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藥物中,據說就有後來在帝國銀行事件中使用過的那種氰酸化合物——丙酮氰酸合成毒液,還有為印刷假紙幣而研製出來的特殊染色液等。
除了這個研究化學武器的陸軍第六技術研究所之外,還有一個千葉習誌野學校。它屬於另一指揮係統,歸陸軍教育總監領導。這個學校在各連隊分別配屬一二名負責毒氣工作的軍官,他們是負責開展連隊毒氣戰防護方法、防毒麵具及衣服的穿著訓練和消毒等教育的專門技術軍官。習誌野學校從全國各地和海外駐地召集這些軍官進行六個月至一年的毒氣防護及攻擊方法的訓練。
“六研”的研究成果則拿到在滿洲的齊齊哈爾的516部隊總部,進行大規模的野外實驗時使用。因此,“六研”、習誌野學校和516部隊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人員也不斷進行交流。
恐怖的孿生部隊516
研製毒氣的516部隊人員,怎麽會出現在專門從事細菌戰研究的731部隊裏呢?這裏麵自有它隱秘的原委。
1941年12月8日,日軍以襲擊珍珠港事件為開端,一舉占領了馬來西亞、菲律賓、婆羅洲、爪哇島以及緬甸南部,大肆誇耀“皇軍無敵”。
但是,以1942年6月日軍在中途島海戰失敗為轉機,戰局日益不利,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攻防戰失敗並從該島撤退開始,失去了製海和製空權。實施“跳蛙作戰”的美澳聯軍和進行阻擊的日軍,在中部索羅門群島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在這種情況下,在日軍駐臘包爾要塞的官兵中發生了“一氧化碳中毒致死事件”。臘包爾位於西太平洋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紐幾內亞所屬)的東北部,當時是個軍事要地。
日軍在臘包爾構築了堅固的要塞,從這裏可以炮擊經過附近的美軍艦船和飛機。但是,從這個用水泥構築的永久性的半地下式的要塞連續發射大炮和用機關槍射擊,使要塞內產生並充滿了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它在空氣中含量增加到四萬分之一時,人會感到頭痛而影響人體的健康。這是因為一氧化碳和血液中血紅蛋白相結合,氧氣便不能進入人體內,引起嚴重缺氧。
臘包爾要塞裏的官兵開始頻繁地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由於一氧化碳很輕,浮遊在大氣之中。當人們察覺時,濃度就很高了。由於它傷害人的腦細胞,常常使人失去知覺,甚至死亡。
當時的大本營(後改稱為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十分重視臘包爾要塞的中毒事故,指令516部隊和731部隊共同研究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並提出防止中毒的對策。於是516部隊經常秘密派出五六名人員到731部隊去工作。據說,516部隊首次到達平房的時間是1943年6月1日,一直在那裏工作到同年9月1日;第二次是1944年6月1日至9月1日;第三次是1945年6月1曰至戰爭結束。先後共派遣三次。
這些研製毒氣的人員抵達731部隊以後,731部隊對他們的身份嚴格保密。731部隊安排他們住在高級軍官宿舍裏,宛如731部隊人員一樣。除731部隊的部分領導幹部外,其他人員至今根本不知道這件事。
516部隊和731部隊的聯合研究:1943年進行了一氧化碳及芥子氣對人體影響的研究;1944年進行了芥子氣的若幹實驗以及“茶”一號(氰酸)的研究;20年來進行了氰酸對人體的實驗。
當時研製出了氮芥子氣這種殘留效果很高的毒氣,並進行數次實驗。
另外還進行過在棒球那麽大的玻璃球裏填滿氰酸的“攻擊坦克用的茶彈”的研究。這是一種按照火焰瓶投擲要領將“茶彈”投入坦克炮塔殺傷內部乘員的原始武器。
“1943年秋,在諾門坎進行過極大規模的氰酸實驗。這次實驗是由25師團師團長直接領導,在下風處部署了猴、馬、鳥、兔等實驗用的動物,噴射了壓縮在像燈油桶似的一桶約一公斤氰酸。當時沒有使用人做實驗。”
“當時,陸軍十分重視把氰酸作為武器來使用。但是,氰酸武器致命的缺陷是揮發性太強,沸點隻有25c~26c,夏季十分容易氣化;經皮膚吸收很快,使用起來也就非常危險;另外,同空氣相比,它的比重僅0.7,很容易從地表麵蒸發掉。
