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趙匡胤私密生活全記錄 作者:司馬路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杜氏問趙弘殷:“這世道變來換去的,什麽時候才有個終結?”
趙弘殷回答妻子道:“夫人不知道,為夫又焉能知曉?”
虧得趙弘殷還算是個較穩重的人,沒有參與到朝代更換的變亂中去,不然,趙家的光景就實難預料了。
朝代更換了,趙弘殷的職位依舊,由後唐的指揮使變成了後晉的指揮使。隻是後晉的都城在汴梁,趙弘殷隻得舉家離開洛陽。這時候,趙匡胤已經十歲了。
趙家遷到汴梁之後,生活還算安定。趙弘殷便對杜氏言道:“我想找個先生讓胤兒繼續念書。”
杜氏沒有意見,但趙匡胤有意見。趙匡胤對杜氏言道:“娘,孩兒不想念書,孩兒想學騎馬射箭!”
杜氏連哄帶勸道:“胤兒,你現在還小,等你長大了,就叫你爹教你騎馬射箭。”
沒奈何,趙匡胤又一次地被父親牽著手領到一位教書先生的家裏去了。趙弘殷警告兒子道:“你要是再不好好念書,再胡亂惹事,我就揍死你!”
趙匡胤笑著回道:“你要是揍死我,你就沒有兒子了!”說得趙弘殷兩眼直發愣。
這回的教書先生姓辛,名文悅,比洛陽的那個陳學究要年輕許多。據說,辛文悅曾參加過進士考試,而且差一點就考中了。不知為什麽,趙匡胤一見到辛文悅,便有一種親切感。而辛文悅見到趙匡胤,也很是喜歡。辛文悅對趙弘殷言道:“貴公子日後定當大富大貴!”
趙弘殷勉強笑道:“我兒若能在先生處多認識幾個字,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趙匡胤接話道:“爹請放寬心,孩兒一定會好好學習的。”
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趙匡胤雖然對辛文悅頗有好感,但當辛文悅慢條斯理地講授《四書》、《五經》的時候,他依然是心不在焉的,甚至還會趴在書桌上打盹。
◎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
辛文悅問趙匡胤道:“你天資聰慧,為何對讀書不感興趣?”趙匡胤回答得很幹脆:“讀書無用!”
“那麽,”辛文悅繼續問道,“你以為何物有用?”
趙匡胤不假思索地言道:“騎馬,射箭,舞刀,弄槍!”
“好!”辛文悅重重地點了點頭,“我就滿足你的願望。”
辛文悅自己並不懂武藝,但他有位江湖朋友卻頗通武藝,尤其擅長騎馬射箭。從此,隻要那位江湖朋友在家,辛文悅便把趙匡胤領去習武。那位江湖朋友也很喜歡趙匡胤,於是就將一身武藝傾囊傳授。這樣,趙匡胤在汴梁便有了兩位老師,辛文悅教他習文,那位江湖好漢教他習武。趙匡胤本對習文不感興趣,可自從習武之後,他對讀書的興趣也日益濃厚起來。
趙弘殷並不知道趙匡胤習武一事,但見兒子的功課越來越上進,心中很是高興,於是就常常叫兒子帶些吃的用的東西給辛文悅以示感謝。杜氏也歡喜異常地對丈夫言道:“胤兒長大了,真的懂事了!”
懂事了的趙匡胤進步很快,尤其是在武藝方麵。十八般兵器,他幾乎都能耍弄一番,特別是馬上射箭功夫,簡直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有一回,他騎在馬上,一箭射出,竟然將百步之外的一枚懸於樹枝上的銅錢射飛。驚得那江湖好漢半天沒說出一個字來。事後,江湖好漢找到辛文悅言道:“那枚銅錢,那麽遠的距離,甭說是在馬上了,就是立於地麵,我也未必有把握射中啊!”
趙匡胤在讀書上的進步雖然沒有在習武上的進步快,但成績也不差。有一次,趙弘殷夫婦與兒子在一起吃飯,吃飯的當口,趙弘殷抹了一下嘴唇言道:“胤兒,你跟著辛先生已讀了一年多的書了,今日我來考考你,如何?”
因為趙弘殷沒什麽學識,所以杜氏就十分驚訝地望著丈夫問道:“你,想考考胤兒?”
“當然。”趙弘殷從懷中摸出一張紙來,“我考題都準備好了。”
“考吧。”趙匡胤仿佛胸有成竹,“請父親大人出題。”
趙弘殷先是呷了一口酒,然後清了清嗓子,接著看著紙條念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胤兒,這句話出自何書啊?”
“出自《周易》。”趙匡胤脫口而出,“這句話的意思是,大自然按照它本來的規律強有力地運動著,君子應該像這種運動一樣,自強不息、奮發向上!”
杜氏雖不知道《周易》是何書,也不知道兒子所言是否正確,但還是由衷地讚嘆道:“胤兒是越來越有出息了!”
趙弘殷眨了眨眼睛,又呷了一口酒,然後言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胤兒,這句話又出自何典啊?”
