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茂部隊的秘密——731部隊的前身
731部隊決定把根據地設在哈爾濱,它是今天中國黑龍江省的省會。1982年7月,人口為254.4萬人,是一座重工業城市,位於中國東北平原的中央。它是沿著黑龍江的支流鬆花江發展起來的。據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東北史學會的關成和先生說,“harubin”的語源是從滿族女真族的“家榮”轉譯過來的,漢譯為“阿勒錦”,意思是榮譽。
1898年,帝俄為了實現其侵略中國東北地方的野心,把這一地區作為鋪設東清鐵路的根據地。同年6月9日,作為鐵路建設團第9分團團長的朱柯夫親王被看作是哈爾濱的創始人來到這裏。他一度把阿勒錦改為鬆花江市,但是遭到市民們的強烈反對。結果於1903年7月14日又改稱為哈爾濱。
哈爾濱在滿語中是“漁網曬場”,在蒙古語中是“平地”,在俄語中誤譯為“大墳墓”等,附加的這些意思,均無歷史和語言的根據。以莫斯科為樣版而建設的哈爾濱在街道整齊的市中心區內歐洲風格的建築櫛比鱗次,顯示出帝俄在這裏曾經進行過正式的城市建設。
從歷史上看,實際的稱呼是“harubin”。這是正確的。但在本書中,作為731部隊的根據地,仍使用當時日本方麵通用的名稱——“harupin”1
1本書中無論“harubin”或“harupin”,均按中國現行行政區劃正式名稱,使用哈爾濱。——譯者
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發生了俄國(十月)革命,因此,這座美麗的城市一度回到中國政府的管轄之下,但是,不久後於1931年9月由於發生了以謀略性的柳條湖事件為發端的滿洲事變,哈爾濱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以柳條湖事件為契機,早就一直企圖占領滿洲南部地區的日本關東軍雪崩般地開始了侵略。
關東軍占領奉天(今瀋陽)之後,盡管若槻內閣提出了不擴大戰線的方針,但是仍然不斷地擴大軍事占領地域,占領了北滿的吉林、齊齊哈爾,直到遼西的錦州。1932年3月成立了滿洲國,製造了傀儡政權。
在這個過程中,哈爾濱陷入了關東軍的手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為止,把行政上的稱呼,改為濱江省的省會。
1933年在哈爾濱設置了細菌戰秘密研究所——後來的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總部(通稱為石井部隊)。開始設置在哈爾濱市東南方的拉賓線上的小站背陰河。為了保密,稱作“加茂部隊”(也有人說開始時稱作東鄉部隊)。“加茂”這兩個字,是解開創設這支部隊之謎的關鍵。
“加茂部隊”到1938年已變成一支大規模的秘密部隊。
同年6月13日,將距哈爾濱市中心區往南約20公裏地區,當時稱作濱江省平房鎮,劃定為關東軍的軍事特區。
在平房附近有三屯、四屯和五屯三個村落,軍事特區大致設在這三個村落的中心位置。目前,關於其所在位置,曾有種種說法和寫法,但滿洲731部隊的位置,這裏是準確的所在地。
在禁止入內的約6平方公裏的寬闊的軍事特區內建設大規模的軍事設施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設施包括宿舍群、發電站、鐵路支線、訓練設施。平時可關押80-100人的監獄、大大小小的許多研究室、訓練用的馬場、大禮堂、運動場和神社。
軍事特區周圍是架設著高壓電線的土牆和壕溝。“加茂部隊”從背陰河和濱江遷進了這個用鐵絲網圍起來的大軍事設施之中,那是1939年,但是由於是分多批進駐的,準確的日子不得而知。“加茂部隊”在這裏一時改稱“東鄉部隊”。在發生諾門坎事件(1939年5月-8月)兩年以後的1941年8月改用秘密番號“滿洲731部隊”。
在哈爾濱市以南約20公裏地區建成的這一軍事設施內,究竟發生了些什麽事,進行了什麽樣的研究,當時是絕密中的絕密,是被封鎖在軍隊厚厚的帷幕之中的。“即使是友軍的飛機,擅自飛入上空時,也可以擊落”。731部隊甚至擁有專用的戰鬥機。
1949年12月在哈巴羅夫斯克遠東軍事法庭才揭露出這一部分的秘密。
本書發表的“要圖”(本書後麵的插頁),是由筆者在《赤旗》報星期日版上執筆寫連載小說《死器》時接觸過的幾位原731部隊人員繪製的。它顯示了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總部設施的全貌及部隊部署。
