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魯太”小屋的值勤表
關於731部隊的特設監獄,後來又有若幹名原部隊人員寄來了新的證詞。特設監獄(“馬魯太小屋”)的負責人是石井四郎的二哥細穀剛男。他是軍隊文職人員,享受高等官待遇。管理“馬魯太”的特別班,每班由6-7人組成,包括攝影班在內,共約100人。細穀剛男是這支隊伍的指揮官。
特別班人員的工作安排:上午8:00進入營門,直到次晨8:50,通宵達旦地工作。
工作分為管理“馬魯太”事務、炊事和看守監獄三大類。晚上10點全部人員出勤,而後每隔兩小時換一次班輪流睡覺。
特別班備有一本《巡迴日記》,足有三本大學用筆記本那麽厚,以紅線劃為兩欄,一欄記入“馬魯太”的編號,另一欄記錄巡迴情況。
“馬魯太”的編號從101開始到1500結束,這和負責x光透視的在田班的管理編號(在本書第二集中已敘述)是一致的。
巡迴從上午10點開始,每隔六小時進行一次,最後一次獄內巡迴是在“馬魯太”就寢前,晚上8點左右進行。
腰上掛著毛瑟槍的六名特別班人員巡查各個牢房,讓“馬魯太”從通話和送飯用的小窗口伸出手來試脈測體溫。
寫進《巡迴日記》的內容:次晨交班時,在細穀技師列席的情況下,向下一班報告。如果發生事故(“馬魯太”生病,出現異常情況或病情變化),需要較多的時間,但通常巡迴一次的時間約需30分鍾。
各牢房內均安裝有警鈴,“馬魯太”感到身體異常時,可以自己按鈴通知特別班辦公室。
夜間常常響起警鈴,這時立即叫醒正在打盹的特別班人員,全體人員連忙趕往報告異常的牢房,預防“馬魯太”鬧事或逃跑。
開始進行細菌活體實驗時,巡迴的特別班班員也有被感染的危險,給正在實驗的“馬魯太”試脈時,班員們必須穿上白色衣服和高統防護靴,加以保護。巡迴結束以後,還要在專用消毒室裏進行全身消毒。
“馬魯太”的講習會
在特別班工作的人,事先要接受細穀技師的“講習”。
“……‘現在讓大家看看牢房,關押在這裏的是按滿洲人、俄國人人種分開的,把他們叫做‘馬魯太’。許多‘馬魯太’是供研究用的材料,患有鼠疫、霍亂和赤痢等,要特別注意不要過分接近他們。試脈時,為了避免感染,要這樣……’等等。”原特別班人員這樣回憶道。
“特別班人員日夜都帶著消毒棉,邊擦手指邊進行巡迴。監獄一層中間是走廊,兩邊是牢房,每棟有12間牢房。1938年時,特別班人員每月增加25日元的危險津貼,那時大學畢業的工薪人員每月才拿30日元左右的工資,我們算是高薪了。”
據這位特別班人員說,“特設監獄裏雖說有地下室,但規模並不大”。關於這一點,另一位特別班人員提供的證詞是:“‘馬魯太’是經由地下通道運進7、8號樓(特設監獄)的。地下通道有軌道車用的鐵軌……從口字樓中央走廊通往7、8號樓,院子設有堅固的鐵門,經常有警備人員在門旁站崗”。
從口字樓到位於樓的一端的高橋班的解剖室,是由地下道連在一起的。這在第一集中已作了介紹。這個地下道延伸到解剖室的距離很短。部隊人員把口字樓一層通稱為“地下”。
一位特別班的人員為我們繪製了一份特設監獄一層的平麵圖。
第三根煙囪
從口字樓去鍋爐房。再次乘上汽車繞過原衛兵室前大街,沿鐵路線把車開到不能再開的地方。
下車後,我們繼續沿鐵路線往前走,不一會兒兩根很怪的煙囪呈現在眼前,用我的照相機無法拍下它們的全景。
可能是窗框的殘跡!一塊上下並排著八個方孔的灰色殘壁,像屏風般地立在前麵,它的背後立著兩根原來的煙囪,鐵梯子也原封不動地附在煙囪的側麵。
這是731部隊舊址中保留得最接近原型的地方。據說是平房區人民政府決定把它保存起來的。
牆壁上彎彎曲曲的鋼筋,像恐龍骨架似的挺出來。這宛如731部隊一直餵養的鍋爐房這個恐龍的化石。
用高性能炸藥也未能破壞的這個恐龍化石,如今似乎已從頭部開始脫落,呈現出一種脆弱的外貌,但是走近一看,經歷了爆破和37年的風霜,它的殘骸依然很牢固。
南邊煙囪的基礎部分掛著一塊白底黑字的牌子,上麵寫著“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罪證,原731部隊鍋爐房、給水室、工務班”。在殘壁的基礎部分光禿禿地伸著14根支柱,徒然地支撐著昔日731部隊死去的機關。煙囪高約30米,殘壁長約70~80米。
