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趙匡胤私密生活全記錄 作者:司馬路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光義問是什麽問題,趙匡胤言道:“那蔡五隻因貪戀張小姐的美色便做出如此兇殘的勾當,這說明了什麽?這足以說明:女人的確是禍水!”
趙光義卻莞爾一笑道:“皇兄,臣弟以為,禍水也罷,福水也罷,隻要是水,男人就總是要喝的!”
趙匡胤搖頭道:“光義,你從小好色,長大了還是如此啊!”
眼看著,建隆三年就要結束了。一日,趙匡胤趁著酒興問趙普道:“樞密使大人,朕明年可否開始統一大業了?”
趙普答道:“一切但憑皇上定奪!”
趙匡胤高興極了。恰好三佛齊國遣使者至汴梁向大宋皇帝進貢,於是,趙匡胤就在範質、王溥、魏仁浦、趙普、趙光義及大將軍慕容延釗等一幹文武大臣的陪同下,領著三佛齊國的使者去檢閱大宋禁軍。檢閱時,趙匡胤不僅對著眾將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還親自表演了馬上馬下功夫、尤其是百步穿楊的射箭本領,博得了滿堂喝彩。那三佛齊國使者驚訝得都不知道說什麽好了。
然而,趙匡胤的武功雖然令三佛齊國使者驚訝無比,但是,三佛齊國使者的酒量卻令大宋朝臣目瞪口呆。在宴請三佛齊國使者的酒會上,趙匡胤的十多位大臣都在三佛齊國使者的麵前敗下陣來。趙匡胤不服氣,不顧範質等人的勸阻,硬要與那使者比酒。結果,三佛齊國使者談笑自若,而趙匡胤卻在自己的座位上睡著了。
在別國使者麵前,趙匡胤垂頭而睡,這多少有失大宋朝體麵。所以,範質等人就悄悄地靠近趙匡胤的近前輕輕地呼喚道:“皇子,皇上,你醒醒……”
可趙匡胤酒喝多了,範質等人怎麽呼喚他也不醒,不僅依舊低頭打盹,還扯起了香甜的呼嚕。
還是趙普有辦法。他先令人輪番陪三佛齊國使者飲酒,然後自己不動聲色地走到趙匡胤的跟前,在趙匡胤的耳邊低低地道:“皇上,可以南征北戰了!”
趙匡胤一下子就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吼道:“拿劍來!”
◎平定荊南和湖南
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的春天好像來得特別早,也好像來得特別突然。仿佛隻是一夜之間,汴梁城外的所有柳樹就全綠了,連汴梁城內大街道上的石板縫兒裏,也竄出了青絲絲的小草。
當然了,春意特別濃的地方應該是大宋的皇宮。再準確點兒說,春意最濃的地方應該是趙匡胤的臉。趙匡胤的臉上可謂是滿麵春風。為何?他正在與群臣一起商議著統一天下的大計。對趙匡胤來說,即將進行的統一大業,無疑是他一生當中最為明媚的春天。
趙匡胤雖不是什麽文人,但也不乏浪漫情懷。本來,商議如此重大之事,理應在朝廷上進行,而趙匡胤卻把文武群臣都邀到了禦花園裏。
早春時節,禦花園裏還多少有些蕭索。人們常說,吹麵不寒楊柳風,而實際上,這個時節的風吹在人的臉上,也著實寒冷。趙匡胤把群臣邀到禦花園的用意似乎有兩個:一是讓大宋朝臣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息;二是讓大宋朝臣在感受春天氣息的同時,明白這麽一個道理:春天雖然來了,但百花還沒有綻放。
其實,大宋朝臣早就形成了一個共識:無論如何,也要讓大宋一統天下。而且,大宋朝臣還形成了這麽一種共識:隻有齊心協力,步調一致,才能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剩下的問題就是:應該先南征後北伐呢,還是先北伐後南征?趙匡胤在禦花園裏召集群臣,主要就是商議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還是比較難以定奪的,因為先南征或是先北伐都自有其道理。
