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趙匡胤私密生活全記錄 作者:司馬路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審琦還補充道:“把他揍扁!”
七八個孩子“呼”地一聲就朝著趙匡胤沖了過去。趙匡胤沒有應戰,而是轉身向破廟裏跑。石守信硬撐著站起來叫道:“快追!不要讓那小子逃了!”
石守信這話是多餘的。趙匡胤如果真想逃,就不會朝廟裏跑了。他之所以跑向廟裏,是因為他怕在廟外爭執被別人看見會告訴他的父母。可見,與同齡孩子相比,趙匡胤應該算是個有心機的人。
趙匡胤跑進廟裏,眾小孩也追進廟裏。趙匡胤突地轉身喊道:“站住!”眾小孩還真的都站在了原地。
趙匡胤要幹什麽?隻見他,先是穩穩地紮了個馬步,然後身子一挫,一隻手一隻腳同時擊出,且隱隱地挾著風聲。他在眾小孩的麵前施展起拳腳來。
一路拳腳打完,趙匡胤麵不紅、氣不喘地收住了身。收住身之後,他瞪著眾小孩問道:“你們誰敢上來與我較量一番?”
眾小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僅不敢上前,反而一步步地向後退。要知道,趙匡胤剛才賣弄的那路拳腳,就是成年人看了,也會心存怯意的。
石守信和王審琦雖然是最後進廟的,但也看見了趙匡胤的身手。石守信問道:“王審琦,你能打過這傢夥嗎?”
王審琦搖頭:“我打不過。你能打過嗎?”
石守信也搖頭:“我也打不過這傢夥。”
於是,石守信和王審琦雙雙走過去,走到了趙匡胤的麵前。趙匡胤警覺地一頓道:“你們是不是不服氣想跟我動手?”
石守信慌忙道:“不,不,我們服氣……”
王審琦向趙匡胤解釋道:“你厲害,所以我們想叫你做我們的大哥……”
見石守信和王審琦如此說,其他的小孩便七嘴八舌地衝著趙匡胤叫起“大哥”來。趙匡胤忽地大聲言道:“等一等!”
眾小孩一愣,以為趙匡胤不願意做他們的大哥。卻見趙匡胤轉身指著廟裏的一尊滿布蛛網的塑像問道:“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
石守信和王審琦搖頭,眾小孩也都說:“不知道。”於是趙匡胤便又開始賣弄起肚裏的那點知識來。
“我來告訴你們,你們都豎起耳朵聽好了!”趙匡胤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樣:“這個人姓關,名羽,人稱關公關老爺。有一回,他同另外兩個人,一個叫劉備,一個叫張飛,在一個叫桃園的地方結為異姓兄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後來,那個叫劉備的做了皇帝,這個關老爺和那個張飛都做了大將軍。你們都聽清楚了嗎?”
“聽清楚了!都聽清楚了!”眾小孩亂鬧鬧地叫著。在他們的心裏,趙匡胤簡直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不僅身手不凡,還知道廟裏這個關老爺的故事。
石守信突然問眾小孩道:“我們現在就與這位大哥在關老爺的麵前結為異姓兄弟,你們同意不同意?”
眾小孩還未及張口呢,王審琦緊跟著言道:“誰要是不同意,我就揍誰!”
即使真有哪個小孩本不想同意的,恐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意思了。眾小孩一起喊道:“同意!同意!”
再看趙匡胤,不無得意地瞟了眾小孩一眼,然後麵對著關公的塑像雙膝跪地,且口中言道:“請關老爺作證:我趙匡胤今日與眾位朋友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一起入殿覲見契丹國主
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也學著趙匡胤的樣,一邊跪倒一邊嚷著:“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隻是跪得不甚整齊,嚷得也不甚整齊,情形多少有些混亂。
趙匡胤率先爬起來,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趕緊跟著爬起來。趙匡胤扯開嗓門叫道:“從現在起,我就是你們的大哥了,你們就是我的好兄弟了!”
眾小孩一陣“大哥”、“大哥”的亂叫。石守信湊到趙匡胤的身邊問道:“大哥,如果你以後當了皇帝,我們是不是都可以當上大將軍?”