“因此,必須在日出、日落等地麵垂直溫度‘上溫下冷’現象發生逆轉的時間帶內來進行實驗,作為武器來說,是不完善的,所以沒有使用。516部隊儲藏了大量未使用的‘茶彈’。戰爭結束撤退時,在嫩江河畔燒毀了一些,裝在高壓鋼瓶內的氰酸和芥子氣都扔進了嫩江。人們都擔心一旦那些鋼瓶爛掉,是否會成為汙染源。”原516部隊人員作證時擔心地說道。
出現在“馬魯太”小屋外走廊的那兩個毒氣部隊人員,開始時在單人牢房前停了下來,從“窺視窗”觀察牢內的動靜。在這間狹小的牢房裏關著4名“馬魯太”。
由於是夏季,有的“馬魯太”上半身接近裸體,他們坐在地上,似乎在秘密交談著。
這兩名516部隊人員從自由開關的“窺視窗”觀察了一會兒,立即迅速地從袋中取出裝有氰酸液化氣的三角形長頸瓶,投進了牢房。長頸瓶發出摔碎聲的同時,“馬魯太”們大聲喊叫道:“毒氣!快逃!”牢房為之騷然。
516部隊人員的長靴發出響聲,從一間單人牢房走向另一間牢房,相繼打開“窺視窗”,把三角形長頸瓶扔了進去。長頸瓶被摔碎以後,氣化了的氰酸氣在單人牢房內迅猛地擴散開來,充滿了房內。
整個“7號樓”立即變成了一座充滿慘叫聲的活地獄。有的“馬魯太”口裏吐著白沫,顯然憋得十分難受;有的“馬魯太”把臉貼在地上蹭來蹭去,想躲開毒氣;有的“馬魯太”往同伴的屍體底下鑽;有的“馬魯太”在臨終的痛苦中,用繫著手銬的鎖鏈,使出全身的力氣拚命敲打“窺視窗”,直到氣盡力竭才倒下去。
原516部隊人員回憶道:“投擲三角形長頸瓶作業,大約在15分鍾內就結束了。據通知,處理‘馬魯太’是731部隊撤退準備工作的第一個步驟。我記得,一共投進去9個三角形長頸瓶……似乎有的單人牢房裏沒有人,是空的。各牢房死的人約三四個人以上。不過,有的不是馬上就死去,發出一聲聲痛苦的慘叫,不停地從裏麵敲打鐵門……放在口字樓頂上那個裝‘茶’的鋼瓶,是在戰爭結束前鎮壓‘馬魯太’暴動時用剩的……
在第一集中曾寫到那裏有利用換氣係統施放毒氣的裝置。為什麽不利用這一係統,而讓我們冒著危險,把氰酸灌進三角形長頸瓶後投入牢房呢?這一點我們始終未弄清楚。我想大概是沒有注入毒氣的係統吧。另外為什麽不用槍殺,也是一個疑問。
“據我的推測,在731部隊裏用盡一切手段處理‘馬魯太’之後,可能委託516部隊來做‘最後的處理’。如果使用槍殺,因為‘窺視窗’太小,死角太多;要是把毒物混入食物送進去,有的‘馬魯太’會不吃,也不會自殺。由於這種種考慮,所以最後才讓我們來做‘馬魯太’的善後處理吧!
</br>
除了這個研究化學武器的陸軍第六技術研究所之外,還有一個千葉習誌野學校。它屬於另一指揮係統,歸陸軍教育總監領導。這個學校在各連隊分別配屬一二名負責毒氣工作的軍官,他們是負責開展連隊毒氣戰防護方法、防毒麵具及衣服的穿著訓練和消毒等教育的專門技術軍官。習誌野學校從全國各地和海外駐地召集這些軍官進行六個月至一年的毒氣防護及攻擊方法的訓練。
“六研”的研究成果則拿到在滿洲的齊齊哈爾的516部隊總部,進行大規模的野外實驗時使用。因此,“六研”、習誌野學校和516部隊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人員也不斷進行交流。
恐怖的孿生部隊516
研製毒氣的516部隊人員,怎麽會出現在專門從事細菌戰研究的731部隊裏呢?這裏麵自有它隱秘的原委。
1941年12月8日,日軍以襲擊珍珠港事件為開端,一舉占領了馬來西亞、菲律賓、婆羅洲、爪哇島以及緬甸南部,大肆誇耀“皇軍無敵”。
但是,以1942年6月日軍在中途島海戰失敗為轉機,戰局日益不利,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攻防戰失敗並從該島撤退開始,失去了製海和製空權。實施“跳蛙作戰”的美澳聯軍和進行阻擊的日軍,在中部索羅門群島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在這種情況下,在日軍駐臘包爾要塞的官兵中發生了“一氧化碳中毒致死事件”。臘包爾位於西太平洋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紐幾內亞所屬)的東北部,當時是個軍事要地。
日軍在臘包爾構築了堅固的要塞,從這裏可以炮擊經過附近的美軍艦船和飛機。但是,從這個用水泥構築的永久性的半地下式的要塞連續發射大炮和用機關槍射擊,使要塞內產生並充滿了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它在空氣中含量增加到四萬分之一時,人會感到頭痛而影響人體的健康。這是因為一氧化碳和血液中血紅蛋白相結合,氧氣便不能進入人體內,引起嚴重缺氧。
