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字。其內容,卷一花歷新裁,凡十二月,每月分占驗事宜兩項;卷二課花


    十八法,附花間日課,花園款設,花園自供三篇;卷三花木類考;卷四藤蔓


    類考;卷五花草類考;卷六禽獸鱗蟲考附焉。講起《花鏡》自然令人想到湖


    上笠翁的《閑情偶寄》,其卷五種植部共五分七十則,文字思想均極清新,


    如竹柳諸篇都是很可喜的小品,其餘的讀下去也總必有一二妙語散見篇中,


    可以解頤。這是關於花木的小論文,有對於自然與人事的巧妙的觀察,有平


    明而新穎的表現,少年讀之可以醫治作文之笨,正如竹之醫俗,雖然過量的


    服了也要成油滑的病症。至於《花鏡》,文章也並不壞,如自序就寫得頗有


    風致,其態度意趣大約因為時地的關係罷,與李笠翁也頗相像,但是這是另


    外一種書,勉強的舉一個比喻,可以說是《齊民要術》之流罷?本來也可說


    是《本草綱目》之流,不過此乃講園圃的,所以還以農家為近。他不像經學


    家的考名物,專坐在書齋裏翻書,徵引了一大堆到底仍舊不知道原物是什麽。


    他把這些木本藤本草本的東西一一加以考察,疏狀其形色,說明其喜惡宜忌,


    指點培植之法,我們讀了未必足為寫文字的幫助,但是會得種花木,他給我


    們以對於自然的愛好。我從十二三歲時見到《花鏡》,到現在還很喜歡他,


    去年買了一部原刻本,雖然是極平常的書,我卻很珍重他不下於現今所寶貴


    的明板禁書,因為這是我老朋友之一。我從這裏認識了許多草木,都是極平


    常,在鄉間極容易遇見,但是不登大雅之堂,在花園裏便沒有位置,在書史


    中也不被提及的。例如淡竹葉與紫花地丁,射幹即胡蝶花,山躑躅即映山紅,


    虎耳草即天荷葉,平地木即老勿大。這裏想起昔時上祖墳的事,春天采映山


    紅,冬天拔取老勿大,前幾時檢閱舊日記找出來的一節紀事可以抄在這裏,


    時光緒己亥(一八九九)十月十六日也。


    午至烏石墓所,拔老勿大約三四十株。此越中俗名也,即平地木,


    以其不長故名。高僅二三寸,葉如栗,子鮮紅可愛,過冬不調,烏石極


    多,他處亦有之。性喜陰,不宜肥,種之牆陰背日處則明歲極茂,或天


    竹下亦佳,須不見日而有雨露處為妙。


    這個記載顯然受著《花鏡》的影響,山頭拔老勿大與田間拔“草紫”(即紫


    雲英)原是上墳的常習,因為貪得總是人情,但拿了回來草紫的花玩過固然


    也就丟了,嫩葉也瀹食了,老勿大仍在盆裏種得好好的,明年還要多結許多


    子,有五六個一串的,比在山時還要茂盛,而且瑣瑣的記述其習性,卻是不


    佞所獨,而與不讀《花鏡》的族人不相同者也。《花鏡》卷三記平地木,寥


    寥數行,卻亦有致:


    平地木高不盈尺,葉似桂,深綠色,夏初開粉紅細花,結實似南天


    竹子,至冬大紅,子下綴可觀。其托根多在甌蘭之傍,虎茨之下,及岩


    壑幽深處。二三月分栽,乃點綴盆景必需之物也。


    即以此文論,何遽不及《南方草木狀》或《北戶錄》耶?


    我初次見《花鏡》是在一位族兄那裏,後來承他以二百文賣給我,現在


    書已遺失,想起來是另一板本,與我所有者不同。他是一齋公的曾孫,杜煦


    序茹敦和《越言釋》雲:“周君一齋讀而悅之,縮為巾箱本重梓單行,俾越


    人易於家置一編。”惜此本不可得,現在常見者也隻有嘯園重翻本罷了。章


    實齋《文史通義》板舊亦藏於其家,後由譚復堂斡旋移至杭州官書局,修補


    重印行世(見《復堂日記》),而李蓴客日記中謂周某擬以章板刨去改刻時


    文,既於事實不合,且並缺乏常識矣。常聞有鋸分石碑之傳說,李君殆從這


    裏想像出來的吧?


    (廿三年三月)


    □1934年


    4月


    2日刊《華北日報》,暑名豈明


    □收入《夜讀抄》


    顏氏家訓


    南北朝人的有些著作我頗喜歡。這所說的不是一篇篇的文章,原來隻是


    史或子書,例如《世說新語》、《華陽國誌》、《水經注》、《洛陽伽藍記》、


    以及《顏氏家訓》。其中特別又是《顏氏家訓》最為我所珍重,因為這在文


    章以外還有作者的思想與態度都很可佩服。通行本二卷,我所有的有明顏嗣


    慎、吳惟明、郝之壁、程榮、黃嘉惠各刊本,清朱拭刊本,《四部叢刊》景


    印明冷宗元刊本,別有七卷本係從宋沈氏本出,今有知不足齋刊本,抱經堂


    注本,近年渭南嚴氏重刻本及石印本。注本最便讀者,今有石印本尤易得。


    嚴氏將盧本補遺重校等散入各條注中,其意甚善,惜有誤脫,不能比石印本


    更好也。


    據《四庫書目提要》說,《顏氏家訓》在唐誌宋誌裏都列在儒家,“然


    其中《歸心》等篇深明因果,不出當時好佛之習,又兼論字畫音訓,並考正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作人知堂書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作人並收藏周作人知堂書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