大宋朝最為強勁的對手就是北方的遼國,如果集全國之力與遼人決一勝負,那取勝不無可能,因為宋朝的國力較兩年以前確實大大地上了一個台階,而隻要打垮了遼人(包括北漢),則蕩平南方諸國就隻是個時間上的問題了。先北伐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無論大宋如何與遼人、北漢開戰,南方諸國都不大可能趁機進攻大宋,也就是說,如果大宋率先北伐則沒有什麽後顧之憂。但率先北伐也有一個危險,那就是,遼國畢竟很強大,遼人又英勇善戰,如果大宋不能取勝,或被遼人戰敗,或者與遼人拚得兩敗俱傷的話,那大宋想統一天下的願望恐怕就不能實現了。
南方諸國雖多,但較大宋而言,國力都很弱,且各圖自保。如果大宋率先南征的話,是很容易將南方諸國各個擊破的。大宋率先南征的好處十分明顯,隻要運籌得當,斷無被南方諸國擊敗的可能,而蕩平南方諸國之後,大宋的國力無疑將得到進一步的增強,這樣,大宋在南征之後再北伐,取勝遼國的可能就大大地加強了,即使一時無法取勝,似乎也無礙大局,因為那時候的大宋的確稱得上是地大物博人眾,憑著地大物博,大宋完全有能力與遼人對峙下去,而不會有被遼人擊潰的危險。但是,大宋如果率先南征,又確實存在著一個危險,那就是,南方諸國雖然實力較弱,但畢竟數量多,且南唐等國的軍隊規模也比較龐大,如果宋軍在南征時不慎遭到較大的挫折和失利,而遼國和北漢又趁機向宋開戰,那大宋就處於一種極為不利的局麵了。換句話說,大宋如果率先南征,也的確有後顧之憂。
就當時情形而言,擺在趙匡胤及大宋朝臣麵前的就隻有一種選擇:要麽先南征,要麽先北伐。
大宋朝臣很自然地就分成了兩派意見。一派意見以範質為代表,主張先北伐。另一派意見以趙普為代表,主張先南征。
經過君臣之間的反覆論證,趙匡胤終於決定先南征後北伐了。先取巴蜀,再取廣南、江南,最後對付北漢。
方針一確定,軍事行動也隨之展開。
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趙匡胤任命慕容延釗為主帥,李處耕為副帥,領南部十州五萬兵馬去平定荊南和湖南。
荊湖地區當時存在兩股割據勢力:一是以荊州為中心,僅控有荊、歸、峽三州的南平政權,統治者為高繼沖。另一個是以潭州(今湖南長沙)為中心,控有湖南地區的周行逢集團。
基於湖南和荊州的重要地位,趙匡胤早有攻取之意。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周行逢死,其子周保權繼位,大將張文表不服,起兵叛亂,周保權一麵統兵抵禦,一麵向宋朝求援。趙匡胤等認為這正是“取之易耳”的大好機會,馬上命令慕容延釗等出兵湖南,必然要借道於南平,南平國勢卑弱,可順便將其攻滅。
慕容延釗等依令而行,於建德國四年(公元963年)仲春,出兵湖南途中攻破荊州。高繼沖遂以三州十七縣,十四萬二千三百戶歸隆。一個月後,順利占領了潭州等地。至此,湖南十四州六十六縣就盡歸大宋所有了。
趙匡胤奪得荊南和湖南,從統一天下的戰略角度來考慮,意義非常重大。有了荊、湖二地作為依託,宋朝軍隊就可以西攻後蜀、南逼南漢、東懾南唐了。
荊南和湖南終究是拿下來了,按既定方針,趙匡胤的下一個目標是後蜀,後蜀之後是南漢,南漢之後是南唐。平定了南唐,趙匡胤就等於是平定了整個南方:雖還剩有幾個小割據政權,但這幾個小割據政權早就臣服於宋廷,實不在話下。
</br>
趙光義卻莞爾一笑道:“皇兄,臣弟以為,禍水也罷,福水也罷,隻要是水,男人就總是要喝的!”
