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他們卻無視應是天皇命令的政府或上級部門的方針和命令而為所欲為。
這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特殊結構。它與德國納粹黨或義大利的法西斯不同,日本軍部領導人不是依靠獨裁者的才能和魅力來統一輿論、掌握政權的,而是利用日本人對天皇的忠誠和尊重來實現的。
由同一民族構成的“日本村”的居民——日本人(大和民族)是很願意從屬於組織或團體的國民。“個體”的傳統比較薄弱,日本民族往往以一切均從屬於某團體來謀求安心立命,這個民族由此產生忠君愛國的精神。隻要是為國家、天皇、首長、上級或公司而獻身,就會感到一種英雄式的喜悅。
雖然太平洋戰爭的寶貴經驗和犧牲使我們爭取到了自由和民主,但是,我們不應忘記:“個體”的歷史短淺,願意從屬於統一行動,從屬集體,並為其獻身的日本人的這種秉性,是容易被法西斯主義所利用的。
疑似家族體製下的家長
前邊巳經敘述,日本侵略中國,是和解決日本資本主義的矛盾以及軍部狂妄的野心分不開的。最能代表當時軍部想法的是有“關東軍智謀”之稱的石原莞爾中住寫的扭轉國運的根本國策——“解決滿蒙問題的方案。”
石原在這個方案中說,“解決滿蒙問題是日本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徑。其積極的解決辦法(日本進行統治),不僅是日本的需要,而且也是大多數支那(中國)民眾最應高興的事情。也就是說,為了正義,日本應斷然付諸實施。從歷史的關係來看,滿蒙不應屬於漢民族,而應屬於日本民族。為實現上述目的,應準備對美戰爭。一旦對美戰爭的準備完成,應立即開戰,果斷地將滿蒙政權歸屬於我。通過合理開發滿蒙,日本的元氣自然得以恢復,有識的失業者應得到救濟。適時,支那本部之要部也置於我領有之下;通過我方武力剷除妨礙支那民族前進的障礙,給其經濟生活以旺盛的生命力,確立東亞的自給自活的道路,有力地指導長期戰爭,以達成我方之目的。”
這僅是其中的要點,總之,他的意思是,由於中國缺乏對現代國家的經營能力,由日本代而統治滿蒙,對中國民眾來說,是最幸福的。從歷史上來看,由於滿蒙距日本比中國更近,所以,這樣做是正義的。另外,通過武力剷除中國的障礙,確立起亞洲自給自足的經濟體製。他的想法最清楚地表現出了當時日本和日本人的傲慢情緒。
他把侵略滿蒙任意確定為日本唯一的活路,說這是“正義”行動,閉目不看它所麵臨的矛盾,說要用武力剷除中國的障礙,這完全是多管閑事,妄圖把本國推崇為亞洲盟主的地位,並使之正當化。
石原這篇論文寫於1929年這一事實,是值得注意的。論文中的矛盾和自我陶醉暫且不談,石原這時也想到了對美戰爭。正像石原所預想的那樣,在日中戰爭的延長線上,爆發了太平洋戰爭。
有人說,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沒有侵略美國的任何領土,所以不是侵略戰爭。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太平洋戰爭的結構和發生的原因。
當軍隊為權力者所擁有時,民眾就被強製性地作為軍隊的人和物的補給來源。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有人的自由與民主的。擁有武力的軍隊自然淩駕於非武裝的民眾之上,軍隊本身就是權力。這種體質結構的軍隊,是不會為保護民眾而存在的。並不是為了民眾才有軍隊的,而是由於軍隊的需要才有民眾。職業軍人的領導人下達命令,將穿軍裝的民眾編成精銳的軍團,還必須有精神支柱。基於至誠的忠君愛國的精神,就產生了日軍輕視人命、精神力量第一的非人性。那麽,在失去了作為精神支柱的天皇以後,以什麽作為軍人倫理的基礎呢?作為自衛隊的精神教育,提出了“愛國心”。
“我們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一顆火熱的忠誠心。所謂武士道就是這樣哺育起來的。明治維新以來,國家實現了真正的統一,形成了以皇室為中心的民族國家。武士道所倡導的忠誠心也就成了愛國心,把國家視為至高無上而熱愛,為國家犧牲視為最高榮譽。這成了國家發展的動力。……”
但是,被視為愛國心基點的武士道一“習武者之常,乃惜名也”,它是從尊重戰場上的名譽產生的,個人性極強,其戰術從單個較量發展到集體作戰,因此,武士道成了武士集體的規範,集體成了個人生活保障的基礎,對集體(君主)的忠誠,優先於其他一切價值。