這張“要圖”標明了每一個編製名稱和班名,並涉及了它的研究內容,指明了設施內的任務和分布。無論在戰前或戰後,這張圖都是首次公開發表。
恐怖的課題組
根據前731部隊人員們一致的證詞,為了去平房附近設置關東軍防疫給水部本部,必定要經過哈爾濱市內的秘密聯絡站。
哈爾濱市分為新舊兩大區。在新市區吉林街有一幢叫做“白樺寮”的紅磚建築,它是三層的高大建築(部分是兩層),這裏就是聯接部隊外部和內部的秘密聯絡站。
白樺寮和法國電影中常常出現的那種公寓相似,是一幢設有內部庭院的“口”字型的建築,在入口處有大門,供部隊的軍用卡車和大轎車出入。隊員們前往哈爾濱市時,先乘大轎車或卡車到白樺寮,在內部庭院裏換上便裝再出大門,前往哈爾濱市內。返回731部隊時則按相反的順序來進行。
哈爾濱市內當時設有花園小學、桃園小學、哈爾濱中學、哈爾濱女高以及作為培訓滿洲國官吏機構的哈爾濱高等學院等日本人學校以及許多教育設施。在這裏上學的隊員子弟們也是乘軍用大轎車前往白樺寮內部庭院的。
白樺寮是一種像公用大廈的建築。除此之外,也作為若幹與軍隊有關的機關、團體的辦公室、投宿、就餐來使用,表麵上是滿洲國政府接收的一幢建築物,實際上是731部隊的秘密聯絡站。不過,即使是哈爾濱市市內的日本人中也隻有極少數人知道這一點。
從白樺寮出發,穿過哈爾濱市內,在左手方向可以看見忠靈塔,乘坐大轎車沿著寬闊的農村道路,搖晃約近一小時,通過新發屯,過五屯,來到右手方向可以看到四屯的地方就看到了與被叫做8372部隊的航空隊專用機場相鄰接的、用鐵絲網和土牆彎彎曲曲包圍著的寬闊的一角。這就是731部隊的根據地。
部隊的設施大體上可劃分為以下六個區:
(一)從其形狀看,叫“口”字樓1,是集中設置第一部、第四部的各部門的主要大樓;
1口字樓的口是日語字母ro,由於該建築呈四方形,又稱方字樓。——譯者
(二)同“口”字樓相毗鄰的是總務部、器材部等所在的建築,其中設有總務部和醫療部的大樓,叫“1號樓”;
(三)設有食堂和放映廳的大禮堂;
(四)負責進行少年兵和從全中國各地、日本各部隊集中來的衛生兵等人員訓練的教育部大樓;
(五)部隊人員及其家屬居住的宿舍區,叫“東鄉村”,其中包括單身宿舍和部隊修建的東鄉神社;
</br>
731部隊決定把根據地設在哈爾濱,它是今天中國黑龍江省的省會。1982年7月,人口為254.4萬人,是一座重工業城市,位於中國東北平原的中央。它是沿著黑龍江的支流鬆花江發展起來的。據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東北史學會的關成和先生說,“harubin”的語源是從滿族女真族的“家榮”轉譯過來的,漢譯為“阿勒錦”,意思是榮譽。
1898年,帝俄為了實現其侵略中國東北地方的野心,把這一地區作為鋪設東清鐵路的根據地。同年6月9日,作為鐵路建設團第9分團團長的朱柯夫親王被看作是哈爾濱的創始人來到這裏。他一度把阿勒錦改為鬆花江市,但是遭到市民們的強烈反對。結果於1903年7月14日又改稱為哈爾濱。
哈爾濱在滿語中是“漁網曬場”,在蒙古語中是“平地”,在俄語中誤譯為“大墳墓”等,附加的這些意思,均無歷史和語言的根據。以莫斯科為樣版而建設的哈爾濱在街道整齊的市中心區內歐洲風格的建築櫛比鱗次,顯示出帝俄在這裏曾經進行過正式的城市建設。
從歷史上看,實際的稱呼是“harubin”。這是正確的。但在本書中,作為731部隊的根據地,仍使用當時日本方麵通用的名稱——“harupin”1
1本書中無論“harubin”或“harupin”,均按中國現行行政區劃正式名稱,使用哈爾濱。——譯者
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發生了俄國(十月)革命,因此,這座美麗的城市一度回到中國政府的管轄之下,但是,不久後於1931年9月由於發生了以謀略性的柳條湖事件為發端的滿洲事變,哈爾濱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以柳條湖事件為契機,早就一直企圖占領滿洲南部地區的日本關東軍雪崩般地開始了侵略。
關東軍占領奉天(今瀋陽)之後,盡管若槻內閣提出了不擴大戰線的方針,但是仍然不斷地擴大軍事占領地域,占領了北滿的吉林、齊齊哈爾,直到遼西的錦州。1932年3月成立了滿洲國,製造了傀儡政權。
在這個過程中,哈爾濱陷入了關東軍的手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為止,把行政上的稱呼,改為濱江省的省會。