“語出《詩經》。”趙匡胤的回答還是那麽利落,“它的意思是,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歸天子所有;四海之內的百姓,都是天子的臣民。父親大人,孩兒說的對不對?”
“完全正確!”趙弘殷激動得差點站起身,“胤兒確實出息了!”
趙匡胤倏地嬉皮笑臉起來:“爹,孩兒都回答正確了,你不應該給孩兒一點賞賜嗎?”
“說吧,”趙弘殷十分爽快:“你要什麽?”
趙匡胤走到父親身邊,也不答話,抄起酒壺將杯子斟滿。趙弘殷正要誇獎兒子有孝心呢,卻見趙匡胤端起酒杯“吱溜溜”地將酒喝進了自己的肚裏。
趙弘殷驚道:“胤兒,你小小年紀,如何能飲酒?”
趙匡胤咂巴咂巴嘴唇道:“爹,孩兒不想要別的賞賜,隻想喝三杯酒……”
趙弘殷很為難地看著杜氏。杜氏接過酒壺一邊斟酒一邊言道:“胤兒這小小的要求,不算過分。”
趙匡胤笑了,喝幹了母親斟的酒。趙弘殷不甘落後,也親自將酒杯斟滿遞到兒子的手中。
三杯酒下肚,趙匡胤若無其事。趙弘殷瞠目謂妻道:“莫非胤兒是天生的海量?”
杜氏笑嘻嘻地言道:“妾身以為,胤兒以後無論在哪個方麵都比他爹要強!”
趙弘殷大笑道:“但願夫人所言都能變為現實啊!”
趙弘殷說完就踉踉蹌蹌地回房休息了。他已經不勝酒力了。杜氏餘興未盡地對趙匡胤言道:“胤兒,看來你真的讀了不少書啊!你爹考你,竟然難不住你!”
趙匡胤“嘿嘿”一笑道:“娘,爹所出的那兩道考題,昨天就被我發現了,我事先從辛先生那兒得到答案,爹自然就難不住我了!”
“啊?”杜氏一怔,思索了老半天,終也沒有思索出兒子所言究竟是真還是假。
但不管怎麽說吧,在趙弘殷夫婦的眼裏,兒子趙匡胤已經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了。至於這知識和文化的水平到底有多高,恐怕隻有趙匡胤自己才能說清楚了。
◎那麽出眾的箭術
然而,在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的夏天,也就是趙匡胤十二歲的時候,趙匡胤又失學了。前後算起來,趙匡胤在洛陽讀了兩年書,在汴梁也是讀了兩年書。
</br>
趙弘殷回答妻子道:“夫人不知道,為夫又焉能知曉?”
虧得趙弘殷還算是個較穩重的人,沒有參與到朝代更換的變亂中去,不然,趙家的光景就實難預料了。
朝代更換了,趙弘殷的職位依舊,由後唐的指揮使變成了後晉的指揮使。隻是後晉的都城在汴梁,趙弘殷隻得舉家離開洛陽。這時候,趙匡胤已經十歲了。
趙家遷到汴梁之後,生活還算安定。趙弘殷便對杜氏言道:“我想找個先生讓胤兒繼續念書。”
杜氏沒有意見,但趙匡胤有意見。趙匡胤對杜氏言道:“娘,孩兒不想念書,孩兒想學騎馬射箭!”
杜氏連哄帶勸道:“胤兒,你現在還小,等你長大了,就叫你爹教你騎馬射箭。”
沒奈何,趙匡胤又一次地被父親牽著手領到一位教書先生的家裏去了。趙弘殷警告兒子道:“你要是再不好好念書,再胡亂惹事,我就揍死你!”
趙匡胤笑著回道:“你要是揍死我,你就沒有兒子了!”說得趙弘殷兩眼直發愣。
這回的教書先生姓辛,名文悅,比洛陽的那個陳學究要年輕許多。據說,辛文悅曾參加過進士考試,而且差一點就考中了。不知為什麽,趙匡胤一見到辛文悅,便有一種親切感。而辛文悅見到趙匡胤,也很是喜歡。辛文悅對趙弘殷言道:“貴公子日後定當大富大貴!”
趙弘殷勉強笑道:“我兒若能在先生處多認識幾個字,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趙匡胤接話道:“爹請放寬心,孩兒一定會好好學習的。”
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趙匡胤雖然對辛文悅頗有好感,但當辛文悅慢條斯理地講授《四書》、《五經》的時候,他依然是心不在焉的,甚至還會趴在書桌上打盹。
◎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
辛文悅問趙匡胤道:“你天資聰慧,為何對讀書不感興趣?”趙匡胤回答得很幹脆:“讀書無用!”
“那麽,”辛文悅繼續問道,“你以為何物有用?”
趙匡胤不假思索地言道:“騎馬,射箭,舞刀,弄槍!”