臘包爾要塞裏的官兵開始頻繁地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由於一氧化碳很輕,浮遊在大氣之中。當人們察覺時,濃度就很高了。由於它傷害人的腦細胞,常常使人失去知覺,甚至死亡。
當時的大本營(後改稱為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十分重視臘包爾要塞的中毒事故,指令516部隊和731部隊共同研究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並提出防止中毒的對策。於是516部隊經常秘密派出五六名人員到731部隊去工作。據說,516部隊首次到達平房的時間是1943年6月1日,一直在那裏工作到同年9月1日;第二次是1944年6月1日至9月1日;第三次是1945年6月1曰至戰爭結束。先後共派遣三次。
這些研製毒氣的人員抵達731部隊以後,731部隊對他們的身份嚴格保密。731部隊安排他們住在高級軍官宿舍裏,宛如731部隊人員一樣。除731部隊的部分領導幹部外,其他人員至今根本不知道這件事。
516部隊和731部隊的聯合研究:1943年進行了一氧化碳及芥子氣對人體影響的研究;1944年進行了芥子氣的若幹實驗以及“茶”一號(氰酸)的研究;20年來進行了氰酸對人體的實驗。
當時研製出了氮芥子氣這種殘留效果很高的毒氣,並進行數次實驗。
另外還進行過在棒球那麽大的玻璃球裏填滿氰酸的“攻擊坦克用的茶彈”的研究。這是一種按照火焰瓶投擲要領將“茶彈”投入坦克炮塔殺傷內部乘員的原始武器。
“1943年秋,在諾門坎進行過極大規模的氰酸實驗。這次實驗是由25師團師團長直接領導,在下風處部署了猴、馬、鳥、兔等實驗用的動物,噴射了壓縮在像燈油桶似的一桶約一公斤氰酸。當時沒有使用人做實驗。”
“當時,陸軍十分重視把氰酸作為武器來使用。但是,氰酸武器致命的缺陷是揮發性太強,沸點隻有25c~26c,夏季十分容易氣化;經皮膚吸收很快,使用起來也就非常危險;另外,同空氣相比,它的比重僅0.7,很容易從地表麵蒸發掉。
“因此,必須在日出、日落等地麵垂直溫度‘上溫下冷’現象發生逆轉的時間帶內來進行實驗,作為武器來說,是不完善的,所以沒有使用。516部隊儲藏了大量未使用的‘茶彈’。戰爭結束撤退時,在嫩江河畔燒毀了一些,裝在高壓鋼瓶內的氰酸和芥子氣都扔進了嫩江。人們都擔心一旦那些鋼瓶爛掉,是否會成為汙染源。”原516部隊人員作證時擔心地說道。
出現在“馬魯太”小屋外走廊的那兩個毒氣部隊人員,開始時在單人牢房前停了下來,從“窺視窗”觀察牢內的動靜。在這間狹小的牢房裏關著4名“馬魯太”。
由於是夏季,有的“馬魯太”上半身接近裸體,他們坐在地上,似乎在秘密交談著。
這兩名516部隊人員從自由開關的“窺視窗”觀察了一會兒,立即迅速地從袋中取出裝有氰酸液化氣的三角形長頸瓶,投進了牢房。長頸瓶發出摔碎聲的同時,“馬魯太”們大聲喊叫道:“毒氣!快逃!”牢房為之騷然。
516部隊人員的長靴發出響聲,從一間單人牢房走向另一間牢房,相繼打開“窺視窗”,把三角形長頸瓶扔了進去。長頸瓶被摔碎以後,氣化了的氰酸氣在單人牢房內迅猛地擴散開來,充滿了房內。
整個“7號樓”立即變成了一座充滿慘叫聲的活地獄。有的“馬魯太”口裏吐著白沫,顯然憋得十分難受;有的“馬魯太”把臉貼在地上蹭來蹭去,想躲開毒氣;有的“馬魯太”往同伴的屍體底下鑽;有的“馬魯太”在臨終的痛苦中,用繫著手銬的鎖鏈,使出全身的力氣拚命敲打“窺視窗”,直到氣盡力竭才倒下去。
原516部隊人員回憶道:“投擲三角形長頸瓶作業,大約在15分鍾內就結束了。據通知,處理‘馬魯太’是731部隊撤退準備工作的第一個步驟。我記得,一共投進去9個三角形長頸瓶……似乎有的單人牢房裏沒有人,是空的。各牢房死的人約三四個人以上。不過,有的不是馬上就死去,發出一聲聲痛苦的慘叫,不停地從裏麵敲打鐵門……放在口字樓頂上那個裝‘茶’的鋼瓶,是在戰爭結束前鎮壓‘馬魯太’暴動時用剩的……
在第一集中曾寫到那裏有利用換氣係統施放毒氣的裝置。為什麽不利用這一係統,而讓我們冒著危險,把氰酸灌進三角形長頸瓶後投入牢房呢?這一點我們始終未弄清楚。我想大概是沒有注入毒氣的係統吧。另外為什麽不用槍殺,也是一個疑問。
“據我的推測,在731部隊裏用盡一切手段處理‘馬魯太’之後,可能委託516部隊來做‘最後的處理’。如果使用槍殺,因為‘窺視窗’太小,死角太多;要是把毒物混入食物送進去,有的‘馬魯太’會不吃,也不會自殺。由於這種種考慮,所以最後才讓我們來做‘馬魯太’的善後處理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