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當末造,非人力所能挽回,世多不知其名氏撰述,■記之於下,以昭
後世之炯戒。公安三袁,一庶子宗道,即士瑜,撰《海蠡編》二卷。一
吏部郎中中道,撰述無傳。一吏部郎中宏道,獨宏道撰述甚富,撰有《觴
政》一卷,《瓶花齋雜錄》一卷,《袁中郎集》四十卷,《明文雋》八
卷。竟陵為鍾惺譚友夏,俱天門人。
又《續筆》卷四第十一則雲:
瑞安陳懷孟沖父(案此處原文如是)撰有《獨見曉齋叢書》,其第
一種為《辛白論文》一卷,共九篇,其篇目有雲文性文情文才文學文識
文德文時等目,隻須見其目即知其深中明季山人之習,墜入竟陵公安一
派,實為亡國之音。
此書作者是桐城派,其反對公安本不足異,唯高談闊論而伯修之《白蘇齋類
集》與小修之《珂雪齋集選》似均未見,又於中郎集外別列《觴政》,可知
其亦未曾見過此集也。其實珂雪齋雖是難得,白蘇齋與梨雲館本中郎集在道
光年均有翻刻,而或因被罵太久之故也竟流傳不廣,以致連罵者亦未能看見,
真真一大奇事。這回把中郎集印了出來,使得大家可以看看,功德無量。無
論意見如何,總之看了再說,即使要罵也有點兒根據。
中郎是明季的新文學運動的領袖,然而他的著作不見得樣樣都好,篇篇
都好,翻過來說,擬古的舊派文人也不見得沒有一篇可取,因為他們到底未
必整天整夜的裝腔作勢,一不小心也會寫下一小篇即興的文章來,如專門模
仿經典的揚子雲做有《酒箴》,即是一例。中郎的詩,據我這詩的門外漢看
來,隻是有消極的價值,即在他的反對七子的假古董處,雖然標舉白樂天蘇
東坡,即使不重模仿,與瓣香李杜也隻百步之差,且那種五七言的玩意兒在
那時候也已經做不出什麽花樣來了,中郎於此不能大有作為原是當然,他所
能做的隻是阻止更舊的,保持較新的而已。
在散文方麵中郎的成績要好得多,我想他的遊記最有新意,傳序次之,
《瓶史》與《觴政》二篇大約是頂被人罵為山林惡習之作,我卻以為這很有
中郎特色,最足以看出他的性情風趣。尺牘雖多妙語,但視蘇黃終有間,比
孫仲益自然要強,不知怎的尺牘與題跋後來的人總寫不過蘇黃,隻有李卓吾
特別點,他信裏那種鬥爭氣分也是前人所無,後人雖有而外強中幹,卻很要
不得了。中郎反抗正統的“賦得”文學,自是功在人間,我們懷念他的功績,
再看看他的著作,成就如何,正如我們讀左拉的小說,看他與自然主義的理
論離合如何,可以明瞭文學運動的理想與現實,可以知人論世,比單憑文學
史而議論得失,或不看作品而信口雌黃,總要較為可靠乎。
中郎喜談禪,又談淨土,著有《西方合論》一卷,這一部分為我所不大
喜歡,東坡之喜談修煉也正是同樣的一種癖。伯修與小修,陶石簣石樑,李
卓吾、屠長卿,也都談佛教,這大約是明末文壇的普通現象。正統派照例是
儒教徒,而非正統派便自然多逃儒歸佛,佛教在那時雖不是新思想,卻總是
一個自由天地,容得他們托足,至於是否夠說信仰,那我就不好代為回答了。
反對這些新文學潮流的人罵他們妖妄變幻,或者即側重此點,我看《萇楚齋
隨筆》中屢次說到明朝之亡由於李屠諸人之信佛教毀倫常,可以參證,不過
李屠以及二陶三袁固然與佛有關,竟陵的鍾譚似並不這樣,然則此文所雲又
是疑問了。正統派罵公安竟陵為亡國之音,我疑心這句話自從甲申以後一直
用到如今了罷,因為明朝亡了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究竟明朝亡於何人何事也
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且更是死無對證,我想暫不討論,但是什麽是
亡國之音,這件事似乎還可以來探討一下。
有人說,亡國之音便是公安竟陵那樣的文章。這樣的幹脆決斷,仿佛事
情就完了,更無話可說。然而不然。所謂亡國之音這是有出典的,而且還出
在經書裏。查《禮記·樂記》第十九雲:“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孔
穎達疏雲,“亡國謂將欲滅亡之國,樂音悲哀而愁思,亡國之時民心哀思,
故樂音亦哀思,由其人困苦故也。”後又雲:“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
鄭玄注雲:“濮水之上地有桑間者,亡國之音於此之水出也。昔殷紂使師延
作靡靡之樂,已而自沉於濮水,後師涓過焉,夜聞而寫之,為晉平公鼓之,
是之謂也。”在同一篇中,有兩樣說法,迥不相同,一說樂音哀思,一說靡
靡之樂,令人無所適從。鄭玄雖然也是大儒,所說又有韓非做根據,但是我
們總還不如信託經文,採取哀思之說,而桑間濮上應即承上文而言,至於其
音是否哀以思,是否與上文不矛盾,則書缺有間,姑且存疑。中郎的文章說
