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趙匡胤私密生活全記錄 作者:司馬路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又撤了一天多,前麵不遠便是宋軍與北漢軍曾經交戰過的柏團穀了。這時,劉繼業突然加快了追擊的速度,竟至與殿後的數千宋軍交上了手。
宋軍將領們忍無可忍了,紛紛向李繼勛請戰。李繼勛以為,既然劉繼業主動開戰了,那就索性在這裏與他戰上一場。於是,李繼勛就撥出二萬人馬,分東西二路向劉繼業包抄過去。李繼勛吩咐部將道:“隻宜速戰速決,不宜持久廝殺!”
兩萬宋軍很快包抄過去,並順利地將劉繼業和萬餘北漢軍圍住了。李繼勛一時有些納悶:劉繼業這是怎麽了?為何不向北退?莫非真想與我等拚命?
但旋即,李繼勛就不再納悶了。因為宋軍剛剛把劉繼業圍住,便有一萬多遼軍騎兵從北邊殺了過來。李繼勛知道情況不妙了,急令圍住劉繼業的宋軍趕緊退離戰場。左右部將不解,嚷著索性與北漢軍和遼軍大戰一場。李繼勛苦笑道:“如果僅僅是劉繼業和一萬多遼軍,我又何懼之有?但問題是我們的南邊馬上就會有大批遼軍出現……”
李繼勛所料一點不差。宋軍剛一撤到柏團穀,南邊便發現了數萬遼軍,至少有二萬是騎兵。
一宋軍將領大為詫異道:“遼人如何跑得這麽快?”
李繼勛言道:“這是另一股遼軍,早就想在此斷我等的後路了!北邊還會有大量的遼軍和漢軍趕來。我等已經處於南北夾擊之中了!”
雖然處境十分危險,李繼勛卻也並不慌亂。他先把一名將領叫到身邊吩咐道:“你速帶十數人繞道東麵南下,將這裏的情況稟告皇上。你就說遼人不僅有全殲我等之心,且還有大舉南犯之意,請皇上早作應對之策!”
然後,李繼勛把所有的部將都召到身邊言道:“我等現在的處境,大家都已知曉。告訴弟兄們,我等隻有拚命向南沖,才有可能衝出一條生路。否則,我等將葬身於柏團穀!”
想來也有意思,不久以前,這柏團穀一帶還是宋軍大敗北漢軍之地,可現在,宋軍卻要在此作困獸鬥。
盡管如此,宋軍將士們也沒有多少惶恐。這是宋軍中的精銳,軍中有數以百計的戰將。故而,李繼勛一聲令下之後,宋軍將士們就無所畏懼地向南邊的遼軍掩殺了過去。
遼軍很善戰,也很英勇,但卻難以阻擋宋軍的衝鋒。雖然宋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在柏團穀一帶丟下了上萬具屍體,但最終還是衝出了南邊遼軍的堵截。
遼軍自然不會罷休,會同劉繼業的北漢軍一起,以六萬餘的兵力跟在宋軍的後麵窮追。因為遼軍騎兵甚多,追擊的速度很快,所以常有掉隊的宋軍官兵被捉住或殺死。也就是說,宋軍雖然突出了圍堵,但危險並沒有消除。
而對李繼勛來說,危險還不止於遼軍和北漢軍的追擊。按常理,宋軍衝出柏團穀之後,李繼勛應該領著宋軍向東南朝著汴梁城的方向跑。但李繼勛不敢這麽做,因為尾追的敵人太過強大。如果沿途的宋軍不能擋住敵人,讓北漢軍和遼軍打到了汴梁城下,那大宋江山就要險象環生了。
李繼勛思慮再三,決定依然率軍沿汾河東岸退卻。汾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在陝西南部偏西的地方流入黃河。李繼勛的意圖是,盡量把尾追的敵人朝西邊引,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汴梁城的壓力,也可使皇上有一定的時間來作出應對之舉。
