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趙匡胤私密生活全記錄 作者:司馬路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普搖頭道:“兄弟,你替為兄想想,事已至此,為兄留在這裏還有何意義?”
趙光義苦勸,趙普不聽。但最終,趙普還是同意了暫時留在宰相府,如果皇上批準了趙普的辭職,那趙普就速速離開京城,反之,趙普就當然繼續做大宋朝的宰相。
◎重新博得趙匡胤青睞
看起來,趙普同意暫留宰相府是趙光義苦勸的結果,而實際上,恰如趙普對妻子和氏所說的那樣:他確實捨不得放棄大宋宰相的職位。
一連數日,趙普都稱病不上朝。趙匡胤呢,也不追問,似乎已經把趙普給淡忘了。事實當然不是這樣。這幾天裏,趙光義一會兒跑到宰相府,一會兒又趕往宮中,在趙普和趙匡胤之間進行斡旋。
終於,幾天之後,趙匡胤在朝中頒布了一道口諭:不許趙普辭去宰相職位。在這道口諭頒布的第二天,趙普悠搭著雙手上朝了。這二人之間的僵持局麵便算是告一段落了。
如果說,在過去的歲月裏,趙普與趙匡胤之間也存在著許多矛盾的話,那麽,在諸多的矛盾當中,恐要數這一次的衝突最為嚴重:趙普的確是對趙匡胤生氣了,而趙匡胤也的確是對趙普生氣了。如果不是趙光義從中周旋,那趙普與趙匡胤之間的僵持就還得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說不定,這種僵持還會發生某種變故。那趙普不是嚷著要離京出走嗎?如果趙匡胤真的同意趙普辭職,那以後也就不會發生那麽多的故事了。
話又說回來,雖然趙普與趙匡胤之間的僵持告一段落了,但二人之間的關係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和好如初。實際上,一眼看上去,趙匡胤已經有點疏遠趙普了。至少,趙匡胤不再動輒就去宰相府吃和氏燒的狗肉了,而趙普被召入宮的次數也大為減少。有時,一連月餘,趙普也不見召。
和氏謂趙普道:“老爺,你曾對妾身說過,如果萬歲爺不再器重你,你雖然官居宰相,也毫無意義。現在,萬歲爺明顯的開始冷淡你了,你為何還要賴在宰相的位子上?”
趙普聞言臉龐不禁一紅,但旋即,他便若無其事地言道:“夫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得不到皇上的器重,可以想方設法地使皇上再度器重你,可若是丟了宰相之位,再想重新獲得,那就難於上青天了!”
和氏問道:“你以為那個萬歲爺還會再度器重你嗎?”
趙普回答得很簡潔:“事在人為!”
和氏不禁嘆道:“你們這些男人啊,總是在不停地勾心鬥角!細想開來,又有多大的意義?”
趙普馬上言道:“夫人說錯了!這不叫勾心鬥角,這叫運用謀略!”
和氏輕輕一笑道:“好吧,老爺,你就謀略去吧!妾身再也不想過問這些煩人的事情了!”
本來心直口快的和氏,因久居宰相府中,已經開始對君臣之間的政治遊戲膩煩了。而趙普則不然。他瞪大著眼睛,在努力尋找著重新博得趙匡胤青睞的機會。
這一年(幹德五年,公元967年)十月,左衛上將軍宋延渥奉旨運送從各州搜羅來的佛像進京。趙匡胤為何要把那些佛像運到汴梁城?原來,那些佛像都是用銅鐵鑄成的。佛像運到汴梁之後,把它們毀掉,然後再鑄成錢幣、兵器或其他器物。
趙匡胤又為何要把那些佛像毀掉?實際上,趙匡胤是在繼承後周世宗柴榮統治時的一項政策。柴榮曾明確下詔:全國各地的銅鐵鑄成的佛像,必須全部運到京城來集中銷毀,以作其他用處。
佛教自漢代由印度傳入中國以後,發展很快。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極為繁盛的階段。唐朝文人杜牧在他的《江南春》一詩中這樣寫道:“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該詩的主旨雖然是在感嘆世事的滄桑,但從“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中,卻不難想見佛教在當時的盛況。請注意,詩中的“南朝”指的是南朝梁代的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試想想,一個建康城竟然有“四百八十寺”,那該是一種什麽樣的景象?不要以為詩中的語言都是虛指,實際上,據史書記載,梁朝時的建康城內,有寺廟五百多座,僧尼更是多達十餘萬人。窺一斑而見全豹,建康城如此,那佛教在南北朝時期該興盛到了何種程度?
