受製於狐犬,蓋係事實,如鼠之於貓,蛙


    之於蛇,遇見便竦伏不能動,世所習知。此雖仿佛催眠術,卻與禁厭不同,


    蓋一是必然而一是非必然,故祝由科與狐犬終不是一類也。


    白香的文章頗多諧趣,在《遊山日記》中最為常見,卷一記嘉慶九年六


    月甲子(初七日)事有一節雲:“五老峰常在雲中,不能識麵。峰半僧廬為


    博徒所據,不可居。西輔至峰寺,雲亦下垂,至寺門一無所見,但聞呼盧聲,


    亦不知五峰絕頂尚離寺幾千丈也。”


    《遊山日記》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書,其中記郡掾問鐵瓦,商人看烏金太


    子,都寫得極妙,現在卻不多抄了。林語堂先生曾說想把這書重印出來,我


    很贊成他的意思,希望這能夠早日實現,所以我在這裏少說一點亦正無妨耳。


    (二十四年九月廿四日,於北平)


    □1935年


    11月刊《宇宙風》4期,署名知堂


    □收入《苦竹雜記》


    郝氏說詩


    偶然得到《名媛詩話》十二卷,道光間刊,錢塘沈湘佩夫人著,卷五記


    錢儀吉室陳煒卿事雲:


    “有《聽鬆樓遺稿》內載《授經偶筆》,序述記贊跋論家書諸著作,議


    論恢宏,立言忠厚,詩猶餘事耳。”《詩話》中因引其論《內則》文二篇,


    論“國風”《采■》及《燕燕》文各一篇,文章的確寫得還簡要,雖然所雲


    闡發經旨,也就不過是那麽一回事。女子平常總是寫詩詞的多,散文很少見,


    在這一點上《聽鬆樓遺稿》是很值得注意的。據我所知隻有一個人可以相比,


    這是《職思齋學文稿》的著者“西吳女史”徐葉昭,序上亦自稱聽鬆主人。


    《文稿》收在徐氏家集《什一偶存》裏,有幹隆甲寅序,末雲:


    “今者綜而甄之,涉於二氏者,類如語錄者,近於自用自專者,悉為刪


    去,其辨駁金溪餘姚未能平允者亦盡去之,於是所存者僅僅庶幾無疵而已,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作人知堂書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作人並收藏周作人知堂書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