尾追宋軍的劉繼業和遼軍似乎無意去攻打汴梁,他們似乎隻想把李繼勛的宋軍追而殲之。當然了,劉繼業和遼軍也知道,僅憑五六萬兵馬就想去奪取大宋汴京,也隻能是一廂情願。所以,李繼勛朝哪個方向跑,劉繼業和遼軍就朝哪個方向追。
李繼勛很想跑慢些,但不行,敵人追得太急,他隻能領著手下一個勁地奔跑,跑得稍稍慢一些,就有被敵人追上圍住的可能。在這麽一種情況下,僅十多天的工夫,李繼勛就帶著宋軍猛跑了近千裏。這時,早已入宋朝地界了。前麵不遠,便是宋朝在北方的重鎮晉州城(今山西臨汾,位於汾河東岸)。
有部將向李繼勛建議把軍隊開進晉州城,與尾追的敵人周旋一陣。李繼勛搖頭道:“劉繼業和遼人正在瘋狂之中,如果我等開進晉州,隻會全軍覆沒。”
於是李繼勛率宋軍繼續南撤。劉繼業和遼人也沒有入晉州城,而是繼續跟在李繼勛的後麵窮追。三四天工夫,李繼勛向南跑了近四百裏,劉繼業和遼軍也向南追了近四百裏。
手下向李繼勛回報:前麵二裏處是絳州城(今山西新絳)。李繼勛聞之大驚。因為從絳州城向南走三百多裏就是黃河,而過了黃河後,再向東南走上三百來裏,便是大宋朝僅次於都城汴梁的重鎮洛陽。
李繼勛暗自思忖道:宋軍如果繼續南撤,那至多十來天,敵人便要兵臨洛陽城下。
恰好又有部將請求在絳州城一帶與劉繼業和遼軍戰上一場。李繼勛嘆道:“我何嚐不想與敵人大戰一場,從而阻擋他們南下?但爾等也知道,憑我等疲憊之師,想阻擋劉繼業和遼人南下,恐隻能是一廂情願啊!”
既不能擋住敵人,又不敢繼續往南跑,李繼勛一時進退兩難了。就在這當口,負責向南偵察的一個騎兵將領回來向李繼勛報告:數萬宋軍正在搶渡黃河北上。
李繼勛聞言大喜道:“定是皇上派兵來援,我等有救也!”
然而,當得知北上的宋軍主帥是董遵誨時,李繼勛卻皺起了眉,追問那騎兵將領道:“主帥真的是董遵誨嗎?”
騎兵將領回道:“是的。那董大人令下官告訴大人:速引兵南下,向古城一帶撤退!”
李繼勛自言自語般地道:“皇上為何會讓那董遵誨執掌帥印?”
雖然滿腹疑慮,但李繼勛還是按董遵誨的吩咐下達了命令:全軍拐向東南,朝古城方向撤退!
古城是山西南端的一個小鎮,位於黃河北岸。從古城過了黃河,便是河南地界了。李繼勛一邊引兵南撤,一邊仍在不停地叩問自己:皇上似乎不該讓那董遵誨執掌帥印啊?董遵誨何許人也?為何李繼勛對他執掌宋軍帥印會有如此的疑慮?實際上,關於董遵誨,前書中已經有所交代:趙匡胤年少時曾跑出家門去浪跡天涯,在窮愁潦倒之際,曾去隨州投奔父親的好友董宗本,董宗本待趙匡胤倒也不錯,但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卻對趙匡胤極為蔑視和極度不滿,正因為如此,趙匡胤才一氣之下離開隨州繼續浪跡天涯。
趙匡胤與董遵誨的這段過節,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也不算少。李繼勛便是這“不算少”當中的一個。故而,聞知皇上讓那董遵誨統帥數萬宋軍,李繼勛就頗為不解。事實上,在大宋朝廷中,與李繼勛一樣頗為不解的人,也不在少數。
本來,北漢新帝劉繼元拒絕向大宋投降,趙匡胤向已經包圍太原城的李繼勛下達了攻城的命令後,就一心一意地呆在皇宮中等候著太原城破、劉繼元被殺或被擄的消息了。可是,等來候去,趙匡胤不僅沒有等到什麽勝利的消息,反而等來了大批遼軍攻打宋軍、李繼勛正節節敗退的消息。
</br>
宋軍將領們忍無可忍了,紛紛向李繼勛請戰。李繼勛以為,既然劉繼業主動開戰了,那就索性在這裏與他戰上一場。於是,李繼勛就撥出二萬人馬,分東西二路向劉繼業包抄過去。李繼勛吩咐部將道:“隻宜速戰速決,不宜持久廝殺!”
