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的一席話,竟然說得趙光義滿臉緊張,差點冒出涔涔熱汗來。趙普見狀,不失時機地言道:“王爺,趙普所言,也都是推測之辭,王爺大可不必當真,就當是趙普又說了幾句玩笑話……”


    “不,不!”趙光義緊張兮兮地言道,“趙兄所言,頗有見地,說不定,正是那洛陽令暗中鼓動皇上遷都……”


    “王爺說得對!”趙普連忙道,“普被貶孟州後,雖很少涉足洛陽,卻也時有耳聞:洛陽令在洛陽內外苦心經營、頗有野心!王爺切莫可等閑視之啊!”


    趙光義默然,默然了好長時間。爾後,他微鎖眉頭問道:“趙兄,我們心自問,從沒有得罪過我的皇兄,他又為何對我失去了信任?”


    “不!”趙普毫不含糊地言道,“王爺你得罪過皇上!”


    趙光義一愕:“趙兄這是從何說起?”


    趙普言道:“王爺沒經皇上恩準便擅自將那小周後藏於府中,這還不算是得罪了皇上?”


    “趙兄,”趙光義趕忙道,“我不是跟你說過了嗎?我雖然偷來了小周後,但並未對她如何,甚至都未碰過她的衣襟……”


    “王爺,”趙普的目光炯炯有神,“普自然相信你的話,但皇上會相信王爺所言嗎?”


    是啊,趙匡胤會相信趙光義的話嗎?如果不相信……趙光義吞吞吐吐地言道:“趙兄,縱然皇上不相信我的話,我好像也沒有犯下什麽太大的罪過呀?那小周後雖然美若天仙,但畢竟是李煜的女人,這樣的女人,我即使將她據為己有,又何罪之有?”


    趙普長嘆一聲道:“王爺此言差矣!王爺莫非忘了我何以被貶孟州?就是因為那辛文悅是皇上早年的師傅,皇上才百般為他護短。我僅僅得罪了辛文悅就遭此下場,王爺擅將皇上鍾愛的小周後藏於府中,那又該當何罪?隻是王爺身份與我有異,皇上不便隨意處置罷了!不然,普恐王爺也難以久留京城啊!”


    趙光義有些發愣了:“趙兄,你……不是在危言聳聽吧?”


    趙普誠懇地道:“普句句發自肺腑!如果王爺不信,就當普什麽也沒說!”


    趙光義又沉默了。沉默之後,他期期艾艾地問道:“趙兄,姑且算你所言屬實,那我現在該當如何?”


    趙普言道:“依普之見,王爺現在緊要之事,是設法勸阻皇上遷都。隻要都城還在汴梁,那洛陽令就無法與王爺一爭短長。”


    趙光義下意識地點了點頭,接著又問道:“我的皇兄會聽我的勸阻嗎?”


    “會的!”趙普異常肯定,“皇上北伐在即,並無多少精力執意遷都,隻要王爺聯絡朝中大臣上書反對,皇上就必然改變主意!”


    趙光義終於提起了精神:“好,就聽趙兄你的!本王雖不才,但在朝中說話,也還頂用!”


    趙光義就依趙普所言去聯絡朝臣了,他一共聯絡了數十位大臣一起具名上書反對遷都。反對的理由大半是趙普擬就的。理由雖然不足以使人信服,但看起來倒也很充分。


    結果,趙光義的目的(或者說是趙普的目的)達到了:趙匡胤見這麽多大臣反對,而且還是趙光義牽頭,便表示“暫緩遷都之事”,“待北伐成功之後再行商定遷都事宜”。雖是“暫緩”,也畢竟沒有遷。


    成功地阻止了趙匡胤遷都的意圖,對趙光義而言,無疑是一場小小的勝利,所以趙光義很高興。但更高興的,還是趙普,因為他潛回汴梁的目的幾乎完全達到了:趙光義不僅相信了他的話,而且聽從了他的話。就這麽著,在高高興興的氛圍中,趙普別了趙光義,暫回孟州去了。


    二人分別之時,趙光義依依不捨地問趙普何時再來汴梁。趙普也頗為動情地回道:“三月之內,普定會重新站在王爺的麵前!”