南北朝結束後,就依次到了隋唐五代時期。單說五代時期吧,雖然社會十分動盪,對佛教多少帶來了衝擊,但總起來看,佛教在當時依然十分地盛行,大江南北也好,黃河上下也罷,到處是寺廟林立、僧尼攢動,信佛拜佛的百姓自然就數不勝數了。更有甚者,許多地方,許多百姓都把農具毀了用以鑄造佛像。心懷大誌的周世宗柴榮,正是因為覺得佛教如此泛濫恐有礙他一統天下的大業,所以才頒詔把全國各地的銅鐵佛像運到京城集中銷毀的。趙匡胤在許多方麵都受到柴榮的深刻影響,故而也就自然而然地繼承了這一集中銷毀佛像的政策。從國家發展農耕這一角度來看,銷毀佛像這一政策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這一次,左衛上將軍宋延渥奉旨運送到汴梁城內的銅鐵佛像多達數百座。這些佛像,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但都精雕細刻、栩栩如生。
本來,集中銷毀佛像之事與趙普沒什麽關係。但許是閑來無聊吧,宋延渥入京的第二天,趙普就去看望了宋延渥。當朝宰相親來看望,宋延渥自然有些受寵若驚。受寵若驚之餘,宋延渥問趙普有何指教。趙普言道:“我隻是想看一眼那些即將被毀的佛像。”
數百座佛像被宋延渥封存得井然有序。宋延渥告訴趙普:已接到旨意,馬上就要銷毀這些佛像。趙普點了點頭言道:“這些佛像,鑄造得倒也精緻啊!”
宋延渥一旁言道:“是啊,這麽好的佛像,就這麽給毀了,也實在是有些可惜啊!”
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聽了宋延渥的話後,趙普雙眉不禁一跳,旋即問道:“宋將軍,你的意思是,這些佛像不該毀掉?”
“趙大人,”宋延渥慌忙道,“下官隻是信口說出,別無他意,大人可千萬別當真啊!”
趙匡胤下旨毀掉佛像,如果宋延渥認為不該毀,那豈不是有抗旨不遵之嫌?趙普輕輕一笑道:“宋將軍休要擔心!趙某倒以為,你適才所言,不無道理啊!”
“不,不!”宗延渥趕緊道,“下官信口開河、一派胡言,不曾有半點道理啊!大人就不要驚嚇下官了!”
趙普言道:“我何曾驚嚇於你?我說的是實話。我認為你說的很有道理。所以呀,這些佛像你就暫時不要銷毀!”
看趙普的表情,的確像是在說實話。於是宋延渥就小心翼翼地問道:“大人,你的意思,是叫下官抗旨?”
趙普回道:“宋將軍,我不是叫你抗旨,我是叫你暫不要毀掉佛像。”
“趙大人,”宋延渥一臉的困惑,“恕下官愚鈍,這抗旨與暫不毀佛像有何不同?”
趙普“嘿嘿”一笑道:“趙某的意思是,待趙某入宮見過皇上之後,宋將軍再開始銷毀佛像也不遲。”
</br>
趙光義苦勸,趙普不聽。但最終,趙普還是同意了暫時留在宰相府,如果皇上批準了趙普的辭職,那趙普就速速離開京城,反之,趙普就當然繼續做大宋朝的宰相。
◎重新博得趙匡胤青睞
看起來,趙普同意暫留宰相府是趙光義苦勸的結果,而實際上,恰如趙普對妻子和氏所說的那樣:他確實捨不得放棄大宋宰相的職位。
一連數日,趙普都稱病不上朝。趙匡胤呢,也不追問,似乎已經把趙普給淡忘了。事實當然不是這樣。這幾天裏,趙光義一會兒跑到宰相府,一會兒又趕往宮中,在趙普和趙匡胤之間進行斡旋。
終於,幾天之後,趙匡胤在朝中頒布了一道口諭:不許趙普辭去宰相職位。在這道口諭頒布的第二天,趙普悠搭著雙手上朝了。這二人之間的僵持局麵便算是告一段落了。
如果說,在過去的歲月裏,趙普與趙匡胤之間也存在著許多矛盾的話,那麽,在諸多的矛盾當中,恐要數這一次的衝突最為嚴重:趙普的確是對趙匡胤生氣了,而趙匡胤也的確是對趙普生氣了。如果不是趙光義從中周旋,那趙普與趙匡胤之間的僵持就還得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說不定,這種僵持還會發生某種變故。那趙普不是嚷著要離京出走嗎?如果趙匡胤真的同意趙普辭職,那以後也就不會發生那麽多的故事了。
話又說回來,雖然趙普與趙匡胤之間的僵持告一段落了,但二人之間的關係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和好如初。實際上,一眼看上去,趙匡胤已經有點疏遠趙普了。至少,趙匡胤不再動輒就去宰相府吃和氏燒的狗肉了,而趙普被召入宮的次數也大為減少。有時,一連月餘,趙普也不見召。
和氏謂趙普道:“老爺,你曾對妾身說過,如果萬歲爺不再器重你,你雖然官居宰相,也毫無意義。現在,萬歲爺明顯的開始冷淡你了,你為何還要賴在宰相的位子上?”
趙普聞言臉龐不禁一紅,但旋即,他便若無其事地言道:“夫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得不到皇上的器重,可以想方設法地使皇上再度器重你,可若是丟了宰相之位,再想重新獲得,那就難於上青天了!”
和氏問道:“你以為那個萬歲爺還會再度器重你嗎?”