</br>
後世之炯戒。公安三袁,一庶子宗道,即士瑜,撰《海蠡編》二卷。一
吏部郎中中道,撰述無傳。一吏部郎中宏道,獨宏道撰述甚富,撰有《觴
政》一卷,《瓶花齋雜錄》一卷,《袁中郎集》四十卷,《明文雋》八
卷。竟陵為鍾惺譚友夏,俱天門人。
又《續筆》卷四第十一則雲:
瑞安陳懷孟沖父(案此處原文如是)撰有《獨見曉齋叢書》,其第
一種為《辛白論文》一卷,共九篇,其篇目有雲文性文情文才文學文識
文德文時等目,隻須見其目即知其深中明季山人之習,墜入竟陵公安一
派,實為亡國之音。
此書作者是桐城派,其反對公安本不足異,唯高談闊論而伯修之《白蘇齋類
集》與小修之《珂雪齋集選》似均未見,又於中郎集外別列《觴政》,可知
其亦未曾見過此集也。其實珂雪齋雖是難得,白蘇齋與梨雲館本中郎集在道
光年均有翻刻,而或因被罵太久之故也竟流傳不廣,以致連罵者亦未能看見,
真真一大奇事。這回把中郎集印了出來,使得大家可以看看,功德無量。無
論意見如何,總之看了再說,即使要罵也有點兒根據。
中郎是明季的新文學運動的領袖,然而他的著作不見得樣樣都好,篇篇
都好,翻過來說,擬古的舊派文人也不見得沒有一篇可取,因為他們到底未
必整天整夜的裝腔作勢,一不小心也會寫下一小篇即興的文章來,如專門模
仿經典的揚子雲做有《酒箴》,即是一例。中郎的詩,據我這詩的門外漢看
來,隻是有消極的價值,即在他的反對七子的假古董處,雖然標舉白樂天蘇
東坡,即使不重模仿,與瓣香李杜也隻百步之差,且那種五七言的玩意兒在
那時候也已經做不出什麽花樣來了,中郎於此不能大有作為原是當然,他所
能做的隻是阻止更舊的,保持較新的而已。
在散文方麵中郎的成績要好得多,我想他的遊記最有新意,傳序次之,
《瓶史》與《觴政》二篇大約是頂被人罵為山林惡習之作,我卻以為這很有
中郎特色,最足以看出他的性情風趣。尺牘雖多妙語,但視蘇黃終有間,比
孫仲益自然要強,不知怎的尺牘與題跋後來的人總寫不過蘇黃,隻有李卓吾
特別點,他信裏那種鬥爭氣分也是前人所無,後人雖有而外強中幹,卻很要
不得了。中郎反抗正統的“賦得”文學,自是功在人間,我們懷念他的功績,
再看看他的著作,成就如何,正如我們讀左拉的小說,看他與自然主義的理
論離合如何,可以明瞭文學運動的理想與現實,可以知人論世,比單憑文學
史而議論得失,或不看作品而信口雌黃,總要較為可靠乎。
中郎喜談禪,又談淨土,著有《西方合論》一卷,這一部分為我所不大
喜歡,東坡之喜談修煉也正是同樣的一種癖。伯修與小修,陶石簣石樑,李
卓吾、屠長卿,也都談佛教,這大約是明末文壇的普通現象。正統派照例是
儒教徒,而非正統派便自然多逃儒歸佛,佛教在那時雖不是新思想,卻總是
一個自由天地,容得他們托足,至於是否夠說信仰,那我就不好代為回答了。
反對這些新文學潮流的人罵他們妖妄變幻,或者即側重此點,我看《萇楚齋
隨筆》中屢次說到明朝之亡由於李屠諸人之信佛教毀倫常,可以參證,不過
李屠以及二陶三袁固然與佛有關,竟陵的鍾譚似並不這樣,然則此文所雲又
是疑問了。正統派罵公安竟陵為亡國之音,我疑心這句話自從甲申以後一直
用到如今了罷,因為明朝亡了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究竟明朝亡於何人何事也
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且更是死無對證,我想暫不討論,但是什麽是
亡國之音,這件事似乎還可以來探討一下。
有人說,亡國之音便是公安竟陵那樣的文章。這樣的幹脆決斷,仿佛事
情就完了,更無話可說。然而不然。所謂亡國之音這是有出典的,而且還出
在經書裏。查《禮記·樂記》第十九雲:“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孔
穎達疏雲,“亡國謂將欲滅亡之國,樂音悲哀而愁思,亡國之時民心哀思,
故樂音亦哀思,由其人困苦故也。”後又雲:“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
鄭玄注雲:“濮水之上地有桑間者,亡國之音於此之水出也。昔殷紂使師延
作靡靡之樂,已而自沉於濮水,後師涓過焉,夜聞而寫之,為晉平公鼓之,
是之謂也。”在同一篇中,有兩樣說法,迥不相同,一說樂音哀思,一說靡
靡之樂,令人無所適從。鄭玄雖然也是大儒,所說又有韓非做根據,但是我
們總還不如信託經文,採取哀思之說,而桑間濮上應即承上文而言,至於其
音是否哀以思,是否與上文不矛盾,則書缺有間,姑且存疑。中郎的文章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