兩萬宋軍很快包抄過去,並順利地將劉繼業和萬餘北漢軍圍住了。李繼勛一時有些納悶:劉繼業這是怎麽了?為何不向北退?莫非真想與我等拚命?
但旋即,李繼勛就不再納悶了。因為宋軍剛剛把劉繼業圍住,便有一萬多遼軍騎兵從北邊殺了過來。李繼勛知道情況不妙了,急令圍住劉繼業的宋軍趕緊退離戰場。左右部將不解,嚷著索性與北漢軍和遼軍大戰一場。李繼勛苦笑道:“如果僅僅是劉繼業和一萬多遼軍,我又何懼之有?但問題是我們的南邊馬上就會有大批遼軍出現……”
李繼勛所料一點不差。宋軍剛一撤到柏團穀,南邊便發現了數萬遼軍,至少有二萬是騎兵。
一宋軍將領大為詫異道:“遼人如何跑得這麽快?”
李繼勛言道:“這是另一股遼軍,早就想在此斷我等的後路了!北邊還會有大量的遼軍和漢軍趕來。我等已經處於南北夾擊之中了!”
雖然處境十分危險,李繼勛卻也並不慌亂。他先把一名將領叫到身邊吩咐道:“你速帶十數人繞道東麵南下,將這裏的情況稟告皇上。你就說遼人不僅有全殲我等之心,且還有大舉南犯之意,請皇上早作應對之策!”
然後,李繼勛把所有的部將都召到身邊言道:“我等現在的處境,大家都已知曉。告訴弟兄們,我等隻有拚命向南沖,才有可能衝出一條生路。否則,我等將葬身於柏團穀!”
想來也有意思,不久以前,這柏團穀一帶還是宋軍大敗北漢軍之地,可現在,宋軍卻要在此作困獸鬥。
盡管如此,宋軍將士們也沒有多少惶恐。這是宋軍中的精銳,軍中有數以百計的戰將。故而,李繼勛一聲令下之後,宋軍將士們就無所畏懼地向南邊的遼軍掩殺了過去。
遼軍很善戰,也很英勇,但卻難以阻擋宋軍的衝鋒。雖然宋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在柏團穀一帶丟下了上萬具屍體,但最終還是衝出了南邊遼軍的堵截。
遼軍自然不會罷休,會同劉繼業的北漢軍一起,以六萬餘的兵力跟在宋軍的後麵窮追。因為遼軍騎兵甚多,追擊的速度很快,所以常有掉隊的宋軍官兵被捉住或殺死。也就是說,宋軍雖然突出了圍堵,但危險並沒有消除。
而對李繼勛來說,危險還不止於遼軍和北漢軍的追擊。按常理,宋軍衝出柏團穀之後,李繼勛應該領著宋軍向東南朝著汴梁城的方向跑。但李繼勛不敢這麽做,因為尾追的敵人太過強大。如果沿途的宋軍不能擋住敵人,讓北漢軍和遼軍打到了汴梁城下,那大宋江山就要險象環生了。
李繼勛思慮再三,決定依然率軍沿汾河東岸退卻。汾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在陝西南部偏西的地方流入黃河。李繼勛的意圖是,盡量把尾追的敵人朝西邊引,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汴梁城的壓力,也可使皇上有一定的時間來作出應對之舉。
尾追宋軍的劉繼業和遼軍似乎無意去攻打汴梁,他們似乎隻想把李繼勛的宋軍追而殲之。當然了,劉繼業和遼軍也知道,僅憑五六萬兵馬就想去奪取大宋汴京,也隻能是一廂情願。所以,李繼勛朝哪個方向跑,劉繼業和遼軍就朝哪個方向追。