趙匡胤搖頭道:“光義,你從小好色,長大了還是如此啊!”
眼看著,建隆三年就要結束了。一日,趙匡胤趁著酒興問趙普道:“樞密使大人,朕明年可否開始統一大業了?”
趙普答道:“一切但憑皇上定奪!”
趙匡胤高興極了。恰好三佛齊國遣使者至汴梁向大宋皇帝進貢,於是,趙匡胤就在範質、王溥、魏仁浦、趙普、趙光義及大將軍慕容延釗等一幹文武大臣的陪同下,領著三佛齊國的使者去檢閱大宋禁軍。檢閱時,趙匡胤不僅對著眾將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還親自表演了馬上馬下功夫、尤其是百步穿楊的射箭本領,博得了滿堂喝彩。那三佛齊國使者驚訝得都不知道說什麽好了。
然而,趙匡胤的武功雖然令三佛齊國使者驚訝無比,但是,三佛齊國使者的酒量卻令大宋朝臣目瞪口呆。在宴請三佛齊國使者的酒會上,趙匡胤的十多位大臣都在三佛齊國使者的麵前敗下陣來。趙匡胤不服氣,不顧範質等人的勸阻,硬要與那使者比酒。結果,三佛齊國使者談笑自若,而趙匡胤卻在自己的座位上睡著了。
在別國使者麵前,趙匡胤垂頭而睡,這多少有失大宋朝體麵。所以,範質等人就悄悄地靠近趙匡胤的近前輕輕地呼喚道:“皇子,皇上,你醒醒……”
可趙匡胤酒喝多了,範質等人怎麽呼喚他也不醒,不僅依舊低頭打盹,還扯起了香甜的呼嚕。
還是趙普有辦法。他先令人輪番陪三佛齊國使者飲酒,然後自己不動聲色地走到趙匡胤的跟前,在趙匡胤的耳邊低低地道:“皇上,可以南征北戰了!”
趙匡胤一下子就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吼道:“拿劍來!”
◎平定荊南和湖南
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的春天好像來得特別早,也好像來得特別突然。仿佛隻是一夜之間,汴梁城外的所有柳樹就全綠了,連汴梁城內大街道上的石板縫兒裏,也竄出了青絲絲的小草。
當然了,春意特別濃的地方應該是大宋的皇宮。再準確點兒說,春意最濃的地方應該是趙匡胤的臉。趙匡胤的臉上可謂是滿麵春風。為何?他正在與群臣一起商議著統一天下的大計。對趙匡胤來說,即將進行的統一大業,無疑是他一生當中最為明媚的春天。
趙匡胤雖不是什麽文人,但也不乏浪漫情懷。本來,商議如此重大之事,理應在朝廷上進行,而趙匡胤卻把文武群臣都邀到了禦花園裏。
早春時節,禦花園裏還多少有些蕭索。人們常說,吹麵不寒楊柳風,而實際上,這個時節的風吹在人的臉上,也著實寒冷。趙匡胤把群臣邀到禦花園的用意似乎有兩個:一是讓大宋朝臣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息;二是讓大宋朝臣在感受春天氣息的同時,明白這麽一個道理:春天雖然來了,但百花還沒有綻放。
其實,大宋朝臣早就形成了一個共識:無論如何,也要讓大宋一統天下。而且,大宋朝臣還形成了這麽一種共識:隻有齊心協力,步調一致,才能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剩下的問題就是:應該先南征後北伐呢,還是先北伐後南征?趙匡胤在禦花園裏召集群臣,主要就是商議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還是比較難以定奪的,因為先南征或是先北伐都自有其道理。