“好!”辛文悅重重地點了點頭,“我就滿足你的願望。”
辛文悅自己並不懂武藝,但他有位江湖朋友卻頗通武藝,尤其擅長騎馬射箭。從此,隻要那位江湖朋友在家,辛文悅便把趙匡胤領去習武。那位江湖朋友也很喜歡趙匡胤,於是就將一身武藝傾囊傳授。這樣,趙匡胤在汴梁便有了兩位老師,辛文悅教他習文,那位江湖好漢教他習武。趙匡胤本對習文不感興趣,可自從習武之後,他對讀書的興趣也日益濃厚起來。
趙弘殷並不知道趙匡胤習武一事,但見兒子的功課越來越上進,心中很是高興,於是就常常叫兒子帶些吃的用的東西給辛文悅以示感謝。杜氏也歡喜異常地對丈夫言道:“胤兒長大了,真的懂事了!”
懂事了的趙匡胤進步很快,尤其是在武藝方麵。十八般兵器,他幾乎都能耍弄一番,特別是馬上射箭功夫,簡直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有一回,他騎在馬上,一箭射出,竟然將百步之外的一枚懸於樹枝上的銅錢射飛。驚得那江湖好漢半天沒說出一個字來。事後,江湖好漢找到辛文悅言道:“那枚銅錢,那麽遠的距離,甭說是在馬上了,就是立於地麵,我也未必有把握射中啊!”
趙匡胤在讀書上的進步雖然沒有在習武上的進步快,但成績也不差。有一次,趙弘殷夫婦與兒子在一起吃飯,吃飯的當口,趙弘殷抹了一下嘴唇言道:“胤兒,你跟著辛先生已讀了一年多的書了,今日我來考考你,如何?”
因為趙弘殷沒什麽學識,所以杜氏就十分驚訝地望著丈夫問道:“你,想考考胤兒?”
“當然。”趙弘殷從懷中摸出一張紙來,“我考題都準備好了。”
“考吧。”趙匡胤仿佛胸有成竹,“請父親大人出題。”
趙弘殷先是呷了一口酒,然後清了清嗓子,接著看著紙條念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胤兒,這句話出自何書啊?”
“出自《周易》。”趙匡胤脫口而出,“這句話的意思是,大自然按照它本來的規律強有力地運動著,君子應該像這種運動一樣,自強不息、奮發向上!”
杜氏雖不知道《周易》是何書,也不知道兒子所言是否正確,但還是由衷地讚嘆道:“胤兒是越來越有出息了!”
趙弘殷眨了眨眼睛,又呷了一口酒,然後言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胤兒,這句話又出自何典啊?”
“語出《詩經》。”趙匡胤的回答還是那麽利落,“它的意思是,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歸天子所有;四海之內的百姓,都是天子的臣民。父親大人,孩兒說的對不對?”
“完全正確!”趙弘殷激動得差點站起身,“胤兒確實出息了!”
趙匡胤倏地嬉皮笑臉起來:“爹,孩兒都回答正確了,你不應該給孩兒一點賞賜嗎?”
“說吧,”趙弘殷十分爽快:“你要什麽?”
趙匡胤走到父親身邊,也不答話,抄起酒壺將杯子斟滿。趙弘殷正要誇獎兒子有孝心呢,卻見趙匡胤端起酒杯“吱溜溜”地將酒喝進了自己的肚裏。
趙弘殷驚道:“胤兒,你小小年紀,如何能飲酒?”
趙匡胤咂巴咂巴嘴唇道:“爹,孩兒不想要別的賞賜,隻想喝三杯酒……”
趙弘殷很為難地看著杜氏。杜氏接過酒壺一邊斟酒一邊言道:“胤兒這小小的要求,不算過分。”
趙匡胤笑了,喝幹了母親斟的酒。趙弘殷不甘落後,也親自將酒杯斟滿遞到兒子的手中。
三杯酒下肚,趙匡胤若無其事。趙弘殷瞠目謂妻道:“莫非胤兒是天生的海量?”
杜氏笑嘻嘻地言道:“妾身以為,胤兒以後無論在哪個方麵都比他爹要強!”
趙弘殷大笑道:“但願夫人所言都能變為現實啊!”
趙弘殷說完就踉踉蹌蹌地回房休息了。他已經不勝酒力了。杜氏餘興未盡地對趙匡胤言道:“胤兒,看來你真的讀了不少書啊!你爹考你,竟然難不住你!”
趙匡胤“嘿嘿”一笑道:“娘,爹所出的那兩道考題,昨天就被我發現了,我事先從辛先生那兒得到答案,爹自然就難不住我了!”
“啊?”杜氏一怔,思索了老半天,終也沒有思索出兒子所言究竟是真還是假。
但不管怎麽說吧,在趙弘殷夫婦的眼裏,兒子趙匡胤已經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了。至於這知識和文化的水平到底有多高,恐怕隻有趙匡胤自己才能說清楚了。
◎那麽出眾的箭術
然而,在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的夏天,也就是趙匡胤十二歲的時候,趙匡胤又失學了。前後算起來,趙匡胤在洛陽讀了兩年書,在汴梁也是讀了兩年書。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