轉到後邊,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在殘壁上隻能看到的兩根煙囪之間還藏著“第三根煙囪”。它失去了上半身,但下半身卻藏在殘壁的後麵。
再往後走,破壞得更為厲害。看起來像原狀的煙囪,但它的下半部分已被打開了若幹個洞口,像斷裂的架橋似的,都可以窺見裏麵的鋼筋。鐵梯子的下半部分也被折斷,但是,盡管被破壞,它拒絕倒下,依然附在上麵。這根煙囪和堅固的殘壁出奇得倔強。那厚厚的殘壁斷麵,基礎的堅固程度和伸出的鋼筋顯示出它是很粗的,就連工兵也拿它沒有辦法。目前,這裏也設有“危險,嚴禁入內”的標誌。
731部隊修建如此堅固的煙囪,可以認為反映了他們打算半永久地在這塊土地上盤踞下去的想法。
731部隊採用了當時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央集中供熱係統。為了經營細菌工廠,不僅在醫學方麵,而且把當時科學技術的精華都集中用在部隊設施的各種設備上了。
部隊裏,有三台最高壓力為20公斤的田熊式鍋爐安置在動力室內。這種鍋爐是田熊常吉於1912年發明的自然循環式水管鍋爐,戰前作為工廠用的鍋爐曾得到廣泛的使用。
給水泵有兩台90馬力的,一台50馬力的。通過給水預熱器來適當控製抽水,多餘的水自動流入蓄水槽內。
鍋爐房的主任叫h·k,是海軍上等機械兵出身的技術員,是個上班時間也不能離開酒的酒精中毒者。
但是,他對這三台鍋爐和動力室的每一角落都十分熟悉,是鍋爐的“主人”,因此,在動力班裏,人們悄悄地說,石井部隊長準許他在上班的時候喝酒。
動力室屬管理課管轄。管理課由工務班和動力班組成,後者又分為發電、給水、供氣和氣缸等部門,共約50人。
惡魔的原型——鍋爐房舊址
在高大的煙囪前麵有一幢三層樓的動力室,後麵有一個發電室。動力室的縱深有100米左右。動力室的一層設有驅動鍋爐的發動機室、更衣室、浴室、盥洗室和倉庫。二層設有鍋爐(燃燒室)、熱量和壓力交換用的(鍋爐)水箱。三層是同向鍋爐供煤的加料鬥相連的儲煤室,燃料使用由阜新煤礦運來的優質煤末。每輛加料鬥具有70噸的儲煤能力。儲煤室和加料鬥由傳送帶和升降機相連,是機械化的供煤係統。
</br>
關於731部隊的特設監獄,後來又有若幹名原部隊人員寄來了新的證詞。特設監獄(“馬魯太小屋”)的負責人是石井四郎的二哥細穀剛男。他是軍隊文職人員,享受高等官待遇。管理“馬魯太”的特別班,每班由6-7人組成,包括攝影班在內,共約100人。細穀剛男是這支隊伍的指揮官。
特別班人員的工作安排:上午8:00進入營門,直到次晨8:50,通宵達旦地工作。
工作分為管理“馬魯太”事務、炊事和看守監獄三大類。晚上10點全部人員出勤,而後每隔兩小時換一次班輪流睡覺。
特別班備有一本《巡迴日記》,足有三本大學用筆記本那麽厚,以紅線劃為兩欄,一欄記入“馬魯太”的編號,另一欄記錄巡迴情況。
“馬魯太”的編號從101開始到1500結束,這和負責x光透視的在田班的管理編號(在本書第二集中已敘述)是一致的。
巡迴從上午10點開始,每隔六小時進行一次,最後一次獄內巡迴是在“馬魯太”就寢前,晚上8點左右進行。
腰上掛著毛瑟槍的六名特別班人員巡查各個牢房,讓“馬魯太”從通話和送飯用的小窗口伸出手來試脈測體溫。
寫進《巡迴日記》的內容:次晨交班時,在細穀技師列席的情況下,向下一班報告。如果發生事故(“馬魯太”生病,出現異常情況或病情變化),需要較多的時間,但通常巡迴一次的時間約需30分鍾。
各牢房內均安裝有警鈴,“馬魯太”感到身體異常時,可以自己按鈴通知特別班辦公室。
夜間常常響起警鈴,這時立即叫醒正在打盹的特別班人員,全體人員連忙趕往報告異常的牢房,預防“馬魯太”鬧事或逃跑。
開始進行細菌活體實驗時,巡迴的特別班班員也有被感染的危險,給正在實驗的“馬魯太”試脈時,班員們必須穿上白色衣服和高統防護靴,加以保護。巡迴結束以後,還要在專用消毒室裏進行全身消毒。
“馬魯太”的講習會
在特別班工作的人,事先要接受細穀技師的“講習”。
“……‘現在讓大家看看牢房,關押在這裏的是按滿洲人、俄國人人種分開的,把他們叫做‘馬魯太’。許多‘馬魯太’是供研究用的材料,患有鼠疫、霍亂和赤痢等,要特別注意不要過分接近他們。試脈時,為了避免感染,要這樣……’等等。”原特別班人員這樣回憶道。