忠君思想和愛集體(愛國)思想,是表裏互為一體的。它被利用來加強軍國主義國家體製。也就是說,需要這樣一種理念:即隻要一聲命令,士兵就能夠高興地為自己所屬的軍隊(國家、君主)而戰死。這種理念把民眾變成強兵,在命令麵前,被驅趕到失去人的思考與判斷的戰爭瘋狂之中去。如果他們有思想的話,那麽,就是用戰鬥理念被統一染成一種顏色的思想。
對自衛隊過分的要求
軍隊的真心話,是希望把天皇那樣的堅固的支柱,灌輸進士兵的理念之中。失去了天皇這個支柱以後,日本軍隊存在的理由是“國防”。自衛隊不是為了進行侵略而是為了保衛國家而創建的。它是否違反憲法,暫且不談,自衛隊究竟能在何種程度上保衛國家呢?這裏,有軍事評論家小山內宏先生的一個寶貴的意見,讓我們來引用其中的一段:
萬一發生問題時,自衛隊將保衛我們免遭侵略。這種說法甚囂塵上。對此,我必須尖銳地指出,這種看法完全是一種利己主義,是毫不負責的,而且對現代戰爭是毫不了解的。(中略)對日本來說,幾乎沒有防禦空間。也就是說,它是赤棵棵地同“假想敵國”相毗鄰。我認為,這些人在高談軍事國防之前,有必要先計算一下:日本的地形南北長,和遙遙相對的大陸之間的空間距離,若發射飛彈的話,隻需幾分鍾,高速戰鬥轟炸機隻需幾十分鍾。(中略)
從結論來說,日本的所謂“自衛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時的情況完全不同,是一場馬上就進入“本土決戰”的戰爭。太平洋戰爭時,在距日本本土2000~3000公裏的外洋設置了外層防衛圈,在距日本本土1000~1500公裏的海上設置了內層防衛圈(絕對防衛圈),然後展開兵力進行戰爭。可是,今天卻沒有這樣的縱深防線。即使有自衛隊的存在,但必將迎來一場日本本土立即成為戰場的戰爭。(中略)
那麽,以攻擊作戰來彌樸這種被動的不利因素,如何呢?如果對方是軍事大國的話,那麽必將遭到更加猛烈的“報復”,實際上,馬上就會超過戰略起糙者所設想的限定型“局部戰爭”的範圍,而落個更加悲慘的結局。
有人說“萬一發生戰爭時,沒有自衛隊的話,那……”我認為,萬一發生戰爭時,自衛隊可能會全力應付戰鬥,但是與萬一的同時,整個國土、全體國民都將捲入“戰爭”,立即出現本土決戰型的戰爭。凝固汽油彈和子母彈從天而降時,這些人會說什麽呢?他們站在屋頂上觀看時會說,自衛隊保衛我,所以很安全嗎?萬一發生自衛戰爭時,國民必須用自己的雙手來保衛自己,免受敵人的攻擊,這是自明之理。自衛隊本身不得不竭盡全力和敵人進行戰鬥,根本無暇來顧及每一個國民的生命。
</br>
這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特殊結構。它與德國納粹黨或義大利的法西斯不同,日本軍部領導人不是依靠獨裁者的才能和魅力來統一輿論、掌握政權的,而是利用日本人對天皇的忠誠和尊重來實現的。
由同一民族構成的“日本村”的居民——日本人(大和民族)是很願意從屬於組織或團體的國民。“個體”的傳統比較薄弱,日本民族往往以一切均從屬於某團體來謀求安心立命,這個民族由此產生忠君愛國的精神。隻要是為國家、天皇、首長、上級或公司而獻身,就會感到一種英雄式的喜悅。
雖然太平洋戰爭的寶貴經驗和犧牲使我們爭取到了自由和民主,但是,我們不應忘記:“個體”的歷史短淺,願意從屬於統一行動,從屬集體,並為其獻身的日本人的這種秉性,是容易被法西斯主義所利用的。
疑似家族體製下的家長
前邊巳經敘述,日本侵略中國,是和解決日本資本主義的矛盾以及軍部狂妄的野心分不開的。最能代表當時軍部想法的是有“關東軍智謀”之稱的石原莞爾中住寫的扭轉國運的根本國策——“解決滿蒙問題的方案。”
石原在這個方案中說,“解決滿蒙問題是日本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徑。其積極的解決辦法(日本進行統治),不僅是日本的需要,而且也是大多數支那(中國)民眾最應高興的事情。也就是說,為了正義,日本應斷然付諸實施。從歷史的關係來看,滿蒙不應屬於漢民族,而應屬於日本民族。為實現上述目的,應準備對美戰爭。一旦對美戰爭的準備完成,應立即開戰,果斷地將滿蒙政權歸屬於我。通過合理開發滿蒙,日本的元氣自然得以恢復,有識的失業者應得到救濟。適時,支那本部之要部也置於我領有之下;通過我方武力剷除妨礙支那民族前進的障礙,給其經濟生活以旺盛的生命力,確立東亞的自給自活的道路,有力地指導長期戰爭,以達成我方之目的。”
這僅是其中的要點,總之,他的意思是,由於中國缺乏對現代國家的經營能力,由日本代而統治滿蒙,對中國民眾來說,是最幸福的。從歷史上來看,由於滿蒙距日本比中國更近,所以,這樣做是正義的。另外,通過武力剷除中國的障礙,確立起亞洲自給自足的經濟體製。他的想法最清楚地表現出了當時日本和日本人的傲慢情緒。