“那是自然。”趙匡胤一本正經地言道,“我是皇帝,你們都是大將軍!我們是兄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都手舞足蹈起來。仿佛,趙匡胤現在就是皇帝了,而他們現在已經是大將軍了。
包括趙匡胤在內,他們一共是十個人。套用“桃園三結義”的說法,趙匡胤和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當可稱之為“破廟十結義”。
從此,趙匡胤的生活就變得豐富多彩了。他每天都要定時地朝那所破廟裏走一趟,而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又肯定會在破廟裏等候著他。趙匡胤毫不吝嗇地將自己的武藝傳授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也確實學習得十分認真、刻苦,且進步也非常快。時間一長,趙匡胤和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的關係便越發地親密,其大哥的地位也隨之越發地鞏固了。
後晉皇帝石敬瑭要把一批準備好的糧食和布匹送到契丹去,而且是送到契丹國的都城上京(當時叫臨潢府,今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巴林左旗東南),從汴梁到臨潢,路途何止千裏。石敬瑭不敢大意,諭令趙弘殷擔任這次北上貢獻的欽差。說是欽差,其實就是護送糧食和布匹到契丹去的保鏢,充其量是一個所謂的“鏢頭”。
聆聽了石敬瑭的一番教誨之後,趙弘殷就回家收拾收拾準備北上了。杜氏對丈夫的這次差使很不滿意,可又無奈。端的是後晉朝的碗,就得受後晉皇帝的管。
杜氏囑咐丈夫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能出什麽差錯。趙弘殷笑道:“夫人放心,不會出什麽意外的,隻是路程稍遠些罷了。”
趙匡胤聞之,非要跟父親一道北上。趙弘殷瞪著兒子道:“小孩子家不懂事,你以為這是回洛陽啊?這是去臨潢,來回不停地走,也要走上一兩個月!”
趙匡胤又鬧著去纏母親。杜氏想了想,對丈夫言道:“胤兒也不小了!長這麽大,他還沒有真正地出過遠門。不如趁這個機會,就讓他跟你去見見世麵。再說了,有胤兒伴你身邊,你路途上也會少些寂寞。”
趙弘殷總是會聽妻子話的,何況妻子所言也句句在理。因事關重大,趙弘殷不敢擅自帶兒子同行,於是就入宮稟明皇上。還好,石敬瑭同意了。
趙匡胤心中的那個高興啊,恨不得馬上就飛到北方去。臨行前,母親叮囑了許多話,他幾乎一個字也沒聽清。
在趙匡胤看來,此次北上一定會充滿樂趣。而實際上,路途中的生活是單調而乏味的,且充滿苦累,無外乎是曉行夜宿、飢餐渴飲,毫無樂趣可言。甚至,有時一整天,趙匡胤想同父親說上幾句話也很困難。幾十大車糧食,又幾十大車布匹,趙弘殷哪敢掉以輕心地去陪兒子嘮叨?
離開汴梁的頭幾天,趙匡胤還有一些新鮮感,可新鮮感過去之後,他便有些後悔了。整天地騎在馬上不停地趕路,有什麽意思?還不如留在汴梁到破廟裏與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一起玩。
</br>
七八個孩子“呼”地一聲就朝著趙匡胤沖了過去。趙匡胤沒有應戰,而是轉身向破廟裏跑。石守信硬撐著站起來叫道:“快追!不要讓那小子逃了!”
石守信這話是多餘的。趙匡胤如果真想逃,就不會朝廟裏跑了。他之所以跑向廟裏,是因為他怕在廟外爭執被別人看見會告訴他的父母。可見,與同齡孩子相比,趙匡胤應該算是個有心機的人。
趙匡胤跑進廟裏,眾小孩也追進廟裏。趙匡胤突地轉身喊道:“站住!”眾小孩還真的都站在了原地。
趙匡胤要幹什麽?隻見他,先是穩穩地紮了個馬步,然後身子一挫,一隻手一隻腳同時擊出,且隱隱地挾著風聲。他在眾小孩的麵前施展起拳腳來。
一路拳腳打完,趙匡胤麵不紅、氣不喘地收住了身。收住身之後,他瞪著眾小孩問道:“你們誰敢上來與我較量一番?”
眾小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僅不敢上前,反而一步步地向後退。要知道,趙匡胤剛才賣弄的那路拳腳,就是成年人看了,也會心存怯意的。
石守信和王審琦雖然是最後進廟的,但也看見了趙匡胤的身手。石守信問道:“王審琦,你能打過這傢夥嗎?”
王審琦搖頭:“我打不過。你能打過嗎?”
石守信也搖頭:“我也打不過這傢夥。”
於是,石守信和王審琦雙雙走過去,走到了趙匡胤的麵前。趙匡胤警覺地一頓道:“你們是不是不服氣想跟我動手?”
石守信慌忙道:“不,不,我們服氣……”
王審琦向趙匡胤解釋道:“你厲害,所以我們想叫你做我們的大哥……”
見石守信和王審琦如此說,其他的小孩便七嘴八舌地衝著趙匡胤叫起“大哥”來。趙匡胤忽地大聲言道:“等一等!”
眾小孩一愣,以為趙匡胤不願意做他們的大哥。卻見趙匡胤轉身指著廟裏的一尊滿布蛛網的塑像問道:“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
石守信和王審琦搖頭,眾小孩也都說:“不知道。”於是趙匡胤便又開始賣弄起肚裏的那點知識來。
“我來告訴你們,你們都豎起耳朵聽好了!”趙匡胤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樣:“這個人姓關,名羽,人稱關公關老爺。有一回,他同另外兩個人,一個叫劉備,一個叫張飛,在一個叫桃園的地方結為異姓兄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後來,那個叫劉備的做了皇帝,這個關老爺和那個張飛都做了大將軍。你們都聽清楚了嗎?”