“特別班人員日夜都帶著消毒棉,邊擦手指邊進行巡迴。監獄一層中間是走廊,兩邊是牢房,每棟有12間牢房。1938年時,特別班人員每月增加25日元的危險津貼,那時大學畢業的工薪人員每月才拿30日元左右的工資,我們算是高薪了。”
據這位特別班人員說,“特設監獄裏雖說有地下室,但規模並不大”。關於這一點,另一位特別班人員提供的證詞是:“‘馬魯太’是經由地下通道運進7、8號樓(特設監獄)的。地下通道有軌道車用的鐵軌……從口字樓中央走廊通往7、8號樓,院子設有堅固的鐵門,經常有警備人員在門旁站崗”。
從口字樓到位於樓的一端的高橋班的解剖室,是由地下道連在一起的。這在第一集中已作了介紹。這個地下道延伸到解剖室的距離很短。部隊人員把口字樓一層通稱為“地下”。
一位特別班的人員為我們繪製了一份特設監獄一層的平麵圖。
第三根煙囪
從口字樓去鍋爐房。再次乘上汽車繞過原衛兵室前大街,沿鐵路線把車開到不能再開的地方。
下車後,我們繼續沿鐵路線往前走,不一會兒兩根很怪的煙囪呈現在眼前,用我的照相機無法拍下它們的全景。
可能是窗框的殘跡!一塊上下並排著八個方孔的灰色殘壁,像屏風般地立在前麵,它的背後立著兩根原來的煙囪,鐵梯子也原封不動地附在煙囪的側麵。
這是731部隊舊址中保留得最接近原型的地方。據說是平房區人民政府決定把它保存起來的。
牆壁上彎彎曲曲的鋼筋,像恐龍骨架似的挺出來。這宛如731部隊一直餵養的鍋爐房這個恐龍的化石。
用高性能炸藥也未能破壞的這個恐龍化石,如今似乎已從頭部開始脫落,呈現出一種脆弱的外貌,但是走近一看,經歷了爆破和37年的風霜,它的殘骸依然很牢固。
南邊煙囪的基礎部分掛著一塊白底黑字的牌子,上麵寫著“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罪證,原731部隊鍋爐房、給水室、工務班”。在殘壁的基礎部分光禿禿地伸著14根支柱,徒然地支撐著昔日731部隊死去的機關。煙囪高約30米,殘壁長約70~80米。
轉到後邊,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在殘壁上隻能看到的兩根煙囪之間還藏著“第三根煙囪”。它失去了上半身,但下半身卻藏在殘壁的後麵。
再往後走,破壞得更為厲害。看起來像原狀的煙囪,但它的下半部分已被打開了若幹個洞口,像斷裂的架橋似的,都可以窺見裏麵的鋼筋。鐵梯子的下半部分也被折斷,但是,盡管被破壞,它拒絕倒下,依然附在上麵。這根煙囪和堅固的殘壁出奇得倔強。那厚厚的殘壁斷麵,基礎的堅固程度和伸出的鋼筋顯示出它是很粗的,就連工兵也拿它沒有辦法。目前,這裏也設有“危險,嚴禁入內”的標誌。
731部隊修建如此堅固的煙囪,可以認為反映了他們打算半永久地在這塊土地上盤踞下去的想法。
731部隊採用了當時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央集中供熱係統。為了經營細菌工廠,不僅在醫學方麵,而且把當時科學技術的精華都集中用在部隊設施的各種設備上了。
部隊裏,有三台最高壓力為20公斤的田熊式鍋爐安置在動力室內。這種鍋爐是田熊常吉於1912年發明的自然循環式水管鍋爐,戰前作為工廠用的鍋爐曾得到廣泛的使用。
給水泵有兩台90馬力的,一台50馬力的。通過給水預熱器來適當控製抽水,多餘的水自動流入蓄水槽內。
鍋爐房的主任叫h·k,是海軍上等機械兵出身的技術員,是個上班時間也不能離開酒的酒精中毒者。
但是,他對這三台鍋爐和動力室的每一角落都十分熟悉,是鍋爐的“主人”,因此,在動力班裏,人們悄悄地說,石井部隊長準許他在上班的時候喝酒。
動力室屬管理課管轄。管理課由工務班和動力班組成,後者又分為發電、給水、供氣和氣缸等部門,共約50人。
惡魔的原型——鍋爐房舊址
在高大的煙囪前麵有一幢三層樓的動力室,後麵有一個發電室。動力室的縱深有100米左右。動力室的一層設有驅動鍋爐的發動機室、更衣室、浴室、盥洗室和倉庫。二層設有鍋爐(燃燒室)、熱量和壓力交換用的(鍋爐)水箱。三層是同向鍋爐供煤的加料鬥相連的儲煤室,燃料使用由阜新煤礦運來的優質煤末。每輛加料鬥具有70噸的儲煤能力。儲煤室和加料鬥由傳送帶和升降機相連,是機械化的供煤係統。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