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10月25日,畢卡索誕生在西班牙南方地中海濱的港口馬拉加,父親是一位名望不大的畫家,在一所美術學校中任教。1895年,父親接受巴塞隆納美術學校的教職,不久全家遷居巴塞隆納。畢卡索從小跟父親學畫,很早就顯示出非凡的才能。遷居巴塞隆納後,他以優異成績考取當地美術學校。他15歲那年,畫了一幅《科學與仁愛》,被錄取參加在馬德裏舉辦的國家美展,並在馬拉加美術比賽中獲得金質獎章。這一年秋天,他考進馬德裏聖費南多皇家美術學院。但是,他隻讀了一年,因患猩紅熱回巴塞隆納養病。19世紀90年代的巴塞隆納,是西班牙最開明的城市,一些文化人經常集會於巴塞隆納的“四貓”咖啡館中,畢卡索回來後,立即成了“四貓”咖啡館的常客。在這裏,他接觸到各種文化流派和思潮,並且舉辦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次畫展,給他帶來很大的聲譽。當地報紙稱讚這位青年畫家在“運用畫筆和鉛筆時顯示出了驚人的才能”。就這樣,畢卡索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
畢卡索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他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來人們用“畢卡索永遠是年輕的”說法形容畢卡索多變的藝術形式。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
19歲的畢卡索來到巴黎,由於貧窮生活在社會底層,這時他畫了一些窮愁潦倒的友人題材的油畫,畫麵充滿著一層陰冷的藍色調,這便是他的“藍色時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貧民區,過著自由浪漫的生活,這時畫了許多流浪藝人生活題材的畫,色調出現溫暖的粉紅色,這就是他的“粉紅色時期”。爾後由於受到塞尚藝術的影響,在塞尚的基礎上對繪畫結構進行探討研究,作品顯示出幾何化傾向,開始將形象分解成各個平麵,並重新予以組合,於1907年創造出劃時代的作品《阿維尼翁少女》,從此他進入分析立體主義研究和創作時期。不久他又採用拚貼技巧創作,標誌著他的分析立體主義的結束,逐漸走向“綜合立體主義”。
32歲之後的畢卡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它們又使人想起塞尚。從此以後畢卡索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安分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一、連續和穩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激昂或狂躁,可親可憎,誠摯或裝假,讓人喜歡又招人討厭,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於的是——自由。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卡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定,不要偏見,什麽都不要,又什麽都想要去創造,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他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體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聖的看法,隻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
畢卡索一生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在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遊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他說過:“當我們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時,有時我們所作的事會自動地傾向我們。不必過分煩惱各種事情,因為它會必然或偶然地來到你身邊,我想死也會相同吧!”
畢卡索生前談到自己的藝術時說:“我是像別人寫自傳那樣畫畫的。這些圖畫,不論是完成了的,還是未完成的,全是我日記中的一頁。”畢卡索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從1900年起,曾3次去巴黎,都因他的畫賣不出去,生活沒有著落返回西班牙。直至1904年4月他第四次去巴黎,在一所號稱“洗衣坊”的破舊的公寓裏租了一間破房定居下來。這期間,他生活中充滿辛酸,他的畫描繪了社會底層的人生悲劇。《海邊的窮人》、《人生》、《洗衣婦》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不久,在“洗衣坊”附近住進一個馬戲團,畢卡索對馬戲演員的生活產生了同情,《花衣小醜之家》等表現演員悲慘生活的就是這時期的作品。1905年,畢卡索先後結識美國美術收藏家和俄國實業家,他們紛紛向他購畫,畢卡索終於擺脫了貧困。之後,他先後訪問了俄國、法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不斷地進行藝術探索,他的畫的風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巴黎。他的反對法西斯著名作品《格爾尼卡》就是為揭露法西斯罪行的。戰後,畢卡索的畫的主題大多數是歡呼和平與反對戰爭。1949年、1950年、1952年,畢卡索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的要求,先後多次向大會提供舉世聞名的《和平鴿》。他很勤勞,一直工作到他逝世為止。畢卡索一生是不斷追求和探索的一生,盡管他的畫至今還有爭議,但他的探求精神無疑是值得效法的。