他把侵略滿蒙任意確定為日本唯一的活路,說這是“正義”行動,閉目不看它所麵臨的矛盾,說要用武力剷除中國的障礙,這完全是多管閑事,妄圖把本國推崇為亞洲盟主的地位,並使之正當化。
石原這篇論文寫於1929年這一事實,是值得注意的。論文中的矛盾和自我陶醉暫且不談,石原這時也想到了對美戰爭。正像石原所預想的那樣,在日中戰爭的延長線上,爆發了太平洋戰爭。
有人說,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沒有侵略美國的任何領土,所以不是侵略戰爭。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太平洋戰爭的結構和發生的原因。
當軍隊為權力者所擁有時,民眾就被強製性地作為軍隊的人和物的補給來源。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有人的自由與民主的。擁有武力的軍隊自然淩駕於非武裝的民眾之上,軍隊本身就是權力。這種體質結構的軍隊,是不會為保護民眾而存在的。並不是為了民眾才有軍隊的,而是由於軍隊的需要才有民眾。職業軍人的領導人下達命令,將穿軍裝的民眾編成精銳的軍團,還必須有精神支柱。基於至誠的忠君愛國的精神,就產生了日軍輕視人命、精神力量第一的非人性。那麽,在失去了作為精神支柱的天皇以後,以什麽作為軍人倫理的基礎呢?作為自衛隊的精神教育,提出了“愛國心”。
“我們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一顆火熱的忠誠心。所謂武士道就是這樣哺育起來的。明治維新以來,國家實現了真正的統一,形成了以皇室為中心的民族國家。武士道所倡導的忠誠心也就成了愛國心,把國家視為至高無上而熱愛,為國家犧牲視為最高榮譽。這成了國家發展的動力。……”
但是,被視為愛國心基點的武士道一“習武者之常,乃惜名也”,它是從尊重戰場上的名譽產生的,個人性極強,其戰術從單個較量發展到集體作戰,因此,武士道成了武士集體的規範,集體成了個人生活保障的基礎,對集體(君主)的忠誠,優先於其他一切價值。
忠君思想和愛集體(愛國)思想,是表裏互為一體的。它被利用來加強軍國主義國家體製。也就是說,需要這樣一種理念:即隻要一聲命令,士兵就能夠高興地為自己所屬的軍隊(國家、君主)而戰死。這種理念把民眾變成強兵,在命令麵前,被驅趕到失去人的思考與判斷的戰爭瘋狂之中去。如果他們有思想的話,那麽,就是用戰鬥理念被統一染成一種顏色的思想。
對自衛隊過分的要求
軍隊的真心話,是希望把天皇那樣的堅固的支柱,灌輸進士兵的理念之中。失去了天皇這個支柱以後,日本軍隊存在的理由是“國防”。自衛隊不是為了進行侵略而是為了保衛國家而創建的。它是否違反憲法,暫且不談,自衛隊究竟能在何種程度上保衛國家呢?這裏,有軍事評論家小山內宏先生的一個寶貴的意見,讓我們來引用其中的一段:
萬一發生問題時,自衛隊將保衛我們免遭侵略。這種說法甚囂塵上。對此,我必須尖銳地指出,這種看法完全是一種利己主義,是毫不負責的,而且對現代戰爭是毫不了解的。(中略)對日本來說,幾乎沒有防禦空間。也就是說,它是赤棵棵地同“假想敵國”相毗鄰。我認為,這些人在高談軍事國防之前,有必要先計算一下:日本的地形南北長,和遙遙相對的大陸之間的空間距離,若發射飛彈的話,隻需幾分鍾,高速戰鬥轟炸機隻需幾十分鍾。(中略)
從結論來說,日本的所謂“自衛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時的情況完全不同,是一場馬上就進入“本土決戰”的戰爭。太平洋戰爭時,在距日本本土2000~3000公裏的外洋設置了外層防衛圈,在距日本本土1000~1500公裏的海上設置了內層防衛圈(絕對防衛圈),然後展開兵力進行戰爭。可是,今天卻沒有這樣的縱深防線。即使有自衛隊的存在,但必將迎來一場日本本土立即成為戰場的戰爭。(中略)
那麽,以攻擊作戰來彌樸這種被動的不利因素,如何呢?如果對方是軍事大國的話,那麽必將遭到更加猛烈的“報復”,實際上,馬上就會超過戰略起糙者所設想的限定型“局部戰爭”的範圍,而落個更加悲慘的結局。
有人說“萬一發生戰爭時,沒有自衛隊的話,那……”我認為,萬一發生戰爭時,自衛隊可能會全力應付戰鬥,但是與萬一的同時,整個國土、全體國民都將捲入“戰爭”,立即出現本土決戰型的戰爭。凝固汽油彈和子母彈從天而降時,這些人會說什麽呢?他們站在屋頂上觀看時會說,自衛隊保衛我,所以很安全嗎?萬一發生自衛戰爭時,國民必須用自己的雙手來保衛自己,免受敵人的攻擊,這是自明之理。自衛隊本身不得不竭盡全力和敵人進行戰鬥,根本無暇來顧及每一個國民的生命。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