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波”型炸彈:40公斤的“波”型炸彈,是破碎性炸彈。其設計目標是通過炭疽胚種汙染的炸彈碎片和發射榴霰彈產生破壞效果。這種炸彈是雙重壁式,在中央的炸藥管周圍有一圈厚10毫米的破碎性的鐵壁,在這層鐵壁和鋼彈殼之間加入填充物。填充室的容積為700立方厘米,放入約1500個鋼球,藉以增大炸彈破片的破碎效果。填充室與鋼球之間,為了防腐蝕,塗有電木塗劑。彈頭和彈尾均裝有觸發信管,在彈頭隔室以及彈尾隔室和中央炸藥管內填充有3公斤的tnt炸藥。這種炸彈在爆炸後,以高速向水平方向撒布炸彈碎片、榴霰彈和炭疽胚種。


    “波”型炸彈的野外實驗在1938年和1939年期間進行。在進行靜止實驗時,以染料溶液和微生物作為填充物使用。炸彈的碎片、榴霰彈的尺寸與分散情況、穿透力等均利用與炸彈爆炸地點呈同心圓狀配置的由直立板靶組成的棚格來測定。實驗動物也按同樣模式進行配置。冬季,則通過從凍土上回收碎片來測定碎片的分布情況。彈片和榴霰彈的投射距離約為400~500米,半徑為50米以內,其密度約為每平方米內一塊碎片或一個榴霰彈。把炸彈碎片和榴霰彈回收以後,對其附著微生物的繁殖能力進行調查。從飛機上也進行過投擲實驗,其目的是測定炸彈的機能和不發率。


    還把炸彈埋在5米深的砂中進行破碎研究。利用電氣引爆炸彈,篩掉砂子以後,推斷碎片的尺寸。回收的碎片,約10%為1~3克;20%約為3~5克;25%為5~10克;40%為10~15克;50%為15克以上的重量。


    “波”型炸彈存在若幹缺陷。據認為,大量生產過於複雜;彈殼薄,同彈頭和彈尾焊接在一起,經受不住操作和運輸時的震動,常常發生細菌外漏現象,存在著使操作人員感染的危險;由於它的外形不同於製式航空炸彈,所以難以掛在飛機倉內的炸彈懸掛處;重炸藥使40%~65%的微生物遭到破壞。盡管存在著這樣一些缺陷,但“波”型炸彈被認為是有發展前途的。石井相信,如果由炸彈專家設法彌補這些缺陷,加以開發的話,“波”型炸彈能夠成為有效的炸彈。


    (d)“仁”型炸彈:50公斤的“仁”型炸彈,總體的設計和“波”型炸彈相同:彈體長約100毫米,填裝容量為1升,但是,炸藥僅為“波”型炸彈使用量的50%。由於炸藥少,細菌的生存率高,然而炸彈碎片的穿透力和撒布麵積不太大。1939年炸彈實驗的結果,認為“相當良好”。據認為,這種炸彈有進一步開發的價值。


    (e)“宇”型炸彈:30公斤的“宇”型炸彈,其設計是利用壓縮空氣在事先設定的高度噴射液體。這種炸彈有一個帶噴頭的裝卸式彈頭,它裝備有觸發彈頭信管、尾部延發裝置的信管,以及從飛機上投擲時的尾部自動計秒表。這個自動計秒表走動時,中央炸藥管向前移動,裝卸式彈頭和噴頭分離。中央炸藥管向前移動,放出壓縮空氣,使炸彈填充物從噴頭噴霧。達到地麵時,炸彈本身就爆炸。石井說,這種炸彈僅製造了20枚,除進行過測定炸彈機能實驗外,根本未進行野外實驗。由於填充物外漏和信管有缺陷、計秒表不準確以及結構複雜等原因,這種“宇”型炸彈被認為不具有開發的價值而被放棄。


    (f)舊式“宇治”型炸彈:i938年日本開發細菌戰炸彈的設計傾向是設計簡單、容量大,盡量減少撒布碎片和活細菌所需的炸藥。石井雖沒有具體地說明這一目標,但是,對初期的炸彈,石井提出過批評,同時從後來開發炸彈的想法來看,可以得出這種結論:從使用tnt炸藥和黑色火藥等重型炸彈、填充物易受到破壞的鋼鐵製炸彈,而努力轉向設計開發陶瓷炸彈和玻璃製炸彈。這些炸彈的炸藥使用導爆索和最少限度的tnt火藥。


