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於庚寅,豈五年後重刊耶。原本《清嘉錄》似亦附詩鈔後,但未能得到,


    日本重刊本曾於民國前數年在東京買到過,後復失去,今年五月又在北平隆


    福寺街得一部,有舊雨重逢之喜,今抄錄其序文於此,以供參考焉。(廿三


    年五月十五日記)


    又案,頃於玻璃廠得原刻《清嘉錄》四冊,內容與翻本無異,唯題辭多


    二紙,有日本大窪天吉等三人詩九首。大窪詩序雲:“予讀顧總之先生《清


    嘉錄》,艷羨吳趨之勝,夢寐神遊,不能忘於懷也。比先生書近作七首贈朝


    川善庵以求序,並征我輩題詞,因和原韻,並編次錄中事,臆料妄想,率成


    七首,夢中囈語,敢步後塵,聊博齒粲而已。”善庵蓋即朝川鼎,題詩見寄


    據前序在壬辰五月,然則此題辭補刻自當更在其後矣。但日本刻本反沒有這


    些詩,亦不知何故。(六月十一日再記)


    □1934年


    3月


    10日刊《大公報》,署名豈明


    □收入《夜讀抄》


    五老小簡


    《五老集》又名《五老小簡》,不知係何人所編,我所有的一冊是日本


    慶安三年(一六五○)重刊本,正當清初順治七年,原本或者是明人編選的


    罷。書凡二卷,共分五部,上卷之一為蘇東坡,二為孫仲益,下卷之一為盧


    柳南,二為方秋崖,三為趙清曠,桂未穀跋《顏氏家藏尺牘》(今刻入《海


    山仙館叢書》中)雲,“古人尺牘不入本集,李漢編昌黎集,劉禹錫編河東


    集,俱無之。自歐蘇黃呂,以及方秋崖盧柳南趙清曠,始有專本。”方盧趙


    的尺牘專本惜未得見,今此書中選有一部分,窺豹一斑,亦是可喜,雖然時


    有誤字,讀下去如飛塵入目,覺得少少不快。


    前年夏天買得明陳仁錫編的《尺牘奇賞》十四卷,曾題其端雲:“尺牘


    唯蘇黃二公最佳,自然大雅。孫內簡便不免有小家子氣,餘更自鄰而下矣。


    從王稚登吳從先下去,便自生出秋水軒一路,正是不足怪也。”這裏,在孫


    與王吳之間,正好把盧方趙放進去,前後聯成一氣。我們從東坡說起,就《五


    老小簡》中挑出一兩篇為例,如與程正輔之一謝賜餐雲:


    軾啟,漂泊海上,一笑之樂固不易得,況義兼親友如公之重者乎,


    但治具過厚,慚悚不已。經宿尊體佳勝,承即解舟,恨不克追餞。涉履


    甚厚重,早還為望。不宣。


    又如與毛澤民謝惠茶雲:


    軾啟,寄示奇茗,極精而豐,南來未始得也。亦時復有山僧逸民,


    可與共賞,此外但緘而去之爾。佩荷厚意,永以為好。


    隨手寫來,並不做作,而文情俱勝,正到恰好處,此是坡公擅場。孫仲益偶


    能得其妙趣,但是多修飾,便是毛病。如其賀孟少傅殿京口雲:


    伏聞製除出殿京口,長城隱然與大江為襟帶,而劉玄德孫仲謀之遺


    跡猶在也。緩帶之餘,持一觴以酹江月,無愧於古人矣。


    此簡在《內簡尺牘》及《五老集》均在卷首,便取以為例。又與前人謝惠茶


    雲:


    伏蒙眷記,存錄故交,小團齋釀,遣騎馳貺,謹已下拜,便欲牽課


    小詩占謝,衰老廢學,須小間作撚髭之態也。


    前者典太多,近於虛文,後者撚髭之態大可不作,一作便有油滑氣,雖然比


    起後人來還沒有那麽俗。現在再將盧方趙三公的小簡抄出為例,各取其卷首


    的一篇,以免有故意挑剔之弊。盧柳南答人約觀狀元雲:


    聖天子策天下英豪而賜之官,為首選者既拜命,擁出麗正門,黃旗


    塞道,青衫被體,馬蹄蹀躞,望灞頭而去,觀者雲合,籲!亦榮矣。然


    子欲為觀人者乎,欲為人所觀者乎。若欲為人所觀,則移其所以觀人者


    觀書。


    方秋崖回惠海錯雲:


    某以貧故食無魚,以旱故羹無蔬,日煮澗泉,飯脫栗耳。海物惟錯,


    半含蒼潮,所謂眼中頓有兩玉人也。


    趙清曠賀人架樓雲:


    某茲審華樓經始,有燁其光,門下修五鳳樓手段,規模自是宏闊,


    將見百尺告成,笑語在天上矣。這幾篇尺牘看去部很漂亮,實在是不大


    高明,其毛病是,總說一句,尺牘又變成古文了。尺牘向來不列入文章之內,


    雖然“書”是在內,所以一個人的尺牘常比“書”要寫得好,因為這是隨意


    抒寫,不加造作,也沒有疇範,一切都是自然流露。但是如上文所說,自歐


    蘇以後尺牘有專本,也可以收入文集了,於是這也成為文章,寫尺牘的人雖


    不把他與“書”混同,卻也換了方法去寫,結果成了一種新式古文,這就有


    點不行了。桐城派的人說做古文忌用尺牘語,卻不知寫尺牘也正忌做古文,


    因為二者正是針鋒相對地不同。上邊盧的一篇卻是八大家手筆,或者可以說


    是王半山的一路罷?方趙則是六朝謝啟之化駢為散者,頗適宜於枯窘及典製


    題,不過情趣索然,這正是副啟又變做正啟之故也。我們再舉後來幾家,這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作人知堂書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作人並收藏周作人知堂書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