47歲的時候,畢卡索結識了17歲的金髮女郎華爾特,他深深地被這位散發著青春的異性徵服,他們的關係成為與畢卡索交往中女人的神話。畫家64歲時,畫了華爾特眾多畫像中最著名的《夢》,隨著這幅慶祝他生日的作品,他寫道“雖然你度過了你年齡的倍數,但在我心中依然是你17歲的樣子,那一頭美麗的金髮。”
沒有人真正理解畢卡索,理解他在畫什麽,他的意圖。也許用他的話解釋才最為貼切:“我什麽也沒有畫,我隻是在透視生命與死亡的某種關係。”醜化和變形是他理解死亡的自我方式。
·第六篇 科學巨匠·
幾何學大師歐幾裏得
公元前337年,馬其頓國王菲力二世用武力征服了希臘各城邦。次年亞歷山大即位,在很短的時間內,他繼承父業,開創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陸的馬其頓王國。在地中海沿岸的尼羅河三角洲上,亞歷山大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亞歷山大城,並把它作為這個龐大帝國的文化、商業和工業中心,同時也是科學思想的中心。這兒有稱譽世界擁有70萬卷藏書的圖書館,還有博物館、天文台和聞名天下的博學園,成為當時歐洲乃至世界數學的中心。歐幾裏得就是被亞歷山大的後繼者——托勒密一世重金聘請到博學園的教師。
歐幾裏得本人始終是個難解的秘密。無人知道他的生死年月和誕生地,惟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在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85年)執政期間在亞歷山大城工作過。根據一些間接的記載推測,歐幾裏得早年可能在雅典接受過教育,而且曾就學、工作於柏拉圖學院,因此熟知希臘的數學知識。
古籍中記述了兩則故事說明了歐幾裏得的治學態度。一個故事說:有一天,托勒密國王問歐幾裏得,除了他的《幾何原本》之外,有沒有其他學習幾何的捷徑。歐幾裏得回答道:“幾何無王者之道。”意思是在幾何學裏,沒有專門為國王鋪設的大路。這句話後來被引申為“求知無坦途”,成為千古傳誦的箴言。另一個故事說:一個學生才開始學習第一個幾何命題,就問學了幾何之後將得到些什麽。歐幾裏得說:“給他三個錢幣讓他走吧,因為他隻想在學習中獲取實利。”從古籍記載的這兩則故事可知,歐幾裏得主張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刻苦鑽研,不贊成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的作風。
</br>
畢卡索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他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來人們用“畢卡索永遠是年輕的”說法形容畢卡索多變的藝術形式。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
19歲的畢卡索來到巴黎,由於貧窮生活在社會底層,這時他畫了一些窮愁潦倒的友人題材的油畫,畫麵充滿著一層陰冷的藍色調,這便是他的“藍色時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貧民區,過著自由浪漫的生活,這時畫了許多流浪藝人生活題材的畫,色調出現溫暖的粉紅色,這就是他的“粉紅色時期”。爾後由於受到塞尚藝術的影響,在塞尚的基礎上對繪畫結構進行探討研究,作品顯示出幾何化傾向,開始將形象分解成各個平麵,並重新予以組合,於1907年創造出劃時代的作品《阿維尼翁少女》,從此他進入分析立體主義研究和創作時期。不久他又採用拚貼技巧創作,標誌著他的分析立體主義的結束,逐漸走向“綜合立體主義”。
32歲之後的畢卡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它們又使人想起塞尚。從此以後畢卡索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安分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一、連續和穩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激昂或狂躁,可親可憎,誠摯或裝假,讓人喜歡又招人討厭,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於的是——自由。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卡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定,不要偏見,什麽都不要,又什麽都想要去創造,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他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體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聖的看法,隻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
畢卡索一生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在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遊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他說過:“當我們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時,有時我們所作的事會自動地傾向我們。不必過分煩惱各種事情,因為它會必然或偶然地來到你身邊,我想死也會相同吧!”