    陶製“宇治”型炸彈的成果,帶有研究炸彈方麵的這種傾向。石井給它的原型起名為老式“宇治”型炸彈。這種炸彈重25公斤,容量約為18升。陶瓷彈殼的外側設有縱溝,可以容納4米長的導爆索的炸藥。炸藥是從有金屬製的螺絲蓋的頭部瓶口進行填充,炸彈的彈底裝有賽璐珞製穩定翼板,在炸彈尾部裝有定時信管,在設定的高度空中爆炸後,陶瓷彈殼變成碎片,將填充物撒開來。陶瓷碎片幾乎沒有穿透力,從地麵進行探知比較困難。1938年這種炸彈和“伊”、“呂”、“波”等型炸彈一樣,部署在野外,利用染料、澱粉溶液與非病源性微生物的懸濁液進行過實驗。在靜止實驗時,在15米高處爆炸,風速為每秒5米,其撒布麵積為(20~30)米×(500~600)米;在空投實驗時,炸彈的爆炸高度為200~300米,其撒布麵積為(20~30)米×(600~700)米,撒布下來的液體顆粒大小“從雨滴那麽大的小滴至直徑凝集為50微米的粒子”等多種多樣。


    石井說,老式“宇治”型炸彈有很多缺點。如陶瓷彈殼經受不住粗暴搬動;金屬製的填充栓和陶瓷彈殼的結合部易發生填充物外漏;由於炸彈重量和尺寸不一,所以彈道不固定;由於要求炸彈填充至容量的70%,填充物發生膨脹也不要緊,導致這一空隙成為炸彈發生縱旋轉的原因;陶瓷製的穩定板在天熱時會彎曲,彈道更加不準,天冷時它就發脆,致使常常在飛行過程中脫落;由於信管不完善,無法準確地確定爆炸高度。雖有炸彈的容量充分,使用陶瓷彈殼消除了金屬對細菌的不好影響等優點,但是,這種炸彈被視為沒有進一步開發的價值。


    (g)“加”型炸彈:35公斤炸彈,是老式“宇治”型炸彈改用玻璃彈殼的實臉樣品。它不是使用縱溝,而是把波導線的炸藥埋在螺旋溝內。這種炸彈僅試製了20枚,由於它的缺點和老式“宇治”型炸彈的缺點幾乎完全相同,進行了幾次預備實驗之後也被放棄。


    (h)50式“宇治”型炸彈:25公斤、10升的50式“宇治”型炸彈,是“宇治”係列中的改良型。彈頭部裝有觸發和延時信管以及500克的炸藥管,彈尾部的定時信管在高度為200~300米的空中引爆4米長波導線使炸彈起爆;如果尾部信管和波導線沒有啟動,當炸彈著地時,彈頭部的炸藥也肯定會使炸彈炸裂,並將填充物撒開。


    這種型號的炸彈在1940年至1941年期間,共製造了約500枚。從1940年至1942年期間,進行了廣泛的野外實驗,並進行過靜止爆炸和空投實驗。在初期的實驗中,彈內的填充物是染料溶液和非病源性微生物的懸濁液。後期的實驗,使用炭疽菌胚種的懸濁液作為填充物。這種懸濁液的濃度是1立方厘米的液體加入50~100毫克的胚種。為了測定撒布情況,根據填充物的不同,在野外使用了試紙或棚格。進行炭疽菌實驗時,把牛、馬、山羊、和羊等大型動物作為實驗對象來使用。


    投擲實驗時,風速為每秒5米,爆炸高度為200~300米,撒布麵積為(40~60)米×(600~800)米。


    在高度為15米,風速相同條件下,進行靜止實驗,其撒布麵積約(20~30)米×(500~600)米。在炭疽菌實驗時,在炸彈高度為15米的條件下進行了靜止爆炸,爾後,讓動物在下風汙染地區吃糙一二小時,感染炭疽病或死亡的馬約占70%,羊約占90%。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惡魔的飽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森村誠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森村誠一並收藏惡魔的飽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