大宋朝最為強勁的對手就是北方的遼國,如果集全國之力與遼人決一勝負,那取勝不無可能,因為宋朝的國力較兩年以前確實大大地上了一個台階,而隻要打垮了遼人(包括北漢),則蕩平南方諸國就隻是個時間上的問題了。先北伐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無論大宋如何與遼人、北漢開戰,南方諸國都不大可能趁機進攻大宋,也就是說,如果大宋率先北伐則沒有什麽後顧之憂。但率先北伐也有一個危險,那就是,遼國畢竟很強大,遼人又英勇善戰,如果大宋不能取勝,或被遼人戰敗,或者與遼人拚得兩敗俱傷的話,那大宋想統一天下的願望恐怕就不能實現了。
南方諸國雖多,但較大宋而言,國力都很弱,且各圖自保。如果大宋率先南征的話,是很容易將南方諸國各個擊破的。大宋率先南征的好處十分明顯,隻要運籌得當,斷無被南方諸國擊敗的可能,而蕩平南方諸國之後,大宋的國力無疑將得到進一步的增強,這樣,大宋在南征之後再北伐,取勝遼國的可能就大大地加強了,即使一時無法取勝,似乎也無礙大局,因為那時候的大宋的確稱得上是地大物博人眾,憑著地大物博,大宋完全有能力與遼人對峙下去,而不會有被遼人擊潰的危險。但是,大宋如果率先南征,又確實存在著一個危險,那就是,南方諸國雖然實力較弱,但畢竟數量多,且南唐等國的軍隊規模也比較龐大,如果宋軍在南征時不慎遭到較大的挫折和失利,而遼國和北漢又趁機向宋開戰,那大宋就處於一種極為不利的局麵了。換句話說,大宋如果率先南征,也的確有後顧之憂。
就當時情形而言,擺在趙匡胤及大宋朝臣麵前的就隻有一種選擇:要麽先南征,要麽先北伐。
大宋朝臣很自然地就分成了兩派意見。一派意見以範質為代表,主張先北伐。另一派意見以趙普為代表,主張先南征。
經過君臣之間的反覆論證,趙匡胤終於決定先南征後北伐了。先取巴蜀,再取廣南、江南,最後對付北漢。
方針一確定,軍事行動也隨之展開。
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趙匡胤任命慕容延釗為主帥,李處耕為副帥,領南部十州五萬兵馬去平定荊南和湖南。
荊湖地區當時存在兩股割據勢力:一是以荊州為中心,僅控有荊、歸、峽三州的南平政權,統治者為高繼沖。另一個是以潭州(今湖南長沙)為中心,控有湖南地區的周行逢集團。
基於湖南和荊州的重要地位,趙匡胤早有攻取之意。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周行逢死,其子周保權繼位,大將張文表不服,起兵叛亂,周保權一麵統兵抵禦,一麵向宋朝求援。趙匡胤等認為這正是“取之易耳”的大好機會,馬上命令慕容延釗等出兵湖南,必然要借道於南平,南平國勢卑弱,可順便將其攻滅。
慕容延釗等依令而行,於建德國四年(公元963年)仲春,出兵湖南途中攻破荊州。高繼沖遂以三州十七縣,十四萬二千三百戶歸隆。一個月後,順利占領了潭州等地。至此,湖南十四州六十六縣就盡歸大宋所有了。
趙匡胤奪得荊南和湖南,從統一天下的戰略角度來考慮,意義非常重大。有了荊、湖二地作為依託,宋朝軍隊就可以西攻後蜀、南逼南漢、東懾南唐了。
荊南和湖南終究是拿下來了,按既定方針,趙匡胤的下一個目標是後蜀,後蜀之後是南漢,南漢之後是南唐。平定了南唐,趙匡胤就等於是平定了整個南方:雖還剩有幾個小割據政權,但這幾個小割據政權早就臣服於宋廷,實不在話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