趙普回答得很簡潔:“事在人為!”
和氏不禁嘆道:“你們這些男人啊,總是在不停地勾心鬥角!細想開來,又有多大的意義?”
趙普馬上言道:“夫人說錯了!這不叫勾心鬥角,這叫運用謀略!”
和氏輕輕一笑道:“好吧,老爺,你就謀略去吧!妾身再也不想過問這些煩人的事情了!”
本來心直口快的和氏,因久居宰相府中,已經開始對君臣之間的政治遊戲膩煩了。而趙普則不然。他瞪大著眼睛,在努力尋找著重新博得趙匡胤青睞的機會。
這一年(幹德五年,公元967年)十月,左衛上將軍宋延渥奉旨運送從各州搜羅來的佛像進京。趙匡胤為何要把那些佛像運到汴梁城?原來,那些佛像都是用銅鐵鑄成的。佛像運到汴梁之後,把它們毀掉,然後再鑄成錢幣、兵器或其他器物。
趙匡胤又為何要把那些佛像毀掉?實際上,趙匡胤是在繼承後周世宗柴榮統治時的一項政策。柴榮曾明確下詔:全國各地的銅鐵鑄成的佛像,必須全部運到京城來集中銷毀,以作其他用處。
佛教自漢代由印度傳入中國以後,發展很快。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極為繁盛的階段。唐朝文人杜牧在他的《江南春》一詩中這樣寫道:“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該詩的主旨雖然是在感嘆世事的滄桑,但從“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中,卻不難想見佛教在當時的盛況。請注意,詩中的“南朝”指的是南朝梁代的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試想想,一個建康城竟然有“四百八十寺”,那該是一種什麽樣的景象?不要以為詩中的語言都是虛指,實際上,據史書記載,梁朝時的建康城內,有寺廟五百多座,僧尼更是多達十餘萬人。窺一斑而見全豹,建康城如此,那佛教在南北朝時期該興盛到了何種程度?
南北朝結束後,就依次到了隋唐五代時期。單說五代時期吧,雖然社會十分動盪,對佛教多少帶來了衝擊,但總起來看,佛教在當時依然十分地盛行,大江南北也好,黃河上下也罷,到處是寺廟林立、僧尼攢動,信佛拜佛的百姓自然就數不勝數了。更有甚者,許多地方,許多百姓都把農具毀了用以鑄造佛像。心懷大誌的周世宗柴榮,正是因為覺得佛教如此泛濫恐有礙他一統天下的大業,所以才頒詔把全國各地的銅鐵佛像運到京城集中銷毀的。趙匡胤在許多方麵都受到柴榮的深刻影響,故而也就自然而然地繼承了這一集中銷毀佛像的政策。從國家發展農耕這一角度來看,銷毀佛像這一政策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這一次,左衛上將軍宋延渥奉旨運送到汴梁城內的銅鐵佛像多達數百座。這些佛像,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但都精雕細刻、栩栩如生。
本來,集中銷毀佛像之事與趙普沒什麽關係。但許是閑來無聊吧,宋延渥入京的第二天,趙普就去看望了宋延渥。當朝宰相親來看望,宋延渥自然有些受寵若驚。受寵若驚之餘,宋延渥問趙普有何指教。趙普言道:“我隻是想看一眼那些即將被毀的佛像。”
數百座佛像被宋延渥封存得井然有序。宋延渥告訴趙普:已接到旨意,馬上就要銷毀這些佛像。趙普點了點頭言道:“這些佛像,鑄造得倒也精緻啊!”
宋延渥一旁言道:“是啊,這麽好的佛像,就這麽給毀了,也實在是有些可惜啊!”
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聽了宋延渥的話後,趙普雙眉不禁一跳,旋即問道:“宋將軍,你的意思是,這些佛像不該毀掉?”
“趙大人,”宋延渥慌忙道,“下官隻是信口說出,別無他意,大人可千萬別當真啊!”
趙匡胤下旨毀掉佛像,如果宋延渥認為不該毀,那豈不是有抗旨不遵之嫌?趙普輕輕一笑道:“宋將軍休要擔心!趙某倒以為,你適才所言,不無道理啊!”
“不,不!”宗延渥趕緊道,“下官信口開河、一派胡言,不曾有半點道理啊!大人就不要驚嚇下官了!”
趙普言道:“我何曾驚嚇於你?我說的是實話。我認為你說的很有道理。所以呀,這些佛像你就暫時不要銷毀!”
看趙普的表情,的確像是在說實話。於是宋延渥就小心翼翼地問道:“大人,你的意思,是叫下官抗旨?”
趙普回道:“宋將軍,我不是叫你抗旨,我是叫你暫不要毀掉佛像。”
“趙大人,”宋延渥一臉的困惑,“恕下官愚鈍,這抗旨與暫不毀佛像有何不同?”
趙普“嘿嘿”一笑道:“趙某的意思是,待趙某入宮見過皇上之後,宋將軍再開始銷毀佛像也不遲。”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