    如果趙匡胤能夠得知趙普曾在晉王府裏逗留了數日,那趙匡胤是否能夠從趙普的行蹤中嗅出一些不祥的氣息?可惜的是,趙匡胤對趙普所為全然不知。因為他那段時間太忙了,他全部的精力都撲到即將進行的北伐之事上去了。不然,縱有趙光義帶頭反對,趙匡胤也不會輕易地就同意暫緩遷都。他實在是很想把大宋都城遷到他的出生地,卻又如趙普所料,北伐之事始終是占第一位的。若與北伐相比,遷都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


    前文中多次提過:北伐始終是趙匡胤揮之不去的情結。南方尚未平定時,他就曾不顧趙普等人的反對兩次北伐,現在,南方基本上統一了,趙匡胤就更沒有理由不大舉北伐了。當然,趙匡胤北伐的對象,依然是劉氏的北漢國。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趙匡胤即將進行的北伐是有很多有利因素的。這些有利因素歸結起來大略有二:一、宋遼已經議和,宋軍不必擔心遼軍會來相救北漢;二、北漢國一步步地走向腐敗,已經變得不堪一擊了。


    北漢國究竟腐敗到了什麽程度?舉個例子來說明吧。有一個和尚叫劉繼顒,曾經開過銀礦,積攢了不少銀子。他用這些銀子打造了數百件首飾,一骨腦兒地送給了北漢皇帝劉繼元的妃嬪。妃嬪們很高興,競相在劉繼元的麵前誇讚劉繼顒。劉繼元一高興,就把北漢國除皇帝外最大的官——太師兼中書令——封給了和尚劉繼顒。


    還有一個叫範超的,本是劉繼元一個妃子的僕人,劉繼元同樣是一高興,範超就搖身一變,成了北漢國侍衛親軍都虞侯。據說,範超得封都虞侯之後,差點喜極而瘋。


    劉繼元還不僅僅是變得會“一高興”了,他本就有些多疑而殘忍的性格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有人說大將張崇訓、鄭進、衛儔等人想謀反,他就二話不說地將張崇訓等人殺了。有人說宰相張昭敏、樞密使高仲曦等人有通宋之嫌,他眼也不眨地就把張昭敏等人處死。甚至,有人說他的弟弟劉繼欽有篡位之心,他也不問青紅皂白地就送弟弟去見了閻王。


    可以說,這時候的北漢國,根本就無力再與大宋抗衡了。趙匡胤此時不北伐更待何時?


    這一年(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八月,金秋時節,趙匡胤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任命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黨進為北伐統帥、宣徽北院使潘美為副帥,領兵十萬,兵分五路,沿汾河直攻太原;同時任命防禦使郭進為偏帥,領兵五萬,掃蕩北漢國除太原以外的五個主要城市:忻州(今山西忻州)、代州(今山西代縣)、汾州(今山西汾陽)、遼州(今山西左權)、石州(今山西離石)。很明顯,趙匡胤此次北伐,是想一口將北漢國全部吞掉。


    據說,在趙匡胤任命北伐將帥之前,趙光義曾向趙匡胤建議:應任命良將曹彬為北伐主帥。誰知,趙匡胤頗不高興地詰問道:“光義,你是不是想把朕一統天下的功勞都記在那曹彬的頭上了!”


    趙光義本是誠心誠意地為北伐著想,卻被趙匡胤這麽一嗆,嗆得滿心不舒服,還不好發作。不過,趙光義事後冷靜地一想,又覺得趙匡胤所言不無道理:在已經結束了的南征北戰中,曹彬不僅大都參加了,而且還都是軍中的主帥或主將之一,如果,此次北伐仍用曹彬為主帥而曹彬又順利地攻下了太原,那麽,大宋一統天下之功,似乎就真的要記在曹彬的頭上了。果真如此的話,曹彬豈不是就有了“功高震主”之嫌?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趙匡胤私密生活全記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司馬路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司馬路人並收藏趙匡胤私密生活全記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