李繼勛很想跑慢些,但不行,敵人追得太急,他隻能領著手下一個勁地奔跑,跑得稍稍慢一些,就有被敵人追上圍住的可能。在這麽一種情況下,僅十多天的工夫,李繼勛就帶著宋軍猛跑了近千裏。這時,早已入宋朝地界了。前麵不遠,便是宋朝在北方的重鎮晉州城(今山西臨汾,位於汾河東岸)。
有部將向李繼勛建議把軍隊開進晉州城,與尾追的敵人周旋一陣。李繼勛搖頭道:“劉繼業和遼人正在瘋狂之中,如果我等開進晉州,隻會全軍覆沒。”
於是李繼勛率宋軍繼續南撤。劉繼業和遼人也沒有入晉州城,而是繼續跟在李繼勛的後麵窮追。三四天工夫,李繼勛向南跑了近四百裏,劉繼業和遼軍也向南追了近四百裏。
手下向李繼勛回報:前麵二裏處是絳州城(今山西新絳)。李繼勛聞之大驚。因為從絳州城向南走三百多裏就是黃河,而過了黃河後,再向東南走上三百來裏,便是大宋朝僅次於都城汴梁的重鎮洛陽。
李繼勛暗自思忖道:宋軍如果繼續南撤,那至多十來天,敵人便要兵臨洛陽城下。
恰好又有部將請求在絳州城一帶與劉繼業和遼軍戰上一場。李繼勛嘆道:“我何嚐不想與敵人大戰一場,從而阻擋他們南下?但爾等也知道,憑我等疲憊之師,想阻擋劉繼業和遼人南下,恐隻能是一廂情願啊!”
既不能擋住敵人,又不敢繼續往南跑,李繼勛一時進退兩難了。就在這當口,負責向南偵察的一個騎兵將領回來向李繼勛報告:數萬宋軍正在搶渡黃河北上。
李繼勛聞言大喜道:“定是皇上派兵來援,我等有救也!”
然而,當得知北上的宋軍主帥是董遵誨時,李繼勛卻皺起了眉,追問那騎兵將領道:“主帥真的是董遵誨嗎?”
騎兵將領回道:“是的。那董大人令下官告訴大人:速引兵南下,向古城一帶撤退!”
李繼勛自言自語般地道:“皇上為何會讓那董遵誨執掌帥印?”
雖然滿腹疑慮,但李繼勛還是按董遵誨的吩咐下達了命令:全軍拐向東南,朝古城方向撤退!
古城是山西南端的一個小鎮,位於黃河北岸。從古城過了黃河,便是河南地界了。李繼勛一邊引兵南撤,一邊仍在不停地叩問自己:皇上似乎不該讓那董遵誨執掌帥印啊?董遵誨何許人也?為何李繼勛對他執掌宋軍帥印會有如此的疑慮?實際上,關於董遵誨,前書中已經有所交代:趙匡胤年少時曾跑出家門去浪跡天涯,在窮愁潦倒之際,曾去隨州投奔父親的好友董宗本,董宗本待趙匡胤倒也不錯,但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卻對趙匡胤極為蔑視和極度不滿,正因為如此,趙匡胤才一氣之下離開隨州繼續浪跡天涯。
趙匡胤與董遵誨的這段過節,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也不算少。李繼勛便是這“不算少”當中的一個。故而,聞知皇上讓那董遵誨統帥數萬宋軍,李繼勛就頗為不解。事實上,在大宋朝廷中,與李繼勛一樣頗為不解的人,也不在少數。
本來,北漢新帝劉繼元拒絕向大宋投降,趙匡胤向已經包圍太原城的李繼勛下達了攻城的命令後,就一心一意地呆在皇宮中等候著太原城破、劉繼元被殺或被擄的消息了。可是,等來候去,趙匡胤不僅沒有等到什麽勝利的消息,反而等來了大批遼軍攻打宋軍、李繼勛正節節敗退的消息。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