1933年在哈爾濱設置了細菌戰秘密研究所——後來的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總部(通稱為石井部隊)。開始設置在哈爾濱市東南方的拉賓線上的小站背陰河。為了保密,稱作“加茂部隊”(也有人說開始時稱作東鄉部隊)。“加茂”這兩個字,是解開創設這支部隊之謎的關鍵。
“加茂部隊”到1938年已變成一支大規模的秘密部隊。
同年6月13日,將距哈爾濱市中心區往南約20公裏地區,當時稱作濱江省平房鎮,劃定為關東軍的軍事特區。
在平房附近有三屯、四屯和五屯三個村落,軍事特區大致設在這三個村落的中心位置。目前,關於其所在位置,曾有種種說法和寫法,但滿洲731部隊的位置,這裏是準確的所在地。
在禁止入內的約6平方公裏的寬闊的軍事特區內建設大規模的軍事設施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設施包括宿舍群、發電站、鐵路支線、訓練設施。平時可關押80-100人的監獄、大大小小的許多研究室、訓練用的馬場、大禮堂、運動場和神社。
軍事特區周圍是架設著高壓電線的土牆和壕溝。“加茂部隊”從背陰河和濱江遷進了這個用鐵絲網圍起來的大軍事設施之中,那是1939年,但是由於是分多批進駐的,準確的日子不得而知。“加茂部隊”在這裏一時改稱“東鄉部隊”。在發生諾門坎事件(1939年5月-8月)兩年以後的1941年8月改用秘密番號“滿洲731部隊”。
在哈爾濱市以南約20公裏地區建成的這一軍事設施內,究竟發生了些什麽事,進行了什麽樣的研究,當時是絕密中的絕密,是被封鎖在軍隊厚厚的帷幕之中的。“即使是友軍的飛機,擅自飛入上空時,也可以擊落”。731部隊甚至擁有專用的戰鬥機。
1949年12月在哈巴羅夫斯克遠東軍事法庭才揭露出這一部分的秘密。
本書發表的“要圖”(本書後麵的插頁),是由筆者在《赤旗》報星期日版上執筆寫連載小說《死器》時接觸過的幾位原731部隊人員繪製的。它顯示了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總部設施的全貌及部隊部署。
這張“要圖”標明了每一個編製名稱和班名,並涉及了它的研究內容,指明了設施內的任務和分布。無論在戰前或戰後,這張圖都是首次公開發表。
恐怖的課題組
根據前731部隊人員們一致的證詞,為了去平房附近設置關東軍防疫給水部本部,必定要經過哈爾濱市內的秘密聯絡站。
哈爾濱市分為新舊兩大區。在新市區吉林街有一幢叫做“白樺寮”的紅磚建築,它是三層的高大建築(部分是兩層),這裏就是聯接部隊外部和內部的秘密聯絡站。
白樺寮和法國電影中常常出現的那種公寓相似,是一幢設有內部庭院的“口”字型的建築,在入口處有大門,供部隊的軍用卡車和大轎車出入。隊員們前往哈爾濱市時,先乘大轎車或卡車到白樺寮,在內部庭院裏換上便裝再出大門,前往哈爾濱市內。返回731部隊時則按相反的順序來進行。
哈爾濱市內當時設有花園小學、桃園小學、哈爾濱中學、哈爾濱女高以及作為培訓滿洲國官吏機構的哈爾濱高等學院等日本人學校以及許多教育設施。在這裏上學的隊員子弟們也是乘軍用大轎車前往白樺寮內部庭院的。
白樺寮是一種像公用大廈的建築。除此之外,也作為若幹與軍隊有關的機關、團體的辦公室、投宿、就餐來使用,表麵上是滿洲國政府接收的一幢建築物,實際上是731部隊的秘密聯絡站。不過,即使是哈爾濱市市內的日本人中也隻有極少數人知道這一點。
從白樺寮出發,穿過哈爾濱市內,在左手方向可以看見忠靈塔,乘坐大轎車沿著寬闊的農村道路,搖晃約近一小時,通過新發屯,過五屯,來到右手方向可以看到四屯的地方就看到了與被叫做8372部隊的航空隊專用機場相鄰接的、用鐵絲網和土牆彎彎曲曲包圍著的寬闊的一角。這就是731部隊的根據地。
部隊的設施大體上可劃分為以下六個區:
(一)從其形狀看,叫“口”字樓1,是集中設置第一部、第四部的各部門的主要大樓;
1口字樓的口是日語字母ro,由於該建築呈四方形,又稱方字樓。——譯者
(二)同“口”字樓相毗鄰的是總務部、器材部等所在的建築,其中設有總務部和醫療部的大樓,叫“1號樓”;
(三)設有食堂和放映廳的大禮堂;
(四)負責進行少年兵和從全中國各地、日本各部隊集中來的衛生兵等人員訓練的教育部大樓;
(五)部隊人員及其家屬居住的宿舍區,叫“東鄉村”,其中包括單身宿舍和部隊修建的東鄉神社;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