畢卡索生前談到自己的藝術時說:“我是像別人寫自傳那樣畫畫的。這些圖畫,不論是完成了的,還是未完成的,全是我日記中的一頁。”畢卡索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從1900年起,曾3次去巴黎,都因他的畫賣不出去,生活沒有著落返回西班牙。直至1904年4月他第四次去巴黎,在一所號稱“洗衣坊”的破舊的公寓裏租了一間破房定居下來。這期間,他生活中充滿辛酸,他的畫描繪了社會底層的人生悲劇。《海邊的窮人》、《人生》、《洗衣婦》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不久,在“洗衣坊”附近住進一個馬戲團,畢卡索對馬戲演員的生活產生了同情,《花衣小醜之家》等表現演員悲慘生活的就是這時期的作品。1905年,畢卡索先後結識美國美術收藏家和俄國實業家,他們紛紛向他購畫,畢卡索終於擺脫了貧困。之後,他先後訪問了俄國、法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不斷地進行藝術探索,他的畫的風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巴黎。他的反對法西斯著名作品《格爾尼卡》就是為揭露法西斯罪行的。戰後,畢卡索的畫的主題大多數是歡呼和平與反對戰爭。1949年、1950年、1952年,畢卡索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的要求,先後多次向大會提供舉世聞名的《和平鴿》。他很勤勞,一直工作到他逝世為止。畢卡索一生是不斷追求和探索的一生,盡管他的畫至今還有爭議,但他的探求精神無疑是值得效法的。
47歲的時候,畢卡索結識了17歲的金髮女郎華爾特,他深深地被這位散發著青春的異性徵服,他們的關係成為與畢卡索交往中女人的神話。畫家64歲時,畫了華爾特眾多畫像中最著名的《夢》,隨著這幅慶祝他生日的作品,他寫道“雖然你度過了你年齡的倍數,但在我心中依然是你17歲的樣子,那一頭美麗的金髮。”
沒有人真正理解畢卡索,理解他在畫什麽,他的意圖。也許用他的話解釋才最為貼切:“我什麽也沒有畫,我隻是在透視生命與死亡的某種關係。”醜化和變形是他理解死亡的自我方式。
·第六篇 科學巨匠·
幾何學大師歐幾裏得
公元前337年,馬其頓國王菲力二世用武力征服了希臘各城邦。次年亞歷山大即位,在很短的時間內,他繼承父業,開創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陸的馬其頓王國。在地中海沿岸的尼羅河三角洲上,亞歷山大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亞歷山大城,並把它作為這個龐大帝國的文化、商業和工業中心,同時也是科學思想的中心。這兒有稱譽世界擁有70萬卷藏書的圖書館,還有博物館、天文台和聞名天下的博學園,成為當時歐洲乃至世界數學的中心。歐幾裏得就是被亞歷山大的後繼者——托勒密一世重金聘請到博學園的教師。
歐幾裏得本人始終是個難解的秘密。無人知道他的生死年月和誕生地,惟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在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85年)執政期間在亞歷山大城工作過。根據一些間接的記載推測,歐幾裏得早年可能在雅典接受過教育,而且曾就學、工作於柏拉圖學院,因此熟知希臘的數學知識。
古籍中記述了兩則故事說明了歐幾裏得的治學態度。一個故事說:有一天,托勒密國王問歐幾裏得,除了他的《幾何原本》之外,有沒有其他學習幾何的捷徑。歐幾裏得回答道:“幾何無王者之道。”意思是在幾何學裏,沒有專門為國王鋪設的大路。這句話後來被引申為“求知無坦途”,成為千古傳誦的箴言。另一個故事說:一個學生才開始學習第一個幾何命題,就問學了幾何之後將得到些什麽。歐幾裏得說:“給他三個錢幣讓他走吧,因為他隻想在學習中獲取實利。”從古籍記載的這兩則故事可知,歐幾裏得主張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刻苦鑽研,不贊成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的作風。
</br>