“聽清楚了!都聽清楚了!”眾小孩亂鬧鬧地叫著。在他們的心裏,趙匡胤簡直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不僅身手不凡,還知道廟裏這個關老爺的故事。
石守信突然問眾小孩道:“我們現在就與這位大哥在關老爺的麵前結為異姓兄弟,你們同意不同意?”
眾小孩還未及張口呢,王審琦緊跟著言道:“誰要是不同意,我就揍誰!”
即使真有哪個小孩本不想同意的,恐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意思了。眾小孩一起喊道:“同意!同意!”
再看趙匡胤,不無得意地瞟了眾小孩一眼,然後麵對著關公的塑像雙膝跪地,且口中言道:“請關老爺作證:我趙匡胤今日與眾位朋友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一起入殿覲見契丹國主
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也學著趙匡胤的樣,一邊跪倒一邊嚷著:“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隻是跪得不甚整齊,嚷得也不甚整齊,情形多少有些混亂。
趙匡胤率先爬起來,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趕緊跟著爬起來。趙匡胤扯開嗓門叫道:“從現在起,我就是你們的大哥了,你們就是我的好兄弟了!”
眾小孩一陣“大哥”、“大哥”的亂叫。石守信湊到趙匡胤的身邊問道:“大哥,如果你以後當了皇帝,我們是不是都可以當上大將軍?”
“那是自然。”趙匡胤一本正經地言道,“我是皇帝,你們都是大將軍!我們是兄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都手舞足蹈起來。仿佛,趙匡胤現在就是皇帝了,而他們現在已經是大將軍了。
包括趙匡胤在內,他們一共是十個人。套用“桃園三結義”的說法,趙匡胤和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當可稱之為“破廟十結義”。
從此,趙匡胤的生活就變得豐富多彩了。他每天都要定時地朝那所破廟裏走一趟,而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又肯定會在破廟裏等候著他。趙匡胤毫不吝嗇地將自己的武藝傳授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也確實學習得十分認真、刻苦,且進步也非常快。時間一長,趙匡胤和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的關係便越發地親密,其大哥的地位也隨之越發地鞏固了。
後晉皇帝石敬瑭要把一批準備好的糧食和布匹送到契丹去,而且是送到契丹國的都城上京(當時叫臨潢府,今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巴林左旗東南),從汴梁到臨潢,路途何止千裏。石敬瑭不敢大意,諭令趙弘殷擔任這次北上貢獻的欽差。說是欽差,其實就是護送糧食和布匹到契丹去的保鏢,充其量是一個所謂的“鏢頭”。
聆聽了石敬瑭的一番教誨之後,趙弘殷就回家收拾收拾準備北上了。杜氏對丈夫的這次差使很不滿意,可又無奈。端的是後晉朝的碗,就得受後晉皇帝的管。
杜氏囑咐丈夫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能出什麽差錯。趙弘殷笑道:“夫人放心,不會出什麽意外的,隻是路程稍遠些罷了。”
趙匡胤聞之,非要跟父親一道北上。趙弘殷瞪著兒子道:“小孩子家不懂事,你以為這是回洛陽啊?這是去臨潢,來回不停地走,也要走上一兩個月!”
趙匡胤又鬧著去纏母親。杜氏想了想,對丈夫言道:“胤兒也不小了!長這麽大,他還沒有真正地出過遠門。不如趁這個機會,就讓他跟你去見見世麵。再說了,有胤兒伴你身邊,你路途上也會少些寂寞。”
趙弘殷總是會聽妻子話的,何況妻子所言也句句在理。因事關重大,趙弘殷不敢擅自帶兒子同行,於是就入宮稟明皇上。還好,石敬瑭同意了。
趙匡胤心中的那個高興啊,恨不得馬上就飛到北方去。臨行前,母親叮囑了許多話,他幾乎一個字也沒聽清。
在趙匡胤看來,此次北上一定會充滿樂趣。而實際上,路途中的生活是單調而乏味的,且充滿苦累,無外乎是曉行夜宿、飢餐渴飲,毫無樂趣可言。甚至,有時一整天,趙匡胤想同父親說上幾句話也很困難。幾十大車糧食,又幾十大車布匹,趙弘殷哪敢掉以輕心地去陪兒子嘮叨?
離開汴梁的頭幾天,趙匡胤還有一些新鮮感,可新鮮感過去之後,他便有些後悔了。整天地騎在馬上不停地趕路,有什麽意思?還不如留在汴梁到破廟裏與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一起玩。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